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研究了半血野牦牛,横交一世代牦牛及家牦牛血液红细胞中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简称Cu Zn-SOD)、过氧化氢酶(简称CAT)二种抗氧化酶的活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半血野牦牛、横交一世代牦牛两种酶的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薯高于家牦牛,半血野牦牛和横交一世代牦牛之间、同一类型不同性别牦牛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并对抗氧化酶活性与牦牛抗逆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血液生化遗传特性评述野牦牛育种价值、野家牦牛的生殖生理、野牦牛复壮家牦牛后代生产性能测定,牦犊牛肉的开发利用,野血牦公牛的推广应用等多渠道阐明了野牦牛改良复壮家牦牛是一条在现行牧业生产体制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野牦牛种质特性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牦牛(Bos mutus)是青藏高原珍贵的野生牛种之一,生存在青藏高原,沿唐古拉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和祁连山等海拔4000~6000 m,年均温-8℃,青草期3个月左右的高寒荒漠地带.夏季可达5000 m以上的高山觅食,性喜群居,常为10头以上乃至百头成群地生活在一起,是经无数个世代严酷的自然选择下高度的闭锁繁育纯化的群体,它躯体高大硕壮,体格发育好,耐寒性强,具有高抗逆性,对青藏高原严寒多变的恶劣生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家牦牛是人类守猎野牦牛,逐步驯养而来,家牦牛由于长期一代一代系留管理,觅食时间缩短,营养不足,后天掠夺式培养使其体型向小、窄、矮方向发展.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驯化,利用野牦牛冻精,授配家牦牛,利用杂交优势复壮家牦牛.从20余年来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证明利用野牦牛这一野生动物遗传资源改良家牦牛,比本品种选育更加有效而迅速,是高寒草原牦牛产区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经研究和生产实践,充分证明了导入野牦牛血液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家牦牛的活重、体质、生长发育速度、产奶量和抗逆性,而且含1/2和1/4野牦牛血液的杂交后代在体型外貌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野牦牛体格粗壮高大,体躯发育良好,具有比家牦牛更强的耐寒抗逆的生活习性,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资源。由于野牦牛的这些优良生物学特性,目前正受到广泛重视。今年我县为了更新复壮家牦牛,提高群体牦牛体格,增加牦牛生产的经济效益,于2005年9月从青海省大通县牛场引进15头1/4野血公牦牛投放到脑山、高寒地带,并与家母牦牛进行杂交实验,繁殖一定数量的含野牦牛血液的后裔,并培育作为今后的种用。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从青海大通牛场选取2岁的1/4野血公牦牛15头,体格健壮并进行过五号苗、山败苗、炭疽苗等防疫注射。1.2实验牛群实验群选择,…  相似文献   

6.
试验对3月龄半血野牦牛、横交牦牛、家牦牛8项生理指标进行测析.结果表明,3种类型牛犊在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分类、血沉值之间差异不显著.公母性别之间也无差异.而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半血野牦牛、横交牦牛显著高于家牦牛(P<0.05),说明了野牦牛后代从小自身所具有强有力生理调节机制,比家牦牛具有更强适应高原少氧的恶劣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采用3种测定方法分析野牦牛、家牦牛和犏牛血清蛋白质的各组分含量、分子量及水解氨基酸、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比较其异同点,结果发现野、家牦牛具有基本相似的血清蛋白质组成,而γ-球蛋白占总球蛋白的比值、个别蛋白带分子重和氨基酸组成含量等方面有某些显著的差异,表明青海牦牛血清蛋白质发生了不同于野牦牛的遗传变异.在牦牛品种培育中利用两个参数(γ-球蛋白占总球蛋白的比值和血清中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值)作为选种标志有定向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野牦牛的优秀基因培育牦牛新品种群已进入了育种实践阶段.由于育种公牛的特定关系,在牦牛育种中有计划地采用了近交技术,经过横交一世代两年的统计,未发现近交衰退和严重分离现象.本文认为从染色体组型、血清酶及生化组分、生殖细胞的超微结构及酶活、生活习性及繁殖特点等方面的研究都证实野、家牦牛基因比较纯合;牦牛代谢反应迟钝,育种原始偏向肉用.因此,在牦牛育种中有计划、有控制地采用近交技术,安全可靠并可加速育种进程,尽快地达到同质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首次对野牦牛的精液品质、精子超微结构、精液精子酶活力等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发现具有以下特点精子密度大,每毫升精液含精子21.3亿;精子存活时间长,0~4℃存活57小时,解冻后37℃条件下存活12小时;抗力系数144 000;解冻后精子畸形率和顶体完整率分别为9.17%、87.53%;精液运动粘度为1.69 cP;总氮量为1437.7 mg/100 ml;精子头短尾长,与家牦牛及黄牛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精子透明质酸酶活力极显著高于家牦牛,LDH活力比家牦牛高48%.