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又名洋槐,豆科,落叶乔木。在我国北纬23°—46°,东径86°—124°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尤其在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多为成片栽培。刺槐不仅是优良的绿化种树,而且是一种主要蜜源,正常年份一个花期群产蜜可达50—80斤,如连续采几个花期产量更高。刺槐蜜清澈透明、浅琥珀色、气味芳香、甜而不腻、是蜜中的上品,很受国内外销费者的欢迎。刺槐种植后一般3—5年即可开花结实,开花量随树龄的加大而增多,树龄越老,花量越多。刺槐开花迟早与生态环境关系十分密切,长势旺盛的刺槐,开花较晚,  相似文献   

2.
黄土区典型人工林草本层生态恢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黄土区典型人工林树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青海云杉(Picea crassi foli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析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数量特征和稳定性,通过比较人工林林下草本与对应天然草地,综合评价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各人工林样点与对照草地的优势种显著不同,人工林样点林下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而对应天然草地多以多年生菊科为优势物种.除白榆样点外,其他4个样点的林下草本各类植物组成与对照草地相近,均表现为其他科>禾本科>豆科;白榆样点林下草本数量特征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低于其他样点.刺槐和华北落叶松林下草地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照草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人工林,但二者均匀度差异不显著;各人工林样点的稳定性参数均与稳定值20/80相差较远,说明人工林草本层群落还未达到稳定.综合评价表明,白榆和刺槐样点的生态恢复性高于其他样点.经过近40年生态恢复,调查区人工林林下草本层仍未达到对照草地水平,有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促进人工林林分草本植物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池桐花期蜂群的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泡桐是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泡桐属落叶乔木的通称,共9种。我国的主要栽培品种有: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 S.Y.H u.)、楸叶泡桐(Paulown-ia catalpifolia Gong Tong.)、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Thunb.)Stedu.]、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Seem.)H em sl.]、川泡桐(Paulownia fargesli Franch.)等。此外还有台湾泡桐(Paulownia kawakamii Jto.)、南方泡桐(Paulownia australis Gong Tong.)、光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 var.esinligensis(Pai.)GongTong.]、泡桐[Paulowniafortunei(Seem.)H em sl.]等分布在我国…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人工林枯落叶对苜蓿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苜蓿(Medicago sativa)种子为材料,研究了黄土高原13种人工林当年枯落叶经室内混土分解培养后,所获得的枯落叶分解水浸提液对苜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对苜蓿种子萌发,油松(Pinus tabulae form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落叶水浸液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落叶水浸液在中低浓度下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对苜蓿幼苗生长,樟子松、白榆和辽东栎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侧柏、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小叶杨、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旱柳(Salix matsudana)和白桦(Betula platy phylla)在中低浓度下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对苜蓿幼苗CAT活性,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白榆、刺槐和3种灌木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侧柏(中低浓度)和小叶杨表现为促进作用;对苜蓿幼苗根系活力,紫穗槐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油松、侧柏、落叶松、小叶杨、旱柳和白桦与之相反,樟子松、白榆和刺槐表现为“低促高抑”;对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油松、落叶松、侧柏、辽东栎、旱柳和白桦表现为显著促进作用,樟子松、沙棘和紫穗槐高浓度表现为显著抑制作用.综合对苜蓿的化感效应,辽东栎、白榆和紫穗槐整体上表现为较强的抑制作用,侧柏、白桦和旱柳表现为较强的促进作用,樟子松、落叶松、小叶杨、刺槐、油松、柠条和沙棘表现为“低促高抑”.  相似文献   

5.
<正>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的干燥根,是重要的补益中药。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是黄芪中最重要的天然有效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活性、抗过氧  相似文献   

6.
<正>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又名洋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最重要的蜜粉源植物之一,不仅面积大,分布广,流蜜也相对稳定;加之洋槐蜂蜜蜜质优良,清澈浅淡、清香纯正,售价居高,所以,刺槐蜜源场地是大部分养蜂者必选的生产场地。刺槐原产美国,18世纪末从欧洲引入青岛。由于洋槐枝干燃烧的热值很高,20世纪50~60年代被国家作为薪炭林大力推广种植。一时间,华北大地见空插绿,河滩、荒地、家前屋后、沟渠两旁,到处都  相似文献   

7.
蒺黎科骆驼蓬属(Peganum L.)植物,全世界有六种,分布于旧大陆温带地区。我国目前发现有欧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 Bunge.)和P.harmala L.var.multisecta Maxim.三种,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骆驼蓬为干旱地区的一种野生植物,生于道旁、荒原、山坡、盐碱滩等处。性味辛苦、凉,有毒。民间用于治疗咳嗽气短、风湿痹痛、皮肤瘙痒、无名肿毒等。  相似文献   

