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4年云南省楚雄州地区13个试验点对3个不同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酸度、海拔高度不是限制紫花苜蓿生长的主要因子;年降雨量和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影响较大,为限制其生长的主要因子.试验表明,在云南省楚雄州地区.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紫花苜蓿品种为四季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Siriver).  相似文献   

2.
试验分为两期,第一期主要试验紫花苜蓿与其它牧草补饲肉羊的差别;第二期主要试验紫花苜蓿与一年生黑麦草不同的补饲搭配比例.通过两期试验可以说明育肥羊在放牧条件下补饲紫花苜蓿可以提高肉羊日增重水平,缩短育肥周期;可以提高肉羊粗饲料和精饲料的饲料报酬,减少饲料消耗.补饲紫花苜蓿较补饲其它牧草好,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宋述锐  于华  黄椰  张卫红 《草业科学》2022,38(4):693-702
渍水胁迫是我国易涝地区限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的一个重要非生物胁迫因素,如何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耐渍水能力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法,通过模拟渍水试验比较了渍水胁迫下施用不同钾肥对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荧光和慢速荧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渍水胁迫下,施用5 mmol·L-1 KCl和5 mmol·L-1 KNO3能够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叶绿素含量(P<0.05),减少光合元件损伤,显著提高了叶绿素a荧光最大光合效率和实际光合效率,从而有效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且KNO3对紫花苜蓿耐渍水能力的提高作用优于KCl.因此,施用钾肥能够提高紫花苜蓿的耐渍水能力.  相似文献   

4.
推广紫花苜蓿是云南发展草食畜的需要,是生产安全优质奶和牛羊肉的需要.云南不仅可以种植紫花苜蓿,而且可以获得高产.通过7年多的引种试验和示范推广,证明WL525HQ等一批高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适合在云南推广种植.全省2010年紫花苜蓿保苗面积达到7800万hm2,但还远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田间管理方式影响着紫花苜蓿的生物产量,本试验对4种不同田间管理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科学田间管理可以提高紫花苜蓿单产.  相似文献   

6.
紫花苜蓿饲喂奶牛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明轩 《草业科学》2005,22(5):85-86
通过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饲喂奶牛对比试验,结果发现:紫花苜蓿营养丰富,是饲喂奶牛的最佳粗饲料,不论青饲还是调制成干草,适口性都很好,可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增加奶农户经济收入.充分利用兰州市紫花苜蓿的资源优势, 增加奶牛日粮中紫花苜蓿的比例,提高奶牛单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示范户的带动,大力推广种植紫花苜蓿,改变奶农户以精料为主的传统饲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外源细胞分裂素对紫花苜蓿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不同浓度植物细胞分裂素对营养生长期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喷洒处理,研究了植物细胞分裂素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洒植物细胞分裂素能明显提高紫花苜蓿叶绿素、粗蛋白和粗纤维的含量.300倍浓度对提高紫花苜蓿叶绿素含量和营养成分比较适宜;400倍浓度喷施3次比喷洒2次的产量提高3.5%,400倍浓度喷洒2次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种植第二年的‘东农1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ongnong No.1’)为试验材料,一年收割三茬,利用自主研制的紫花苜蓿专用叶面肥(专利申请号:201810124670.2)分别在每茬紫花苜蓿刈割前第30天、第25天、第20天、第15天、第10天、第5天进行喷施,以不喷施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时期喷施叶面肥对紫花苜蓿生长、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茬紫花苜蓿叶面肥最佳喷施时期为刈割前第15天,第二茬和第三茬紫花苜蓿叶面肥最佳喷施时期均为刈割前第20天。对三茬紫花苜蓿生长性状、产草量、营养品质和相对饲用价值综合分析,叶面肥最佳喷施时期为刈割前第20天。  相似文献   

