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在土壤养分观测、田间营养诊断和锌肥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石灰性土壤上引起土壤缺锌的原因、缺锌的面积、施用锌肥有效的土壤有效锌临界指标和施锌的增产效果;介绍了三年来推广施锌技术的做法及取得的效益。通过对本县4个土壤养分观测点化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为0.59mg/kg,接近或低于土壤有效锌临界指标;轻、中度缺锌土壤施锌后作物一般可增产5%-15%,重度缺锌土壤施锌后增产20%以上。锌肥的施用,在提倡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土壤深松耕、平衡施肥的基础上,一是按施肥配方生产含锌复合(混)肥提供给农民;二是针对不同作物、作物不同时期的需肥特点,推广基施、拌种、浸种、基叶喷施等简便灵活的施锌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宁河县土壤有效锌含量水平低的特点以及生产上设施彩椒缺锌问题,通过在设施彩椒上进行锌肥不同施用方式、不同施用量的试验示范,分析研究锌肥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设施彩椒施用锌肥增产增效明显,滴施锌肥较基施效果好,667m2基施1.2kg与2.4kg差异不大,同时提出了科学施用锌肥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豫东平原上开展春花生施用锌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锌含量水平土壤,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底施锌肥或叶面喷施锌肥,不仅能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大幅提高花生籽粒含锌量,从而提高花生品质,促进人体从食用花生中吸收锌营养,有效改善人体缺锌状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氮磷肥用量逐年增加,加之农民重无机肥轻有机肥,有机肥还田数量减少,在一些作物上特别是玉米缺锌症状比较突出。为此我们对全市耕地土壤有效锌的含量状况进行了普查,其结果表明大同市土壤有效锌含量97%在0.17-1.30mg/kg之间,40%的耕地在0.5mg/kg以下属于较缺或极缺状况,明显地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以及品质。从2000年我们开始了锌肥的田间试验研究,目的至于探索大同市主要作物玉米施锌的土壤临界值以及增产效果和施肥方法,为今后推广施用锌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Zn肥种类和施用方式对小麦生育期内土壤有效Zn(DTPA-Zn)和不同形态Zn含量的影响,为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合理土施锌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用Zn肥为对照,研究水溶态锌肥ZnSO4、螯合态锌肥ZnEDTA条施和均施后,小麦不同生育期株间土壤有效锌和不同形态Zn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对不同形态Zn含量与有效锌(DTPA-Zn)含量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施用2种锌肥总体上均增加了株间土壤中DTPA-Zn及各形态Zn含量,施用Zn肥后,土壤各形态Zn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松结有机态Zn碳酸盐结合态Zn紧结有机态Zn氧化锰结合态Zn交换态Zn。在小麦不同生育时期,条施ZnSO4和ZnEDTA处理土壤DTPA-Zn均显著高于均施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均施ZnSO4的条件下,土壤交换态Zn与DTPA-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均施ZnEDTA的条件下,土壤氧化锰结合态Zn与DTPA-Z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ZnEDTA施入土壤后,与不施锌肥相比,在小麦整个生育时期交换态Zn含量明显增大,而紧结有机态Zn含量则相对减少。条施锌肥处理提高了土壤DTPA-Zn及各形态Zn含量(紧结有机态Zn除外),而且效果明显优于均施锌肥处理。【结论】在潜在缺锌石灰性土壤中,将螯合态锌肥条施能明显增加土壤中潜在有效的锌组分,而且螯合态锌肥施入土壤后较高的DTPA-Zn含量可以维持至小麦收获后,保证了土壤有较长时间的供锌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不同锌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对朝天椒预防病毒病及产量的影响,选取潜在性缺锌(土壤有效锌含量0.76 mg/kg)的石灰性土壤,对常规朝天椒品种日本新一代三樱椒,进行3个施锌方法(土壤施锌、叶面喷锌、土壤施锌+叶面喷锌)和4个土壤施锌量(0,15,30,45 kg/hm~2 ZnSO_4·7H_2O)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各处理产量均高于对照(不施锌肥),各处理较对照增产5.78%~13.25%,产量先随施锌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用量后反而降低;锌肥的施用方法对朝天椒的产量有显著影响,锌肥土施、叶面喷施均可显著提高朝天椒的产量,以"土施+叶面喷施"增产效果最好;不同锌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对朝天椒病毒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47.59%~76.12%),全生育期可将病情指数控制在较低范围内。