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在4类典型土壤上种植小白菜,以自来水灌溉作为对照,研究再生水灌溉对小白菜生长、土壤磷形态转化特征以及不同类型土壤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全再生水灌溉:①显著增加红壤、潮土、塿土小白菜生物量,分别为9.1%,16.1%,9.9%;黑土小白菜生物量增加不显著;②显著增加4类土壤小白菜地上部磷含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红壤、潮土、塿土和黑土的小白菜地上部磷含量分别增加17.6%,20.0%,18.8%和15.8%,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6.7%,32.2%,34.4%,16.8%;③显著增加红壤、潮土、塿土的活性有机磷和无机磷组分中活性较高的Ca2-P,黑土的Ca2-P含量显著增加,但其活性有机磷含量变化不大。再生水灌溉能促进土壤稳性较高的有机、无机磷组分向活性较高的组分转化,但不同类型土壤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晋城市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3年定位施肥研究施用有机肥(M)、无机肥(NPK)、有机肥+无机肥(NPK+M)对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磷分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结束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的pH、容重、全氮、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单施有机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处理;有机肥+无机肥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其余处理,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有机肥+无机肥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无机磷组分Ca_8-P含量;不同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Fe-P,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O-P、Ca_(10)-P增幅不明显;对照处理的不同无机磷组分含量总体保持下降趋势,其中Ca_8-P、Fe-P降幅较为明显。有机肥处理对活性、中活性组分,有机肥+无机肥处理对活性、中稳性有机磷效果明显,无机肥对有机磷组分效果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Ca_2-P、Ca_8-P、Al-P、Fe-P、中活性、中稳性有机磷与速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性,Ca_8-P、中活性有机磷与速效磷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分子量碳源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以安徽省典型砂姜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种植玉米试验,开展了不同碳源(果糖、蔗糖、纤维素)对土壤中磷形态转化和玉米磷吸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Olsen-P含量随时间先增加后降低。在玉米间苗7 d后果糖处理Olsen-P含量最高,15 d后纤维素处理Olsen-P含量达最大值,90 d后,相比于对照、果糖和蔗糖处理,纤维素处理土壤Olsen-P含量显著增加了79.74%、54.03%和30.03%(P<0.05)。(2)玉米间苗90 d后,相较于对照处理,纤维素处理显著降低了Fe-P和Ca10-P含量,增加了Ca8-P含量,而对照、果糖和蔗糖处理的Ca2-P含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处理相比较,纤维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减少了中稳定性有机磷(MROP)含量。(3)纤维素处理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磷酸酶活性,降低了土壤p H和交换性钙含量,这是土壤磷有效性增加的重要原因;(4)与对照、果糖和蔗糖处理相比,纤维素处理下玉米磷吸收量显著增加了46.20%、19.05%和19....  相似文献   

4.
磷细菌筛选及其对土壤无机磷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和石灰土等土壤的植物根际土壤和根中分离了86株磷细菌,通过液体摇瓶培养3d,培养液水溶磷含量为4.2~387.3mg/L,水溶磷含量与培养液pH呈显著负相关(R2=0.621 6)。用筛选出的1株磷细菌(HCW115)进行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磷细菌处理的玉米干物重和吸磷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37.5%和40.2%,达到显著差异。磷细菌对土壤Al-P、Fe-P和O-P转化无明显影响,但可以促进土壤Ca2-P、Ca8-P和Ca10-P向有效磷转化而被玉米吸收,与原土相比,Ca2-P、Ca8-P和Ca10-P含量分别减少了74.9%,12.3%和1.51%。  相似文献   

5.
