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在冬季修剪窗口期葡萄枝干组织中与葡萄溃疡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探索葡萄溃疡病组织中病原微生物的年周期变化,从栽培和植保角度制定防控措施,采用微生物分离、生物学特性观察,以及ITS测序的方法,对北京和云南葡萄溃疡病组织内相关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从北京的材料中分离鉴定出5种真菌:45.0%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30.0%镰刀菌属(Fusarium),15.0%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7.5%木霉属(Trichoderma),2.5%茎点霉属(Phoma);从云南的材料中分离鉴定出7种真菌,32.0%茎点霉(Phoma),27.0%壳囊孢属(Cytospora),14.0%拟茎点霉属(Phomopsis),14.0%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4.5%附球菌属(Epicoccum),4.5%镰刀菌(Fusarium),4.5%链格孢属(Alternaria)。研究结果首次揭示出北京和云南葡萄越冬前溃疡病组织具有多种植物病原微生物共同存在的特征及主要相关真菌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中国辣椒主产区重茬土壤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从山西、河北、山东、广西、四川和海南6省11块辣椒重茬土壤中分离获得了393株真菌,经菌丝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其归为19属38种,其中镰刀菌(33.3%)、被孢霉(27.5%)和疫霉(18.7%)为中国辣椒重茬土壤的优势病原真菌,但其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山西、河北地区以镰刀菌、疫霉、被孢霉为主,而山东则以镰刀菌和疫霉为主,广西为镰刀菌和长蠕孢,四川和海南则为疫霉和轮枝菌。这些结果为有针对性地防治辣椒重茬病害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南方果园蚁巢土壤中特有的微生物资源及其功能,为探寻功能微生物资源及南方果园土壤的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南方荔枝园中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的蚁巢土壤和非蚁巢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蚁巢和非蚁巢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蚂蚁筑巢虽然对果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无显著影响(P>0.05),但明显改变了果园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组成与占比。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WPS-2细菌是蚁巢土壤特有的优势细菌门,但缺失了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等非蚁巢土壤中拥有的优势细菌门类;同时,与非蚁巢土壤相比,蚁巢土壤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细菌丰度占比下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丰度占比提高。蚁巢土壤虽然拥有与非蚁巢土壤完全一致的门类水平真菌群落组成,均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unclassified_k__Fungi门组成,但优势菌门组成丰度占比发生变化,其中,蚁巢土壤中被孢霉门真菌丰度占比下降,而unclassified_k__Fungi门真菌丰度占比增加。Conexibacter、unclassified_f__Ktedonobacteraceae、norank_o__B12-WMSP1、norank_p__WPS-2、norank_o__Chloroplast、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FCPS473、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norank_f__JG30-KF-CM45、间孢囊菌属(unclassified_f__Intrasporangiaceae)和中华单胞菌属(Sinomonas)是蚁巢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细菌属;瘦脐菇属(Rickenella)、节丛孢属(Arthrobotrys)、梨孢霉属(Coniosporium)、unclassified_c__Eurotiomycetes、粗糙孔菌属(Trechispora)、unclassified_o__Pezizales、unclassified_o__Pleosporales、Xepicula、茎点霉属(Phoma)和曲霉属(Aspergillus)是蚁巢土壤中特有的优势真菌属。【结论】蚁巢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分泌抗生素和生物修复功能的微生物资源,是一个潜在的生物资源宝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国家种质库存小麦的主要寄藏真菌,评价不同地域来源的小麦种质健康状况。【方法】运用吸水纸法、平皿测定法和洗涤法检测了共1465份库存小麦种质。【结果】在来自陕西、河北和青海的712份小麦种质中,通过吸水纸法共检测到17属近40种真菌,其中陕西小麦种质上的优势菌群主要是交链孢(Alternaria)、根霉属(Rhizopus)、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Xspergillus)、离蠕孢属(Bipolaris)、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膝葡孢属(Gonatobotrys)和毛壳霉属(Chaetomium)等,河北区小麦的优势菌群为交链孢、根霉属、青霉属、曲霉属、离蠕孢属、芽枝霉属和镰刀菌等,青海区小麦种子携带的真菌主要是交链孢、根霉属、离蠕孢属、芽枝霉属和聚端孢属(Trichothecium)等;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对种子存活力具有严重破坏作用的病原菌有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rtiliforme)、节状离蠕孢(Bipolaris nodulosa)、草本芽枝霉(Cladosporium herbarum)等。通过平皿测定法在353份陕西小麦材料中检测到16属25种真菌,较为常见的几类真菌是交链孢属、曲霉属、离蠕孢属、膝葡孢属(Gonatobotrys)、青霉属、镰刀菌等。运用洗涤法在400份小麦种质中检出6份带有小麦条黑粉菌(Ustjlago tritici)的材料,在陕西小麦材料中占1.3%,河北材料中占2.0%。【结论】在小麦种质中共检测到19个属真菌,大部分为腐生菌,少数属弱寄生菌,对种子存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蘑菇疣孢霉病发生及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鉴定,福建省蘑菇疣孢霉病菌属菌盖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初侵染源来自发病菇房蘑菇料,病区灌溉水也是一个传播途径。