在潜在性缺锌的石灰性土壤上,朝天椒锌肥土施结合叶面喷施,具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七水硫酸锌(ZnSO_4·7H_2O)以土壤基施30 kg/hm~2+叶面喷施7.5 kg/hm~2(分为3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松嫩平原黑土和黑钙土锌肥的有效施用条件与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7.2、石灰含量>3.9%、砂粒含量>40%、代换量<15cmol/kg、有机质含量<20g/kg及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缺锌临界值0.8mg/kg的土壤条件下,施用锌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高磷情况下会降低土壤锌的有效性,易加重玉米缺锌。玉米品种试验表明:“吉单101”、“四单8”等玉米品种对缺锌最为敏感,施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以吉林省典型土壤为代表,以玉米为指示作物进行的,综合论述了土壤中不同形态锌的含量与施锌效果的关系。指出了玉米缺锌土壤临界值为0.8ppm;土壤PH>7.2、石灰含量>3.9%、砂粒含量>40%、代换量<15me/100克土、有机质含量<2%,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缺锌临界值0.8ppm 施锌有效;高磷引起与加重玉米缺锌是由于稀释作用,降低土壤锌有效性,影响锌在植物体内运转等多方面作用而引起的。锌肥是一种低毒微量元素肥料,一次施硫酸锌不超过20公斤/亩,就不会引起土壤和粮食污染。  相似文献   

9.
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由於我省土壤PH值和碳酸钙含量较高,导致60%以上的耕地土壤有效锌严重下足,加之近年来氮、磷化肥用量的增施,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更使锌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试验表明在缺锌土壤上对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施用锌肥,增产效果在1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正>不宜盲目施用施用锌肥应因地而异,因作物而异,不可盲目施用。一般来说,当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0.3毫克/千克时,施用锌肥增产效果明显;土壤有效锌含量为0.3~0.5毫克/千克时为中度缺锌,施用锌肥的增产效果显著;土壤有效锌含量为0.6~1.0毫克/千克时为轻度缺锌,施用锌肥也有一定增产效果;当土壤有效锌含量高于1.0毫克/千克时,一般不需要再施用锌肥。就作物而言,对锌敏感的作物有水稻、玉米、高粱、大豆、棉花、番茄、马铃薯、洋葱、甜菜等,对这些作物应特别重视锌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1.
黄土区村级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省扶风县新集村为研究对象,GPS结合网格法,采集并分析了全村土样362个。结果显示,该村土壤普遍缺氮,其次缺钾,磷有零星缺乏,所有土样缺Fe,一半左右缺Zn,因此认为N、K、Fe、Zn应作为该村养分管理的主要目标元素。在GIS技术支持下,绘制了试验村土壤有效N、K、Fe、Zn的分布图。土壤养分综合系统评价法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效N以极低水平含量分布占绝对多数,有效K以中等和高水平含量分布为主,有效Fe以低水平含量分布为主,有效Zn的分布在村南以中水平含量为主,村北以低水平为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咸阳4 a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结果,比较分析了监测点的施肥水平、土壤养分水平以及丰缺区间样点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全市监测点氮肥、磷肥施用量均为较高水平,钾肥为低水平,整体呈现南低北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丰缺水平分别为较高、中、中、较高,呈现南高北低,南部灌区土壤全氮有隔年交替增长趋向,速效磷4个丰缺水平区间均有分布,且数据变异最大,并从提升有机物质利用率、平衡土壤养分、重视pH值方面提出合理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土壤养分时空演变是实施精准农业与可持续土壤管理的前提。本研究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分别对宿州市2010年和2019年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2010年,2019年宿州市耕地土壤养分总体略微提升。其中:耕地土壤有机质总体分布为砀山县、萧县和泗县较缺,埇桥区中部乡镇较丰,均值为17.95 g·kg-1,增幅6.15%,土壤有机质中等含量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6.00%;土壤全氮含量基本持平,均值为1.06 g·kg-1,土壤全氮中等含量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80%;耕地土壤有效磷总体分布为砀山县南部乡镇较丰,埇桥区北部、泗县北部及南部乡镇较缺,均值为16.44 mg·kg-1,增幅10.73%,土壤有效磷中等含量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60.33%;耕地土壤速效钾总体分布为萧县、砀山县中等,埇桥区中部乡镇、灵璧县西部乡镇、泗县北部乡镇丰富,均值为149.37 mg·kg-1,增幅9.84%,土壤速效钾中等含量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7.30%。砂...  相似文献   

14.
