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分布遍及我国大约18个省(区)、为害多种森林植物及果树,并且往往造成局部地区暴发成灾。1976年以来,在辽宁省、北京和河北省先后发现了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3年,我们又从新疆阿勒泰哈巴河林区的杨树上,采集到舞毒蛾的病死幼虫。在试验室内经捣碎、过滤、离心,得到的灰白色沉淀物,经过电镜观察,确定为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为不规则形,近乎球状,大小约在0.8—2.7微米,病毒粒子的大小约为380-396×84-88毫微米(见图) 1982年,美国科学考察队与我国合作,曾在北京、敦化、蛟河、镜泊湖、亚布力、孟家岗等地,采集到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与  相似文献   

2.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是我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害虫。1989年我们在四川省金堂县采集到一批自然病死虫,经分离、鉴定、室内毒力生物测定和林间初步应用表明:该病毒是1株新分离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rius,简称PoNPV),该病毒对蜀柏毒蛾有较强的毒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感病幼虫的症状 幼虫吞食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取食活动明显减弱,行动迟缓;一定时间后,幼虫死亡。幼虫刚死时,呈“倒悬”或倒“V”字型挂于柏桠上;腹部体色呈灰褐色,体壁易破,流出褐色脓液,无臭味。  相似文献   

3.
在2003年,在内蒙古林区利用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MP-342、性引诱剂和植物制剂等多种生物措施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防治试验.利用两种浓度(2.632×106 PIB·mL-1 and 2.632×107 PIB·mL-1)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2龄幼虫进行喷洒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和77.8%.BtMP0-342被用于舞毒蛾3、4龄幼虫的防治,防治效果达80%.性引诱剂在诱捕舞毒蛾成虫时也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自制的植物性杀虫剂是从大兴安岭地区有毒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对舞毒蛾的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验室内应用原液防治舞毒蛾3,5龄幼虫的效果达82%.  相似文献   

4.
<正> 病毒是害虫种群数量自然调节的一个重要因子。近年来,我国利用病毒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工作有了一些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采集分离到70余种森林害虫病毒,其中7种为质型多角体病毒(CPV)。1983年我们在河北省进行昆虫病毒资源调查时,采集分离到柳毒蛾(Leucoma Salicis)和盗毒蛾(PorthesiaSimilis)CPV,这两种病毒国内未见正式报道,现简述如下。1.柳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1983年5-6月分别在河北的易县、望都、承德、宜化、保定等地采集到柳毒蛾的病死虫,  相似文献   

5.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6.
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福建省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历年4—6月份,特别是5月底至6月初发现木麻黄林内出现大量木毒蛾幼虫自然感病死亡。为摸清其死亡原因及其流行规律,我们于1976—1978年对平潭县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木毒蛾进行了观察研究及防治试验。经鉴定,引起木毒蛾幼虫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是核多角体病毒。现将几年来对木毒蛾核多角体的研究情况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7.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顺立  李友恭 《林业科学》1992,28(2):180-183,T001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是柏木的一种重要害虫。1988年笔者在福建南平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时,发现蜀柏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经鉴定其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尚未见报道,现将其分离、电镜观察、生物活性测定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雪毒蛾(Leucoma salicis Linnaeus)是杨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1981年8月中旬,我们在辽宁省凤城县城郊大坝的护岸林中发现雪毒蛾病死的幼虫和蛹。初步镜检其病原为多角体病毒。用其粗提掖通过口服的方式接种到从野外采回的健康虫上,6、7天后幼虫发病,而对照幼虫不发病。经鉴定其病原为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病毒。本文仅就其病原、病理作一初步报道。  相似文献   

9.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为林业重要害虫之一,食性杂,危害树木达数十种之多,如杨、柳、栎、松、杉等。该虫在欧洲、北美及亚洲均有分布。国内分布于东北、河北、江苏、台湾、四川、辽宁等地。在大兴安岭主要危害柞、山杨、落叶松。 1976年在辽宁省盖县杨树林舞毒蛾大发生区,我们经过镜检,发现患病致死的大量幼虫为病毒所致。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广泛发生于美国、欧洲,在德国的部分地方也有发生。最初称作树顶病Smith,K.M.(1976)。Rollinson,W.D.et al,(1965)试验证明,将多角体喷于舞毒蛾取食的植物上,能引起舞毒蛾病害的流行。国内关于舞毒蛾核型  相似文献   

