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夏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一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因子和空气环境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不同时段温湿指数(THI)均使奶牛处于热应激的水平(THI≥72);14:00—15:00风速最高,18:00—19:00 PM 2.5、PM 10、NH_3、CO_2浓度最高;向阳面风速、背阴面NH_3浓度、饲喂通道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其他位置(P0.01);舍外温度、THI、NH_3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内(P0.01),舍内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大于舍外(P0.01)。由此可得,该牛舍所测时段内奶牛均处于热应激,舍内空气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奶牛的热应激;舍内粉尘、NH_3和CO_2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且向阳面空气环境指标好于背阴面和饲喂通道;比较牛舍内外温度和THI,此开放式牛舍在夏季起到了一定的隔热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舍内外温度、湿度和风速以及舍内氨气浓度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了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猪舍使用湿帘降温系统的防暑降温效果.结果显示:采用湿帘降温系统,在猪舍封闭性不好的情况下,降温效果不明显,舍内外温度和湿度差异不显著(P>0.05),舍内外 THI差异不显著(P>0.05);在猪舍封闭性较好的情况下,舍内外温度和湿度差异不显著(P>0.05),舍内外 THI差异显著(P<0.05);在猪舍封闭性良好的情况下,降温效果明显,舍内外温度和湿度差异极显著(P<0.01),舍内外 THI差异极显著(P<0.01).封闭性良好的猪舍内氨气浓度显著高于封闭性不好的猪舍(P<0.05),且舍内氨气浓度与风速呈负相关.调查表明,在保障猪舍封闭性良好的情况下,采用湿帘降温系统对改善夏季猪舍环境状况具有重要作用,是防暑降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旨在了解北京市典型奶牛舍春季温热环境及空气质量状况,为奶牛正常健康生产提供环境依据。试验分别测定了奶牛场泌乳牛舍不同时间段(8:00~9:30、10:00~11:30、14:00~15:30、16:00~17:30、18:00~19:30)不同位置(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结果表明:在测定的5个时间段内,泌乳牛舍内的温度呈规律性变动,先升高后降低(P0.0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P0.01),而且温热指数(THI)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均小于达到热应激的指标(THI≥72);早上的风速低于其他时间段(P0.05);白天的辐射热高于早上晚上,但差异不显著(P0.05);PM浓度在早晚相对较低(P0.05);氨气浓度在16:00~17:30和18:00~19:30高于其他时间段(P0.01);二氧化碳浓度在18:00~19:30这个时间段明显高于其它时间段(P0.01)。舍外风速极显著(P0.01)大于舍内,舍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舍外。牛舍内向阳面、向阴面、饲喂通道三个不同位置的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差异极显著(P0.01)。向阴面氨气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饲喂通道二氧化碳浓度大于其它两个位置。由此得出,北京市典型泌乳牛舍的春季温度、湿度较适合牛群生产;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对奶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夏季热应激期间不同牛舍环境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选取同一牛场中开放式牛舍和全封闭牛舍的奶牛作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5—10月,每天监测牛舍内的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并以周为单位计算温湿度指数。每日15:00在2栋牛舍的泌乳牛中随机挑选12头测量直肠温度,并通过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监测每月所有泌乳牛产奶数据。结果显示:6—8月期间开放式牛舍内温湿指数(THI)大于72,处于热应激状态;而全封闭牛舍内温湿指数始终维持热应激的临界状态。6—9月期间开放式牛舍中奶牛直肠温度显著高于全封闭牛舍(P0.05)。全封闭牛舍全群产奶量变化幅度小于开放式牛舍,且全封闭牛舍中牛奶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开放式牛舍(P0.05)。综上,与开放式牛舍环境相比,夏季热应激期间全封闭牛舍环境温度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牛舍环境处于稳定状态,对奶牛产奶性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热应激对荷斯坦奶牛体温和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的影响。选用不同泌乳阶段、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泌乳天数分为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3组,每组6个重复,根据牛舍温湿指数(THI)变化情况,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自身对照试验。结果表明:热应激极显著增加各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P<0.01);THI与各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呼吸频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及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热应激严重影响奶牛的直肠温度、皮肤温度和呼吸频率,与泌乳中、后期奶牛相比,热应激对泌乳前期奶牛的影响趋于较大。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安装水帘和风机的密闭牛舍为试验舍,其他条件相同的开放式牛舍为对照舍;选择产奶量、泌乳时间、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20头,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舍和对照舍中饲养;试验期间全天使用水帘风机降温,通过测定不同时间点栏舍温湿度和奶牛生理指标,比较试验效果。结果表明,试验牛舍环境温湿度明显改善,牛舍日平均温度降低3.89℃(P0.01),在14:00时最高降幅达7.45℃(P0.01);全天平均THI比对照牛舍低7.02(P0.01);在14:00时最高降低13.86(P0.01);试验组奶牛日平均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和心率比对照组分别降低0.19℃、7.9次/min和3.6次/min,在下午4:00时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分别降低0.88℃和20.2次/min(P0.05)。