因此,公野牦牛具有高繁殖力,与家牦牛冻配受胎率达88.9%;与普通牛种(黄牛)反杂交冻配受胎率达71.58%.家畜繁殖力的研究侧重于母畜,公畜繁殖力除奶牛之外重视不足,特别是对于培养程度很低的原始育种--牦牛,至于初步驯化的公野牦牛的繁殖力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公畜繁殖力主要表现于精液品质和受胎率,许多学者从精子的生理生化特性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测定与受胎率的相关性.野牦牛(Bos mutns)是家牦牛(Bos grannies)最近的祖先,在分类上是同属同种的不同亚种,野牦牛是"优势型"的"原生亚种",家牦牛是退化了的"驯化亚种".从1984年开始在青海省大通牛场驯化了两头公野牦牛,采用假阴道采精并试制了颗粒冻精.1984~1998年14年野牦牛冻配家牦牛近40 000头,受胎率88.9%,繁殖成活率85.97%.公野牦牛不但与同属同种的家牦牛冻精配种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繁殖力,而且和普通牛种黄牛杂交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受胎率.甘肃省礼县畜牧中心1987年开始连续3年购进野牦牛冻精授配黄牛771头,杂交生产野血牦犏牛554头,繁殖率高这71.85%,犊牛生活力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瓦氏微量呼吸测压法,对头胎的初生、3月龄和6月龄家牦牛、横交半血野牦牛和半血野牦牛的肝、肾、心和肺脏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进行了测定.同时,对试畜肺的组织学和肺泡透射电镜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测定牦牛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可以反映其对高原少氧生态环境的适应特性.牦牛肝脏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比其它组织高,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和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符合指数曲线回归方程y=aebt,肝脏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可作为牦牛组织呼吸代谢的重要指标之一.横交半血野牦牛各组织呼吸代谢强度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家牦牛即横交半血野牦牛,有低的组织呼吸代谢率,表明横交半血野牦牛比家牦牛更能适应高原少氧的生态环境.牦牛组织呼吸代谢强度3月龄前弱,3月龄至6月龄随月龄增加而明显增强.肺组织结构研究表明牦牛肺泡的气-血屏障系统处于开放或半开放状态,是牦牛世代生活在高原少氧生态环境中所形成的独具而完备的组织结构,横交半血野牦牛肺泡直径比家牦牛大,肺泡壁厚度比家牦牛薄,单位肺组织断面上肺泡所占比例和肺细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数比家牦牛高,这些都有利于横交半血野牦牛在高原少氧条件下增加气体交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野牦牛体格粗壮高大,体躯发育良好,具有比家牦牛更强的耐寒抗逆特性,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资源。由于野牦牛的这些优良生物学特性,目前正受到广泛重视。今年我县为了更新复壮家牦牛,提高群体牦牛体格,增加牦牛生产的经济效益,于2005年9月从青海省大通县牛场引进15头1/4野血公牦牛投放到脑山、高寒地带,并与家母牦牛进行杂交试验,繁殖一定数量的含野牦牛血液的后裔,并培育作为今后的种用。1材料与方法从青海大通牛场选取2岁的1/4野血公牦牛15头,体格健壮并进行过五号苗、出败苗、炭疽苗等防疫注射。试验群来自我县的道帏(18头)、白庄(15头)、…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实地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对野牦牛的分布范围,数量及类型作了阐述.野牦牛仅分布于青藏高原4 500 m以上的高山寒漠,数量约2~4万头.野牦牛和家牦牛属于同种动物.论述了野牦牛的两个生态类型,祁连山型和昆仑山型.经八年试验研究证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明显提高了家牦牛生产性能.野血牦牛在活重、体格大小、增重速度、屠宰率、产奶量等方面,均比家牦牛高15%以上,为牦牛选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野牦牛与家牦牛六个方面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牛是一种古老的牛种,距今2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我国是世界上家牦牛数量、品种最多的国家,有家牦牛1400多万头,约占世界家牦牛总数的95%以上。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畜种,仅青海省就有牦牛490余万头,约占全世界的1/3。本文主要对青海家牦牛和野牦牛的分布及概况、外貌特征与繁殖方式、饲养管理、生产性能和抗病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野牦牛喜欢群居,善于攀高涉险;野牦牛的繁殖情况基本与家牦牛相似;野牦牛比家牦牛抗病性能好。  相似文献   

14.
