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柳毒蛾NPV对柳毒蛾蛹羽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柳毒蛾NPV病毒杀虫剂防治柳毒蛾,对蛹羽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以3×10^10PIB/667m^2剂量防治柳毒蛾幼虫,防治率在85%以上,部分4、5龄幼虫感病后虽能正常化蛹,但因NPV死亡而使羽化率降低42.36% ̄62.34%。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Linnaeus)NPV的生产方法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以天然饲料饲喂幼虫,到4龄时接毒感染,7天后开始逐日收集病死虫,感染率86%以上。死虫含病毒量5.7×109PIB/g。3年林间多点防治试验表明,无论室内及林间增殖的病毒防治柳毒蛾的效果均相当或优于常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3.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柳毒蛾Stilpnotia salicis(Linnaeus)NPV的生产方法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以天然饲料饲喂幼虫,到4龄时接毒感染,7天后开始逐日收集集病死虫,感染率86%以上。死虫含病毒量5.7×10^9PIB/g3年林间多点防治试验表明,无论室内及林间增殖的病毒防治柳毒蛾的效果均相当或估于常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4.
应用柳毒蛾NPV病毒杀虫剂防治柳毒蛾,对蛹羽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以3×1010PIB/667m2剂量防治柳毒蛾幼虫,防治率在85%以上,部分4、5龄幼虫感病后虽能正常化蛹,但因NPV死亡而使羽化率降低42.36%~62.34%。  相似文献   

5.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衰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6.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7.
冀中南太行山区林木鳞翅目昆虫调查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冀中南太行山区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 12~ 13℃ ,最高气温 4 2℃ ,最低气温- 2 4 .9℃ ,年总降水量 5 0 0~ 6 0 0 mm,80 %集中在 7~ 8月份。海拔最高点 182 2 m。林业资源主要有板栗、核桃、柿、苹果、松树、杨、柳、柞树、刺槐等。我们于 1982年进行了普查 ,又于 1996~ 1999年对该区林木主要鳞翅目昆虫进行了补充调查 ,结果如下。1 毒蛾科黄尾毒蛾 Porthesia silimis(Fueszly)寄主 杨、柳、桦、栎、桑、刺槐柳毒蛾  Stilpnotia candida Staudinger寄主 杨、柳、桦、榛舞毒蛾  Lymantria dispar(Linnaeus)…  相似文献   

8.
<正> 病毒是害虫种群数量自然调节的一个重要因子。近年来,我国利用病毒防治森林害虫的研究工作有了一些进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采集分离到70余种森林害虫病毒,其中7种为质型多角体病毒(CPV)。1983年我们在河北省进行昆虫病毒资源调查时,采集分离到柳毒蛾(Leucoma Salicis)和盗毒蛾(PorthesiaSimilis)CPV,这两种病毒国内未见正式报道,现简述如下。1.柳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1983年5-6月分别在河北的易县、望都、承德、宜化、保定等地采集到柳毒蛾的病死虫,  相似文献   

9.
经过2 a用3种病毒野外接种褐顶毒蛾Lymantria apicebrunnea幼虫试验,表明不同病毒接种褐顶毒蛾的感病死亡率差异极显著,文山松毛虫CPV对褐顶毒蛾效果较好,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78%;云南松毛虫NPV次之,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56.5%;从美国引进的舞毒蛾NPV对褐顶毒蛾没有明显作用。经室内检测,接种CPV和NPV的褐顶毒蛾感病死虫单虫病毒多角体含量较高,分别为1.77亿PIB/头和0.97亿PIB/头;褐顶毒蛾感染松毛虫CPV和松毛虫NPV死亡虫pH值分别为7.556和7.554。  相似文献   

10.
洁泰毒蛾生物学特性王家双,陈宝泉,董彦才,栾风福(莒南县林业局,276600)洁泰毒蛾TeiaimmaculataGaede,属鳞翅目毒蛾科,省内已知分布于莒南、临沭等地,寄主为条编柳类(杞柳、筐柳、簸箕柳等)、山枣子(小灌木)、胡枝子及农作物花生。...  相似文献   

11.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sNPV)杀虫剂对柳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安全性实验结果表明:牛经口1次平均灌入38×1011PiB/头,绵羊12×1011PiB/只,牛、羊、兔经皮多次涂抹,小鼠、兔、鸽分别经口、鼻、静脉、皮下注射等途径接毒均未引起异常表现。各项生理指标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脏器剖检未见病理致变及SsNPV侵染。小鼠生殖毒性实验其受胎率正常,未引起畸胎及脏器畸变。经对某些昆虫及鸡胚单层细胞接毒浸染,证明SsNPV不能在非宿主细胞体内存活扩繁。  相似文献   

12.
<正>柳毒蛾(Leucoma candida)属毒蛾科,幼虫为害杨、柳等树,在保定,室内饲养一年可发生四代。1983年5月至9月,我们分别在保定、望都、易县、承德、宣化等地的杨树上采集到感染NPV的柳毒蛾病死幼虫。有的地方幼虫发生流行病,病死虫用腹足倒挂于树枝、树干上;有的死于裂开的树皮内。病死虫体肥肿,内部组织液化,表皮易破裂,裂开后流出灰褐色浓体液。取浓体液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折光性很强的多角体。室内用1×10~7PIB/ml浓度浸叶饲喂2—3龄幼虫,初步结果表明,柳毒蛾NPV对该宿主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介绍了柳毒蛾在河北省坝上地区的生物学特征和各虫态特征。柳毒蛾在坝上地区由于气候原因1a只发生1代,在检测柳毒蛾为害时,可从树皮、树叶、树木、树状整体等进行观察判断。目前防治措施主要有加强检疫、化学防治、灯光诱杀等。  相似文献   

14.
柳毒蛾,又名褐柳毒蛾,河北省分布很普遍,凡四旁、行道树、防护林、片林的杨、柳  相似文献   

15.
不同药剂防治侧柏毒蛾对其蛹期天敌昆虫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药剂防治侧柏毒蛾对其蛹期天敌昆虫影响的观察孙礼秋,冯桂永,董存玉,胡美侠(铜山县赵町林场221123)近年来,采用菊脂类、灭幼腺类及生物杀虫剂防治侧柏毒蛾,防效均较好。我们于1993年就不同药剂防治侧柏毒蛾对蛹期几种主要天敌昆虫的影响作了观察,结...  相似文献   

16.
山东昆嵛山舞毒蛾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收集到舞毒蛾天敌19种,其中寄生性昆虫9种,捕食性昆虫8种,病毒和真菌各1种。绒茧蜂、悬茧蜂和病毒可杀死毒蛾幼虫62.13~70.00%,对抑制舞毒蛾种群数量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灭幼脲超低量防治柳毒蛾试验 ,得出灭幼脲防治柳毒蛾的防治效果可达 98% ,并有明显的延续效应。同时提出防治适期、最佳用药量的喷雾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19.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生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昆虫病毒毒力生物测定方法[1],以舞毒蛾 2 龄幼虫为对象,对大邑株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进行测定,其 L C50 = 182×104 P I B/m l,95% 置信限上限为 241×104 P I B/m l,下限为 122×104 P I B/m l;用浓度 16×106 P I B/m l 和 16×105 P I B/m l 进行感染, 其 L T50分别为 738 天、824 天。  相似文献   

20.
“林业科学”8卷3期上刊登了牛鸿鑫同志的“柳毒蛾生活习性和防治研究初报”一文。该文对河北地区柳毒蛾的生活习性作了初步的记载,无疑对防治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文中有不少值得讨论的地方,下面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同牛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