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质性状配合力与遗传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3个不育系和11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水稻12个品质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力的表现规律。结果表明:(1)大部分性状特殊配合力方差极显著,即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作用;少部分性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显著或极显著,即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且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2)糙米率、粒长和垩白面积等受不育系影响较大,整精米率和糊化温度受恢复系影响较大,精米率、长/宽和垩白粒率等受父母本影响相当。(3)各性状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为: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糙米率、垩白面积、粒长、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精米率。(4)亲本以星城A和明恢77较为理想,组合以星城A/TO974和金23A/R207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的品质改良村松,嘉和马铃薯的用途大致可分为:鲜食,制淀粉原料,加工食品和用作饲料等,但静岗县生产的马铃薯几乎全部作为鲜食消费。作为鲜食用马铃薯的品质,一般可从外观和食用风味等品质性状两方面进行评价。外观性状包括皮色,形状,皮的光滑程度等。食用风...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晗  宋双  唐文举 《北方水稻》2012,42(3):21-23
以近年来辽宁省审定的77个水稻品种为试材,对辽宁省水稻品种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水稻品种间外观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垩白粒率、垩白度变异幅度最大。垩白、粒形、透明是影响稻米外观品质的主要因子。性状间只有粒长与籽粒长宽比、垩白粒率与垩白度、粒长与透明度相关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中等粒长品种垩白性状和透明程式度较好,为品种外观品质改良和田间选择提供了依据。同时,探讨了在水稻品质改良中种质资源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5.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试验资料分析了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对籼稻5个外观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和糙米长厚比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而糙米宽和糙米厚的表现则主要受到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和糙米长厚比3个性状的遗传主效应以母体效应为主,而糙米宽和糙米厚的遗传主效应则以细胞质效应为主。在环境互作效应中,所有外观品质性状均以母体互作效应为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加性互作效应是影响糙米长、糙米长宽比和糙米长厚比表现的主要因子,而糙米宽和糙米厚则主要受制于基因的显性效应。遗传效应预测值结果表明,浙协2号A、协青早A、V20A、测早2-2等是改良杂交后代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良好亲本,其中浙协2号A亲本的外观品质性状预测值在两年中的环境互作效应较为一致,不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杂交早稻米质性状的直接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杂交早稻的7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7个品质性状都受到种子直接遗传效应和母体效应的控制。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和碱消值的遗传变异主要归因于母体加性效应和直接加性效应,前3个性状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碱消值则以直接加性效应占优势。这4个性状的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之间还有显著的负向遗传协方差。垩白等级主要受母体加性效应控制,直接显性效应也有影响。粒宽和长宽比的变异主要归因于直接加性×环境和母体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以后者为主,此外还有显著的直接显性效应。遗传效应预测值的结果表明,恢复系湖大242为改良杂交早稻品质的较好亲本  相似文献   

7.
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通过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17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粒形分类,并对谷粒形状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组合)的粒长多属短粒形,长宽比多为短圆形。谷粒形状(粒长、粒度、长宽比)与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蒸煮品质中的碱消值呈显著相关;千粒重对各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并提出水稻品质育种只有做到粒长、粒重兼顾,才有可能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达到改良米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应用莫惠栋等新近提出的P十q+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模型杂种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试验材料P=4,q=7。结果表明:(1)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宽和垩白率6个性状的遗传受母株基因型控制,它们在F2米粒间(着生在F1植株上)没有发生遗传分离,而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性状在民米粒间有显著的遗传分离,因此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2)除直链淀粉含量外,其余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方差为主。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3个性状中,种子性状分离方差都占有较高比例,进一步证明了F2种子的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胚乳自身的基因型决定的。(3)正反交测验的结果表明,9个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但细胞质遗传方差仅占遗传总方差的2.49%(糊化温度)~29.3%(精米率),多数性状集中在2%与5%之间,所以品质性状的细胞质遗传效应在总体上是不大的,但在性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粳型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应用莫惠栋等新近提出的p+q+2pq交配设计及其分析方法,分析了粳型杂种9个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试验材料p=4, q=7。结果表明:(1)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粒宽和垩白率6个性状的遗传受母株基因型控制,它们在F2米粒间(着生在F1植株上)没有发生遗传分离,而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3个性状在F2米粒间有显著的遗传分离,因此主要受胚乳基因型控制。(2)除直链淀粉含量外,其余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均以加性方差为主。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3个性状中,种子性状分离方差都占有较高比例,进一步证明了F2种子的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是由胚乳自身的基因型决定的。(3)正反交测验的结果表明,9个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但细胞质遗传方差仅占遗传总方差的2.49%(糊化温度)~29.3%(精米率),多数性状集中在2%与5%之间,所以品质性状的细胞质遗传效应在总体上是不大的,但在性状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及其亲本稻米品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及其杂种的稻米品质,结果表明:5个稻米品质性状(垩 白米率,米粒长,米粒长/宽,直链淀粉含量及糊化温度)主要受亲本(尤其是母本)基因加性 效应的制约,亲本的GCA(一般配合力)可决定上述性状总变异的86.76~96.88%。除糊化温度 外,所有性状的GCA都与亲本本身的表现有密切关系。本文对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稻米 品质的改良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广东省早季不同稻作区种植的同一套不同质量档次新品种(组合)进行品质测定,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的地点效应达极显著水平;垩白粒度、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品质、胶稠度、粒型的地点效应不显著。综合分析了广东省新品种(组合)品质性状的现状,讨论了加权法定级的合理性,初步提出了广东省优质稻质量标准意见。  相似文献   