疣孢霉病发生除了与温、湿度有关外,还与栽培蘑菇感病菌种、施用生长素、覆土带菌量有关。综合防治蘑菇疣孢霉病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通过十几年来大面积防治,取得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绿霉(Trichoderma riride)又叫绿色木霉,它是危害平菇最严重的病原菌之一.在平菇不同的生产阶段,它都会造成危害,严重制约着平菇的生产发展.平菇一旦发病,轻者减产,重者绝收. 一、病原 绿霉为半知菌纲,丛梗孢目,丛梗孢科,木霉属. 二、症状 平菇播种后,在菌块、培养料的表面及未清除的死菇上,都会产生绿色菌落,若不及时处理便迅速扩大蔓延.初期受绿霉污染,表现不明显;中后期变绿,并产生浅黄绿色色素,较明显,易辨认.绿霉在菌袋、菌床培养料及种块上出现时,影响菌丝定植,分泌的毒素会阻碍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严重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而死亡.子实体和菌柄受到侵染,几天后菌丝变绿并形成分生孢子.一旦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子实体上菌落变成绿色粉状,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平菇子实体死亡.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4类病害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褐腐病。又称水泡病、湿泡病。主要为害蘑菇、草菇、平菇等。该病由疣孢霉的病菌引起。主要特点:疣孢霉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感染子实体,不感染菌丝体。  相似文献   

8.
通过组织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并根据培养特性、染色和厌氧反应,确定了香椿插穗腐烂病的病原细菌和欧氏杆菌属(Erwinia)和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的某此种;病原真菌有交链孢(Alternaria sp.)、镰刀菌(Fusarium sp.)、地霉(Geotrichum sp.)、假丝酵母(Candida sp.)和色串孢(Tourla sp.)。上述病菌均能引起香椿插穗腐烂,其中细菌占  相似文献   

9.
平菇指孢霉软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中的树状指孢霉侵染所引起,又名树状轮枝霉病、蛛网霉病等,是造成平菇子实体软腐的一种危害。  相似文献   

10.
麻疯树根部内生真菌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能源植物麻疯树的根部凸起部分韧皮部、木质部中分离到内生真菌42株,应用PCR技术对分离菌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基因克隆后测序,并将所测序列提交到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核酸数据库(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Gen-bank),通过Blast程序将该序列与数据库已有的序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2个菌株分别与Genbank中的拟盘多毛孢菌属Pestalotiopsis、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枝顶霉孢霉属Acremonium、镰孢霉菌Fusarium、木霉属Trichoderma、毛霉属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根霉属Rhizopus、曲霉菌属Aspergillus和茎点菌属Phoma具有高度同源性(达到99%以上),其中拟盘多毛孢为优势属,其次为青霉属和茎点菌属。表明麻疯树内生真菌有着丰富的多样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载了山西虫生真菌各类属8种,并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及分布区域作了详细描述。它们分别涉及虫霉属(Entomophthora)、曲霉属(Aspergillus)、白僵菌属(Beauveria)、镰孢霉属(Fusarium)、绿僵菌属(Metarhizium)、拟青霉属(Paecilemyces)、青霉属(Pcnicillium)、帚霉属(Scopulariopsis)和侧孢霉属(Sporotrichum)等9属,其中,山西省新记录种4种(标记为*),新寄主3种(标记为**)。所有虫生真菌标本均保存在山西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中。  相似文献   

12.
以海南五指山自然保护区海南粗榧为研究对象,从423个表面消毒的组织块中,分离获得416个内生真菌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rDNA 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分别归入12个属,10属为半知菌,2属为子囊菌。结果表明,在海南粗榧不同组织中,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拟茎点霉(Phomopsis)均为优势类群,其中,刺盘孢属在叶中最多,拟茎点霉属在树干皮、根皮中最多。此外,镰孢霉属(Fusarium)为树干皮的优势类群,球二孢属(Lasiodiplodia)为根皮的优势类群,双胞束梗霉属(Didymostilbe)为叶的优势类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忆)为0.97~1.83,不同组织之间的相似性系数(CS)为0.63~1.00曰分离得到的菌株中,WZS7165、WZS7240及WZS7277与已报道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分别只有97%、92豫、88豫,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以确定其是否为微生物新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
黄世臣  赵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486-3490
[目的]分离与鉴定1株产胆红素氧化酶的新菌株.[方法]利用常规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从玉米叶片的病斑中分离出一株产胆红索氧化酶(bilirubin oxidase,BOD)的丝状真菌.[结果]通过形态学、生理学和rDNA-ITS(登录号为JN251106)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Bipolaris australiensis,命名为B.australiensis HD-1,属子囊菌门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平脐蠕孢属澳大利亚平脐蠕孢霉(B.amtraliensis),亦称澳洲双孢霉,是1株没有被报道过的具有产BOD的新产生菌;在不合任何诱导剂的发酵液中28℃,150 r/min,培养6d,其酶活可达为1 000 U/L.[结论]该方法成功分离出1株产胆红素氧化酶的新菌株,为BOD的产生菌提供了新的微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4.