9.
紫花苜蓿在北疆旱作条件下播种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探索了紫花苜蓿在北疆地区旱作条件下种子出苗和幼苗成活的最佳播种期.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北疆缺水农牧区旱作条件下可以栽培成功,旱作最佳播种期为早春(4月)和秋季(9月),其他时期播种均失败.该试验结果只能应用在北疆冬季积雪而不浇水的旱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藏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的刈割试验,构建了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刈割生长动态模型,并分析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干鲜草积累量、刈割高度、干鲜比、营养成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管理措施保障条件下,紫花苜蓿刈割1次的干草年积累量可达1645 g/m2,刈割2次达2128 g/...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地土壤碳、氮、磷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Medicago sativa)地土壤碳、氮、磷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连续种植5年,土壤碳、氮各组分含量最低,而年限延长含量则有所提高;15年生苜蓿生长已进入衰退期,各组分含量远低于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恢复的23年生苜蓿地.P与C、N组分的变化不同,Ca2-P和Fe-P含量随年限延长逐渐降低,到23年时又有升高趋势,而Ca8-P、Al-P、O-P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5年生苜蓿地以中活性有机磷为主,10年、15年、23年生苜蓿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变化表现为:中稳性有机磷(MROP)>中活性有机磷(MLOP)>高稳性有机磷(HROP)>活性有机磷(LOP).  相似文献   

12.
以棉花和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以现存量、生长速率(G, cm/cm3·d)、死亡速率(M, cm/cm3·d)和生死之比(R)为基本参数,采用微根管技术对棉花和苜蓿细根的生长、死亡以及周转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棉花平均细根现存生物量为8.025 mm/cm3,2011年苜蓿为14.830 mm/cm3,高于2012年苜蓿(8.026 mm/cm3),棉花细根G和M分别为0.056和0.011 mm/(cm3·d),2011年苜蓿分别为0.026和0.007 mm/(cm3·d),2012年分别为0.041和0.028 mm/(cm3·d)。棉花G变化趋势为5月底-7月中旬迅速下降,7月中旬到9月初上升,此后下降,2011和2012年苜蓿G变化趋势一致,分别在6月中旬-7月中旬和8月初-9月初形成峰值。棉花和苜蓿M相似,均是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降低,此后开始增加,在生长季末达到最大。R在生长季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棉花在生长季末R>1,苜蓿则是R<1。用最大细根现存量和平均细根现存量估算得到细根周转率不同,以平均细根现存量得到细根周转率比以最大细根现存量增加了22%。通过对棉花和苜蓿细根比较研究,棉花和苜蓿在不同季节细根现存生物量和生长动态不同,棉花呈单峰曲线,苜蓿呈双峰曲线,而棉花和苜蓿死亡动态则是随着季节变化持续升高,同时棉花以较高的周转速率满足了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北疆平原荒漠区苜蓿(Medicago sativa)(1年)+小麦(Triticum aestivum)(3年)+苜蓿(1年)和小麦(1年)+苜蓿(4年)2种粮草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呼图壁核心试验区开展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比较了两种模式下粮草产量、投入成本、利润和产投比。结果表明:小麦(1年)+苜蓿(4年)种植模式下年均总利润较苜蓿(1年)+小麦(3年)+苜蓿(1年)模式提高18.71%;老苜蓿地倒茬种植小麦的前两年籽粒产量较小麦连作增产25%;小麦倒茬轮作苜蓿后,苜蓿的干草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种植3~4年苜蓿的年均粮草利润为9 050 元·hm-2,是小麦的3.26倍。综上所述,在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低成本苜蓿,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轮作的利润,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不同粮草种植模式土壤碳氮及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对苜蓿(Medicago sativa)-作物轮作地进行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碳氮形态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6种种植模式分别为苜蓿-苜蓿、苜蓿-休闲、苜蓿-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苜蓿-玉米(Zea mays)、苜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苜蓿-谷子(Setaria italica)。结果表明,苜蓿-作物种植模式不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而苜蓿翻耕后保持休闲则可维持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降低了1.60%~23.11%,全氮含量增加了3.81%~21.83%。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状况不同,进而引起土壤酶发生变化。与苜蓿连作相比,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在降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同时,提高了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其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分别降低了5.20%~12.30%和15.03%~43.43%,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了1.26%~28.79%。苜蓿连作和苜蓿-粮食作物种植模式间的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苜蓿-休闲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赵紫华  张蓉 《草业科学》2017,34(12):2521-2527
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蓿品种播种方式对苜蓿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降低蚜虫(Aphidoidea)的种群数量,皇冠和德宝两个品种混种蚜虫种群密度最低,为149头·10复网-1,品种WL343HQ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最高,为823头·10复网-1,同时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P0.05),但不同试验处理间苜蓿蓟马(Thripidae)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新的苜蓿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宁夏南部旱区5°坡地上,于2007年5月-2008年10月连续2年研究6个不同粮草间作(谷子(Setariaitalica(L.) Beauv.)或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间作苜蓿(Medicago sativa L.))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及水土流失特征,以探讨最佳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同粮食单作相比,02:04、04:08、06:06A、04:02、08:04、06:06B等6个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间作种植模式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加,粮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1-2.15kg/m3,产量增加2.13%-23.88%,地表径流减少18.58%-74.90%,泥沙径流减少30.14%-100%。不同粮草间作种植模式比较,坡顶以苜蓿条带开头的02:04间作条带种植模式的综合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刘爽  惠富平 《草业学报》2021,30(2):178-189
基于对中国古籍库与中国方志库中的苜蓿记载的考察,发现苜蓿名实的流变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即古籍记载中苜蓿名实相对单一明了,对苜蓿花色的指向比较明晰;方志中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苜蓿异名,常与其他植物相混淆.其名实的流变实际上是苜蓿在中国传播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对各地方志中的苜蓿记载次数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  相似文献   