12.
基于RIL群体的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特性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预测小麦品质的方法,利用以小麦品种川农17与绵阳11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共169个家系),分析了其籽粒性状和品质特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粒长与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宽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降落值、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容重与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千粒重和容重决定了降落值总变异的77.9%,粒长和千粒重决定了沉降值总变异的35.0%,容重和千粒重决定了面团形成时间总变异的50.7%,容重和千粒重决定了面团稳定时间总变异的49.3%,粒长、粒宽和容重决定了湿面筋含量总变异的51.0%,容重决定了面筋指数总变异的45.7%。说明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粒长、粒宽、千粒重和容重可作为预测小麦品质优劣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辽宁省常规粳稻新品系品质性状相互关系,对辽宁省近期育成的优质粳稻新品系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研究辽宁省优质粳稻新品系的粒型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粒宽与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而粒长与各品质性状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粒宽增大有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改良营养食味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所增加。因此,通过本试验认为提高粒宽的同时降低垩白是提高辽宁粳稻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水稻的品质性状不仅与遗传背景有关,且与栽培措施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所得结果有待多环境条件下验证。  相似文献   

14.
早籼稻品质分析及其遗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照国家规定的优质食用稻米的标准和测定方法,分析了11个早籼稻品种(品系)的稻米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本组培育的乌珍1号、乌珍5号的多数品质性状和711、713的全部品质性状都达到了农牧渔业部优质食用稻米标准。在性状遗传方面胶稠度可能受一对主基因控制,硬对软为显性。粒长、粒型、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受多基因控制属于数量性状遗传,并与环境互作。高、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间杂交,可以得到中等直链淀粉的后代。  相似文献   

15.
徐庆国 《作物研究》1997,11(3):7-9,12
采用4个籼稻品种,对分别按6种不同精度处理得到的样品进行了稻米品质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除湖化温度碱消值外,其它各性状都明显受磨精度的影响,且碾磨精度分别与精米率、整精米率、精米长、精米宽、精米厚呈负相关;碾磨精度分别与直链淀粉含量(g/100g淀粉)、胶稠度米胶长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梯度减除上部颖花(减库)处理,研究稻穗下部二次枝梗(弱势粒)籽粒外观和碾磨品质的变化,并分析了logistics方程模拟籽粒灌浆过程的有关参数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以明确籽粒自身活性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稻穗下部弱势粒较各部位强势粒在粒长、粒宽、粒厚、糙米率、精米率及整精米率等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仅保留稻穗下部枝梗能使弱势粒的粒长、粒宽、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得到显著改良,但弱势粒的有关性状基本没有达到强势粒水平;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形与灌浆时间极显著负相关,与灌浆速率极显著正相关,碾磨品质与灌浆中、后期持续期及整个灌浆持续期显著负相关,与灌浆速率相关不显著。可见,稻穗下部弱势粒稻米品质较差与营养物质供应无必然联系,籽粒内部固有的生理活性可能是导致粒间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现状,对近年来审定的142份水稻品种进行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12个品质性状中垩白性状、透明度的变异程度较大,直链淀粉、糙米率、精米率、蛋白质、胶稠度、粒长多样性较高。在12个品质性状中加工因子、粒型因子、垩白因子、理化因子、透明因子是影响辽宁省水稻品种品质性状综合表现的主要因子,也是品种群体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相关分析表明,12个品质性状间存在着或正向、或负向的显著、极显著相关,并构建2个综合选择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18.
刘大文 《玉米科学》1997,5(1):018-021
从泰国爆裂玉米TP中分离出30多个株系,对它们的生育期、穗部性状和爆裂品质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株系从出苗至抽雄期为68天左右,各株系表现出穗较长较粗、行数多、单株产量较高的特点,平均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分别为15.9cm、3.4cm、15.7行、39粒、13.5g和71.3g。爆花率平均为886%,27%以上的株系高于95%。膨胀倍数平均为16.4倍。30%以上的株系在18倍以上。膨胀体积平均为21.3ml/g,13%的株系在250ml/g以上,穗部性状与爆裂品质之间只有微弱的相关,表明对TP群体进行进一步改良是有潜力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态地点下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两个已测序品种93 11和日本晴为亲本,采取单粒传法创建由190个家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并构建了包含178个SSR、CAP和STS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在3个不同生态地点(陵水、合肥和怀远)对垩白(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粒形(粒长、粒宽、长宽比)等6个外观品质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共定位到39个QTL,单个性状QTL数目在6~7个,说明垩白和粒形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8个QTL可在2个以上地点检测到,其中,两个垩白度相关QTL qCD 1、qCD 3(贡献率分别为288%、321%)在3个地点同时检测到;11个QTL具有一因多效性,单个QTL位点控制的性状为2~6个,如第3染色体RM16-RM143区段控制垩白率、垩白大小、垩白度、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6个性状。比较3个地点的检测结果,发现外观品质性状的QTL定位都受环境影响,但不同性状受影响的程度不同。长宽比和垩白度受环境影响较小,粒宽受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磨粉品质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对出粉率,粉色和灰分三个主要磨粉品质性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述。出粉率受多基因控制,分别位于3A,7D和5A染色体上,粉色的遗传较简单,受1个或2个基因控制,灰分含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及环境影响;因此有可能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小麦出粉率,改善面粉色泽。在影响磨粉品质的诸多因素中,主要讨论了籽粒形状与磨粉品质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籽度大,容粒大,容重高,圆形或椭圆形且籽粒硬的小麦出粉率高。粒长,粒宽,粒重等性状受多基因控制,籽籽硬度是影响磨粉品质和烘焙品质最重要的籽粒性状,由1对或2对主效基因和修饰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