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是在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条件下,人工培育的第一个肉用型牦牛新品种,因其育成于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而得名."大通牦牛"是以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畜牧项目"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研究"、"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培育研究"、"牦牛新品种培育及其产肉生产系统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为基础,历经20多年辛勤努力而培育成功的.课题组经过捕获、驯化野牦牛、制作冻精、连续多年大面积人工授精,生产具有强杂交优势的1/2野血牦牛、有计划地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闭锁繁育、适度应用近交技术、强度选择与淘汰等主要技术手段,获得了生产性能高,特别是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强、体型外貌与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含1/2野牦牛基因的牦牛新品种.20年来课题组从改变遗传结构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培育措施两方面入手,围绕育种工作开展多项科学研究与试验①探索在家牦牛群体中导入野牦牛遗传基因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进而培育牦牛新品种的可行性;②探索野、家杂交优势产生的机理并加强野牦公牛站建设;③探索应用低代牛横交育种理论并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④强化选择与淘汰(公牛最终留种率11%、母牛淘汰率30%)加强后备种公牛培育;⑤进一步确定主选性状的育种指标;⑥建立野血牦牛繁育基地和试验扩大推广区等攻关技术.课题组不断解决培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使新品种牛群品质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育出了能适应高寒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高山草场放牧性能,生产性能特别是产肉性能较高、遗传性稳定的"大通牦牛"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牦牛没有人工培育品种的空白,改写了牦牛没有内部品种结构的落后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牦牛的育种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野牦牛多学科研究和利用结果,阐述野牦牛作为牦牛复壮育种父本,其自身在血液生化遗传、繁殖性能及后代杂交优势等方面显示种质特性,评述野牦牛种用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通牦牛是在高原高寒自然生态条件下用人工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产性能高、生长发育快、特别是产肉高、繁殖好、抗逆强、体型外貌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是含野牦牛基因的肉用型牦牛品种。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环湖型牦牛、高原型牦牛、半血野牦牛肉质中氨基酸、矿物质、重金属残留和药物残留含量.结果表明,胱氨酸含量在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之间,高原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但环湖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牦牛(包括高原、环湖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组氨酸含量在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之间差异显著,但两类型与半血野牦牛差异均不显著.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镁差异显著,牦牛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高原型牦牛铜、锌、铁含量与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差异显著,牦牛锌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牦牛铁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牦牛钠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高原型牦牛硫含量与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牦牛与半血野牦牛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各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无环境污染产品标准.所有样品均未检出农药和药'物残留.结果表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未引起家牦牛后代肉质成分的显著变化,青藏高原生产的牦牛肉具有无污染、氨基酸丰富、矿物质齐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人员历经25年,培育出了中国首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这一新品种及其培育技术近日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一新品种被命名为大通牦牛。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阎萍介绍说,大通牦牛是以野牦牛为父本、当地家牦牛为母本,应用低代牛横交等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含有1/2野牦牛基因。  相似文献   

19.
高原型和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环湖型牦牛、高原型牦牛、半血野牦牛肉质中氨基酸、矿物质、重金属残留和药物残留含量。结果表明,胱氨酸含量在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之间,高原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但环湖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不显著:牦牛(包括高原、环湖型)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组氨酸含量在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之间差异显著,但两类型与半血野牦牛差异均不显著。高原型与环湖型牦牛镁差异显著,牦牛与半血野牦牛之间差异极显著。高原型牦牛铜、锌、铁含量与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差异显著,牦牛锌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牦牛铁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牦牛钠含量与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高原型牦牛硫含量与环湖型牦牛、半血野牦牛有显著差异;牦牛与半血野牦牛之间有极显著的差异。各项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无环境污染产品标准。所有样品均未检出农药和药物残留。结果表明,导入野牦牛血液未引起家牦牛后代肉质成分的显著变化,青藏高原生产的牦牛肉具有无污染、氨基酸丰富、矿物质齐全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别对野牦牛和家牦牛的血清α-淀粉酶(Am)进行分离和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野、家牦牛α-Am同工梅分别可分离出7条和8条电泳区带。与家牦牛相比,野牦牛α-Am同工酶的作用pH区限更宽而热稳定性较低。家牦牛Am-3的活性和相对不百分含量比野牦牛高且稳定。野、家牦牛α-Am同工酶的差异本质上是因其所处生态条件之不同而在淀粉代谢类型上新的表现出来的种属特异性,对家牦牛的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