苏南典型区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研究农田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昆山市土壤全Cu含量平均为28.48 mg/kg,变异系数为34.23%;全Zn含量为114.79mg/kg,变异系数为89.55%。土壤有效态Cu含量为3.17~23.51 mg/kg,平均8.37 mg/kg,变异系数为56.31%。土壤Cu的活化率为31.02%,变异系数为34.79%。土壤有效态Zn含量为0.99~16.53 mg/kg,平均3.73 mg/kg,变异系数为87.15%。土壤Zn的活化率为3.56%,变异系数为78.09%。(2)土壤全Cu含量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0.01 mm黏粒含量也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重要因素;全Zn是影响有效态Zn含量的相对重要的因素。<0.01 mm黏粒含量是影响Cu活化率的最主要因素;pH是影响Zn活化率的相对重要因素。(3)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u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化工区和中部平原区含量较高。土壤Zn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表现为菜地区显著高于化工区和印染造纸区,在不同地貌区以北部洼区较高,南部湖荡区较低,差异不显著。(4)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和土壤Cu,Zn活化率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000-2010年欧洲耕地的数量、幅度、空间、利用程度变化和类型转换特征,科学描述欧洲耕地10年变化的总体特征。【方法】基于GlobeLand30数据产品,采用数理统计、GIS空间分析、Python批量处理等方法,选取面积数量、垦殖指数、耕地类型转换等多维度指标分析2000-2010年欧洲耕地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2010年欧洲耕地总面积为42 820.84×104 hm2,不同区域耕地面积占欧洲耕地总面积比例依次为:东欧(51.17%)、南欧(19.07%)、中欧(13.62%)、西欧(13.31%)、北欧(2.83%)。欧洲的耕地分布相对集中,2010年耕地面积排名前10国家的耕地总面积约占欧洲耕地总面积的82.17%。2000-2010年,欧洲耕地面积总体增加约220.90×104 hm2,增加幅度约0.52%,海拔较低的山脚处、河流沿岸为耕地扩展区域,海拔较高处、气候寒冷带的耕地呈减少趋势。北欧(1.25%)、东欧(0.88%)、西欧(0.64%)的耕地面积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南欧(-0.03%)、中欧(-0.34%)则减少。北欧、东欧国家内部耕地面积变化十分剧烈,西欧、中欧国家变化平缓,南欧各国变化则差异较大。2010年欧洲全域的总体垦殖指数为18.71%,各地理分区耕地垦殖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西欧(61.17%)、中欧(57.64%)、南欧(49.24%)、东欧(12.20%)、北欧(9.16%)。10年间欧洲4%的耕地与其他地类之间发生转移。耕地与森林、草地、灌木地、人造地表等类型之间的转移最为明显。东欧地区广袤的草地转入为耕地的比例最大。南欧、西欧、中欧地区耕地大量转出为人造地表的现象最为明显。【结论】欧洲现有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在东欧区域,岛屿或山地地区或气候寒冷区国家耕地面积较小。10年间欧洲耕地的空间变化总体平缓,耕地不变的区域占绝大部分,部分区域有耕地的增减。各国内部耕地面积变化剧烈程度总体较低,但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10年间欧洲耕地垦殖指数略微增加。森林、人造地表细微增加,草地却大量减少,但具有区域差异性,这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耕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潜在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对江苏省如皋市土壤中主要微量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分析表明,如皋市土壤中的铁元素总含量较为丰富,铜元素略低,锌、锰元素严重缺乏。土壤中有效铜、有效铁、有效硼含量比较丰富,但分布极不均匀。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与成土母质关系密切。部分土壤锰、锌缺乏原因是土壤中总量不足,而且两元素活化率较低。土壤理化性状及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有效态含量的影响明显大于来源于母质的影响。近20年来随着土壤有机质的逐步提高和微量元素肥料投入量的增长,锰、锌、铜有效态含量大幅度上升,含量小于临界值的面积大幅度减少。土壤pH值、有机质对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效铁、有效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有机质与土壤锌、铜、锰、铁、硼的有效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5·12汶川地震后土壤Cu、Zn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其结果对指导灾后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恢复,以及保障新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态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典型地震灾区彭州市新黄村为例,采用常规重金属测定方法,并用GIS研究了5·12汶川地震后土壤Cu、Zn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Cu含量([38.23±15.21)mg·kg-1]自中东部-北部和中东部-南部逐渐增加;Zn含量([109.