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棉花早衰主要原因 1.多年连作 棉花多年连作,土壤中某些元素的缺乏,营养失调,导致棉花早衰。 2.地膜覆盖栽培 据测定,宽膜覆盖棉花侧根长度仅8~10厘米,较露地棉浅4.3厘米,较窄膜覆盖棉浅2.7厘米。地膜覆盖后,土壤通透性差,根系分布浅,影响中后期吸水、吸肥能力,导致棉花早衰。  相似文献   

2.
一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生物量、品质及种间竞争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在华北农牧交错带对燕麦和箭管豌豆单播及混播的一年生人工草地进行了生物量、品质及种间竞争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的生育期除蜡熟期、成熟期外,燕麦单据的产草量一直高于其它处理的产草量,燕麦50% 箭管豌豆50%处理在蜡熟期、成熟期产草量表现最高;从开花期开始,各处理的单位面积粗蛋白质产量均显著(P<0.05)高于燕麦单播的产量.而DNF、ADF含量又低于燕麦单播的含量;燕麦蜡熟期和箭管豌豆结荚期是牧草最佳的刈割期,以燕麦25% 箭管豌豆75%和燕麦50% 箭管豌豆50%混播比例为最好;从整个混播群落看,燕麦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快,植株高,其竞争力超过箭管豌豆,箭管豌豆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相似文献   

3.
地膜覆盖导致春小麦产量下降的机理   总被引:52,自引:6,他引:52  
 通过对地膜覆盖导致减产进行分析表明,施P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覆膜处理显著增加了根系生长,开花和灌浆期根系主要向下分布,但吸水量并没有按比例增加,导致同化产物的浪费。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在播种70d之后不再增加,且繁殖器官发育不良。在本试验条件下,播前土壤底墒较好,地膜覆盖由于改善了地表水温条件,前期大量利用土壤水分,且后期降水不足,中下部丰富的根系不能发挥作用,导致产量下降。对照、耕作层施磷、覆膜、耕作层施磷加地膜覆盖 4个处理的产量分别为 2516.5,2734.1,1269.4和 1625.1kg/h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混播对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筛选该区域燕麦与箭筈豌豆最佳混播模式。【方法】以‘梦龙’燕麦和普通箭筈豌豆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燕麦与箭筈豌豆进行同行混播、间行混播、交叉混播和条撒混播,并设置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对照,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播种量分别为120.00和75.00 kg/hm2,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播种量分别为75.00和45.00 kg/hm2,在燕麦灌浆期和箭筈豌豆花末期测定不同混播模式下饲草的主要性状指标(株高、叶茎比、鲜干比、生物产量和营养成分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不同播种模式下饲草主要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相比,4种混播模式均显著提高了饲草产量,其中交叉混播模式干草产量最高,达9 412.18 kg/hm2,比燕麦和箭筈豌豆单播分别提高了41.27%和64.45%;与燕麦单播相比,混播模式显著改善了饲草品质,其中交叉混播模式饲草相对饲喂价值最高,达129.1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燕麦与箭筈豌豆交叉混播模式、条撒混播模式和间行混播模式的饲草综合得分较高。【结论】燕麦与箭筈豌豆交叉混播模式、条撒混播模式和间行混播模式的饲草综合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5.
土壤肥水热状况与玉米根系及地上部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和浅施有机肥可以使玉米根长和根干重在自然生长过程中的S型曲线发生改变,根系在土壤中上层的分布比例有所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向生殖器官转移较快,成熟期产量较高。研究发现,提高地温与玉米2叶期的干物质积累有显著相关,3至5叶期没有相关性,而土壤水分却极大地影响玉米根系及地上部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地膜覆盖棉花特点是发育早、生长快、前期易旺长;根系发达分布浅、抗旱防倒能力差;有效结铃期长,后期易早衰。在栽培管理各时期可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张秀荣 《甘肃农业》2005,(12):103-103
燕麦和豌豆是甘南牧区栽培饲草料的主要草种,在当地种植已有相当的历史,且种植面积大,分布最广泛,在畜牧的社畜的舍饲和冬春补饲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自全州提倡退耕还草以来,加大了开发种草的力度。大面积推广种植饲草(燕麦与豌豆)的单播和混播势在毕行,尤其混播饲草以其质优产草量高和适口性强而深受牧民群众的喜爱,得到大面积推广。而燕麦和豌豆混播这一增产措施在卓尼县二阴地区已经兴起,种植面积占全县种植草的 80%以上,但种植还是按老经验老办法,缺乏科学的最佳混播适组比例,为了及时的指导生产,服务群众,为在单位面积内最大限度的提高产草量提供科学依据。2002年我们在卓尼县啊子滩乡的上、下阿子滩等村,开展了以当地燕麦和豌豆的混播试验。  相似文献   

8.
