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胭脂鱼池塘主养商品鱼技术,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胭脂鱼的池塘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胭脂鱼是一种生产潜力大、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较大。主要阐述了胭脂鱼的生物学特性、池塘成鱼养殖和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美国大口胭脂鱼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发展多品种养殖,形成优势互补,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在前巧报渔场进行了《美国大口胭脂鱼池塘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胭脂鱼池塘套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种不同的套养模式均达到低投入、高产出、增效益的预期目标,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其中成鱼池套养出塘胭脂鱼成鱼平均规格0.75 kg/尾,平均产量可达675 kg/hm2以上,新增效益1.77万1.96万元/hm2,成活率85%,商品率95%以上。鱼种池套养出塘胭脂鱼大规格鱼种1 500尾/hm2以上,成活率82%,平均产量可达345 kg/hm2以上,新增效益1.91万1.96万元/hm2,成活率85%,商品率95%以上。鱼种池套养出塘胭脂鱼大规格鱼种1 500尾/hm2以上,成活率82%,平均产量可达345 kg/hm2以上,新增效益1.91万2.17万元/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苗种培育池水质变化的特点,加强苗种池水质的管理,提高胭脂鱼苗种培育的水平,2010年4~5月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宜宾科研基地的两口胭脂鱼苗培育池(11#和14#池塘)的水温(T)、溶解氧(DO)、pH、铵氮(NH4+-N)、亚硝酸氮(NO2--N)、硝酸氮(NO3--N)、有效磷(PO43--P)和化学耗氧量(COD)等指标在苗种培育期间的变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胭脂鱼苗种培育池水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16.00~27.08℃);p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7.62~9.31);DO、COD、NH4+-N、PO43--P、NO3--N、NO2--N等均在合理范围内,且NO3--N和NO2--N含量相对较低。在本试验采取的养殖方式下,胭脂鱼苗种培育池的水质较好,但也必须注意其肥度控制,同时适时补注新水,保持其水质良好。  相似文献   

6.
正胭脂鱼隶属于鲤形目、胭脂鱼科、脂鱼属。近年来,在川南地区随着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胭脂鱼已经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养殖品种。养殖模式主要有精养、套养、网箱养殖。但随着胭脂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规模的扩大,鱼病已逐渐成了胭脂鱼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常见的胭脂鱼病原体为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的车轮虫。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或鳃部,病鱼体质清瘦,独游水面时缓时急转圈,行动呆滞,如不及时治疗,不久便死亡。它  相似文献   

7.
对安徽长江段胭脂鱼的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捕捞驯养胭脂鱼12尾,成活率75%.2005~2006年向长江放流规格为5~7 cm的胭脂鱼苗种72 500尾,年底监测规格已经达到350~450g.提出了对胭脂鱼进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方法]在室内常温、半静水条件下,采用硫酸铜、甲醛、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敌百虫开展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在试验24、48、72和96 h后记录胭脂鱼幼鱼死亡数和试验药液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硫酸铜、甲醛、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96 h的LC50值分别为1.96、80.0、0.002、0.049和16.0 mg/L。胭脂鱼幼鱼对硫酸铜、甲醛、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敌百虫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57、27.2、0.009、0.013和6.9 mg/L,5种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氰戊菊酯、三唑磷、硫酸铜、敌百虫、甲醛,胭脂鱼幼鱼对氰戊菊酯、三唑磷、敌百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结论]该研究为胭脂鱼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合理用药防治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胭脂鱼(chinese sucker),又称火烧鳊、燕雀鱼,属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其自然分布主要在长江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由于它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使之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为探索胭脂鱼的资源增殖保护及人工繁育技术,我们于2004~2005年开展了胭脂鱼子一代苗种培育与人工放流试验.  相似文献   

10.
收集整理了重庆渔政网2007~2009年的胭脂鱼误捕信息,以及1997~2009年的《长江三峡生态环境公报》中有关胭脂鱼的资料,着重分析了胭脂鱼在重庆的分布区域、资源现状与保护现状等,提出了加强增殖放流效果研究、规范误捕记录、进行产卵场调查、增设保护区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胭脂鱼精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胭脂鱼精子的结构进行研究,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精子各部分的长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胭脂鱼的精子主要分为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头部在光学显微镜下近圆形,透射电镜下头部纵切似马蹄形;头部无顶体,主要由细胞核组成,核内染色质致密,核内有核空泡;核外可见清晰的核膜,头部几乎无细胞质存在;头部后端中央处有一较深的植入窝,深度占细胞核总长约2/3,植入窝内有中心粒复合体.精子的中片紧连在核的后端,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袖套两边接近对称;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近端中心粒与远端中心粒之间的角度近直角,呈"T"字形;精子尾部轴丝与细胞膜之间有较大的空间,轴丝与细胞膜之间还有囊泡等细胞器;精子尾部有侧鳍;尾部可分为主段和末段,尾部主段具有典型的"9+2"的轴丝结构.光学显微镜测定结果表明,精子头长约(2.56±0.14)μm,尾部约(52.69±5.59)μm,全长约(55.51±5.67)μm.  相似文献   