01±29.68)mg·kg-1]从北到南先减少后增加,从东到西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虽然两者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地震后帐篷安置点、生活垃圾堆放点、房屋倒塌点土壤Cu、Zn含量明显高于未受地震影响处;在垂直方向上,帐篷压实水田土壤耕作层和犁底层Cu、Zn含量大多高于自然水田,心土层和底土层二者含量差异不明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水田和荒地土壤Cu含量显著高于旱地土壤,水田土壤Zn含量显著高于荒地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Cu、Z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9**和r=0.561**;Cu含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r=0.459*),Zn含量与pH相关性不强(r=0.380);人类活动对土壤中Cu、Zn含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湖北省鄂东南、鄂中、鄂北和江汉平原4个水稻生产区域,选择主要种植制度下有代表性的24个水稻土进行养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湖北省的这4个区域里,土壤pH表现出从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有机质、有效钙、镁、硫、铁、锰、铜以及硅的含量均较丰富;碱解氮、有效锌、硼普遍缺乏,其缺乏数分别占总样本的62.5%、62.5%和87.5%;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异较大,从不同区域的结果来看,鄂东南和江汉平原的水稻土含磷量总体偏低,鄂中和鄂北区域较高,速效钾在鄂东南区域属极缺范围,鄂中属潜在缺乏,而鄂北和江汉平原均较丰富。此外,鄂东南和鄂中地区,有效钼含量缺乏。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豫南茶园土壤营养状况,指导豫南茶园科学施肥,以期为茶叶的优质高产提供依据,通过对豫南茶区9个主要产茶县(区)45个重点乡镇的茶园土壤进行多样本取样、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豫南茶园土壤p H偏酸化;有机质含量低,仅有16.73%的茶园符合优质高产茶园要求;全氮供应能力较好,有效氮含量较丰富,分别有85.66%、87.25%茶园土壤达到优质高产茶园要求;61.35%的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很低;大部分茶园土壤速效钾亏缺严重;中量元素有效态Ca含量丰富,Mg、S含量偏低,分别有50.63%、68.52%的茶园低于临界值;微量元素有效Fe、Mn供应充足,Zn含量水平中等,不同茶园之间差异很大,Cu、B缺乏严重。为此,豫南茶园应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同时注意补充S、Mg、Cu和B肥,部分茶园也应补充Zn肥。  相似文献   

20.
应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种植对陕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NDC模型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农田水分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确定沟垄集雨种植技术的适宜区域以及该技术在陕西省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陕西省2001-2010年1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采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PF)和传统平作(CK)种植下陕西省玉米田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2001-2010年陕西省年均降雨量为609.2mm,且南至北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陕西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高,其次是关中地区,陕西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低。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土壤蒸发量从北至南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蒸发量在170mm以下的地区分布在陕西省北部,土壤蒸发量在190mm以上的地区分布在陕西南部。和平作种植模式相比,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陕西北部富县、黄陵、洛川、黄龙和宜川5个县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45mm以上,陕西中部宝鸡、凤翔、岐山、扶风4个县(市)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26mm以上,陕西北部6个县和中部14个县玉米生长水分胁迫减弱;与平作相比,沟垄集雨模式下,陕西省大部分区域产量变异数降低,说明沟垄集雨技术能降低年际间降雨量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产效应。沟垄集雨和平作种植模式下陕西10a玉米总产量分别为1 320万t和1 140万t,沟垄集雨较平作模式增产180万t,提高16%。沟垄集雨种植玉米的增产效应从北至南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年均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相反,陕西北部年均降雨量低于500mm的地区增产效果最高,陕西南部年均降雨量高于800mm的地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产量的提高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