杨艳菊  王改兰  张海鹏  赵旭  熊静  黄学芳 《土壤》2013,45(4):678-68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及碱性磷酸酶与土壤磷素形态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长期施肥特别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有机磷总量、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Ca2-P和Ca8-P含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A1-P、Fe-P和O-P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各形态磷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直接影响的大小顺序为Ca8-P(-5.706 9)>Fe-P(4.180 5)>Ca2-P(2.760 4)>Ca10-P(0.980 0)>中稳性有机磷(0.892 4)>Al-P(-0.567 5)>O-P(-0.294 4)>活性有机磷(0.268 1)>中活性有机磷(0.210 3)>高稳性有机磷(-0.165 2).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培养,采用Hedley修正体系磷素分级的方法,阐述了外源草酸影响下,植酸酶对土壤中磷素的活化效果。结果表明:同时施入草酸与植酸酶处理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单施草酸或植酸酶的处理。从磷素各组分看,同时施入草酸与植酸酶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水溶态磷(H2O-P)、活性无机磷(NaHCO3-Pi)、中等活性无机磷(NaOH-Pi)和中等活性有机磷(NaOH-Po)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升,在第40 d上升至最大值,与空白对照比较,分别高37.76%,21.14%,15.52%,24.44%;草酸+植酸酶处理的土壤,除NaHCO3-Pi外,其他活性高的磷含量均高于植酸酶处理;施入植酸酶各处理的土壤磷石灰型磷以及残留态磷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及草酸处理,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下降,到第40 d开始逐渐趋于平稳,此时,草酸+植酸酶处理磷石灰型磷以及残留态磷含量分别比培养前降低了28.71%与32.56%。得出结论,在外源草酸影响下,植酸酶可使土壤磷由活性低的组分转化为活性较高的组分,从而提高磷素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下我国典型土壤无机磷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长期施用氮磷钾化肥(NPK)以及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体系,观测了我国6种典型农田土壤-红壤、紫色土、潮土、塿土、灰漠土和黑土15年长期施肥土壤无机磷形态和Olsen-P含量的变化。NPKM能比NPK更显著地增加土壤中全磷含量;能显著提高土壤Ca2-P的含量,在塿土中其提高量是NPK处理的4.07倍。施肥主要是增加了Ca8-P、Al-P和Fe-P含量,红壤Al-P、Fe-P增加量最大,分别达到237.7 mg kg-1和277.7 mg kg-1;NPKM对增加土壤Olsen-P含量的效果更加显著,在黑土和红壤中,其含量分别高达121.4 mg kg-1和98.4 mg kg-1;塿土和黑土Olsen-P含量比试验开始时分别增加了18.4和9.1倍。化肥有机肥配施对增加无机磷各组分和速效磷含量效果显著,主要增加Ca8-P、Al-P和Fe-P等活性较高的无机磷,黑土和红壤中Olsen-P含量达到较高水平,Ca8-P、Al-P或Fe-P为Olsen-P的主要磷源。  相似文献   

8.
长期秸秆还田对潮土土壤各形态磷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黄淮海低平原区潮土上33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长期不同氮磷用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淮海低平原区潮土上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P2O5用量0~240 kg hm~(-2),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全磷、Olsen-P、无机磷总量及无机磷中Ca2-P、Ca8-P、Al-P和Fe-P均显著增加,O-P和Ca10-P无显著变化;当土壤输入磷量低于作物输出磷量时,无论秸秆还田与否,土壤全磷、无机磷总量、Olsen-P和无机磷中除Ca8-P外的其他各形态磷均无显著变化;当土壤输入磷量高于作物输出磷量时,随秸秆用量的增加土壤全磷、Olsen-P和无机磷中的Ca2-P、Ca8-P、Al-P均显著增加,其中以Olsen-P增幅最大,无机磷中以Ca2-P增幅最大,其次为Ca8-P,再次为Al-P;土壤磷素盈余和亏缺量与土壤中各磷形态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韩玮 《中国土壤与肥料》2022,(6):204-212,220
为探究镉(Cd)胁迫下丛枝菌根(AM)真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光合生理的影响,盆栽条件下以Cd浓度为0、5、15和30 mg·kg-1分别对黑麦草接种AM真菌摩西斗管囊霉(FM)、变形球囊霉(GV)、混合处理(FM+GV)以及不接种对照(NM)共16个处理。结果表明,Cd降低了AM真菌侵染;接种AM真菌则提高了黑麦草株高、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地上部和根系氮(N)、Cd含量,增强光合作用,显著提高植物体内生理活性。在Cd浓度为30 mg·kg-1水平下,FM+GV处理的菌根侵染率最大,为42.7%,与NM相比,FM+GV处理的黑麦草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和根系N含量分别提高26.2%、70.6%和85.3%;株高和地上干重分别提高34.1%和18.8%;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分别提高4.9%和19.7%;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增加19.8%、28.3%和14.7%;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是NM的1.3、1.5和1.8倍,丙二醛含量相较NM下降50.0%。