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对提高岩质边坡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广西南宁园博园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为例,通过充分考虑项目当地气候特点、土壤地质及植被状况,采用生物活性土壤绿化法对天然岩质边坡进行生态修复,包括从前期地形清坡、植生条铺设与挂网再到活性土喷播等施工工艺。建植期植被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近自然生长,并与周围景观高度融合,实现岩质边坡植被修复的目标和效果。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流域老青山"五采区"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构建老青山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修复设计理念与方法,按照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分别选取不同的工程措施、绿化模式、浇灌方式等进行生态修复,包括场地治理、植被修复和管理利用等设计方法和内容,并重点阐述植被修复设计中的纯植被修复区、坝体植被修复区、坝顶填土植被修复区、边坡治理植被修复区、园林景观绿化区等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工程措施、具体植物配植模式及给水设计方法。在力求达到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景观效果,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张波 《广东园林》2015,(2):49-53
以广东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一、二期为案例,阐述分析海珠湿地的背景、城市发展引起的退化以及近期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利用实践。通过土地保护、湿地水系修复工程、植被复原及丰富、水体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引鸟项目、入侵植物的管理举措以及湿地公园建设等七方面探析海珠湿地的修复和利用,对其持续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开县南山桥沟小流域设置7个不同生态修复类型的径流场,开展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成效监测。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控制人为影响,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修复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减少水土流失。从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以及保水保土量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封山育林、自然恢复措施是费省高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2)在生物措施修复过程中,应以植被的自然演替为主加以人工补植乔木树种;(3)坡耕地治理中,发展经济林及种植生物埂能起到生态经济兼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岛植被修复的适生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岛的脆弱性与人为的干扰造成海岛植被生态逐年恶化,亟需开展修复工作。文中介绍了中国海岛植被修复现状、海岛适生植物筛选与引种,认为开展海岛植被的优势种调查将是海岛植被修复树种筛选的重点,可为植被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借鉴。文中将中国海岛划分为庙岛群岛组、浙江海岛组、闽粤岛屿组、台湾岛组和海南岛组5组,综述了海岛地带性植被、砂生生态类群、盐生湿地生态类群、基岩生态类群、海岸林生态类群的优势种,列出了可应用于中国海岛修复的适生植物种类,并对我国筛选及开发利用具有海岛植被恢复特色的植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NDVI的淄川生态修复区植被盖度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盖度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淄川生态修复区的植被盖度遥感定量模型,研究了项目区生态修复前后(2000年和2005年)植被盖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区2005年植被状况明显好转,林草覆盖率增加了14.06%。第Ⅰ级植被面积基本不变,第Ⅱ级植被面积减少37.59km^2,第Ⅲ、Ⅳ、Ⅴ、Ⅵ级植被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植被盖度等级未变化的面积为120.59km^2,占总面积的43.37%,植被退化面积为46.95km^2,而植被恢复面积达到110.49km^2,是退化面积的2.4倍。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京西山林区防火道路裸露边坡立地条件的分析,结合西山林区植被特点,制定了固土护坡、植物群落生境恢复、生态修复及植物景观提升3个阶段性恢复计划。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再造适合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选择北京西山林区的乡土植物,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景观效果,建立能够稳定发挥生态作用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有机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同时具备良好的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对土壤、植物和水体均有较强修复作用。矿山开采后地表土壤、植被和水体会发生严重退化,微生物有机肥可以有效改善矿山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加速矿区植被修复。微生物有机肥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优势逐渐提升。本文介绍了微生物有机肥的组成及功能,论述了微生物有机肥在矿山土壤修复、植被修复和水体修复中的实际应用技术,并提出了微生物有机肥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为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南涧县城后山土壤侵蚀、植被恢复、生态治理及管理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后山土壤侵蚀强度整体以中度为主,面蚀治理较好,但崩塌蚀和沟蚀强度仍在强烈级以上;植被类型及物种增加,群落结构趋于复杂;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富有成效,治理效果明显。针对以往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采取的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0.