1年生人工混播草地杂草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娜  赵成章  龙瑞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54-11655
研究了1年生人工混播草地杂草群落特性。结果表明,在燕麦、毛苕子和箭菩豌豆3组分按不同比例混播的草地中,杂草入侵强度变化很大。其中,燕麦60%+毛苕子10%+箭苦豌豆30%的混播草地中,杂草入侵最轻,杂草总盖度仅为牧草总盖度的37%,杂草总生物量仅为牧草总生物量的12%;燕麦50%+毛苕子25%+箭菩豌豆25%混播草地中,杂草入侵最为严重,杂草总盖度为牧草总盖度的76%,杂草总生物量为牧草总生物量的31%;燕麦33%+毛苕子33%+箭菩豌豆33%混播草地中,地上植物总生物量最大,达3.63kg/m^2,牧草鲜草产量也最高,为2.91kg/m^2,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在燕麦苗期,研究了磷素充足供应和缺磷胁迫两种条件下根系形态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30d的缺磷胁迫,燕麦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充足供磷处理,但根系总长并未表现为缺磷处理显著低于充足供磷处理,而且根冠比、比根长却表现为缺磷处理显著高于磷素充足供应处理。缺磷条件下比根长的增加与根轴直径的减小是一致的,因此根轴横向生长减弱可能是导致缺磷燕麦根系比根长增加的原因。由于比根长的增加意味着消耗同样的同化产物,却可以形成具有较大吸收范围的根系,因此燕麦根轴直径减小、比根长的增加是燕麦对缺磷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区饲料短缺和饲用作物种植模式单一的问题,本文研究了燕麦与箭筈豌豆间作对饲草产量及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内蒙古农牧交错区中部凉城县进行,试验设燕麦和箭筈豌豆按行播1:1、1:2、1:3、1:4、2:1、3:1、4:1,及燕麦和箭筈豌豆单作,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间作处理中箭筈豌豆与燕麦1:3处理饲草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增加饲草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且粗蛋白含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播种后80 d;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的处理是箭筈豌豆与燕麦1:3处理,播种后80 d和110 d较燕麦和箭筈豌豆间作分别提高了21.89%、18.11%和14.34%、39.03%。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最高的处理是箭筈豌豆与燕麦1:3处理,2015年和2016年较燕麦和箭筈豌豆间作分别提高了28.25%、39.87%和35.93%、35.48%。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的处理是箭筈豌豆与燕麦1:2处理,2015年和2016年较燕麦和箭筈豌豆间作分别提高了12.59%、23.09%和12.59%、12.17%,D:Y=1:3处理次之。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的处理是箭筈豌豆与燕麦1:3处理,较燕麦和箭筈豌豆单作提高了12.83%、8.8%和4.44%、14.91%,箭筈豌豆与燕麦1:3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2 a分别较燕麦和箭筈豌豆单作提高了13.71%、0.03%和9.75%、7.12%。综合以上指标,箭筈豌豆与燕麦1:3处理产量、品种较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最高,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强,更适合在农牧交错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覆膜免耕对玉米间作豌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201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探究耕作措施与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构建试验区农田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两个因素,包括传统覆膜耕作(CT)和覆膜免耕(NT)2种耕作方式;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豌豆(M/P)、单作豌豆(P)3种种植模式,共6个处理;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C/N,明确覆膜免耕对禾豆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覆膜耕作相比,覆膜免耕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2 a平均分别增加4.8%、  5.3%、11.1%、17.8%,同时也增加20~40 cm土壤的有机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但对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覆膜免耕措施下,玉米间作豌豆较单作玉米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4.6%、7.0%、14.5%和21.6%,而20~40 cm土层中仅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耕作降低0~20 cm土层的C/N,而种植模式之间土壤C/N表现为玉米间作豌豆小于单作玉米。相对于其他处理,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其组分。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体系中,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为该区域高效、可持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系统探索覆膜对胡麻植株的全面影响,完善地膜胡麻生长发育规律。以常规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陇东旱塬区普遍应用的两种覆膜方式(全膜覆土穴播、膜侧条播)下胡麻根系生长情况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处理下0~100 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盛花期)和胡麻籽粒产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21.71%和20.34%,膜侧条播与CK之间差异不显著;在胡麻现蕾期和盛花期,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条播处理下胡麻0~10 cm主根直径较CK显著提高4.11%~103.39%,根干质量较CK提高21.76%~30.98%,根冠比较CK降低4.38%~29.46%,但在盛花期膜侧条播处理下胡麻主根直径、根干质量、根冠比与CK差异不显著;成熟期,覆膜处理对胡麻根系的影响效应逐渐减弱。