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近30年推行游牧民定居兴牧工程以来,在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和畜牧业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经济收入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来看,仍有一部分牧民尚未完全适应牧民定居生活,在该政策的实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此次对托里县牧民定居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对牧民定居政策有深层次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水磨沟乡地处阜康市南,是一个以哈萨克民族为主体、汉、回、维吾尔等四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乡,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牧业乡。长期以来,我乡分布于水磨河谷两岸的水磨沟村、红山湾村、泉泉沟村3个行政村的广大牧民过着四季转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种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益低,广大牧民就医就学、交通相对困难,使全乡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治区在研究实践变革畜牧业生产方式过程中总结出,牧民定居是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牧民收入、改变牧区社会面貌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3.
牧民定居是促进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根本措施,是由牧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逐步引导牧民从原始的游牧生活走向定居,从完全依靠天然草地走向放牧与舍饲圈养相结合,不仅是经济方式的重大改变,而且也是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伊犁河谷牧民定居、冷季舍饲与暖季放牧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牧区因自然条件、社会因素(传统生产习俗、旧观念)等原因,牧区经济还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游牧生产经营方式使牧区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牧区牧民贫困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也给游牧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因此,改善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牧民的个人需求。定居是为解决游牧民在牧区因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资源等矛盾而选择的一种新型生产生活方式,从游牧到定居就是牧区游牧民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也是提高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定居在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我国生态保护和牧区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牧民定居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入户调查方式选择沙湾县博尔通古乡哈拉干德村及东湾镇傢什窑村抽取100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在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方式现状分析,找出牧民定居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是全国重点畜牧省(区)之一,过去的牧民大都是以游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生活质量极其低下。国家推行的"牧民定居"工程,将我区牧民群众引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这将彻底改变游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开启了现代牧区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牧民从游牧到农牧业兼营,其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本研究以新疆和硕县乃仁克尔乡乌勒泽特村、艾勒斯特村牧民定居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牧民定居以来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性研究,并提出提高定居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全面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由传统四季游牧生产方式向冷季舍饲,暖季放牧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畜牧业转型的根本途径。自治区1986年在北疆牧区经济_T--作会议上提出的“改变畜牧业经营方式,逐步实现定居、半定居,走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发展思路”是改变千百年来追水草而居、随季节而迁的传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对牧区各族人民的兴旺发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牧民定居工程是实现畜牧业转型的系统工程、富民_T-程、民生工程。通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截至2012年底,我区共18.69万户牧民实现了定居,定居率达67.77%,现游牧民定居工程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游牧民定居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疆畜牧业》2012,(3):24-24
一是抓好牧民定居建设,促进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全年完成3000户牧民定居及配套建设,大力扶持农区舍饲养殖业发展,推进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生产方式,新增人工饲草料地0.67万hm2。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锡林郭勒草原是一个较大的优良的天然草场,是一个纯牧业地区。牧民饲养牲畜仍为游牧方式。为了改变这一方式,而走向定居游牧方式,就必须逐步的建立饲  相似文献   

10.
乌苏市塔布勒合特乡坐落在美丽富饶的天山北麓,周边是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在传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冬牧场和春秋牧场,长期以来,依赖天然草场大规模牧养牲畜的牧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经验积累,逐渐确立了对四季牧场的区分和利用,形成了在一定的草原范围之内,按照季节搬迁流动放牧的习俗。游牧成为牧民古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今天,牧民虽然逐渐定居和半定居,但是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1.
游牧民定居推动甘南牧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甘肃省甘南州近40多年来游牧民定居过程的研究,论述了实现游牧民定居的重大意义,指出实现游牧民定居是牧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牧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推动草原畜牧业产业升级和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深层原因。同时指出了实现游牧民定居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牧民定居是涉及牧区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方式改变,文化观念更新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是促进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项根本措施,是牧区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桥梁,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也是喀什地区广大未定居游牧民的最热切的期盼。但因受历史、自然等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定居游牧民过着四季放牧、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制约着喀什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本文阐述喀什地区牧民定居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昌吉市阿什里乡、富蕴县杜热乡、特克斯县巴扎尔镇的195户牧民家庭进行了调查,并对牧民定居前后的人均纯收入和恩格尔系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昌吉市阿什里乡定居后的人均纯收入为定居前的2.02倍,恩格尔系数下降11个百分点;富蕴县杜热乡定居后的人均纯收入为定居前的1.66倍,恩格尔系数下降14个百分点;特克斯县巴扎尔镇定居后的人均纯收入为定居前的2.30倍,恩格尔系数下降7个百分点。3个典型牧民定居点在牧民定居后不但人均收入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而且在定居牧民中,高收入牧民比重也呈增加趋势,牧民定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人工饲草是牧业用地中集约程度最高的类型之一,也是畜牧业发展程度的质量提高标准之一。目前,阿勒泰区的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牧民还是靠传统的大草原上放牧,一年四季在大草原游牧,生产生活收入低,当地政府对牧民定居工作不重视,没有当地草原的畜牧载畜量标准,草原退化现象严重。鉴于此,提高牧区人工饲草料建设对阿勒泰区的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作用大。  相似文献   

15.
家庭牧场优化模式在甘南州的推广与实践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贵霖  丁连生 《草业科学》2006,23(9):99-102
通过牧民定居,草地围栏,人工种草,棚舍建设,畜群结构调整和疫病防治6项主要技术措施的应用,引导8户牧民建立并示范推广“六化”家庭牧场,使其由游牧业生产方式变为定居方式,实行产业化经营。结果表明,示范与推广区草地的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草原保护与利用关系进一步和谐,牧民收入有明显增加,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在甘肃高寒牧区推广运用“六化”家庭牧场优化模式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6.
沿袭数千年至今的一家一户,一年四季游牧生活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计划地引导牧民向定居过度,才是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繁荣牧区经济、加快牧民致富奔小康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定居游牧     
定居游牧亦称“定居移场放牧”,是牧区畜牧业的一种经营形式。定居,是指牧民有固定的定居点,并有较好的棚圈设备;游牧,是指有计划地移场放牧,它将草场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三季牧场。或冬春,夏秋两季牧场,按季节进入不同的牧场放牧。定居有利于牧区建设和提高牧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计划的游牧有利于草场的公理利用和增畜保畜,并为划区轮牧建立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共和县高原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明  看召本 《草业科学》2011,28(6):1181-1186
摘要:由于粗放型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过度追求牲畜数量,产生了“公地悲剧”。因此,国家对青藏高原制定了以牧业合作组织为平台推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战略,实行游牧定居、草地围栏,以实现“三减”目标。本研究以青海省海南州哈乙亥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了该合作社的成立过程、运行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以合作社为载体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结果发现,由于高原牧民生产与生活的特殊性,藏族传统文化习俗独特性以及牧民由游牧转向定居的“再社会化”变迁等方面的复杂影响,牧民合作组织的生成和发展与农业区具有较大的差异,目前畜牧合作社在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退牧分流人员就业、畜种退化、动物防疫等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四川甘孜、阿坝两州牧区各县的草地承包到户试点工作已经结束,正在总结经验并着手向面上推开。根据牧区情况,提出把草地承包到户与牧民定居结合起来考虑,狠抓落实,以变革落后的游牧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阿拉善盟党委和政府立足于牧区经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草原畜牧业实现了从依附自然逐水草游牧向建设养畜定居轮牧的历史性转变,生产方式开始从传统自然周转方式向商品生产转变,畜牧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