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玉米矮花叶病毒抗性资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 ( % )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 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 4份、高抗单交种 3个、抗病毒自交系 10份、抗病单交种 3个 ;中抗自交系 6份、中抗群体 3个。讨论了这些种质资源在我国抗玉米矮花叶病遗传及育种研究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七五”期间,在南京、昆明、太原和丹东等地对我国2028份玉米材料进行大斑病抗性鉴定的结果,高抗材料3份,抗病55份,中抗169份,感病1801份。自交系的中抗以上种质占的比例高于农家品种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早熟群体杂交选系对玉米丝黑穗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了解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杂交选系对黑龙江省主要玉米病害之一丝黑穗病的抗性水平,从而为中国北方玉米抗病育种提供优质种质资源,以80份加拿大早熟玉米群体杂交选系为材料,在哈尔滨、密山两地分别采用人工接种技术评价其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80份加拿大玉米群体杂交选系中没有高抗材料,发现SW1284等14份抗病材料,SW1084等13份中抗材料,SW1236等35份感病材料,SW1175等18个高感材料,中抗以上材料占全部鉴定材料的33.8%;杂交选系与供体双亲平均发病率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r=0.30(r0.01,78=0.281)。  相似文献   

4.
玉米对穗粒腐病菌的抗病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me Sheldon)引起的玉米穗粒腐病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试验结果证明,自交系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别,可由高抗到高感,二南24和330是高抗的,Mo20和Mo17是感病的.五对具有正常的和奥帕克-2(简称O_2)基因的玉米自交系用串珠镰刀苗接种证明,除高抗系外,O_2系明显比正常的感病.F_1的抗病性是超亲的或倾向抗病亲本的.抗×抗和抗×感的F_1都是抗病的,感×感的表现不十分感病.  相似文献   

5.
为改善国内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缺少优良抗性种质资源的状况,在500余份外引玉米材料中,鉴定筛选优良的抗病、抗逆基因,通过与国内骨干系杂交或组建抗病、抗逆群体,鉴别筛选含抗病、抗逆基因的材料回交纯合,再通过配合力测定,最终选育出新的优良自交系用于国内杂交种的选育,由此鉴定筛选出高抗锈病的材料25份、高抗大斑病10份、高抗穗腐病2份、高抗小斑病1份、高抗灰斑病2份、特早熟材料5份等,其中有现已标记定位出的不同抗大斑单基因的玉米材料8份,现已标记定位出的不同抗锈病基因的玉米材料25份,经进一步的遗传改良,获得超过35份抗病、抗逆自交系,利用新的抗逆自交系选育出特早熟玉米新品种植9831。  相似文献   

