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羊和猪也可隐性感染而产生抗体。 本病首先(1946年)发生于美国的纽约州,由Olafson等最先报道,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又在衣阿华州发现类似牛病毒性腹泻的综合症,其症状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粘膜病或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高烧、口腔粘膜烂斑、腹泻、流产和胎儿异常发育。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 (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 ,简称牛病毒性腹泻( BVD)或牛粘膜病 ( BMD) ,是由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病毒 ( 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1 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 95 3年 Ramsey和 Chiver发现粘膜病。 1 961年 Gillespie等研究证明 ,这两种病毒是有共同抗原性的同种病毒 [1] ,1 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将其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BVD/MD呈世界性分布 ,在许…  相似文献   

4.
牛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牛的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以口腔粘膜糜烂、胃肠粘膜出血和腹泻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可感染牛、绵羊、鹿等,猪也可自然感染,但无临床症状。该病于1946年首先发现于美国纽约州。1960年以后,相继在加拿大、新西兰、印度、日本、  相似文献   

5.
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腹泻—粘膜糜烂坏死性传染病。1991年4月4日至5月27日,我县社学乡的桥联、芹香两村相继发生126头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起初,笔者及他们均采用庆大霉素、氯霉素、痢菌净、黄连...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牛粘膜病。本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病毒引起的牛的热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厌食、腹泻、脱水、体重减轻,粘膜发炎、糜烂和坏死,以及流产胎儿发育异常等。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的危害及防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有多种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粘膜病。Olafson。MacCallum和Fox等人于1946年在纽约首次发现该病.并将其描述为严重的腹泻性胃肠炎。Ramsev和Chivers在1953年描述了美国爱荷华州及周边州区不同年龄阶段肉牛和奶牛的粘膜病。与Olafson所描述的腹泻和粘膜溃疡临床症状相似。起初认为此病与病毒性腹泻病不是同一种病.但通过奶牛的免疫学和细胞培养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性腹泻病和粘膜病的病原都是BVDV.粘膜病可能是病毒性腹泻病的激发病症。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株(长春184)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80年从怀疑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牛的流产胎儿脾脏分离出的一株病毒(长春184V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组织细胞培养、理化学试验、与标准毒株的交互中和试验和牛的人工感染试验等,证明与国外报道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基本特性相符,而且能与抗猪瘟血清发生中和反应,从而确认该毒株是具有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的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对牛肾细胞培养的感染滴度可达10~6TCID_50/ml。  相似文献   

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牛粘膜病(BM),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血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953年Ramsey和Chiver发现粘膜病。1961年Gillespie等研究证明,这两种病毒是有共同抗原性的同种病毒,1971年由美国…  相似文献   

10.
<正>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可引起多种动物呈多临床表现的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主要表现为腹泻,急、慢性粘膜病,母畜流产、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综合症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呈亚临症的经过,也有严重致死者或生殖缺陷者。吉林省于1980年以来,曾见该病零星散发,1986年6月由于引进美国黑白花牛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引起的一种呈多临床表现的传染病。以发热、腹泻以及消化道粘膜发炎、糜烂和淋巴组织显著损害为特征。本病于1946年首先由Olafson等发现于美国的纽约,现已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我国也于1980年分离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承担的“牦牛病毒性腹泻调查、诊断和防治的研究”课题,于1990年10月15日在青海省畜牧厅主持下通过鉴定。近几年在我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发生牛腹泻病,死亡率较高,群众损失很大。该课题组经4年的调查、研究和防治试验,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已查明我省各州及农业区均有此病存在,有些地区感染率很高。并由泽库县的病牛血清中首次分离获得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选用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O系弱毒疫苗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在玉树州的病区现场进行预防,均能明显减少发病和死亡,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流行病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BVD—MD),又称牛病毒性腹泻或牛粘膜病.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尤其养牛业发达的地区.这种疾病的发生更为严重。我国在1980年.由解放军兽医大学从病牛的流产胎儿脾脏中分离到该病毒毒株.以后又在一些省市引进种牛中检出了感染牛.  相似文献   

15.
1989年9月27日从北京口岸进口22头新西兰种公绵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新西兰输入羊的检疫和卫生条件》实施检疫,检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  相似文献   

16.
1946年Olafson等首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腹泻称之为病毒性腹泻。1953年Ramsey等对以消化道粘膜病变为主的疾病称之为粘膜病。1961年Gillespie等证明了引起此二疾病的病毒为同一种病毒,从而把此二病名合并称之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rus Diarrhea/Mucosal Disease以下简称BVD/MD)。引起本病的病毒BVD/MD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Togaviridae的Pestivirus,属于此群的病毒还有猪瘟、马动脉炎及羊的Border病等的病毒。牛对本病有易感性,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型经过。急性型病牛可虽现肠道疾病並出现死亡。慢性型病牛生长缓慢。孕牛可发生流产及畸形犊等。患牛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口腔、消化道粘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等。在食管粘膜上可见到特征性的大小不等的浅而不规则的糜烂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1993年猪瘟牛睾丸细胞苗生产过程中出现细胞病变、毒价不高.猪瘟、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猪细小病毒(HCV、BVD/MDV、PPV)三价荧光抗体及其他中间监测结果观察.初步认为,长沙市部分乳牛场已铁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8.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5'端非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244 bp片段的RT-PCR一步法。该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NADL、OregonC24V和长春184毒株各标准毒株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标准毒株的细胞毒进行检测,其敏感度达0.1 TCID50;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猪瘟病毒、牛轮状病毒和牛冠状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460份不同样品,与病毒分离试验比较,符合率100%,证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一步法RT-PCR技术可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9.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复杂、呈多临床类型的疾病。该病是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防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牦牛群中陆续发现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血清阳性率在30%~42.4%之间,病死率在30%左右,本研究先后从四川、西藏等地牦牛中分离出病毒,并对其进行各种生物学特征鉴定后,表明该病毒与标准毒属同一种,所不同的是四川牦牛病毒株属非致细胞病变型,即属NCP型。但回归本动物能复制出典型病例。目前尚无国产牛粘膜病疫苗用于生产。本研究依据猪瘟病毒与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具有交叉免疫性的原理,用猪瘟弱毒苗对牦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进行预防,试验证明用猪瘟弱毒苗可以预防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且安全可靠,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