木霉生防菌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与互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将广谱拮抗木霉生防菌株(Trichoderma harzianum)引进辣椒根际,分析其对根际微生物区系和种群数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根际微生物与木霉菌和病原尖孢镰刀菌、青枯假单胞菌的互作。研究结果证实,木霉生防菌对辣椒根际大多数真菌种有抑制作用或重寄生作用,或两种作用皆有,并主要引起真菌种群数量的减少和区系组成变化,对数量占绝对优势的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和区系的影响不大。在辣椒根际木霉生防菌主要受放线菌和少数真菌和细菌种的抑制,这些对木霉菌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种绝大多数也能抑制病原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多数根际优势细菌种对木霉产孢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木霉生防菌株的根际竞争定殖机理和对土壤生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辽宁省农田作物根围有丝分裂孢子真菌中15属的21种,其中拟小球孢壳属、分枝绿霉属、指轮枝孢属和缨霉属为中国新记录属,橄揽形拟小球孢壳、包围漆斑菌、苏拉耳分枝绿霉苏拉耳变种、安纳力结担菌、缢缩结担菌、棕色结担菌、二色指轮枝孢和帚状缨霉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昆明地区石楠锈孢锈菌( Aecidium pourthiaea)上的重寄生现象并对重寄生菌进行了分离、回接验证和鉴定。结果显示:石楠锈孢锈上的重寄生菌在7月底逐渐发生,其自然重寄生率从10月中旬开始快速增长,12月中旬达到高峰。石楠锈孢锈的重寄生菌包括链格孢属( Alternaria spp.)、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 spp.)、枝孢属(Cladosporium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木霉属(Trichoderma sp.)的真菌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等多种,其中重寄生效果及对锈菌寄主植物安全性最好的菌株为拟盘多毛孢属的SYP22菌株和枝孢属的SYC23菌株。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6种丝孢菌,其中云南假绒落菌Pseudospiropes yunnanensis为新种;拟树生霉属Dendryphiopsis, 小鼻枝霉属Rhinocladiella为中国新记录属;扫状瓶霉Phialophora fastigiata, 杆状钉孢霉Passalora bacilligera, 刺绒落菌Spiropes echidnois为中国新记录种。新种提供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形态图。研究标本收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森林昆虫病原真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对广东省森林昆虫病原真菌进行了调查,共分离鉴定出9种昆虫病原真菌:即灯蛾噬虫霉、蝗噬虫霉、紫色野村菌、莱氏野村菌、玫烟色拟青霉、粉虱座壳孢、黄绿绿僵菌、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其中:球孢白僵菌是森林昆虫的优势病原真菌,灯蛾噬虫霉、蝗噬虫霉和紫色野村菌是广东省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9.
玉米青枯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土传病害,在世界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玉米青枯病的病原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差别很大。本研究连续3年(2014—2016年)对山东省6市玉米种植区青枯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发现山东省玉米青枯病主要为镰孢菌属(Fusarium spp.)和腐霉属(Pythium spp.)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不同年份和地点的主要致病菌组成有一定差异。镰孢菌属病原菌主要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腐霉属病原菌主要为芒孢腐霉(P.aristosporum)和强雄腐霉(P.arrhenomanes)。从全部分离物中选择3种有代表性的菌株(禾谷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芒孢腐霉)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禾谷镰孢菌致病力最强,对植株生长影响最大,拟轮枝镰孢菌次之,芒孢腐霉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山东省玉米青枯病综合防控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中国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稻作区水稻穗腐病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菌,为水稻穗腐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在黑龙江、四川和海南省的13个水稻主要生产区采集水稻穗腐病样品,通过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法,共分离纯化到568个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及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13个水稻主要生产区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分析其优势菌株及致病特征。【结果】黑龙江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链格孢属和镰孢菌属3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1.10%、83.43%和15.47%,链格孢属为该省份的优势菌种。海南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镰孢菌属、黑孢霉属、毛色二孢属及蠕孢菌属5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1.62%、89.47%、0.81%、1.62%和6.48%,镰孢菌属为该省份的优势菌种。四川省水稻穗腐病病原有弯孢菌属、链格孢属、镰孢菌属、黑孢霉属、蠕孢菌属5类,分别占总病原菌数的23.57%、13.47%、22.86%、16.43%和23.57%,无优势菌种。根据分生孢子及菌落形态差异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3个菌株,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及科赫氏法则验证,明确了水稻穗腐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