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米槠人工林树高生长情况,采用坡位、密度、施肥三因子三水平的设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米槠人工林树高生长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坡位施肥密度,坡位是最主要的因子,施肥是重要的因子,而密度对树高生长影响很小。在坡位因子中,下坡生长最好,中坡生长次之,上坡生长最差,下坡林地的平均树高为10.7m,中坡为8.83m,上坡为7.83m,下坡分别是中、上坡的121.25%、136.7%,中坡是上坡的112.8%。在施肥因子中,500g/株的生长最好,250g/株的生长次之,没有施肥的生长最差,施肥为500g/株的平均树高为9.93m,施肥为250g/株为9.00m,没有施肥的为8.43m,施肥为500g/株分别是施肥为250g/株、施肥为0g/株的110.3%、117.8%,施肥为250g/株是没有施肥的106.8%。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米槠人工林胸径生长情况,采用坡位、密度、施肥三因子三水平的设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米槠人工林胸径生长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坡位密度施肥,坡位是最主要的因子,密度是重要的因子,而施肥对胸径生长影响较小。在坡位因子中,下坡生长最好,中坡生长次之,上坡生长最差,下坡林地的平均胸径为13.70cm,中坡为12.33cm,上坡为10.43cm,下坡分别是中、上坡的111.1%、131.4%,中坡是上坡的118.2%。在密度因子中,密度与林木的胸径生长成反比关系,密度越小胸径越大。密度为1800株/hm~2的平均胸径为13.43 cm,密度为2700株/hm~2的平均胸径为12.10 cm,密度为3600株/hm~2的平均胸径为10.93cm。密度为1800株/hm~2的平均胸径分别为2700株/hm~2、3600株/hm~2的111.0%、122.9%;密度为2700株/hm~2的平均胸径分别为3600株/hm~2的110.7%。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米槠人工林蓄积生长情况,采用坡位、密度、施肥三因子三水平的设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米槠人工林蓄积生长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坡位>密度>施肥,坡位是最主要的因子,密度是重要的因子,而施肥对蓄积生长影响较小。在坡位因子中,下坡生长最好,中坡生长次之,上坡生长最差,下坡林地的单株平均蓄积为0.0807 m3,中坡为0.0545 m3,上坡为0.0347 m3,下坡分别是中、上坡的148.1%、232.6%,中坡是上坡的157.1%;下坡林地的林分平均蓄积为205.74 m3/hm2,中坡为139.38 m3/hm2,上坡为91.80 m3/hm2,下坡分别是中、上坡的147.6%、224.1%,中坡是上坡的151.8%。在密度因子中,密度与单株林木的蓄积生长成反比关系,密度越小蓄积越大;密度与林分蓄积成正比,密度越大林分蓄积也越大,但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4.
针对杉木进入中龄林后对林地土壤养分消耗大的缺点,在17年杉木林分中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杉木生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施肥量越大越好。不同施肥量对杉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有极显著差异。施肥是杉木中龄林分重要的营林措施,是培育杉木大径材的有效措施,施肥量以1000~2000g/株为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杉木进入中龄林后林地土壤容易板结的缺点,在17年杉木林分中进行不同深翻抚育面积对杉木生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翻抚育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深翻面积越大越好。深翻面积为10m~2/株、8m~2/株、6m~2/株、02/株(对照)两年胸径生长分别为1.60cm、1.17cm、0.97cm、0.47cm,前三者分别为对照的340.4%、248.9%、206.4%;深翻面积为10m~2/株、8m~2/株、6m~2/株、02/株两年树高生长分别为1.50m、1.30m、0.90m、0.57m,前三者分别为对照的263.2%、228.1%、157.9%;深翻面积为10m~2/株、8m~2/株、6m~2/株、02/株两年材积生长分别为0.0363m~3、0.0280m~3、0.0212m~3、0.0111m~3,前三者分别为对照的327.0%、252.3%、191.0%。不同深翻面积对杉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深翻抚育是杉木中龄林分重要的营林措施,是培育杉木大径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林地,开展不同坡位和施肥量的火力楠幼林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火力楠胸径、树高均值分别达到2.32~3.30 cm、1.98~2.68 m;不同坡位和施肥量对火力楠胸径和树高生长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各处理中以中坡位施肥100 g/株最有利于火力楠幼林生长;在不施肥和低施肥量处理中(施肥量0~100 g/株),中、下坡位处理的火力楠胸径和树高显著大于上坡位,其胸径和树高相较上坡位分别提高14.70%~37.07%和20.20%~25.82%;在中、高施肥量处理中(施肥量250~400 g/株),不同坡位火力楠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均差异不显著。从提高火力楠生长量和节约成本等方面考虑,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对应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250 g/株、100 g/株和0~100 g/株,该施肥方案可作为火力楠造林生产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7.
