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4,(20):6824-6826
以北京市延庆县营城子村为例,阐述了营城子村"农民上楼"的历程、经验,和政策建议,提出了在"农民上楼"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合理规划,充分结合农民意愿,居住方式转变与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和社区管理创新同步,重视物业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上楼”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调研发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与就业、文化活动及心理调适等密切相关,未“上楼”农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上楼”农民。农民上楼过程中,要适应城市生活,完成“心理城市化”,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起心理调适的长效机制和体系,同时,农民自身也需要做好心理调节,做好心态调整。  相似文献   

3.
“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提出"空巢"村概念及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城乡经济与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生活环境方面,分析了"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的原因,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老人赡养、子女教育、农村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实行统筹城乡发展与人力资源,筑巢引凤、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招商引资、开辟本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改变农民主体缺位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云南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状况,本文采用专家调查与比例分配的方法构建了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编制了《云南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对云南昆明、红河、丽江、德宏等有代表性市、县的509名空巢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总体偏低,特别是在文化娱乐活动、居住地的医疗条件、生活环境、社会提供的条件、身体状况方面得分较低。建议各级管理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发展社区养老,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也有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当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抓好社区农民的就业转型,防止"空心村"的出现;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合理承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产业转移,从而产生"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新型农村社区与经济园区共建不仅有利于统筹安排社区化条件下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也有利于创新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应当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抓好社区农民的就业转型,防止"空心村"的出现;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合理承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产业转移,从而产生"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居民化"三位一体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7.
社区居民的收入与就业等经济特征感知强度存在差异,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方式、用途和效应以及就业形势、观念等经济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农业旅游的社区经济影响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与用途"、"生活成本与经营意识"、"就业观念与劳动特征"和"收入方式与就业形势"等4个因子上。  相似文献   

8.
安康市避灾移民搬迁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产要素理论,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三峡移民、"5.12"地震灾民安置工程与陕西省安康市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安康市避灾移民搬迁在生态修复、农民增收、推进城市化、共享文明成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着"搬入区超载"、"致富难"和"观念滞后"等地理、经济、社会问题。将"进城上楼"调整为"村内就地相对集中与分散安置相结合",开展居民素质教育,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等举措将是解决目前避灾移民搬迁工程问题的可选之策。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四五"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的农村养老现状和农村养老形式,然后从空巢老人数量、养老生活经费、农村养老模式及老人精神慰藉4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探究,最后...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中国农民上楼所面临的五大贫困类型,具体有生计贫困、文化贫困、关系贫困、权利贫困和社区贫困。分析了这五大贫困类型产生的原因,并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根据这五大贫困类型提出相应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海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2,(6):3701-3702,3714
以江苏省为例,对江苏农村高龄老人社区照顾养老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在分析可行性的基础上建立基本供需模型和供给内容的基本框架,并确定了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心理疏导以及应急救助4个方面的具体服务项目,提出了资金、制度和人力资源3个方面的保障机制来保障该模式建立以便解决农村高龄老人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大量的村镇青年在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与生活,在他们一步步稳定落户扎根之后,随之出现大量的随迁老人开始进入城市社区生活且逐渐成为城市社区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的是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顾子孙后代;有的是为了追求家庭和睦,享受天伦之乐;有的为了在城市寻找一份工作减轻家庭负担。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如何快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建立新的“朋友圈”,是随迁老人进入城市面临的第一道难题。通过观察发现随迁老人在融入社区的过程中开始共享生活信息、互相照顾孙辈、分享日常等,这些行为都为随迁老人更好地融入社区提供了可能性。以Z市Y社区为例,研究随迁老人融入社区面临着人际关系薄弱、心理认同感低以及家庭关系复杂等困境,可通过重视友伴支持、改善家庭氛围以及发展随迁老人互助自助组织等措施,推动随迁老人融入社区。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中农民"被上楼"现象及其原因,并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相应对策:应充分调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从设计安置区模式、落实资金、完善建后管理3个方面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从样本分布来看,83%的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17%感到不满意。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农村留守老人已经接受和认同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大;家庭生活水平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社区支持网络对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土地养老作为农民养老的"最后一道防线"已然弱化,但在农村养老保障不健全、老年农民进城困难再加之老年农民对乡土依恋的情况下,土地养老仍将长期存在。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管理、配置和运营的过程。土地养老与农业现代化土地方面的交集使得两者相互联系又互相矛盾。土地养老以及半工半耕的家庭结构所衍生的老人农业阻碍了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租金以及地权问题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同时也阻碍了人口的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生存和就业离不开土地的保障,过分强调农业现代化也有可能对土地养老下的老年人生活、农户家庭以及农村社会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既要解决好农业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的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养老问题。因此协调好土地养老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初春时节,在山东青岛即墨市刘家庄镇天宫院社区,新建成的22座楼房在阳光下格外引人注目。记者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包饺子的69岁农民贾兰香乐得合不拢嘴:"我妹妹一家来看俺的楼房,包饺子庆祝一下。"天宫院社区支部书记张志洋颇显得意:"去年11月20日交的钥匙。天然气、壁挂炉、太阳能、电暖炕都配齐了,农户不花钱就能住上楼。社区是青岛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外观很漂亮,布局很合理,乡亲们很满意。"青岛市农委主任由翠玉说,其实,天宫院社区仅是青岛建成和正在建设的304个农村新型社区的一个样本。如今,青岛农村新型社区正在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民就近享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4):167-168
分析了城市空巢老人困境的研究价值,概述了城市空巢老人在物质经济方面、精神方面、生活照料方面存在的养老困境现状,从社会环境、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社区四个层面提出了来应对城市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从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公共建设、留守老人儿童问题、农民精神面貌和村级治理5个方面,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区的影响.根据广东3县1市7个村庄的村委访谈和161个农户问卷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同时存在正反两面的影响.描述了所调查地区的情况,并从劳动力流动角度对农村社区发展进行辩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政法快讯     
《农家致富》2012,(4):52
城镇化不能侵害农民权益国务院日前指出,农村建设应保持农村的特点,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保持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不能把城镇的居民小区照搬到农村去,赶农民上楼。我国今年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2012年种子执法年活动  相似文献   

20.
从空巢老人微观主体出发,基于2019年贫困地区(河南省T县)的调研数据,以Anderson行为模型为指导,构建了空巢老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了M估计稳健回归分析。研究显示:(1)空巢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普遍较高,占53.59%;(2)影响空巢老人养老意愿的极显著因素有7种,其中年龄、文化程度、养老收入、社会救济金额会对养老意愿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自评健康、收入来源稳定程度会对养老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倾向性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最大;(3)社区养老未普及地区"高龄、身患疾病、低收入"等特征的女性空巢老人更愿意选择"跟随子女同住"或"居家养老(独居或与配偶同住)";(4)社区养老资源较完备地区"健康、子女少、高收入"的空巢老人更倾向于机构养老;(5)五保户空巢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正式养老机构。结果表明,以河南省T县为例的贫困地区空巢老年人具有"低龄、低学历、子女少"的特征且以五保户居多,这类群体更向往在正式机构中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