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2000年1月12日,我国首家“野狍养殖协会”在河北省围场县成立。协会理事长王玉山是一位退休干部,他从1987年开始探索野狍家养技术,12年来共繁育野狍139只,卖种狍收入14万元,存栏种狍60余只,价值约20万元,并且扶持县内外50户农民养殖野狍脱贫。现将其养殖野狍技术经验总结如下。一、野狍生物学特征野狍俗称狍子,学名矮鹿,为偶蹄目鹿科反刍动物,在我国野生于北方林区及草原,现为国家野生保护动物。野狍因其肉质纯瘦、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我国传统高效创汇产品,特别是承德、张家口两市产的野狍以其体大、肉鲜、味美而…  相似文献   

2.
(1)野狍 野狍养殖是新兴的特种养殖项目,全国野狍的存栏量很少,市场前景较好,可以大力发展。 (2)小尾寒羊它已进入商品生产阶段,引种越来越少,发展趋向平稳。  相似文献   

3.
正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社会需求的相应扩大使其畜牧养殖更为规模化,改变了以往分散养殖的状态,如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牲畜的养殖效率,从而让经营者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在如今的现代畜牧养殖方式中,其规模化养殖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因此,为更好地引导规模化养殖,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将针对于此相关的一些主要因素展开进一步地分析与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一些参考意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猪养殖环节中防疫体系是提升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猪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方法,也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一项职责。不断加强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防疫体系建设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迫切需求,也是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规模化养殖场在防疫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规模化养猪场防疫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对策,旨在帮助养殖场优化防疫体系,提升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野生狍人工饲养技术,具体包括舍建设、饲料配制和喂食、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野生狍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养殖已成为畜牧业的必然发展趋势。绵羊作为畜牧业中的常见饲养动物,其生物学特性更适合采用规模化养殖的方式。然而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对绵羊规模化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绵羊规模化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奶牛养殖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奶牛养殖现代化的标志是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建设、设施化装备、机械化操作、精细化管理、资源化利用,并且实现奶牛养殖的健康高产、有序生产、牛奶优质安全、生态环境美好、经营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是必然需求。目前这方面的系统报道甚少。本文对奶牛养殖场目前的生产技术管理现状和未来需求状况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构建奶牛场技术管理体系的一些设想,以期为提升奶牛场的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代农业》2010,(6):19-19
规模化养殖成为必然。据了解,尽管家兔以千家万户庭院养殖为主体,但是养殖规模在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9.
<正> 狍为鹿科反刍草食动物,黑鼻黑眼白嘴唇,大耳朵白屁股,公狍生茸长角,母狍无角,全身夏为栗红色短毛,冬为棕褐色厚长毛,成狍体重40~45千克,后肢比前肢长,尾巴极短,颈较长。发展狍子养殖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对奶制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的奶牛规模化养殖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地区都提出了要摒弃散养的观念,实现集中化、规模化养殖。本文对我国奶牛养殖过程中的规模化养殖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在自然保护区相对隔离环境中西伯利亚狍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动态,分析狍对微生境和捕食风险的适应,为促进种群恢复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以三角形法则进行个体定位,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家域面积。  结果  本次研究共捕捉到8只西伯利亚狍,其中3只以红外相机影像确认被猞猁捕食,面临较高的捕食风险。狍的年度和季节家域面积存在差异,春季的家域显著大于其他3个季节,同时,活动范围在冬季有从较高海拔山坡向沟底迁移的趋势。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亚成体与成体家域面积也存在差异。个体年度家域存在重叠,显示核心家域较为稳定。  结论  影响西伯利亚狍个体家域年度和季节变化的因素为觅食机会、捕食风险和能量需求。据此提出了补加营养盐和越冬饲料的管理对策,促进保护区狍种群的复壮。   相似文献   

12.
应用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评价狍冬季的营养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冬季,对黑龙江省小东林场14只狍瘤胃胃壁进行了取样及其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SEF)的测定,并与李文军的研究相对照,结果表明:小东林场狍的瘤胃粘膜表面扩张系数符合Hofmann理论,其营养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并间接地反映了小东林场狍具有较好的食物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和2014年的1月份,在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采集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与狍(Capreolus pygargus)的粪便,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对马鹿、狍粪便组成成分对比分析,探讨同域分布的马鹿和狍的生境选择及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马鹿除采食东北红豆杉外,其余采食植物与狍的完全相同,二者食性重叠度高达84.8%。马鹿与狍采食植物多样性指数都较高,而营养生态位宽度则很低。在高食物重叠性的影响下,马鹿与狍对生境因子选择发生明显的分离。马鹿主要选择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 km,海拔、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较高,阳坡,对于坡位要求并不十分严格的针阔混交林生境;而狍主要选择人为干扰距离小于1 km,海拔、食物丰富度、隐蔽度相对较低,阳坡,中坡位及上坡位的灌丛生境。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意识的加强及对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经济价值的重 视,本文以西丰县为试点,针对辽北地区人工养殖繁育梅花鹿情况进行系统调研,总结出梅花鹿 冬季饲养管理技术,以促进人工养殖繁育梅花鹿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对微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12月份,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的冬季微生境选择做了研究。一共测定了76个利用样方以及81个对照样方的20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偏好选择位于针阔混交林、最近乔木距离3m、最近乔木高度在10m之内、最近乔木郁闭度60%、最近灌木距离0.5m、最近灌木基径在0.4~1.0cm,针叶树百分比在1%~25%,乔木密度0.14株/m2,灌木密度0.10丛/m2,1m以下植被覆盖度1%,2.5m以下植被覆盖度4%,坡度1°~3°、雪深17cm,海拔340~370m,人为干扰距离1000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累积的贡献率达到87.522%,说明这7个成分基本上包括了狍微生境的信息,其中最近乔木胸径、最近灌木基径、1m以下植被覆盖度对第一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乔木胸径、坡度对第二主成分的贡献较大;最近灌木高度、针叶树百分比对第三主成分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到2010年1月,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共设置了47条样线,调查了72个狍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评价了15类生态因子对狍冬季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在卧息时喜欢选择平均海拔在591 m,位于阳坡中坡位上雪被较浅、食物丰富度、灌丛盖度、郁闭度和隐蔽水平都较高的针阔混交林生境,尤其喜欢在针阔混交林中的针叶树下卧息,避开选择阴坡、针叶林和裸岩.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针叶树、雪深、裸岩和海拔是影响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狍卧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林型、坡向和隐蔽水平是次要因子.由这7个变量组成的回归模型为:Z=32.628+11.675×坡向(1) +9.741×坡向(2)-5.486×林型(1)-7.933×林型(2)-7.496×裸岩(1)-9.906×针叶树(1)-0.043×海拔+0.170×隐蔽水平+0.220×食物丰富度-0.429×雪深.模型选择利用概率为P(z)=ez/1+ez,整体正确预测率为96.1%.  相似文献   

