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明多头绦虫成虫节片抗原及多头蚴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的多肽组分,以供今后在免疫诊断与预防脑多头蚴病的应用,本试验应用SDS-PAGE首次分析了多头绦虫成虫节片抗主多头蚴原头节ES抗原的多肽组分。应用12.5%凝胶的连续系统,垂直板型电泳,考马斯亮头R-250染色的结果表明,成虫节片抗原共有16条多肽带,其分子量范围29 ̄154KD,其中主带4条,分别为73,88,128,134KD,原头节ES抗  相似文献   

2.
羊脑多头蚴抗原的SDS—PAGE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采自自然感染绵羊脑多头蚴的头节、囊壁可溶性抗原及囊液抗原用垂直平板电泳、连续凝胶系统进行了分析。电泳后以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结果:头节抗原共26条多肽带,其分子量范围17.5 ̄148KD,其中主带5条,分别为72、69、46、37和33KD;囊壁抗原共20条多肽带,分子量范围18 ̄126KD,其中主带4条,分别为69、46、29和1  相似文献   

3.
为了观察绵羊用多头蚴抗原免疫及感染后的抗体消长规律,为羊脑多头蚴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提供依据,本试验应用多头蚴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囊壁可溶性抗原、囊液粗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对绵羊免疫3次及虫卵攻击感染后的血清抗体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结果表明,原头节抗原免疫组、囊壁抗原免疫组、囊液抗原免疫组及原头节ES抗原免疫组在首次免疫后1周,抗体滴度迅速升高,第3次免疫后1周达到峰值,虫卵感染后开始下降,到感染后30周接近正常水平。多头蚴3种抗原对同种抗原免疫组血清检测敏感性、特异性优于其它抗原,原头节免疫组、囊壁免疫组、囊液免疫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原头节ES抗原免疫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绵羊用多头蚴抗原免疫及感染后的抗体消长规律,为羊脑多头蚴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提供依据,本试验应用多头蚴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囊壁可溶性抗原,囊液粗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对绵羊免疫3次及虫卵攻击感染后的血清抗体进行间接血凝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原头节抗原免疫组,囊壁抗原免疫组,囊液抗原免疫组及原头节ES抗原免疫组在首次免疫后1周,抗体滴度迅速升高,第3次免疫后1周达到峰值,虫卵感染后开始下降,到感染  相似文献   

5.
应用多头蚴原头可溶性抗原和将原头节进行体外短期短培养后获得的排泄分泌抗原,以4g/L抗原量与等体积的白油-司班佐剂乳化后,按每次2mL剂量对试验羔羊进行3次免疫。于最后一次免疫后2周,攻击感染2500个多头绦虫虫卵,攻击后225d剖杀各组羔羊。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东毕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多肽组分,供今后在免疫诊断和防治东毕吸虫的应用,本试验应用SDS-PAGE首次对绒山羊体内寄生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多肽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抗原有17条多肽带,其分子量范围25-93KD。其中主带7条,分别为29,30,38,40,67,78,91KD。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东毕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多肽组分,供今后在免疫诊断和防治东毕吸虫的应用,本试验应用SDS- PAGE首次对绒山羊体内寄生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多肽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抗原有17 条多肽带,其分子量范围25~93KD.其中主带7 条,分别为29、30、38、40、67、78、91KD。本试验初步阐明了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成虫抗原的多肽组分,为进一步对该病免疫诊断用抗原的分离、纯化,提高抗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多头蚴原头节抗原、原头节排泄分泌抗原、囊壁抗原、囊液抗原对绵羊免疫注射3次,以及攻击感染多头绦虫虫卵后,运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及姬姆萨染色法研究了外周血液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应答反应。结果表明,绵羊感染多头绦虫虫卵后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感染后第5周到第6周T淋巴细胞数量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第32周时趋于正常,淋巴细胞总数在感  相似文献   

9.
羊脑多头蚴病ELISA试验用抗原制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羊脑多头蚴包囊头节、犬多头多头线虫节片经超速离心制备的抗原以及多头蚴包囊液抗原,分别对32头份羊脑多头蚴病阳性血清和63头份阴性血清进行EISA检测。头节抗原、节片抗原和囊液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81.25%、78.12%和53.12%,前两者阳性率均高于后者;其阴性率分别为82.54%、79.36%和80.95%。进而以头节抗原对32头份羊脑多头蚴病血清、25头份羊细颈囊尾蚴病血清、12头份羊棘球蚴病血清和7头份羊肝片吸虫病血清以及31头份羊肝片吸虫病阴性血清进行ELISA试验。结果,分别有26头份、9头份、4头份、1头份和1头份为阳性反应。经Dancan’s检验,多头蚴病血清S/N平均值明显地高于多头蚴病阴性血清。从而初步证明头节抗原用于诊断羊脑多头蚴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等电聚集电泳(IEF)技术,对自然感染绵羊的脑多头蚴的头节可溶性抗原、囊壁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进行了分析,IEF后,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扫描,结果表明,头节可溶性抗原共出现了49个吸收峰,P^1范围4.04-9.91,主吸收峰9个,其P^I值分别为8.23、8.02、7.76、7.52、6.85、6.54、5.68、5.08和4.23,所含蛋白总量占上样蛋白总量的99.5%。囊壁可溶性可  相似文献   

