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结合《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内蒙古东部区四盟市的七个示范区旗市开展了该项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调查了1978~2001年的降水和粮食产量资料,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建立了大豆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  相似文献   

2.
大豆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在内蒙古东部区四盟市的七个示范区旗市开展了该项研究工作。历时三年,调查了1978~2001年的降水和粮食产量资料,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建立了大豆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  相似文献   

3.
陕北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北榆林市榆阳区田区试验结果为基础,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杂粮作物降水生产潜力依次为:谷糜〉黑豆〉绿豆〉荞麦。目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小杂粮作物的生产潜力开发度仅为9.78%-19.07%,平均为13.83%,尚有86.17%的生产潜力没有发挥出来。田区试验结果与公式概算具有很好的吻合度,表明所取得的降水生产潜力结果具有可靠性。对照较低的现实生产水平,该结果预示着小杂粮生产的巨大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武川旱农实验区自然降水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揭示了内蒙古武川旱作农业区主要作物(春小麦、马铃薯和毛叶苕子)降水生产潜力,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了切合实际的降水生严潜力开发途径,最后展现了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商丘实验区旱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及其开发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商丘实验区降水资源的数量及分配特点,研究和估算了区内旱地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提出在限制本区旱地农业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关键是降水利用率低;指出可通过选用抗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种,采用农田覆盖栽培和应用生长刺激剂等途径,提高旱地作物的降水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以实现商丘地区的大面积均衡增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根据江苏省13个气象站1971—2010年40a的气象资料剖析该区域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为提高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全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率公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分析探讨江苏省气候资源利用率情况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结果](1)40a间,江苏省年均气温呈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年均降水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温度生产潜力和降水生产潜力的变化规律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相似;(2)气候生产潜力呈现波动微弱增加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表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结论]气候生产潜力受年均降水的影响微弱,受温度的影响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宁夏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运动规律、主要作物对农田水分的利用、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降水资源的利用。结果表明,春小麦水分入不敷出,干旱缺水及降水的季节变化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影响了降水生产潜力的发挥,因而开发降水生产潜力是提高该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宁夏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运动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宁夏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运动规律、主要作物对农田水分的利用、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降水资源的利用。结果表明,春小麦水分入不数出,干旱缺水及降水的季节变化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影响了降水生产潜力的发挥,因而开发降水生产潜力是提高该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宁南旱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及其适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1999年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国家宁南(海原)旱农试区设置了旱地糜子与春小麦降水生产潜力及其适度开发试验,采用肥力梯度法研究有限降水条件下旱地糜子与春小麦的最大产量与适宜开发度.研究结果表明,宁南半干旱偏旱区旱地糜子3年(3种降水年型)平均降水生产潜力为1 760.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WUE为0.647 kg/m3,潜力适宜开发度为90 %,适宜施肥量为氮90 kg/hm2、磷45 kg/hm2;宁南旱地春小麦3年(1998~1999年,有冬灌)平均水分生产潜力和WUE分别为2 554.0 kg/hm2和0.903 kg/m3,1997年纯旱地降水生产潜力和WUE分别为1 158.0 kg/hm2和0.690 kg/m3,潜力适宜开发度为85%,适宜施肥量为氮60 kg/hm2、磷30 kg/hm2.  相似文献   