17.
狍被毛髓质指数在保温和保护功能上的适应性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显微测微尺,对狍肩部和前肢部的和立夏被毛进行髓质指数测算,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狍被毛的髓质指数既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也存在身体部位差异,即躯干部冬毛的髓质变得极为发达、肢体部冬毛的髓质却显著变细。  相似文献   

18.
利用尼龙袋法对狍常用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初步评定,测定了2个细度、4种有代表性饲料的瘤胃外流速度(kp)和8种饲料在狍瘤胃中的干物质有效降解率(DMD)、蛋白质有效降解率(CPD)、有机物有效降解率(OMD)。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饲料通过狍瘤胃的速度不同,但性状、粒度相近的饲料外流速度相近,饲料颗粒加大时,瘤胃外流速度减慢。豆粕、玉米面、柞树叶、玉米青贮瘤胃外流速度分别为3.40,2.68,2.25,2.18%/h。精饲料和优质牧草在狍瘤胃的降解率高于粗饲料,表明狍对这些粗饲料的利用率较低,生产实践中应限量饲喂。玉米面、豆粕、紫花苜蓿、玉米青贮、菊芋叶、高粱、青柞叶、草木樨的DMD分别为62.15%,58.21%,57.22%,26.29%,54.23%,61.98%,40.75%,55.89%;CPD分别为67.28%,68.24%,66.15%,34.23%,65.23%,40.09%,37.13%,54.47%;OMD分别为70.01%,70.14%,66.49%,34.47%,67.57%,58.53%,40.41%,57.55%。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完达山地区狍子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7和2008年11—12月在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的五泡林场和河口林场对狍子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在野外布设110条样线,每条样线长5km,样线间间距2km的方法收集生境数据,利用资源选择指数(RSI)和资源选择函数(RSF)分析狍子冬季生境选择。结果表明:狍子偏向于选择针阔混交林(资源选择指数Si=0.37)和阔叶林(Si=0.19)、隐蔽度在35%~70%(Si=0.46)、郁闭度在35%~70%(Si=0.61)、盖度为10%~20%(Si=0.27)、坡度25°(Si=0.18)、乔木密度0.06株/m2(Si=0.59)、乔木胸径15cm(Si=0.66)、人为干扰距离500m(Si=0.12,Si=0.30)、中坡位(Si=0.14)、阳坡(Si=0.44)的生境;狍子对灌丛(Si=-0.05)、郁闭度35%(Si=-0.03)、盖度10%(Si=0.04)的生境表现出随机选择;不喜欢选择针叶混交林(Si=-0.56),不选择农田生境(Si=-1.00)。狍子在完达山东部林区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1.17+0.71×隐蔽度+3.24×坡向+0.59×食物丰富度-0.62×干扰距离-0.25×乔木胸径+0.01×灌木密度+0.07×坡位,狍子对生境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2月和2011年1—2月,在黑龙江大沾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收集了227份狍的粪便样本和28种植物样本。采用野外观察和粪便显微分析2种方法对狍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通过野外观察得到的食物组分的多样性(2.458)和均匀度(0.784)均高于粪便显微分析结果(多样性1.737,均匀度0.579),2011年粪便显微分析结果的多样性(2.230)高于野外观察结果(1.414),但均匀度(0.645)较野外观察结果(0.698)低;粪便显微分析和野外观察食物组分结果分析表明,桦木科和杨柳科植物是该地区狍种群的主要食物,二者占总食物组分的76%~89%。2)对2种方法得出的食物组分结果进行回归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粪便显微分析高估了2010年和2011年桦木科和榆科、2010年蔷薇科和锦葵科食物组分,低估了这2年杨柳科、禾本科、蓼科以及2010年蔷薇科和2011年锦葵科食物组分。2种方法在结果上有显著差异,且彼此不可替代。3)单宁与动物的食物组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原因有可能是该地区狍种群的取食行为不受植物中单宁的影响,或者是由于本研究仅测定了植物中总单宁的含量而非起决定性作用的鞣花单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