6.
抗白粉病月季资源的田间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抗白粉病月季资源对月季栽培利用及抗病育种品种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对保存的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349份月季资源进行了田间筛选。供试品种病情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5个等级。供试品种对月季白粉病抗性表现比较分散。月季抗病资源182份,占供试品种的52.15%,其余167份均表现为感病,占47.85%,其中抗病资源中有13份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3.72%;349份资源中包括27份中国古老月季,其中有11份表现为抗病,占中国古老月季的40.74%。抗白粉病月季资源的筛选能够为月季栽培、育种亲本品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摩擦接种的方法对81份材料的玉米矮花叶病抗性进行了鉴定,从中筛选出了20份高抗材料,25份抗病材料。抗性鉴定结合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抗病材料来自P群和唐四平头类群,而瑞德群、兰卡斯特类群和自330类群的大部分自交系均高感玉米矮花叶病,不同杂种优势类群间的抗性有极显著的差异,据此将中国主要的五大优势群自交系粗略地划分为三大抗性类型,一是高抗类型,仅包括P群的自交系;二是中抗类群,仅包括唐四平头群的自交系;三是感病类群,包括瑞德、兰卡斯特和自330三大类群的自交系,在此基础上对玉米矮花抗性杂优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为鉴定和筛选出适于黄淮海地区种植的抗粗缩病的玉米新品种,采用田间自然感病鉴定的方法,对295份玉米自交系和10个用其组配的高产杂交组合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鉴定出高抗玉米自交系12份、抗性玉米自交系32份、中抗玉米自交系69份、感病玉米自交系71份和高感玉米自交系115份以及3个抗粗缩病的玉米杂交组合。其中,12份高抗玉米自交系可以直接用于抗粗缩病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在选育抗粗缩病玉米新品种的初期,必须确保玉米杂交组合的母本和父本均达到中抗以上水平,或者其父本或母本之一必须为高抗粗缩病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9.
在22℃和有萌发的玉米种子及土壤湿度为20%~25%条件下,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但在无玉米种子时,则不能萌发。采用1%冬孢子制作的带菌土接种方法于2007年和2008年在两个病圃鉴定了云南省302份玉米新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高抗、抗病、中抗、感和高感品种分别为65份,118份,27份,86份和6份,各占供试材料的21.45﹪,38.94﹪,8.91﹪,28.38﹪和1.98﹪。依据株发病率就是损失率的特点,建议在重病区,只宜推广抗病和高抗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鲜食玉米品种抗丝黑穗病差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于2015—2017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89份甘肃省区试鲜食玉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89份鲜食玉米品种中,9份材料‘彩糯1号’、‘甘甜糯1号’、‘秦粮糯902’、‘九洋双色蜜’、‘AP358’、‘酒糯4103’、‘雅玉1号’、‘禾糯1号’和‘田福糯1号’表现高抗(HR);5份材料‘保糯1号’、‘田福糯2号’、‘甘垦糯2号’、‘金辉306’和‘瑞糯260’表现抗(R);9份材料‘华甜玉6号’、‘白玉909’、‘朝糯606’、‘12009’、‘银玉16号’、‘黄糯90’、‘白甜糯828’、‘原玉糯505’和‘仲甜5号’表现中抗(MR);其余36份和30份表现感(S)和高感(HS);高抗、抗、中抗、感、高感分别占供试玉米品种的10.11%、5.62%、10.11%、40.45%和33.71%。  相似文献   

11.
魏党振  田兰荣 《种子科技》2000,18(5):287-288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1996年至1999年对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病鉴定,其中鉴定自交系904份,其结果高抗,抗病系只占1% ̄13.7%。中抗系占32.7%,中感,感病系占29.6%,高感系占19.0%。  相似文献   

12.
2006—2007年对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60份及国内育成50份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白叶枯病及稻瘟病抗性、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110份水稻种质资源高抗至中抗白叶枯病23份,占供试材料20.91%;抗稻瘟病18份,占16.36%。经鉴定评价筛选出7份同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双抗性材料,且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有很大差异,表明这些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选育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评价和广谱抗源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淑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60-264
对中国南北方大豆品种和新品系进行抗灰斑病鉴定,旨在为抗病育种提供优良抗源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大豆生育期进入R3~R4阶段对593份大豆材料进行人工接种灰斑病菌。结果表明: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在高抗材料中品种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品系和资源,抗病材料中资源所占的比例高于品种和品系;不同区域品种、品系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高抗和抗病品种为92份,高抗和抗病品系为57份。对200份材料多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有55份材料抗5~10个生理小种,其中抗5~7个生理小种的材料为48份。南北方大豆资源中均有抗灰斑病的材料,北方高抗材料比例明显高于南方材料,抗病材料南北方持平。  相似文献   

14.
特用玉米杂交种抗病毒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特用玉米杂交种对矮花叶病和211份特用玉米对粗缩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矮花叶病占41.0%,抗病占18.1%,中抗占19.3%;高抗粗缩病占10.4%,抗病占26.5%,中抗占26.9%。在不同区试类型品种中,高油玉米抗病性较强,达到中抗以上分别占93.3%和66.7%;糯玉米占78.3%和63.6%;青贮玉米占83.8%和47.7%;甜玉米对这2种病害抗性较差,分别占55.8%和46.5%。通过审定的30个品种中有17个品种兼抗这2种病害。  相似文献   