11.
脑多头蚴病(脑包虫病)是由于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在绵羊、山羊的脑、脊髓内,引起脑炎、脑膜炎及一系列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严重寄生虫病。多头蚴还可危害黄牛、牦牛、猪、马甚至人类。成虫则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的小肠。该病散布于全国各地,并多见于犬活动频繁的地方。1病原1.1多头蚴呈囊泡状、囊体可由豌豆大至鸡蛋大,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在囊的内壁上有100~250个原头蚴,原头蚴直径2~3mm。1.2多头绦虫虫体长40~100mm,由200~500个节片组成。头节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22~32个小钩,分作两圈排列。成熟节片呈方形或长大于宽,…  相似文献   

12.
对自然感染绵羊的脑多头蚴原头节可溶性抗原、囊壁可溶性抗原和囊液抗原经二维电泳分析,电头节可溶性抗原共显示79个多肽斑点,其中酸性多肽斑点26个,中性多肽斑点5个,碱性多肽斑点48个,囊壁可溶性抗原共显示59个多肽斑点,其中酸性多斑点20个,中性多肽斑点4个,碱性多肽斑35上。  相似文献   

13.
脑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引起的危害绵羊和犊牛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多年来,国内外兽医工作者很重视对该病的研究,在其病原、生活史、流行因素、诊断、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在明确了多头蚴抗原的免疫原性后[1,2],又对抗原的纯...  相似文献   

14.
多头绦虫抗原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羊脑多头蚴囊液和囊壁粗抗原以12mg/只的免疫剂量与等体积的白油--司班佐化,分3次免疫羊。于第3次免疫后14d,经口攻击感染多绦虫卵2500枚,攻击后225d,剖杀检查免疫效果。结果囊壁抗原免疫组羊只全获保护,囊液粗抗原免疫组羊只(3/4)获保护,另1只间脑中有直径0.6cm钙化的多头蚴病灶,其间为干酷样物质。而感染对照组羊脑中均有多头蚴寄生,其中1只羊脑中有3个多头蚴包囊,致使羊的脑组织极度  相似文献   

15.
用多头绦虫原头节,囊壁,囊液层析纯化抗原及原头节排泄分泌(ES)抗原对绵羊免疫及攻击感染多头涤虫虫卵后的血清进行ELISA检测,观察了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绵羊在感染虫卵后第1周即可检测出血清抗体,感染后3~5周抗体效价达峰值,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免疫组绵羊在免疫3次后,血清抗体效价迅速升高,第3次免疫后1~2周达到峰值,且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虫卵感染组,在攻击虫卵后抗体效价开始下降,但直到试  相似文献   

16.
牛羊多头蚴是由寄生于狗、狼、狐等的带科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牛羊的脑部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俗称“脑包虫”、“转头风”、“转圈病”。本病分布较广,遍及我区,死亡率高,对牧业发展危害较大。1病因脑包虫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成虫寄生在狗、狼、狐等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体外,从孕卵节片内释放大量的虫卵,  相似文献   

17.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银染分析法对绵羊多头蚴囊液及原头节的可溶性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囊液与原头节分别可见31和42条多肽条带,两者均存在与棘球蚴,细颈囊尾蚴相同的20.38KD多肽这两个组成“弧五”抗原的成份。  相似文献   

18.
多头蚴病俗称脑包虫病,是带科多头属多头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牛、羊脑或脊髓内发生的疾病。多头蚴的成虫寄生于狗、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从孕卵节片内释放出大量虫卵,污染饲草、饲料或饮水,牛、羊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六钩蚴钻人肠黏膜的毛细血管,随着血液循环带到脑和脊髓等易寄生部位,以脑部寄生为多。  相似文献   

19.
对多头绦虫的生活史进行的详细观察及实验证明,山羊感染多头绦虫卵,72小时后六钩蚴就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肺、肾、瘤胃壁等脏器(六钩蚴不进入脾脏)。以后包囊在脑和肌肉组织中寄生,经34~40天后初步形成原头蚴,82天后原头蚴发育成熟,具有侵袭力。犬吞食多头蚴包囊后,需经39~42大成虫孕节内的虫卵才发育成熟具有感染性,孕节片也于此时开始排出体外。在室温14℃~24℃的条件下,虫卵在湿润的环境中至少能存活21天。 此外,实验证明绵羊大量感染虫卵(35000个以上)后,六钩蚴只能在脑部发育为成熟的多头蚴,而进入绵羊肌肉组织的六钩蚴则很快死亡,不能发育成包囊。 对多头绦虫的分类问题作了简单的讨论,认为M·skrjabiniPcpov,(1937)和M·qaigeri Hall,(1916)拟是M·multiceps Leske,(1978)的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20.
绵羊用六钩蚴排泄分泌抗原(ES),原头节ES抗原、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绵羊棘球蚴囊液(SHCF)或囊壁抗原免疫后,和攻击感染虫卵后,应用ELISA,酯酶染色法及瑞氏-姬拇萨染色法研究了血清抗体、T、B淋巴细胞、嗜酸性粗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应答反应。初步结果表明,绵羊在感染细粒棘球绦虫虫卵后或抗原免疫后、攻击感染后都表现明显的血清抗体应答反应,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免疫应答依不同的抗原而具有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