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水帘风机降温系统能缓解热应激对奶牛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在奶牛场的应用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季热应激一直困扰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这一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热应激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风机通风、喷淋降温、改善营养状态和饲养管理,但当地区温度过高时,上述方法将无法很好应对热应激。近年来,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在鸡场和猪场的应用效果显著,奶牛场也正在逐步采用。为此,本文对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在奶牛场上的运营成本和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牛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的影响并探讨热应激对奶牛生理机能影响的机理。选用不同泌乳阶段且胎次相近的荷斯坦奶牛18头,按照同一泌乳阶段奶牛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原则,平均分为3组,泌乳前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根据实测试验期牛舍温湿指数(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THI)的变化,进行热应激与非热应激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奶牛热应激时,其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极显著提高(P<0.01),且以上指标均与THI有较强的正相关性(P<0.05);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奶牛热应激时,随着THI的升高,奶牛的直肠温度、体表温度、平均体温及呼吸频率显著升高,且处于同一环境下不同泌乳阶段奶牛的以上指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湿帘降温公猪舍环境状况的测定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采用湿帘降温系统的公猪舍进行夏季舍内外环境状况 (温度、湿度 )的测定 ,以及该公猪舍在夏季高温时采用湿帘降温系统与春季适温时不采用湿帘降温系统时的公猪精液品质的测定比较 ,从而分析湿帘降温系统夏季防暑降温的效果 (对改善温热环境的作用 ) ;采用湿帘降温系统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 :采用湿帘降温系统后 ,公猪舍内降温明显 ,舍内外温度差异极显著 (P <0 .0 1) ;高温时期采用湿帘降温系统与温度适宜时期不采用湿帘系统的公猪舍内的公猪精液品质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可见采用湿帘降温系统对缓解夏季热应激、保证公猪精液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湿帘降温系统是畜舍夏季防暑降温的有效措施 ,在南方湿热地区的养猪生产上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分析探讨了三种热应激程度对泌乳牛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热应激与无热应激相比,泌乳牛心率、直肠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热应激、重度热应激与无热应激相比,泌乳牛呼吸频率、心率、直肠温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条件下,泌乳牛体温(直肠温度)变化的差异性相对于呼吸频率、心率更为显著;THI与泌乳牛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直肠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南方兔产业规模化快速发展,夏季高温对家兔生产的影响尤为突出。而湿帘降温系统在南方湿热地区兔舍的降温效果一直备受质疑。为了研究湿帘风机降温在我国南方湿热气候下兔舍中的使用效果,本试验选取了杭州、重庆两地研究湿帘风机降温结合纵向通风对兔舍热环境指标的改善程度。在舍外气温27~40℃的条件下,杭州和重庆兔场舍内平均温度分别为30.3℃和25.7℃,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80.4%和82.9%,平均降温幅度分别为6.4℃和9.1℃,相对湿度分别上升为27.0%和36.9%,温湿指数THI分别为29.53和25.27,舍内风速分剐0.17 m/s和0.64 m/s。结果表明:湿帘降温在两地区湿热气候条件下都能取得良好的降温效果,有效地缓解家兔的热应激,保证其正常生产繁殖。分析降温效果的影响因素,纵向兔笼排列明显优于横向排列。此外,风机与湿帘的匹配及安装、风机-湿帘系统的运行时间对降温效果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温季节“湿帘-风机”系统降温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采用"湿帘-风机"系统对妊娠猪舍在高温季节的降温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高温季节不同降温模式对妊娠猪舍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舍外热空气经湿帘后,温度可降低7.06℃,湿度上升37.20个百分点。当湿帘与风机距离相同时,风机安装于横墙或纵墙不影响降温效果。距离湿帘越远,舍内温度越高,湿度越低,风机口与湿帘处的温湿度差分别达1.88℃、8.66个百分点。连续监测该猪舍环境参数,舍内温度均在25.33~29.17℃范围之间,且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气体浓度均在各标准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季节采用"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可改善妊娠猪舍内环境。  相似文献   

13.
妊娠猪舍全年热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减少环境温度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以北京市某猪场妊娠母猪舍为试验猪舍,通过监测试验猪舍全年舍内、外热环境指标并记录妊娠猪舍母猪3年返情率,研究妊娠猪舍全年热环境变化规律,并统计分析母猪返情率与月份、季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试验期间妊娠猪舍舍内、外温度偏高。夏季舍内温度为34.6℃时舍外温度为35.2℃。舍内日平均温湿指数THI大于舍外,舍内、外日平均温湿指数THI均多数时间处于危险级79≤THI≤83,部分时段进入紧急状态(THI≥84)。冬季试验期间舍内温度偏低,春季舍内温度较为适宜。妊娠猪舍母猪返情率存在季节性变化规律,第3季度返情率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季度,第3季度母猪返情率较高与北京市6—8月的高温有关,高温对母猪返情的影响存在延迟现象。  相似文献   

14.