土壤中Cd浓度与植株地上部和根内的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FM+GV处理的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Cd含量分别达到88.1和606.7 mg·kg-1。总体来看,FM+GV处理增加黑麦草光合生理抗性、吸收固持Cd能力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体内各种形态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小麦籽粒各形态磷含量均明显高于茎秆.籽粒磷脂态磷含量最高,平均为1.19 g˙kg-1,其次为活性有机磷、活性无机磷,未知形态磷含量最少,平均为0.348 g·kg-1. 茎秆中活性无机磷含量最高,为0.142g˙kg-1,活性有机磷含量最低,为0.034 g·kg-1.单施有机肥处理小麦茎秆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及其他处理.除此之外,施磷处理(PK、NP、NPK、OM和1/20M+1/2NPK)小麦体内其他各形态磷含量均高于不施磷处理(CK、NK).与对照相比,单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小麦籽粒各形态磷、全磷和茎秆活性无机磷、未知形态磷、全磷含量;NP处理茎秆有机磷(活性有机磷、磷脂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施肥处理下,小麦籽粒中各形态磷含量与籽粒全磷含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再生水灌溉模式对潮土结构性质及导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再生水不同灌溉模式下土壤结构性质及导水性能的差异。通过室内模拟土柱入渗试验,以清水灌溉为对照(CK),研究了再生水持续灌溉(RW)、再生水—清水混合灌溉(RW-2)及再生水—清水交替灌溉(ARW)3种灌溉模式对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团聚体稳定性、入渗率及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CK,各处理容重呈降低趋势,总孔隙度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再生水灌溉促进潮土>1mm粒级团聚体向<1mm粒级团聚体转化,相比CK,各处理<1mm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长11.51%~31.22%;潮土团聚体水稳定性降低;各处理>0.25mm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降低2.92%~9.75%,平均质量直径分别降低11.30%~38.38%,几何平均直径分别降低3.93%~12.78%,其中RW最为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1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对潮土结构稳定性贡献最大;再生水3种灌溉模式下潮土入渗率分别显著增长80.00%~260.00%;ARW处理潮土有效导水率上升22.68%,而RW和RW-2处理土壤有效导水率分别下降14.47%和42.36%。保持潮土结构性质方面以RW-2处理最好,改善潮土导水能力方面则以ARW处理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再生水回灌的农业环境风险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水量大幅增加,造成局部缺水严重,与此同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而这些污水处理厂出水(再生水)直接排入河流而没有被再次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再生水回用后对土壤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是造成再生水利用率较低的重要原因。本文系统总结了再生水回用对土壤环境的盐分、有机质组分、微生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指出:(1)再生水回用于灌溉在提高肥力的同时,能够引起土壤盐分的累积;(2)再生水回用于灌溉能够导致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也有引起环境卫生的风险,但是风险极低;(3)再生水灌溉能够引起部分重金属元素的累积;(4)再生水灌溉对土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低盐再生水灌溉对亚热带红壤水力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盐再生水是一种回用潜力巨大的替代性水源,为探究其灌溉亚热带红壤的适宜性,该研究以校园生活污水为再生水水源,设置再生水单一灌溉(WW)、再生水与蒸馏水交替灌溉(AWW)两种灌水模式,并以蒸馏水单一灌溉(CK)为对照。通过室外模拟土柱试验,研究了低盐再生水不同灌溉模式下红壤的盐碱度、微观结构及水力特性,并探讨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低盐再生水灌溉降低了红壤的持水能力和导水能力;2)与CK处理相比,低盐再生水灌溉导致红壤田间持水率和凋萎系数降低,有效水在WW处理下增加6.33%,在AWW处理下减小27.85%;3) 两种低盐再生水灌溉模式下土壤大孔隙均增加,而有效孔隙、微小孔隙在WW处理下分别增加1.3%、5.0%,在AWW处理下分别减小4.3%、1.1%;4)与CK处理相比,低盐再生水灌溉使红壤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和Na+含量显著提高,而交换性阳离子总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显著降低(P<0.05)。