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继往开来、迅猛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继承了唐宋以来文人重视饮茶的传统,普遍具有浓郁而深沉的嗜茶情结,茶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得以凸显.自明代中叶起,由于散茶瀹饮法的确立和简约茶风的盛行,吸引大批高人闻士介入茶饮活动,嗜好茗饮、品鉴名茶、研讨茶艺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一种时代风尚,尤其是在江浙地区,一批志趣相近、彼此投缘的茶人茶客自发地组成了若干文人饮茶集团,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促进了文人茶事活动的蓬勃发展.晚明以后,随着大批隐逸茶人的出现,饮茶更是成为表现超尘脱俗、清新高洁情怀的雅事.明代文人茶事活动的特点是,人们已不再注重饮茶的程序和形式,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饮茶活动当作一种艺术审美过程和人格修养方式,使普普通通的茶饮包涵了深邃的精神内容,展现出了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车云山的制茶人盛情邀我们作家协会的九位文人上山品茶。我认为他们是真正明白了茶之真谛。因为发现茶、饮用茶,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只有把饮茶当成一种精神享受,在饮茶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文化现象,才是茶文化。茶文化不是简单地研究茶的培植、制作、化学成分、药用价值。这是自然科学家的事。只有把饮茶当作艺、当作道,在饮茶中体现东方文化的柔韧幽深,贯彻深刻哲理和深邃思想,从那茶的滚涌波浪、升华蒸腾之中体味天地宇宙的自然变化和神奇的造化之功,以求得内心的沉静,这才是真正的茶文化。隋州乃神农故里。神农是茶之始祖。《神农…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人持茶具饮茶,十分注重饮茶环境,以营造清雅脱俗的氛围,达到洒脱、率性、怡然的精神追求。文人欣赏的饮茶环境有茶寮、山斋亭馆、僧寮道院以及山水自然等。本文通过明代文人著作(特别是茶书)、诗歌以及绘画,对明代文人追求的饮茶环境进行了较全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林蒲田 《农业考古》2004,(2):272-281
古往今来,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他们往往通过饮茶来品味生活,借茶遣兴;又往往通过饮茶来到达一种生命的境界,以茶抒怀。在悠然玄远的意绪之中,茶的清香和淡泊与他们的心神融会一体,茶与文人有着难解难分的姻缘。尤其在现代和当代文人中,由于在生活中的种种反差和顺逆,生活环境变化多端,因而茶事、茶趣更多。  相似文献   

5.
刘源源 《农业考古》2015,(2):123-126
晚明文人较为普遍地嗜好饮茶,冯梦祯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以冯梦祯文集、日记中对茶事生活的多处记载为中心,研究了晚明文人冯梦祯的饮茶生活,具体从其对不同茶品的评价、水的择选、炒茶与藏茶、茶事之道、饮茶之境等多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6.
赵俊卿 《农业考古》2012,(2):109-112
中国既是诗的国度又是茶的故乡,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皆茶人,中国古典诗歌与茶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历代的文人墨客不仅仅把饮茶品茶斗茶当做一种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借咏茶以写人状物抒情明志。诗因茶而兴浓,茶因诗而名远,茶与诗结缘形成茶诗,广义的茶诗不仅包  相似文献   

7.
请用茶     
上海汪怡记茶艺馆开张之前,市政协组织了一次视察,并听了台湾茶人范增平先生茶同民族文化的报告。我自承是一个老茶客,几十年来,与茶结了不解之缘,杭州的龙井,苏州的碧螺春,徽州的祁红,福州的乌龙,大概都略知一二,一听报告,才知茶中有大大的学问,而饮茶、品茶,值得认真提倡一番。茶是一种保健饮料,据茶艺专家们说,小孩子饮茶可以防止蛀牙,而中老年饮茶可以防癌。同样一个居民,饮茶的与不饮茶的,癌的发病率大不一样,而小孩一般食糖过多,容易蛀牙,现今有用茶制饼干者,即是此故,所以,茶不仅有解渴作用,而且有保健作用,医学上说它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茶宴是以茶宴请宾客,或是以茶会客、交友的一种饮茶方式,以举办和参加者分主要有宫廷茶宴、文人茶宴、禅寺茶宴三种;以形式和影响分主要有酒席茶宴、礼仪茶会和斗茶宴会三种,宋代的茶宴促进了饮茶文学、中华茶艺和日本茶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于饮茶的历史发展进程,历来人们有茶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说法.宋人蔡条《铁围山丛谈》中曾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即宋徽宗)时盖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1)历代文人爱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茶诗词.与宋代品茗风尚的广为盛行相呼应的,是此际有370多位爱茶人写过与茶有关的诗、词、散文、理论专著等相关著述,其中茶诗、茶词有一千多首,是唐代的两倍.众多的茶诗、茶词之作,从茶的制作、茶艺、茶道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宋代的品茗风尚,本文拟以茶诗词为辅证,从一个侧面来看宋代之品茗风尚.  相似文献   

10.
烹调菜肴需要佐料的辅助,烹饮茶也离不开佐料,而且烹饮茶所需佐料的范围,在某种意义上说,比起烹调菜肴要广阔得多.(1)在茶人陆游的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茶佐料.  相似文献   