综上所述,全膜覆土穴播和膜侧条播均能够促进胡麻根系生长,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和胡麻籽粒产量,且全膜覆土穴播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在年降水量 4 1 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底墒 (设低、高 2种底墒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后作物根系生长加快 ,中下层根系比例增加 ,有利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相对发达的根系保证了作物吸收器官 (根 )和失水器官 (叶 )间的平衡 ,协调根冠间的干物质分配关系 ,能在不影响根系吸收能力的前提下 ,提高光合产物的繁殖分配比例。适时揭膜能够改善光合产物分配 ,促进根系生长下扎 ,维持生长后期活性。全程覆膜处理的表层和中层 (30~ 6 0 cm)土壤中 ,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原因在于后期覆膜使土壤温度急剧升高 ,造成根系大量死亡和活性下降。因此及时揭膜 ,有利于作物生长后期的根冠比保持在较高水平 ,而全程覆膜对维持作物生长后期较高的根冠比不利  相似文献   

14.
覆膜栽培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及运行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玉米为试材。在半干旱地区设置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覆膜栽培,在作物生长前期具有显著的保水效果。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裸地增加13.77%、6.67%和8%;在玉米拔节以后,覆膜土壤表现为深层含水量低于裸地,lm土层覆膜土壤储水量平均比裸地减少36.5mm,减少了水分“库存”。分析认为,覆膜栽培条件下的耕层土壤水分主要补充源是自然降水、上升毛管水和汽态水,而在地下水位较深的旱地上汽态水似更为重要,地膜的保水作用,主要在于汽态水在土壤表层凝结、集聚,而使表层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为试验处理,膜下沟灌(FP)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26 d~55 d, FG+H处理明显提高了20 cm处地温;定植后118 d~154 d,5 cm、10 cm、15 cm、20 cm、25 cm处地温均低于FP。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提高,是FP的2.2倍。FG+H处理可明显降低0~60 cm土壤硬度,而对土壤容重无明显影响。FG+H处理0~20 cm土壤全氮、有效P、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比FP分别提高18.4%、47.6%、34.9%和20.9%,且明显降低了0~2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FG+H处理相对FP有缓解土壤酸化和盐化的趋势。FG+H处理番茄采收期相对FP推迟约10 d左右,但FG+H处理番茄总产量相对FP提高了19.9%。本研究结果表明,FG+H处理不仅明显改善了设施土壤理化性状,而且番茄产量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提高枸杞苗木的繁育品质,以‘宁杞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基质(粗砂、细河沙、蛭石、耕作土、草炭土+蛭石)和地膜覆盖处理对枸杞硬枝扦插苗生长及内源营养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炭土加蛭石的混合基质最有利于插条萌芽,其萌芽成活率高达67.8%~88.3%;其次为耕作土(64.6%~79.8%)和粗砂(58.6%~81.2%);细河沙和蛭石的表现最差。2)混合基质对插条地上部分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平均新梢生长量达到15.40 cm,其次分别为耕作土(14.43 cm)、蛭石(11.70 cm)、细河沙(11.45 cm)和粗砂(10.17 cm)。3)粗砂最有利于插条根系生长,但是粗砂不利于插条地上部分的形态建成。4)地膜覆盖在萌芽成活率、新梢及根系生长方面均优于露地扦插,并能显著加快插条的萌发和成苗形成。5)地膜覆盖能够促进插条内源营养物质的形成,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露地扦插。6)10种处理中,以混合基质+地膜覆盖方式的效果最好,最适用于枸杞的硬枝扦插。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花生种植区耕层土壤残膜赋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山东省花生典型种植区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花生种植农田系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该地区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覆膜年限为1~15 a的18个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土壤质地、地膜使用情况等指标,同时分析不同耕层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和残片数量。结果表明,覆膜1~15 a的4个典型花生种植区耕层(0~30 cm)土壤残膜量在2.48~46.01 kg·hm~(-2),不同区域间差异不明显,均低于我国农田残留量限值。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中残膜的含量和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残膜含量和残片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分布在0~10 cm土层内的残膜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随着覆膜年限增加,残膜呈现向深层土壤下移的趋势。25、4~25 cm~2和4 cm~2残片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覆膜年限增加,耕层(0~30 cm)土壤中小面积残膜数量和比例不断提高,且在20~30 cm深层土壤4 cm~2的小残片呈明显增多趋势,加大了长期覆膜农田的残膜回收难度,可能对耕层土壤环境造成长期影响。