再生水两种灌溉模式中,AWW处理下土壤交换性钠百分比(Exchangeable Sodium Percentage,ESP)和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SAR)分别显著高于WW处理142.4%、120.3%(P<0.05),从而引起更强烈的土壤黏粒分散;5)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有效水及有效孔隙和微小孔隙比例均与交换性Na+、ESP、SAR呈显著负相关,与CEC呈显著正相关。综上,低盐再生水灌溉亚热带红壤宜选择单一灌溉模式,且应定期监测土壤SAR和ESP等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再生水水质标准和灌溉制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菜园土壤磷素积累特征及流失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山西省不同区域菜园土壤磷素积累以及流失情况, 本文分析了菜园土壤磷饱和度(DPS)、Mehlich3-P、Olsen-P与水溶性磷(Pw)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 山西各地菜园土壤4种磷素(土壤全磷、水溶性磷、Olsen-P和 Mehlich3-P)积累明显, 已经远远超过作物需求量; 土壤表层水溶性磷含量随着土壤磷饱和度(DPS)、Olsen-P、Mehlich3-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且Mehlich3-P与Olsen-P、水溶性磷与Olsen-P、水溶性磷与Mehlich3-P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 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 6、0.923 2、0.962 0 (P<0.01); 当磷饱和度大于46.64%、Olsen-P大于81.88 mg·kg-1、Mehlich3-P大于164.59 mg·kg-1时, 水溶性磷含量上升幅度迅速增大, 由此将土壤磷饱和度为46.64%、Olsen-P 为81.88 mg·kg-1、Mehlich3-P为164.59 mg·kg-1和水溶性磷为8.05 mg·kg-1初步确定为山西省菜园土壤磷素流失的临界值.该结果将为探讨山西农田土壤磷素的养分管理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沼液灌溉对紫色土菜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三峡库区山地城镇重肥效的沼液灌溉,既需做到能够充分利用粪污资源,又要不破坏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环境。试验采用某大型奶牛养殖场粪污处理站不同阶段的废水进行灌溉,其中包括:沉砂池污水(grit chamber wastewater,GCW)、集水池污水(collection basin wastewater,CBW)、厌氧池沼液(anaerobic tank wastewater,ATW)、好氧池出水(aerobic effluent,AE),并以清水(clean water,CW)作为对照组,5组试验平行同步对紫色土试验样地进行灌溉。土壤剖面铵态氮含量在0~5cm土层ATW为最大860mg/kg,5~10cm土层5个试验组含量略有升高,10~20cm土层试验组GCW、CBW、ATW、AE呈下降趋势。硝态氮含量在0~5cm土层仍是ATW最大为23.95mg/kg。有效磷在0~5cm土层5组试验都低于100mg/kg,5~10cm土层试验组CBW和CW含量上升较大分别为10%和11%,5个试验组总体磷吸收能力都为弱。在沼灌土壤自身承载量的试验中,土壤承载铵态氮最大值为1355mg/kg,硝态氮24.65mg/kg,有效磷为163.66mg/kg,磷吸收系数在第5~9d高于500。通过前期不同阶段污水灌溉研究氮、磷积累吸附及土壤自身承载力的试验,确定沼液灌溉能提供较多有效氮、磷的优良可行性,并为进一步提出合理灌溉量和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再生水灌溉水平对土壤盐分累积与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盐分、氮素、磷素与细菌群落组成动态变化效应,采用室内土柱灌水试验,研究再生水、自来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盐分、氮素、磷素及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再生水灌溉相比自来水显著提高了0~60 cm土层盐分含量、磷素及0~30 cm土层氮素含量也有所提高,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OTU数量;充分灌溉相比非充分灌溉提高了深层土壤盐分含量,降低了深层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种类数。2)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类群以放线菌门(24.5%~40.6%)和变形菌门(22.4%~30.3%)为主。非充分灌溉下,再生水灌溉相比自来水提高了土壤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及酸杆菌门比例,降低了变形菌门比例;充分灌溉下,再生水灌溉相比自来水大幅度提高了土壤放线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比例,降低了土壤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及厚壁菌门比例。无论是在充分灌溉还是非充分灌溉下,再生水灌溉均对土壤放线菌门表现为促进作用,对变形菌门表现为抑制作用。再生水充分灌溉相比非充分灌溉对土壤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具有促进作用,对土壤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具有抑制作用;再生水灌水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土壤中优势菌群的生长。3)各处理土壤细菌代谢通路丰度占比最大的为膜转运、碳水化合物代谢及氨基酸代谢,再生水辅以较高灌水水平能够显著促进表层土壤微生物膜转运、碳水化合物代谢及氨基酸代谢过程。