15.
从2014—2016年连续3年对43份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的玉米资源进行了抗大斑病人工接种鉴定, 筛选到高抗玉米大斑病材料7份, 抗病材料1份, 中抗材料6份, 抗性材料占鉴定总材料的比例为32.6%。利用F2群体, 对7份高抗材料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抗感植株分离比例和适合性测验证明, 自交系A04、F02、F05和R01对大斑病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抗谱分析表明, 自交系A04、F02、F05和R01携带的抗大斑病基因不同于Ht1Ht2Ht3HtN, 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我国玉米大斑病抗性种质的引进及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玉米抗灰斑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灰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的有效途径.1年内在3个灰斑病重发区选取64份我国常用玉米自交系进行了抗灰斑病鉴定,分别筛选出高抗、抗病和中抗自交系2份、15份和12份.采用集团混合分组分析法,分别以10个抗病和10个感病玉米自交系基因组DNA构建抗病基因池和感病基因池.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54对在抗感基因池间呈多态性的引物,进一步在组建抗池和感池的20份自交系之间检测到8个多态性片段.通过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将其中的P51M38-100扩增片段转化为SCAR标记(SCAR-100).利用SCAR-100标记分析64份玉米自交系的基因型,结合田间抗病和感病表型进行相关分析,卡方测验表明SCAR-100标记与抗灰斑病显著相关.采用Mo17×黄早四群体(190个F2单株)和X178×B73群体(181个F8家系),结合已构建的SSR和AFLP标记连锁图谱,均将SCAR-100标记定位于第3染色体上,分别位于SSR标记umc1399-bnlg1754和umc1320-bnlg1754之间.开发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可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甜菜褐斑病病防治问题,2009—2016年,对黑龙江省10个地区166个甜菜品种,采取田间调查发病率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将地区分为轻病区、中病区和重病区3类;将品种的抗性水平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高感6个级别:甜菜褐斑病病情指数(DI)≤15的地区为轻病区,15相似文献   

18.
通过室内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以单株白雌虫数法、相对抗病指数法和繁殖系数法评价河南省47个主推的小麦品种对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荥阳群体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许昌群体的抗性。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所有小麦品种对两种孢囊线虫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但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有4个品种(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中度以上感病。田间病圃鉴定条件下,依据单株白雌虫数评价,太空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高抗,中育6号、新麦11等10个品种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中育6号和太空6号对H.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和豫农201表现中抗,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依据相对抗病指数评价,太空6号对H.avenae表现高抗,新麦18、中育6号和新麦11表现抗病;中育6号、太空6号对H.filipjevi表现高抗,偃展4110、濮麦9号、豫农201、豫农949表现抗病。依据繁殖系数Pf/Pi评价,太空6号、新麦11、中育6号和新麦18对H.avenae表现抗病,太空6号、中育6号、濮麦9号和濮优938对H.filipjevi表现抗病,其余品种表现感病。3种方法的抗性评价结果不完全相同,相对抗病指数法与单株白雌虫数法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一致性,可部分克服因感病程度悬殊而导致评价不一致的问题,因而可作为小麦品种抗禾谷孢囊线虫新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烟草种质资源及烤烟杂交组合对青枯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85份烟草种质及46份烤烟F1组合进行的青枯病抗性鉴定中,未发现免疫或高抗材料,但不同材料对青枯病的抗性表现不同,感病材料发病早,病情指数上升速度快;抗病材料发病迟,病情指数上升速度慢.85份种质中筛选出了OX2028、RG17、K358等10份抗病种质及岩烟97、RG11、OX940等24份中抗青枯病种质.杂交组合的抗病性总体上优于烟草种质,以抗或中抗为主,但没有明显优势,其抗性多偏向于抗病性弱的亲本.  相似文献   

20.
64份玉米自交系抗粗缩病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玉米粗缩病重发区,对6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2年3种环境下的抗病性鉴定。以3种环境的平均病株率为指标,筛选出高抗自交系12份、抗病系17份、中抗系18份、感病系12份和高感系5份。采用70对SSR引物在64份自交系中检测出276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多态性信息量0.57,结合系谱资料和育种实践可将供试系划为6个杂种优势亚群BSSS、PA、Lancaster、旅大红骨、四平头和PB。根据自交系对粗缩病的抗性反应,发现PB和四平头亚群的病株率较低(1.60%和4.95%),为抗玉米粗缩病育种的重要种质类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