白龙江中游千枚岩出露区泥石流分布集中、暴发频繁、灾害严重,生态修复难度大。分别从该区社会经济、气候、地质角度阐述了泥石流生态修复的难点;从水土互相作用与泥石流流体结构、土体与土体结构、沟谷地貌、坡面形态、泥石流沟流域形态揭示了泥石流发育机制,以及植被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传统水平台型整地与竹樊保持水土技术、植苗与微圃植树法造林技术、传统造林树种选择与生态公益植被物种选择技术、常规混交造林与毒—刺混交植被植物种类配置模式等4组基本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分别确定了生态公益植被与经济利用植被的营建技术。最后,根据研究区地貌分异特点和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将泥石流沟分为清水区、泥石流形成区、经济利用区、道路工程影响区4个功能单元,分别论述生态修复技术,有机结合新技术与传统技术集成为泥石流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探讨海岸线生态修复机制下的景观策略.以广东江门市台山海宴镇海岸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Phoenics等工具,模拟场地内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强度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出基于自然灾害影响的海岸线生态修复景观策略—海防景观一体化,包括4种模式:多重生态防护体系(离岸潜水坝...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其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出发,论述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根据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长江流域10个生态修复试点县的经验,总结出生态修复包括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两部分,可以分为10个子系统,并提出长江流域6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广东属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分布区之一,石漠化地段分布范围较小,但生态区位重要,潜在威胁较为严重,不仅制约区域群众的生存状况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珠江下游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该综合治理规划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以"遏制石漠化,解决农民生计,发展区域经济"为目标,按照以水土保持为核心、以植被恢复与重建为主、以其他工程措施为辅的治理思路,构建了林业建设、国土建设、农业建设、水利建设、扶贫开发、效益监测体系等六大工程项目为主体的广东省石漠化综合治理体系,最终实现遏制石漠化、改善民生、发展区域经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滇池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池流域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总体劣于V类.实施滇池流域生态修复,有效控制和防治滇池流域的水土流失,对把昆明市建成最适合人类居住和国际旅游观光城市意义重大.文中针对流域内林业用地现状,提出人工造林,低效林改造,采区植被恢复,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以及加强森林管护等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八景"文化景观现象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文化现象。在今天山水城市的建设中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双重建设,这与"八景"文化景观所呈现给我们的景观现象是一致的。怎样建设有山水意境的城市,可以从"八景"文化景观现象中寻找线索。    相似文献   

16.
官厅水库是北京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如何治理库区水土流失,提高水质,改善水库生态环境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库滨带的组成和功能出发,介绍了生物工程措施中植物选取的原则,以此为基础,选取了垂柳、柽柳、酸枣和白榆四种乔灌木;并详细阐述了生物治理措施中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设计模式,以期为官厅水库库岸整治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牙克石市自然条件及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牙克石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可行性及生态修复的措施,以及近年来牙克石市生态修复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恢复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荒漠过渡带不仅影响着绿洲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还影响绿洲的稳定性和沙区群众的生存质量。结合遥感技术,对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现状的研究结果显示:绿洲—荒漠过渡带地貌主要以流沙、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为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各景观要素内部生境面积小,边缘长度短。采用由封沙育林育草带、植物活体沙障阻沙带、固沙林带和前沿防风阻沙带组成的"四带一体"综合模式治理后,在春季,绿洲—荒漠过渡区过境风速下降;生长季植物多样性增加,盖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不明显,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包括自然保护地内废弃的矿山、石场、泥口和裸露的道路边坡等。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生态修复,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景观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的现状,分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并从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针对边坡、土壤、水环境、植被和景观等修复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地破损山地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采用时空替代法,即在立地条件一致或相近的条件下,在一定的空间尺度内,选择不同地点上不同治理年限的流动沙地来代替同一生长地点上的不同恢复年限的流动沙地。以若尔盖县高寒沙地示范区内未治理流动沙地、生态恢复年限分别为3年、5年、10年的高寒沙地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高寒流动沙地与草地土壤颗粒含量差异明显,随着治理时间的递增,流动沙地土壤黏粒、粉砂等细颗粒物质含量逐渐增加,不同深度的土壤颗粒逐渐演变为表层较下层细,可能是受植被恢复地表植被影响所致,通过10年的沙化治理,流动沙地的土壤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从本试验看出土过程在川西北高寒地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防大于治。因此,应继续加强对脆弱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荒漠化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的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