11.
刘军丽 《农业考古》2012,(5):170-174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中,饮茶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茶作为历代文人寄托精神、涵咏性灵的载体,表现其风骨人格和文心雅趣,品茗与文人精神紧密联系,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精神的符号。自古以来,诗书画为中国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茶与文人书画则有了一种天然的默契,正如苏轼对茶与书画的精辟之论,"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  相似文献   

12.
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晓村 《农业考古》2007,3(2):154-157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的风气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准备,到了唐代又正逢国家安定,国力强盛,饮茶之风就更为普遍。诸多文人对茶的研究和饮茶实践过程中,使饮茶这样一种生活习俗具有了较前代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说,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分支是在唐代建立起来的。因为  相似文献   

13.
陆羽《毁茶论》散佚,后世学者因其内容无所考证,出现《毁茶论》系陆羽受辱后反对饮茶或陆羽未作此篇等不同的推测。通过梳理可以看出,在唐代饮茶风尚的普及中,常伯熊增益陆羽之法以及陆羽写作《毁茶论》对于饮茶风尚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李季卿对陆羽和常伯熊的态度差异亦非源自二人的茶艺、茶道器具和程序,而是源自二人的装束,且陆羽在写作《毁茶论》后还对《茶经》进行过两次修改,并且继续从事相关的茶事活动。所以,《毁茶论》的主要内容当是反对李季卿之流重视茶人装束而忽视茶道本身的行为,而非反对饮茶。  相似文献   

14.
李娟 《农业考古》2006,(5):49-53
茶从日常生活的饮品,到成为“一日不可无此君”的精神享受,与古代文人直接参与茶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茶文化形成过程中,由于他们对茶情有独钟,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追求,对茶和饮茶过程进行艺术化打磨,使茶和饮茶习惯,从单纯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层面,提升到茶德,茶道  相似文献   

15.
薛繁洪 《农业考古》2019,(5):108-111
作为晚明著名的文化名人,徐兴公在生活中是一位爱好品茗、精通茶事的嗜茶之人。由徐氏饮茶生活可以管窥晚明文人品茗风貌。本文以徐兴公涉茶文集、诗歌等文字记录作为史料依据,从茶境之讲究、茶侣之组成、茶类之品味以及茶水之择取等方面论述其清幽高雅的饮茶生活。  相似文献   

16.
梁子 《农业考古》2003,(2):299-300
国人饮茶说茶,动辄鸟龙、龙井,似乎地处黄土地的陕西与茶无缘,殊不知,陕西不仅产茶,而且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南方茶大量进军西北市场,陕西茶界各奔东西之时,陕西茶人韩星海放下舒适工作环境,四处奔走,终于办起了内部宣传资料性报纸——《园林导报》,以“报道园林经济、传递果业信息、宣传名牌茶叶、服务城乡百姓”为已任,一年多来,充满艰辛,也充满着辉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代文人,多与茶结缘。或以茶助神思清爽,或以茶寄闲适超脱,或以茶交清谈之友,或以茶悟佛道禅理,甚至达到爱茶如命,嗜之如饴,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地步。诸如皎然、卢仝、白居易、皮日休、黄庭坚、梅尧臣、苏轼、陆游等,都是茶痴级别的文人,竟日饮茶不说,还写下了很多与茶有关的诗篇,留下很多佳话。其中,尤以苏轼为甚。  相似文献   

18.
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邀请,日本国琦玉县山西文化交流使节团于1999年6月初来到山西太原进行文化交流。1999年6月6日下午3时,由琦玉县茶道协会副理事长梅田宗京等八位茶道女士,在太原愉园大酒店为三晋茶友做了精采的日本里千家茶道演示。现由山西省茶人联谊会杨力先生将其演示过程实录介绍给中国茶友。 前言(主持人解说): “茶道”的第一目的是以茶待客,并且其中还蕴函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的、艺术的含义。 公元8世纪,遣唐使将茶从中国带回日本,从而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公元9世纪,东渡宋朝的僧侣们继而普及了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文化形成于中晚唐时代,之所以形成于中晚唐时代,这主要是因为到中晚唐时代,饮茶习尚才逐渐由南到北在全国展开,而正是到中晚唐时代,中国文人才变得世俗、变得沉湎于享受生活,再也没有了盛唐时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浪漫,茶成为了中晚唐时代文人们享受生活的媒介之一,文人们在面对人生无奈时,在茶中寻得些快乐、寻得些快慰、寻得些放下;文人们在人生快意时同样要以茶娱情,在茶中享受高雅的美.因为文人们将思想情感灌注于茶,喝茶才成为一种有较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禅茶产生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禅茶产生后助推佛教中国化,从而对佛教中国化有着重要贡献:一是禅茶,即以茶参禅、悟禅,使源自印度的不品茶、饮茶的佛教,适应了中国人,特别的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调的需要,让文人士大夫们与禅僧们都沉湎于茶与禅,通过演绎茶艺和品茶,体悟禅境,助推了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在中国传承不衰。二是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