因此,再生水较高灌水水平可促进土壤物质能量循环,且对土壤细菌代谢繁殖过程也可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研究可为再生水灌溉下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再生水滴灌对黄瓜地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水滴灌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地下水滴灌为对照,分析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再生水水质对黄瓜根际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状方面,再生水滴灌情况下,黄瓜地土壤pH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再生水滴灌处理土壤EC值高于地下水滴灌;在土壤养分方面,与对照相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再生水浓度越大,对土壤呼吸的增强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再生水灌溉对亚热带土壤干缩裂缝及其发育过程的影响,该研究选取红壤、潮土、紫色土、水稻土作为供试土壤,采用再生水原液(RW)及稀释2倍(RW-2)、4倍(RW-4)、6倍(RW-6)4种不同浓度再生水进行持续模拟灌溉,并进行脱湿开裂试验,提取干缩裂缝参数。结果表明:1)再生水灌溉抑制红壤及促进其余3种土壤干缩裂缝形成与发育,除RW-4处理促进作用存在异常外,其余处理呈再生水浓度增高,抑制或促进作用增大;2)再生水灌溉下,红壤干缩开裂过程更为平缓,其余3种土壤干缩裂缝面积发育更集中于前期,低浓度再生水集中作用更大;3)土壤类型与再生水浓度对干缩裂缝具有交互作用,土壤类型对面积密度及其发育过程减缓段变化速率影响较大,再生水浓度对面积发育过程初始段变化速率、减缓段长度、加速段变化速率、长度发育过程变化速率峰值影响较大;4)土壤裂缝面积密度发育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可用三直线模型拟合,长度密度及连通性系数发育程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可用log-logistic模型拟合。研究结果可为亚热带地区再生水水质标准制定及其灌溉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Treated, reclaimed municipal wastewater was evaluated on citrus trees in central Florida for over six years.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with reclaimed wastewater on soil water content, soil chemical analysis, leaf mineral status, and fruit quality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irrigation with well water. Irrigation with reclaimed water increased mineral residues in the soil profile, altered leaf mineral concentration and fruit quality, and promoted better tree performance and more weed growth relative to irrigation with well water. Higher accumulation of nitrogen (N), potassium (K), calcium (Ca), and magnesium (Mg) in soils irrigated with reclaimed wate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reflected in leaf mineral status. Although leaf sodium (Na), chloride (Cl), and boron (B) concentrations were noticeably higher in reclaimed water treatments than in those of well water, they are still far below the toxicity levels. This highly treated wastewater in central Florida has been found to be a very safe and good option for increasing water supplies, but not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plant nutrients to citrus trees.  相似文献   

20.
长期污灌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市某典型污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长期污水灌溉对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富集状况的影响,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现状及潜在环境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期污灌已导致农田土壤Cd、Cr、Cu、Hg、Ni、Pb和Zn7种重金属相对自然背景有不同程度累积,其富集比例依次为100%、82.69%、100%、100%、80.77%、98.08%和100%,仅有土壤As平均含量低于其背景水平;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限量值作为污染评价阈值,其中Cd和Hg污染表现突出,按其污染指数平均值排序为Cd〉Hg〉Ni〉Cu〉Zn〉As〉Cr〉Pb;土壤重金属综合潜在环境风险为"强"等级,Hg、Cd的环境影响占据主导;随污灌年限增长,离灌渠越近,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和环境风险越高。鉴于该区土壤重金属已呈现较强生态危害性,应及时采取必要防治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保农田环境及农产品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