香樟中龄林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樟树人工中龄林中采用四个处理四次重复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樟树的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方差分析施肥对樟树生长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施肥1000g/株、500g/株、250g/株的平均胸径分别是不施肥的122.6%、120.0%、112.3%;平均树高分别是不施肥的117.2%、113.9%、109.8%;单株材积分别是不施肥的173.6%、162.1%、138.2%,显示出较好的施肥效果。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施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区选择马尾松人工幼林建立固定样地,采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同肥施量进行连续5年4个处理(即A 1.0 kg/株、B1.5 kg/株、C2.0 kg/株,以及CK不施肥)的肥效试验。当林分生长至9年生时,其生长量显示如下规律:(1)胸径生长量为C(11.40 cm)>B(11.10 cm)>A(10.87 cm)>CK(10.80 cm);(2)树高生长量为C(9.87 m)>B(9.43 m)>A(9.23 m)>CK(9.20 m);(3)林分蓄积量为C(79.35 m3/hm2)>B(72.45 m3/hm2)>A(68.34 m3/hm2)>CK(67.33 m3/hm2)。从总体上看,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量显示出施肥比不施肥提高1.5%~17.9%,其中,施肥量2.0 kg/株处理对林木生长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麻疯树施肥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麻疯树的生长及结实情况。结果表明:麻疯树的新梢生长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果枝率则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施肥量为100 g/株时果枝率最高,达30.8%;当施肥水平处于50~200 g/株时,施肥量对麻疯树单株种子产量影响较大;施肥水平为100 g/株时,单株产量最高,达201.7 g/株,比对照增加239.6%;麻疯树种仁含油率、果实与种子质量比均与施肥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0.
永安桉树大径材培育关键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桉树分布北缘进行培育桉树大径材的关键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巨桉冻害指数为4.41,冻害等级II,有较强的抗寒能力。12a生巨桉林平均胸径29.5 cm,单株材积0.6629m3,生长迅速,是永安地区培育大径材比较合理的桉树种类。立地指数越高,巨桉生长量越大。密度为40株/hm2时,巨桉平均胸径、单株材积最大。采取复层经营林分与不套种林分相比,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提高2.1%和17.8%,施肥后3a平均胸径增长量增加19.2%~63.9%,巨桉培育大径材施磷肥是较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不同施肥量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第3代种子园实生容器苗当年造林生长的影响,2019年在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新造林地,采用150g/株、250g/株、350g/株和不施肥对照(CK)4个处理,进行了施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促进了杉木株高、地径的增长,其中以350g/株施肥处理杉木的株高最高、地径最大,分别为62.2cm、12.2mm,比CK增长60.3%、54.4%。  相似文献   

12.
不同配方施肥对花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花椒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施肥不合理现象,采用L9(34)正交方法,设置10个不同配方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施肥条件下花椒树株高、地径、平均新梢抽生数、出皮率、千粒重、含水量、果皮干重及果皮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配方施肥对花椒树生长的影响不同,施肥量为尿素230.7 g/株、磷酸二胺521.7 g/株、硫酸钾268 g/株时,花椒树株高和新梢抽生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单株果皮干重、出皮率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比对照不施肥分别高11.76%、11.44%和24.53%,且含水率最低(P<0.05),果皮所含铁、锌、钙、硒元素的含量较高;施肥量为尿素298.7 g/株、磷酸二胺347.8 g/株、硫酸钾134 g/株和尿素230.7 g/株、磷酸二胺521.7 g/株、硫酸钾268 g/株时,地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随着配方施肥中N元素量的增加,花椒树新梢抽生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施肥配方越合理,花椒的产量越高、出皮率越高、千粒重也越大,而含水量越低。施肥各处理的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中龄林林木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筛选杉木人工林培育的最佳施肥量与施肥配方。[方法]以1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414”不完全处理(钾固定)、测土配方、测树配方以及微量元素平衡配方,共12种施肥处理。测定并分析施肥前后林木生长量变化及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施肥可有效促进杉木生长,其中处理10(N_土P_土K_土,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为140、370、60 g·株(-1))和处理6(N_2P_2K_2,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为240、 600、150 g·株(-1))和处理6(N_2P_2K_2,氮肥、磷肥和钾肥分别为240、 600、150 g·株(-1))的林木生长效果最好。与CK(N_0P_0K_0)相比,处理10的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量分别提高58.5%、68.2%和100%,处理6分别提高53.4%、59.7%和88.9%。杉木树高生长与磷肥施入量呈显著正相关。施肥明显改变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施肥后不同处理各土层土壤C∶N、C∶P和N∶P变化区间分别为6.83~15.16、25.42~108.84和2.78~11.63。磷是影响研究区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在改善土壤质量方面,处理10效果显著,表层土壤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比CK提高37.33%、12.8%和37.5%,中层和深层土壤的全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也都显著高于CK。[结论]测土配方施肥在促进杉木林木生长和改善林地土壤质量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且肥料利用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14.