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地膜回收,以减少该地区地膜污染,对保护该地区花生产地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设置在甘肃省定西市李家堡镇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0年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了采样测定.试验共设6个处理(T:传统耕作;NT:免耕无覆盖;TS:传统耕作+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TP:传统耕作+地膜覆盖;NTP:免耕地膜覆盖),采用春小麦和豌豆双序列轮作.结果表明:在0~50cm土层中,免耕和秸秆覆盖措施都可以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在双序列0~50cm土壤中,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达388.2mg/kg,传统耕作措施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为351.68mg/kg.地膜覆盖处理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与免耕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和免耕秸秆覆盖措施下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含量较低;在0~50cm土层中,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覆膜处理和秸秆覆盖均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免耕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热效应及西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西瓜是黄土高原旱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该区域降水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西瓜生产中常遭受前期干旱和后期涝害而导致减产。本研究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水资源缺乏的现状,采用垄沟种植,改变栽培方式和覆膜方式,探索适宜西瓜生长的集雨高产栽培模式,实现有效汇集天然降水,以改善土壤水热效应,提高西瓜产量。【方法】2011-2013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太昌乡开展试验,研究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西瓜产量的影响。试验设全覆膜垄上播种(RM)、全覆膜垄上沟播(GM)、全覆膜沟播(TG)、半覆膜垄上沟播(GH)和半覆膜垄上播种(RH)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RH为对照,3次重复。起垄后垄宽100 cm,沟宽30 cm。垄上沟播处理中,集水沟宽20 cm,深10 cm。采用Stow Away Tidbit Temp Logger测定5、10和15 cm土层土壤温度,烘干法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种植密度为7 692株/hm2。【结果】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受集雨作用和西瓜生长影响。在幼苗期,TG、GM和GH处理0-1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41.41%、37.82和32.69%。伸蔓期TG、RM和GH处理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3.91%、10.61%和6.75%,结果期GM和GH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8.50%和5.49%。成熟期GM、GH、TG和RM处理0-4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RH提高10.51%、10.33%、4.98%和3.66%,土壤储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GH>GM>TG>RM>RH。不同处理的温度日变化呈“S”型负正弦曲线,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曲线的振幅减小,相位后移,周期增长。日均温度从大到小依次为RM>RH>GM>TG>GH。土层每加深5 cm,各处理温度日变化曲线相位依次推移1 h。垄上温度均高于垄沟,垄上土壤温度以处理RM最高。不同栽培方式的保温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GM>TG>GH>RH>RM。GM处理连续两年产量最高,平均较RH提高10.34%,GH处理3年平均产量较RH提高7.66%,增产幅度依次为GM>GH>RM>TG。GM和GH能够有效富集降雨,增产作用显著。【结论】3年的试验验证了不同覆膜栽培的集雨效果、土壤增温效果和西瓜增产效果,全膜和半膜覆盖垄上沟播模式能够起到集雨增温保墒的作用,可提高西瓜产量。其推广应用可有效提高该区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西瓜稳产高产,可作为黄土高原旱地西瓜生产的高效栽培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麦后直播短季棉地膜覆盖效应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传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252-6253
[目的]探索短季棉麦后直播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方法]以中棉所50为试材,通过覆膜与不覆膜对照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地温、叶面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后,土温显著增。地膜覆盖45 d,5、101、5 cm各土层增加积温分别为123.74、105.75和87.5℃;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提高。与对照相比,地膜覆盖后麦后直播的短季棉苗期、蕾期的叶面积增长速度快,现蕾期早4 d,开花期早6 d,吐絮期早8~10 d,株高高3.1 cm,单株叶片多2.2个,果枝增加1.3个,蕾增加2.7个,霜前花率提高11.15%,比对照增产33.2%。[结论]短季棉麦后直播地膜覆盖可以明显增加单株铃数、单铃量、霜前花,显著提高皮棉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