8.
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叶粉饲用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测定了廊坊地区饲料型四倍体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叶粉的粗蛋白、粗纤维、钙、磷等常规营养成分的含量及18种氨基酸组分,运用必需氨基酸分、必需氨基酸指数及综合评价法对其营养价值及饲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饲料型四倍体刺槐叶粉的粗蛋白和18种氨基酸含量分别高达27.27%和18.55%,粗纤维含量为16.47%,属于优良的植物饲料蛋白源;其中12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之和为10.67%,必需氨基酸分为68.1,氨基酸组成较平衡;对牛、猪、鸡、鸭、鹅、草鱼、对虾和羊8种动物的必需氨基酸指数均大于0.86,可作为这些动物的优良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9.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又称为洋槐,原产北美,引种至欧洲,成为欧美主要蜜源植物之一。在我国,十八世纪末首先在青岛引种,以后在全国广泛栽植,而以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华北地区最为普遍。据调查,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各有300多万亩,陕西省亦有200万亩,山西省约50万亩,总计占了全国刺槐分布面积的约四分之三。刺槐的花呈白色,具香味,它着生的总状花序有细梗而下垂,具20至50朵小花。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普通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l.)、大渡河枇杷(Eriobotrya prinoides Rehd.& Wils. var. dadunensis H. Z. Zhang)和栎叶枇杷(Eriobotrya prinoides Rehd.& Wils.)的叶、果等性状进行了调查考证,结果表明,大渡河枇杷的各种性状都处于二者之间;不同大渡河枇杷单株的许多性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分离,有些偏向于栎叶枇杷,有些偏向于普通枇杷,支持大渡河枇杷为栎叶枇杷和普通枇杷种间杂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16种乌头属植物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芸  乔永刚  吴玉香 《草地学报》2012,20(2):352-357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16种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的亲缘关系,并计算物种间的核型进化距离,以期为该属的分类提供一个新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卷毛蔓乌头(A. ciliare DC.)与弯枝乌头(A. arcuatum Maxim.)核型似近系数最大(0.9971),核型进化距离最小(0.0029),亲缘关系最近;狭盔高乌头(A. sinomontanum var.angustius)与松潘乌头(A. sungpanense Hand.-Mazz.)核型似近系数最小(0.3531),核型进化距离最大(1.0411),亲缘关系最远;在16种乌头属植物中,二倍体物种与四倍体物种表现出较远的遗传距离,核型分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并不完全相符。本结果将为乌头属植物资源利用、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放牧是影响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活动。本研究分析了6个放牧强度(G0—G5,以羊粪球密度计)对黄土丘陵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放牧(羊粪球密度不高于13.3 ind·m-2)对黄土丘陵区刺槐树高和胸径无显著影响,但会降低刺槐枝下高和林下枯落物量。G1强度刺槐枝下高为3.39 m,是G5样地的近2倍。放牧对刺槐林下植物群落的影响有季节差异。适度放牧对秋季林下植物群落总盖度和群落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植物密度;放牧降低了春季林下植物群落总盖度和群落地上生物量,但增加了植物密度。放牧强度从G1增大到G4,林下植物群落Patrick指数由7.00增至10.42,增幅为48.86%;Shannon-Wiener指数由1.31增至1.80,增幅为37.40%。在黄土丘陵区的近熟刺槐林下实施夏季秋季适度放牧(羊粪球密度不高于13.3 ind·m-2),不会造成刺槐林群落退化,但不提倡冬季春季放牧。研究结果可为陕北黄土丘陵区刺槐林适度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化感效应是影响乔灌草复合植被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采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及无林荒地(对照)腐殖质层土壤,在塑料大棚内进行完全相同条件下9种灌草植物的播种盆栽试验,测定灌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研究森林腐殖质土壤对林下灌草植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小叶杨和刺槐纯林腐殖质土壤均显著抑制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种子萌发,抑制紫花苜蓿、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生物量生长,降低小冠花和紫穗槐幼苗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提高毛苕子(Vicia villosa)幼苗体内丙二醛(MDA)含量。此外,小叶杨林腐殖质土壤还抑制草木樨和沙打旺种子的萌发、毛苕子的生物量生长、草木樨和沙棘CAT的活性。刺槐林腐殖质土壤降低了紫穗槐发芽率,提高了草木樨和紫穗槐幼苗体内MDA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化感效应综合分析表明,小叶杨林腐殖质土壤对紫花苜蓿、草木樨、小冠花和紫穗槐,以及刺槐林腐殖质土壤对草木樨、小冠花和紫穗槐生长整体上存在明显化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区桑属(Morus L.)植物的分布及区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贵州省植物标本馆(HGAS)桑属植物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贵州地区桑属(MorusL.)