18.
利用陇中黄土高原典型雨养农业区坡耕地布设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裸坡休闲(F)、小麦单作(W)、小麦/甘草(W/L)、小麦/菘蓝(W/I)和小麦/苜蓿(W/A)。通过探讨植物篱-作物间作系统的小麦产量表现及其土壤水分利用特性,明确不同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土壤耗水特征及影响机制,以期为黄土高原坡耕地适宜植物篱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麦生育期和休闲期0~20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较低,基本接近作物有效水分下限(crop lower limit,CLL)。植物篱-作物间作能够起到积蓄降水的作用,但主要体现在耕层0~30 cm土壤,且以小麦/苜蓿处理效果最佳。不同处理棵间蒸发量和蒸发占总耗水量的比重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小麦/甘草处理耗水量最高(250.98 mm),裸坡休闲总蒸发量较大(197.30 mm)。裸坡处理棵间蒸发占耗水量的比例高达80%以上,主要表现为土壤蒸发,而小麦/甘草主要表现为作物蒸腾,说明植物篱-作物复合系统可一定程度有效降低棵间蒸发量和蒸发占总耗水量的比重,增加作物蒸腾量。不同间作系统小麦耗水量与单作耗水量并无差异,但其产量提高了60.00%~83.55%,进而明显提高了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贵州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国内外广泛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在调查贵州各地近年来推广种植紫花苜蓿的基础上,根据贵州耕地资源不足、石漠化危害严重、种植业发展局限性明显的现状,结合全省中长期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客观要求,阐述了发展苜蓿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贵州生态气候条件下苜蓿种植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贵州苜蓿产业科技工作重点,即加快苜蓿种质资源适应性鉴定、新品种选育研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草产品加工技术研究等,以期为贵州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陇中黄土高原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及产量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不同种植年限苜蓿草地布设田间试验,系统研究了3,6,8,10,12以及14 a 紫花苜蓿生产力及其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草产量差异显著,且表现为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以 8 a 苜蓿草产量最高,为12128 kg/hm2。持续种植3,6,8,10,12和14 a 苜蓿草地030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当地土壤稳定湿度值,其中12和14 a仅为9.20% 和7.14%,甚至低于作物有效水分下限。随着苜蓿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干燥化程度加剧,但干燥化速率呈减缓趋势。综合苜蓿生产力动态和土壤水分状况,本研究表明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紫花苜蓿适宜的种植年限为8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