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抗战前后黔西北苗族文化认同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北苗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长期处在与异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中,特别是清末以后,随着西方的基督教新教文化和中国主流文化相继涌入黔西北苗区,改变了这一地区苗族的文化面貌。由于不同文化的背后交织着不同文化的主体,分别采取不同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对策,这就使得黔西北苗族地区的文化认同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转变。这一现象,在抗战前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施了战时农业政策,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在战时农业政策的刺激下,四川农业经济一度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国民政府实施战时农业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抗战,而不是富民,因而其规划并不具有长远性和彻底性。由于农业生产技术改良的有限性、商品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战时农村经济关系的恶化,至抗战后期,四川农村经济发逐渐呈现出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3.
抗战后期,江西省国民政府曾致力于乡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为军粮、民食的供给提供了安全保障。其相关档案丰富具体,且保留至今,尚未为学界关注和利用。本文主要依据此档案,从农田水利政策的制定、政策的推行及其实效进行了考察,以期加深我们对这一历史过程的了解,丰富抗战时期社会经济史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中国抗日民族战争的中流砥柱。然而在战时的条件下,由于国民党和日军的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革命根据地的消息很难被外界所获取。本文以《新西行漫记》为主要写作题材,以班威廉为叙说故事的主体,叙说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伟大功绩,向我们全面而生动的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真实面目,使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李瑛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356-10358
阐述了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前大学农事试验场的创办情况,从改进和培育优良品种、繁殖和推广改良品种、交流农事试验和推广经验几方面述叙了大学农事试验场的农事活动,最后分析了大学农事试验场的成效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争取延揽人材关系到革命事业的兴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本文论述了抗战期间周恩来同国民党争夺优秀军事人材叶挺的背景及其三个回合曲折复杂的斗争,并从中得出了留给后人的宝贵启示:1、政治上的先进性是共产党人争取人材的基础:2、理解、信任与尊重是争取人材的必要条件;3、警惕和克服宗派主义残余是争取人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邓群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927-6930
河北省民政厅视察员的视察报告表明,抗战前10年河北省乡村中村民会议、村公所、村监察委员会、村息讼会等乡村自治组织的设置已相当普遍,但其实际运作情形与国家规制相差甚远。根深蒂固的乡村传统是制约其实际运作的主要因素。河北省乡村自治组织运作过程中所蕴含的传统与现代性因素之间的复杂关联,对于当今村民自治的推行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只要对国土故乡怀有情感的,都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中。他们以行动抗击了日寇,伸张了民族正气,众多文化大师也展现了他们的抗战风骨。  相似文献   

9.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国民政府为集中财力、物力抗击日本侵略,推行战时经济政策。作为战时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贸易统制,在集中资源、获取外汇、稳定金融、支援抗战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农产品是民国主要外销商品,在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对抗战前期国民政府农产品出口政策进行考察,并对政策实施的积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抗战以前,侨民学校的教育职能比较单一、明晰,那就是对华侨子女传授基本知识和谋生技能,承传中华传统文化,也为他们日后继续求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抗战爆发后,华侨面临的环境发生变化,鉴于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任务,海外侨校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做出了相应调整,以适应国内抗战的特点和需要。而在充分认识海外侨校做出的积极改变与贡献的同时,不容忽视的还有它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侯宣杰 《古今农业》2006,2(3):82-91
抗战军兴,出于实现抗战建国的战略目标,国民政府中央和广西地方金融机构在广西推行大规模的农贷,对广西农村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就战时广西农贷的金融机构、运作方式作了深入的述析,并从农村借贷关系现代化、制度变迁和城乡金融关系变动的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广西农贷之绩效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从整体和局部2个方面梳理了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研究成果,认为抗战时期粮食问题的研究集中在粮食生产、仓储、运输、价格、市场、贸易、供应、贪污、消费,粮食的管理政策,粮食危机产生及其原因、影响、应对措施以及产生的成效等方面.认为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加强其他学科理论的学习、史料的挖掘、思维的创新以及学术的交流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余志君  张黎 《古今农业》2011,(3):101-106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策,设立统制机关,推行统制经济措施。湖南茶业管理处即是对茶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的产物。它的设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在茶业管理处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统制经济措施,如调查茶业经济,摸清茶业状况,划分管理区域,推进茶业贷款,组织茶叶贸易,促进茶叶外销等等,尽管这一机构仅存在3年多时间,但对...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有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各个抗日根据地政府在实行减租减息、农业互助合作的同时,还采取开垦荒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进耕作方法、开展农业科学实验、推广先进技术、培育和推广良种、植树造林等具体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皖南重镇屯溪的商业繁荣,主要表现为:各种行业比较兴盛、经营类型多元化、商业组织逐渐完善。屯溪商业的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大量机关难民的迁入和众多的过往人员。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江西农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静  崔存岭 《古今农业》2006,429(2):110-120
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业产出居全国前列。抗日战争时期,江西农业虽受战争影响有所衰落,但江西人民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将战争的破坏降至最低限度。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石,农产品的供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抗战时期江西农业之产出,不仅为江西本省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而且对支撑东南抗战、坚持全国持久抗战直至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频发的牛瘟、羊瘟等兽疫对陕甘宁边区畜牧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农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兽疫的经验,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保证畜牧业的发展,积蓄抗战力量,吸收了边区群众防治兽疫的经验,采取了多种举措防治兽疫,政府和民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了边区的兽疫防治工作的展开,实现了政府与农民的共赢。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以及时代的需要,使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日益凸显并走向成熟。当时新闻评论的大众化特色主要表现在评论主题和内容的大众化,以及评论形式和艺术上的大众化。它满足了民众了解抗战形势的要求,为构筑战时精神长城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