10.
<正>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chao)是毛竹的主要食叶害虫。据报道,在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均有发生,严重时竹叶被食光,致使毛竹成片枯死。 1981年,我们在闽清县上莲公社文革山林场毛竹林内,发现不同龄期的刚竹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死虫以尾足倒挂在枝条上。1982年4-6月间,在上述竹林采集自然罹病死亡虫尸,进行分离、提纯与鉴定,确认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1.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一种广谱性的杆状病毒生物杀虫剂,能高效防治鳞翅目害虫,且不污染环境,对林木、作物、人畜、食品安全、害虫天敌无毒无害,害虫也不易产生抗药性。为探索该病毒对蜀柏毒蛾的防治成效,本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施药方法(飞防法-直升机飞洒和地防法-高射程喷雾机喷洒)对蜀柏毒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种防治方法的虫口减退率(PDR)都在92%左右;飞防区幼虫死亡率(LKR)为84.44%,地防区幼虫死亡率达95.22%;从防效指标(CEI)来看,两种方法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2%左右;多重比较分析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之间的虫口减退率(p=0.891)、幼虫死亡率(p=0.891)和防治效果(p=0.788)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为蜀柏毒蛾的生物防治方法实践及推广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只对柳毒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率。在受试昆虫中,除对杨尺蠖有16%因NPV浸染死亡外,其他昆虫无一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室内研究茉莉酸(JA)诱导青杨抗性对感染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的影响,揭示舞毒蛾种群动态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及寄主植物诱导抗性的关系。【方法】人工食料饲养到2龄的舞毒蛾幼虫,采用食料给毒法每头接LdNPV 92 OBs·μL~(-1),然后分别接到茉莉酸诱导1,5,10天后的青杨苗木及未诱导过的青杨苗木上继续饲养,以不接病毒及未诱导的青杨苗木为对照组,待幼虫脱皮到3龄时称体质量、测量食叶量、排粪量,计算食物利用率等指标,记录发育历期。【结果】感染LdNPV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受到其取食寄主植物诱导抗性的影响,幼虫感染LdNPV并取食JA诱导的青杨叶片(即JA+V组),其发育历期、体质量、相对生长率及食物利用指标均比单独病毒感染的(即V组)及对照CK组显著降低,幼虫感染病毒并取食诱导1,5,10天青杨叶片的发育历期分别比CK组的延长1.0,1.2,1.7天;体质量分别比CK组降低27.8%,37.9%,34.3%,比V组降低11.8%,18.2%和14.4%;相对生长率比CK组分别降低46.3%,58.1%和58.8%,比V组分别降低20.7%,28.5%,26.6%;消化率、利用率、转化率均降低,3种处理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K组V组JA+V组;病毒感染的舞毒蛾幼虫取食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病毒感染且取食JA诱导5天青杨组的幼虫取食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可能与诱导5天青杨组叶片酚类等次生物质含量较高有关。【结论】JA诱导青杨抗性增强了LdNPV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和食物利用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乌桕毒蛾(Euproctis bipuetapex Hampson)在湖南分布较广,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乌桕毒蛾能被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致死。该多角体大小为1.5—2.5微米,多数呈不规则正方体,少数呈三角形四面体。降解后,病毒束呈长方体,大小为120—160×400—450毫微米。病毒粒子棒状,大小为60—80×340—360毫微米。一般两个病毒粒子组成一个病毒束。经鉴定,该病毒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5.
<正> 榆毒蛾Ivela ochropoda Eversmann.又名榆黄足毒蛾,幼虫为害榆属树木。1979年5月,我们在北京西郊发现榆毒蛾自然死亡的幼虫。死虫倒挂于树枝或叶片上,死虫体组织液化、体壁易破、体液浑浊无恶臭。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大量折光性强的多角体,将这种多角体回接榆毒蛾幼虫时,可再次出现相同的感染症状和引起幼虫致病死亡。  相似文献   

16.
<正> 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为害杨树叶部主要害虫之一。我区坝上四县普遍发生,危害十分严重,致使树势衰弱,生长量受到影响,有的竟处于枯黄濒死状态。1978年6月和1979年7月初,在坝上康保、沽源,先后发现杨尺蠖、杨毒蛾幼虫大量自然死亡现象。幼虫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为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此病毒国内未见记载,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7.
栗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Lef-ebure)是一种园林树木害虫,为害大叶紫薇、枫香、栎及相思等。1984年10月初,在本所标本园的大叶紫薇树上采到该幼虫。在室内置于养虫盅(10×15厘米)饲养,幼虫全部死亡。死虫以尾足勾住枝叶倒吊,体内组织液化下垂,稍触即破烂,流出浓液。浓液无臭,镜检发现大量的多角体。伊红染色多角体呈粉红色。扫描电镜观察,多角体有些呈不规则形,大部分呈六角形的十四面体(由两个六边形和十二个梯形的面组成),大小为0.6~3.0微米(见封三图1)。超薄切片透镜观察,多角体内包埋许多长杆状的病毒束,病毒束两端钝圆,内有单粒、双粒及叁粒病毒  相似文献   

18.
经过2 a用3种病毒野外接种褐顶毒蛾Lymantria apicebrunnea幼虫试验,表明不同病毒接种褐顶毒蛾的感病死亡率差异极显著,文山松毛虫CPV对褐顶毒蛾效果较好,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78%;云南松毛虫NPV次之,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56.5%;从美国引进的舞毒蛾NPV对褐顶毒蛾没有明显作用。经室内检测,接种CPV和NPV的褐顶毒蛾感病死虫单虫病毒多角体含量较高,分别为1.77亿PIB/头和0.97亿PIB/头;褐顶毒蛾感染松毛虫CPV和松毛虫NPV死亡虫pH值分别为7.556和7.554。  相似文献   

19.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MNPV)的蜕皮甾体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egt)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成功建立了LdMNPV的PCR检测技术体系,其对LdMNPV基因组的灵敏度可达到1fg·mL-1.应用该技术体系从舞毒蛾带毒幼虫、卵、蛹的基因组中扩增出目的片段,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对不同浓度的多角体悬液的扩增结果显示:其检测最低量为5 OBs·mL-1.形态学研究表明:从内蒙舞毒蛾体内分离到的LdMNPV中,少数表面有凹陷的孔洞,病毒粒子从这些孔洞中游离出来,这也阐明了此技术能够从多角体悬液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原因.在将来LdMNPV的检测中,可用虫体进行研磨过滤离心得到的组织液作为模板进行扩增.  相似文献   

20.
纵带球须刺蛾是多种农林作物的害虫。在广州1年发生1~3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茧内越冬,幼虫一般为7~8龄,幼虫感染核多角体病毒后,常成为流行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进行防治试验表明,90%敌百虫晶体40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00000倍液和50%杀螟松乳剂100000倍液等,以及2.3×10~(5-7)浓度的核多角体病毒,均对幼虫有较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