12.
2008—2010年进行分级网箱商品胭脂鱼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商品胭脂鱼饲养阶段放养密度为30~40尾/m2,最高单产25 kg/m2,饵料系数平均为1.65,商品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万全  李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22-1123
[目的]研究胭脂鱼精子的低温保存方法,为胭脂鱼的人工繁殖和人工授精提供基础依据。[方法]试验配制了A、B、C、D4种精子保存液,以0.7%的NaCl溶液作为对照,以精子被激活后的活率为指标,对4种精子保存液保存成熟的胭脂鱼精子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低温(0~4℃)条件下,4种精子保存液之间及其与对照溶液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其中保存效果最好的是B液,能在120h内使精子的活率保持为80%;D液次之,能在84h内使精子的活率保持为80%。胭脂鱼在淡水中快速运动时间为(24.0±3.5)s,寿命为(128.0±9.5)s。2007~2008年精子保存B液在胭脂鱼的人工授精中进行应用,受精率为53%~85%。[结论]用精子保存液低温保存胭脂鱼精子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闲置的鲍鱼养殖池进行豹纹鳃棘鲈工厂化养殖模式的研究。养殖池长宽高为9 m×3 m×2 m,有效水深约1.7 m,设3个进水口,采用下排上溢的排水方式,在距池底高20 cm处建3排6个进气管,管上打孔增氧。在池中放置一长宽高为6.0 m×3.0 m×1.5 m的网箱,将豹纹鳃棘鲈放在网箱中养殖,有效水体深1.2 m。养殖用水处理:海边沙滤井→沉淀池→三级过滤池→紫外线消毒池→活化珊瑚石过滤→养殖池(下排上溢)→上溢养殖废水用于东风螺或双壳贝类养殖,下排养殖废水进入污水沉淀处理池。在2011年7月放养9 000尾全长10 cm的优质豹纹鳃棘鲈苗种,经过约15个月的养殖,共养成每尾平均体重约742 g的商品鱼5 710 kg,养殖成活率达85.5%,单位产量达12.4 kg·m-3。  相似文献   

15.
万全  张家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27-18228,18232
[目的]研究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方法]采用静水生物毒性试验法,在室温条件下,进行KMnO4、二溴海因和阿维菌素共3种渔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KMnO4、二溴海因和阿维菌素对胭脂鱼24 h的LC50值分别为3.05、3.14和0.031 82 mg/L;48 h的LC50值分别为2.86、3.10和0.028 23 mg/L;96 h的LC50值分别为2.46、2.93和0.021 80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0.75、0.91和0.006 67 mg/L;3种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从大到小依次为阿维菌素〉KMnO4〉二溴海因。[结论]该研究为胭脂鱼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中、高养殖密度对刀鲚当年鱼种生长、存活、消化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本实验采用池塘培育方式,以同批次人工繁育的刀鲚当年鱼种[ (0.88±0.26)g和(0.55±0.20)g]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96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中密度养殖塘(62#,6尾/m2)刀鲚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速度均显著大于高密度养殖塘(56#,11尾/m2) (P<0.05),其中体长相对增长率是56#塘的3.4倍,体质量相对增长率是56#塘的6.5倍;肥满度和存活率均大于56#塘,分别为0.290g/cm3,83.5%和0.278g/cm3,79.7%。养殖期间,62#塘淀粉酶(AMS)活力均显著大于56#塘(P<0.05),并随养殖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胰蛋白酶(TPS)活力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除养殖中期时与56#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时间均显著大于56#塘(P<0.05)。62#塘胃蛋白酶(PPS)活力在养殖前中期均明显大于56#塘(P<0.05),之后降低至显著低于56#塘(P<0.05),而56#塘PPS活力随时间无显著变化。62#塘脂肪酶(LPS)活力随养殖时间逐渐升高,至养殖中期时与56#塘无显著差异,其他时间均显著小于56#塘(P<0.05)。两塘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养殖时间逐渐降低。62#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养殖进行均显著大于56#塘(P<0.05),其中CAT活力随养殖时间显著升高,GSH-PX活力无明显变化;56#塘的CAT呈先升后降趋势,而GSH-PX随养殖时间而逐渐降低。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高密度对刀鲚幼鱼的生长速度、消化能力和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中密度养殖塘刀鲚鱼种的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均优于高密度,更适合刀鲚鱼种的培育和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旱伞草为试验原料,通过简单的炭化处理工艺制取一种新型廉价的吸附剂。研究了炭化旱伞草在不 同氨氮浓度下吸附时间、投加量、吸附温度、pH、粒径等因素对其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对该 种吸附剂及吸附氨氮前后官能团的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院吸附剂制取的最佳炭化温度为450益,炭化时间 40 min;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时间60 min,吸附剂投加量为1.50 g,吸附温度30益,pH 为6~8,旱伞草粒径为420~841 滋m。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炭化后旱伞草中含有丰富的羟基和氨基,并与水中氨氮发生氧化反应,使氨氮得 到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