吴晓明  许康生  王小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90-10791
[目的]探究杉木人工幼林的施肥技术及其效益分析。[方法]在对7年生杉木人工幼林的施肥对比试验中,设3种施肥处理:钙镁磷肥500g/株、尿素250g/株和磷肥250g/株+尿素125g/株,不施肥为对照,采用挖环状沟施肥法,年底11月根据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量调查,计算各试验区立木材积和蓄积量。[结果]施肥5年后杉木人工林的立木蓄积量,以施磷肥处理的效果最好,比对照区年均增加立木17.13m3/hm2,净产值增加33776元/hm2;磷肥+尿素混合施效果次之,比对照区年均增加立木9.04m3/hm2,净产值增加16284元/hm2;施尿素对林木作用不大,仅比对照区年均增加立木2.38m3/hm2。[结论]磷肥施用效果最佳,施入后杉木人工幼林的林木生长平稳.其效果随时间的推移越趋明显。  相似文献   

15.
在三江源区研究了不同施肥梯度对高寒矮嵩草草甸群落结构、功能;土壤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以揭示矮嵩草草甸群落特征;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施肥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不同功能群的盖度响应各异,其中禾本科植物的响应较大,而豆科和杂类草植物盖度明显降低,莎草科盖度变化不明显;施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如施氮40 g/m2时,各功能群植物的盖度逐渐降低.生物量随施肥梯度呈单峰曲线变化,不施肥时生物量最低,施肥20 g/m2或32 g/m2时生物量最高.2)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在施肥量为20 g/m2或32 g/m2时较高,施肥量增加到40 g/m2时土壤资源逐渐降低.3)不同施肥梯度矮嵩草草甸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0-10 cm土层明显较高,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分布在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施肥20 g/m2或32 g/m2时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4)30 g/m2施肥量可作为高寒草甸最佳施氮水平.施肥梯度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高施肥量(≥40 g/m2)视为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阈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单因素设计法,设置4中不同施肥处理即不施肥,15g/株,30g/株,60g/株,通过测定苗高、地径、生物量等指标以确定银杏合理的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银杏1年生实生苗的生长影响不同,各生长指标都表现出差异,其中苗高、生物量均以施肥量为30g/株时最高,地径生长以施肥量为15g/株时最大,从总体来看,有机肥施肥以30g/株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窄冠速生刺槐在惠水山区的培育技术,进行了插根育苗密度试验和幼林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窄冠速生刺槐最适宜的育苗密度是17株/m2(20 cm×30 cm),其次是22株/m2(15 cm×30 cm),最差50株/m2(10 cm×20 cm);幼林生长第1年最优的施肥组合方式为尿素25 g/株、氯化钾40 g/株。  相似文献   

18.
人促培育米槠大径材间伐技术与生长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林森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133-135
以次生阔叶林为试验对象,研究培育米槠大径材的间伐技术,并分析其生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的林分群落结构、林木生长和干形存在差异。培育米槠大径材,应该分阶段、多次抚育间伐,在第二次抚育间伐时,以强度间伐方式,通过低密度控制,为保留米槠树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以植物卷材为试验材料,把不同施肥梯度和水分梯度作为变量因子,探究在不同水肥配比下,紫穗槐的形态指标变化趋势,研究水肥对紫穗槐生长的影响,为植物护坡材料的水肥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保水剂处理下,紫穗槐的株高、分枝数、根茎大小、叶片数量、冠幅均与施肥量的用量有关,当施肥浓度为F4(N=12.432 8 g/m~2,P=9.016 g/m~2,K=24.0 g/m~2)时,紫穗槐的株高、分枝数、冠幅、叶片数量均达到最大值,而当加大施肥量时,4项形态指标均下降;施肥量固定,紫穗槐的株高、分枝数、冠幅均在保水剂浓度为18 kg/m~2时达到最大值,当追加保水剂用量,3项指标逐渐下降至平稳。  相似文献   

20.
为指导直干桉壮苗培育中的养分管理调控,以810株5个月生直干桉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N、P两因素三水平3×3回归正交设计开展施肥试验,探究施肥对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及其光合生理基础,筛选利于壮苗培育的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利于苗高和地径生长及生物量累积的优水平试验组合为处理组合5(N肥0.55 g·株-1、P肥0.6 g·株-1配施)。苗高和地径均随N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P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苗木生长的理论最佳施肥量为N肥0.45 g·株-1、P肥1.2 g·株-1配施。施肥可促进苗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提高,同时可降低其胞间CO2浓度;处理组合5的苗木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皆最大,且胞间CO2浓度最小。综合考虑利于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累积以及光合能力增强的试验优水平组合与苗木生长随N、P施肥量的变化趋势,推荐理论最佳施肥量为直干桉壮苗培育的N、P配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