10.
宁夏六盘山地区及陇中黄土高原南部属北方半湿润偏旱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降水生产潜力很大。大量的田间调查和施肥试验表明,地力不足、施肥水平低是导致降水利用效率低的直接原因。据此,本文提出了培肥地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改进耕作技术等开发降水生产潜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梨树县不同作物产能及产能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地区旱地作物水分来源是降水,基于产能及产能水分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吉林梨树可替代玉米种植的主要作物对该地区未来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吉林省梨树县4种作物(大豆、小麦、谷子和马铃薯)2 a田间试验,结合各作物在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全生长季和各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及水分亏缺程度,以作物产能和产能水分利用效率为研究指标,对各作物在雨养及灌溉处理条件下的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平水及丰水年,马铃薯产能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其他作物无显著差异,雨养条件下马铃薯及谷子均超过100 000 GJ/hm~2,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灌溉对马铃薯产能提升效果显著但提升幅度存在差异。比较各作物不同年型条件下的产能降水利用效率、产能灌溉水利用效率和产能农业水分利用效率,马铃薯均达到20 GJ/mm以上,显著高于其他作物,且不同作物的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受降水年型及水分处理影响的程度不同。对比作物需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程度,马铃薯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大豆和小麦;谷子产能降水利用效率及丰水年产能农业水利用效率仅低于马铃薯,且在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发生水分亏缺现象较少,具有极好的抗旱能力。比较而言,基于作物产能、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作物结构调整,马铃薯和谷子相对于小麦和大豆有更大优势;基于作物抗旱能力,谷子具有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更准确计算灌区净灌溉需水量,促进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针对降水过剩可能产生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以及采用经验公式计算不同作物有效降水量可能错误估算净灌溉需水量的问题,该研究建立了基于根系层水分状态的净灌溉需水量模型。以景电灌区为例,计算了2000-2020年平均净灌溉需水量和有效降水量,并分析了各驱动因子对净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作物年净灌溉需水量在319.4~732.3 mm之间,降水利用效率在39.2%~56.1%之间,夏秋作物的降水利用效率高于春夏作物。夏秋作物的年净灌溉需水量与年降水量相关性更强,春夏作物的年净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的相关性更强,所有作物的月净灌溉需水量仅与月作物需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敏感性分析表明,净灌溉需水量与作物需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和根系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夏秋作物比春夏作物对降水量和作物需水量的敏感性更强。对净灌溉需水量贡献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作物需水量、降水量和根系深度,其中作物需水量贡献率占86.0%发挥主导作用,特定年份根系深度贡献率为12.0%,根系深度对净灌溉需水量的影响不容忽视。与传统净灌溉需水量模型相比,该研究所计算的净灌溉需水量充分考虑了不同作物降水利用效率的差异,计算结果可为灌区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光合、光温、光温水、光温土、光温水土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远大于现实生产力,冬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的光合生产潜力分别是实际产量的4.14、3.94、2.73、2.41倍;光温生产潜力相当于光合生产潜力的57.26%,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只有光温生产潜力的9.55%,而土壤生产潜力占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的49.92%.该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其光热条件是作物气候生产潜力最突出的优势,土壤水肥条件是限制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可控因子.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气候和作物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松嫩平原及其周边地区131个气象站点1951-2008年的观测数据和133个农业气象站1992-2010年主要旱作物(春玉米、大豆和春小麦)的生育期记录数据,分析了松嫩平原主要气候要素和主要旱作物各生育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近60a气候变化十分明显,气温平均升高了1.79℃,年≥10℃积温平均增加了228℃.d,积温线明显北移,2700、2800、2900℃.d线向北位移了100~240km;松嫩平原的降水量减少、相对湿度降低,且西部地区较东部变化更加明显;日照时数呈南减北增的变化趋势。松嫩平原气候变化对不同旱作物的生育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豆生育期推迟相对较为明显,其次是春玉米,春小麦的生育期变化最小。松嫩平原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作物生育期距平的变化较其它地区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辽西北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西北地区23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其农业气候生产潜力,通过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该区域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50a来辽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28℃·10a-1(P<0.01),增温极显著,1987年气温发生突变;(2)50a来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空间分布差异大,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地区占82.6%;(3)辽西北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降水量变化相似,其时间变化趋势不显著,气候生产潜力下降的区域占全区的43.5%;(4)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作用明显,并以降水的影响为主。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变化,可以解释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的95%以上,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长最有利,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长最不利;(5)50a来,粮食产量与气候生产潜力的相关性不明显,但两者的波动特点相似,其气候利用率逐年代增加,研究区未来仍存在作物可能增产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土壤的储水能力分析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首要限制因子,并受大气降水和土壤质地等因素的影响。对黄土高原大范围内降水、土壤质地、土壤储水能力的区域变化趋势和不同植物正常生长的需水分析,认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对策是:在半湿润地区,发展乔林兼灌木,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搞好耙耱保墒,使降水就地入渗;在半干旱地区,以灌木为主,兼顾乔林,农田以春作为主,争取雨作同步,并修梯田、水平沟等防治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发展灌木和半灌木,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农田搞秋作物轮休,争取雨热同步和伏雨春用或修隔坡梯田等发展聚流农业。三个类型区都可以发展草地。  相似文献   

17.
根据模糊集理论,从“适量”、“适时”和“有效程度”三个指标出发,就渭北旱塬地区降水资源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数学模型,并根据计算结果和参照有关资料进行了模糊聚类分区。结果表明,它较好地反映了本区降水资源的地域特征,为该地区一些主要农作物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8.
油料是榆林地区经济作物的主体(占96%以上),近年发展较快.但目前食油仍然不足、品质差.本文详细分析了本区油料作物的结构布局、生产历史与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需求与生产发展预测,指出本世纪末,需逐步扩大油料面积,主攻单产和提高油用类比例(40%),可初步达到自给(3.4kg/人·年).据此,文末指出了目前政策和生产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