随机选取某牧场处于热应激环境中的10头荷斯坦奶牛,对其常规生理指标中的直肠温度、呼吸数进行测量,并同时监测牛舍中的温度、相对湿度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牛舍温度、相对湿度分别与THI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牛舍温度、温湿度指数的升高会导致泌乳奶牛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升高,但相关性并不显著;牛舍湿度的升高会导致泌乳奶牛直肠温度、呼吸频率的下降,但相关性不显著;奶牛直肠温度与吸频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式为:直肠温度=呼吸频率×0.086+34.66。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采用湿帘降温系统的蒸发降温设备是提高公猪生产性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若干猪场的应用效果证明,在炎热的夏季使用湿帘降温系统的猪舍,当舍外温度为35~37℃时,舍内温度可控制在30℃以下.而仅用风扇降温或没有降温设施的猪舍内温度则高达33℃.另外,在使用湿帘降温系统的猪舍内,蚊蝇明显减少,卫生环境大大改善,猪群健康状况理想[1].  相似文献   

16.
热应激对上海地区奶牛生理指数和产奶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牛舍室内外温湿度、泌乳牛的心跳频率、呼吸频率、直肠温度以及牛产奶量,分析热应激与奶牛生理指数和奶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温湿指数(THI)与心跳频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9〉r0.01,27),THI与呼吸频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2〉r0.01,27),THI与体温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78〉r0.01,27),THI与奶产量呈弱的负相关(r=-0.26)。  相似文献   

17.
喷淋降温对荷斯坦奶牛抗热应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按产奶量、泌乳时间、体重相近的原则选择20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头;试验组采用喷淋+风扇方式降温处理,对照组采用风扇通风的方式。结果表明,喷淋+风扇的降温措施可使每牛日产奶量和4%标准乳分别提高2.66kg/d(P<0.05)和2.81kg/d(P<0.01);直肠温度、呼吸频率和心率的平均值分别降低2.02℃、36.8次/min和3.8次/min(P<0.01),且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各生理指标下降的幅度越大;此外,喷淋+风扇的降温措施使热应激期奶牛血液指标中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红细胞压积值分别降低了11.75g/L、0.72×1012/L和2.63%(P<0.01)。试验结果表明,喷淋+风扇降温系统能明显改善热应激对奶牛的影响,提高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夏季内蒙古地区牛舍温热因子和奶牛行为的变化规律,为热应激防控提供依据。采用手持式环境检测仪每小时记录舍内外温湿度和风速,并记录舍内外奶牛头数、采食、饮水、站立和躺卧头数以及每头牛的呼吸评分。结果表明:(1)从0:00到24:00,牛舍内外温度和温湿度指数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2)除采食行为外,奶牛在舍内外分布、躺卧、站立和饮水行为均与舍内外温度变化有关;(3)0:00到24:00期间,舍内外奶牛平均呼吸评分基本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9:00~17:00之间,舍外奶牛呼吸评分高于舍内。综上判定,奶牛有20h处于轻度热应激、10h处于中度热应激期、1h处于严重热应激。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北京市典型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状况,本试验分别测定了北京市郊区典型泌乳牛舍内不同时间段(08:0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不同位置(向阳面、背阴面、饲喂通道)的温热环境和空气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泌乳牛舍内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在08:00-09:00时间段最低;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升高;14:00-15:00和16:00-17:00时段风速较高;18:00-19:00时段PM 2.5、PM 10、NH_3和CO_2浓度较高。向阳面的温度极显著高于向阴面(P0.01),相对湿度显著低于其它位置(P0.05),风速、CO_2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向阴面的NH_3浓度极显著高于其它位置(P0.01)。泌乳牛舍内外的PM 2.5、PM 10无显著性差异(P0.05);舍内的温度极显著高于舍外(P0.01)、舍内的相对湿度、NH_3、CO_2浓度显著高于舍外(P0.05);舍外的风速显著高于舍内(P0.05)。结论:该类型的牛舍在所测的时段里奶牛未处于冷应激状态;该牛舍内的粉尘、NH_3和CO_2的浓度符合生产标准,但18:00-19:00时间段牛舍内的空气质量比其它时段差。牛舍内温度高于舍外,表明该开放式牛舍在冬季具有一定的防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奶牛抗热应激物理性措施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吹风、喷淋两种物理性抗热应激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持续喷淋措施,可使牛舍内温度比舍外(露天)降低2℃,热应激指数比舍外下降2.2;采用持续吹风+持续喷淋措施,可使牛舍内温度比舍外下降7.5℃,热应激指数比舍外下降6.0。持续吹风+持续喷淋措施与单一的持续喷淋措施相比,可使舍内温度多下降5.5℃;热应激指数多下降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