植物分布及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该地区桑属植物的9个桑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40~2 400 m的黔东北、黔东南、黔西南,其中:白桑(M.albaL.)分布广,分布地区海拔在1 000 m以下;长穗桑(M.wittiorum Hand-Mazz.)属孑遗分布,分布于沟谷且冬无严寒处;长果桑(M.laevigata Wall.)与长穗桑为同一种系,分布同域,数量少,且有分化;鸡桑(M.australisPoir.)在高海拔寒湿区域形成群落,类型丰富,且仍在分化;蒙桑(M.mongolicaSchneid.)及变种鬼桑(M.mongolica Schneid.var.diabolica Koidz.)抗旱耐寒,分布少,被滇桑[M.yunnanensis(Koidz.)C.Y.Wu et Cao.]替代;华桑(M.cathayana Hemsl.)和山桑(M.bombycis Koidz.)的分布也少,山桑可分布于较高海拔;裂叶桑[M.trilobata(S.S.Chang)Cao.]新拟,仅在低海拔的凯里地区有分布。该地区桑属植物分布的区系特点是:种类丰富,多型性突出,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与邻近省份桑属植物分布区系联系密切。认为该地区是研究桑属植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光枝勾儿茶(Berchemia polyphylla var.leioclada.)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属于铁包金的一种,研究结果表明它的化学成分包括苷类、醌类、木脂素类、萜类、黄酮类等,可以抗氧化、抗肿瘤、抗腹泻、抗炎、镇痛、抑菌等,在民族药物研发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质量检测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退耕植被细根生物量及其碳氮磷库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植被细根季节动态,选取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以及撂荒3种退耕模式为研究对象,采集0~50 cm土层细根,分析其生物量及C(碳)、N(氮)、P(磷)库的生长期变化。结果显示:刺槐、柠条及撂荒地细根生物量,C,N,P含量及储量在生长期内变化显著(P<0.05),其中细根生物量与C,N,P储量先减小后增加,而细根C,N,P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刺槐与柠条细根生物量,C,N,P含量及储量在生长期内均显著大于撂荒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根C储量与土壤C储量、细根N储量与土壤N储量、细根P储量与土壤P储量均显著正相关,尤其是细根N储量与土壤N储量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综上,黄土丘陵区刺槐、柠条与撂荒3种退耕模式细根生物量及其碳氮磷库存在显著季节变化,细根碳氮磷库通过季节变化显著提高土壤C,N,P储量尤其是土壤N储量,且刺槐与柠条提高效果优于撂荒草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青海杏树的地理分布.其杏种类有普通杏Anneniaca vulgaris Lam.、西伯利亚杏A.sibirica(L.)Lain.,以及普通杏的变种山杏A.vulgaris var.ansu Maxim.和李光杏A.vulgaris var.glabran S.X.Sun,具一定面积的商品价值的品种有苦瓜杏等17个.并介绍了苦瓜杏、胭脂杏、甜瓜杏、毛瓜杏、大接杏、大毛杏和库车杏等7个主要栽培品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青紫披碱草(Elymus danuricusTurcz.var.violeus C.P.Wany etH.L.Yang)是禾本科披碱草属披碱草(Elymus danuricus Turcz.)的一个变种,为王朝品及扬锡麟先生1965年在内蒙大青山首次发现。模式标本现存于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植物标本室。该种经1979~1985年人工栽培条件下引种驯化,生产性能表现良好,其特点是生长发育迅速,植株高大,产草量及产籽量均较高,是一种很有栽培前途的优良禾本科牧草,现将几年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低温胁迫对鹅观草属(Roegneria)野生种质抗寒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以采集自青海三江源区的鹅观草属6个野生种10个居群的植物为研究材料,测定其幼苗在-25~5℃低温胁迫下叶绿素(Chl)、可溶性糖(SS)、丙二醛(MDA)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供试材料细胞膜透性、Chl含量、MDA含量、SS含量、Pro含量以及CAT、POD活性等抗寒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变化,不同材料间变化幅度不同,并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电解质渗出率持续增加,增加幅度为"小-大-小"的"S"曲线;MDA含量先是所有材料一致逐步提高,后是部分材料降低;CAT活性、POD活性、SS含量和Pro含量变化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倒"V"型;9种供试材料的Chl含量持续降低;应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鹅观草属各材料的抗寒性能,抗寒性由强到弱顺序为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玛多)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铁卜加)玉树鹅观草(Roegneria yushuensis)(兴海)肃草(R.stricta)(同仁)曲芒异芒草(R.abolinii var.divaricans)(湟源)曲芒异芒草(R.abolinii var.divaricans)(泽库)短柄鹅观草(R.brevipes)(曲麻莱)紫穗鹅观草(R.purpurascens)(麦秀林场)短柄鹅观草(R.brevipes)(泽库)毛穗鹅观草(R.trichospicula)(泽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科院于3月3—7日,在兰州召开了抗鸡球虫新药鉴定会,对聚醚类抗生素61477进行了鉴定。鉴定会上,课题研究组公布的抗生素61477产菌素,为白色链霉菌变种,并定名为白色链霉菌疣孢变种(Streptomyces albus var. verrucososporusvar. 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