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市场出售的甜菜(Beta vulgaris)种子中首次得到了直径约30毫微米的等轴病毒粒子的分离物。接种试验证明,它不能由摩擦接种传病,也不能由桃蚜(Myzus persicae)传播,但可由种子传毒,种子带毒率高达87.5%。受侵染的甜菜植株不表现症状,体内含毒量很低,病株汁液须经部分提纯并浓缩后才能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和用琼脂双扩散法检测到病毒。在病株叶片的超薄切片中,未发现病毒粒子和细胞学的变异。在氯化铯溶液中,病毒粒子的浮力密度为1.37克/毫升左右。该分离物能与甜菜潜隐病毒抗血清产生沉淀反应,但与黄瓜花叶病毒无血清学关系。根据上述基本性状,该分离物归属于甜菜潜隐病毒(Beet Cryptic Virus)。  相似文献   

2.
葡萄扇叶病毒的分离、鉴定、提纯及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表现扇叶和叶肉褪绿斑驳症状的先锋、葡萄园皇后和北醇的杂交单株中分离到3个与国外扇叶病毒(GFV)DIL分离物相似的GFY-DIL类似物。它们在昆诺藜、苋色藜、千日红和菜豆上表现症状。提纯病毒颗粒为直径约30nm的球形颗粒。在免疫双扩散试验中均与扇叶病毒抗血清形成完全融合的沉淀线。免疫电镜下病毒颗粒受扇叶病毒抗血清的修饰。利用三种间接异种动物抗体双夹心法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S—ELISA)从感病的葡萄植株或组培苗叶片中检测了GF。间接异种动物抗休双夹心法能检测提纯GFV的最低浓度为1.6ng—8ng/ml。春季的芽和幼叶为合适的检测器官。  相似文献   

3.
 从北京地区菊花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线条状病毒CA分离物。经寄主范围,传播方式、汁液体外抗性,外壳旧白分子量、粒体大小和在细胞中产生的内含体研究结果分析,此病毒为Potyvirus成员,沉淀反应,免疫双扩散反应和免疫电镜技术检测证明CA分离物与PVY在清学相关性。CA分离物已制备抗血清和提纯IgG,并应用于品种菊组培苗脱毒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黄瓜花叶病毒甜菜分离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春季采种甜菜和夏播母根用甜菜上分离到3个病毒分离物,代号为石-B-2、石-B-5和石-B-D,自然感染甜菜引起叶片黄色花叶、扭曲、皱缩和植株严重矮化。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8~30 nm、均含有分子量约为2 9k D外壳蛋白、3种相同的较大片段的双链RNA (即3400 bp的RNA1、3100 bp的RNA2、2300 bp的RNA3)和片段大小约400 bp的小RNA,石-B-2和石-B-D具有1100 bp的RNA4,在ELISA和琼脂双扩散试验中,3个分离物均与CMV-83抗血清有特异反应,初步认为这3个球状病毒分离物属于CMV,但它们具有狭窄的寄主范围,不感染心叶烟、蔓陀罗、番茄,在寄主反应、双链RNA4和卫星RNA的大小上明显不同于国内外报道的CMV株系或分离物,同时说明侵染甜菜的CMV可能存在着株系分化。  相似文献   

5.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东北大学农学研究所(仙台市),采集兰花野百合(Crotalaria sessiliflora L.)花叶病标样,经病毒提纯和蔗糖梯度密度分离,获得一种病毒分离物,该分离物的比重与CMV相近。经电镜鉴定和病组织超薄切片观察,该病毒的颗粒形态、大小及在细胞质和液胞中的病毒结晶体也与CMV相似,初步认为属CMV病毒组成员。但经琼脂免疫双扩散抗血清试验,该病毒的沉降线与PSV(落花生矮化病毒)的沉降线完全融合。还初步测定了寄主反应,也基本与PSV的寄主反应一致。因此,认定Crotalaria sessiliflara L.花叶病的毒病原是CMV病毒组的Peanut Stunt Virus(PSV)病毒(落花生矮化病毒)。  相似文献   

7.
侵染花椰菜的芜菁花叶病毒及RT-PCR扩增外壳蛋白基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杭州市郊区及本校附近菜园地表现严重花叶症状的花椰菜上分离到一种线状病毒,接种6科31种鉴别寄主,能侵染5科22种植物。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和片层聚集状内含体。感病的芥菜叶片,用0.5mol/L磷酸钾缓冲液(pH7.5)匀浆后汁液加4% PEG-8000沉淀3h,5%~40%甘油梯度离心纯化病毒,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提纯的病毒均为一弯曲的线状颗粒,长度740nm左右。病毒提纯液于264nm处有一吸收峰,为典型的核蛋白紫外吸收。TuMV-H分离株抗血清包被的铜网能大量吸附病毒颗粒。用特异的PCR引物扩增其外壳蛋白基因,可得-0.9Kb的片段。  相似文献   

8.
明艳林  郑国华 《植物保护》2006,32(1):101-103
以蔓陀罗为建兰花叶病毒(CyMV)厦门分离物的繁殖寄主,通过一次差速离心、一次PEG沉淀结合超速离心提纯建兰花叶病毒,病毒得率约400 mg/kg。根据已经报道的建兰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以该病毒RNA及病叶总RNA为模板,建立了建兰花叶病毒RT-PCR快速检测体系,其检测灵敏度可达1.8 pg病毒和11 mg/mL的病叶组织。  相似文献   

9.
引起掌叶半夏花叶病的芋花叶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表现花叶症状的天南星科药用植物掌叶半夏(Pinellia cordata)上检测到一种线状病毒,病毒粒子的最大分布范围为725~776nm,平均长度为745nm。提纯病毒A260/A280为1.28,电镜下观察为均一的线状病毒粒子。经免疫电镜测定该线状病毒与芋花叶病毒(DMV)抗血清有强的阳性反应。在病叶横切面的细胞质里观察到具风轮状、卷筒状和片层状聚集结构,在纵切面上为束状的细胞质内含体以及分散的和紧密聚集的线状病毒粒子。寄主反应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侵染天南星科植物,不侵染其它11科35种非天南星科供试植物。据上述试验结果,该病毒分离物认为属芋花叶病毒。本文是有关该属植物上病毒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用聚乙二醇沉淀法粗提纯植物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伟贞  由雪娟 《植物检疫》1989,3(3):173-176
南方菜豆花叶病毒(SBMV)经两次PEG沉淀提纯的粗提纯病毒制剂和经密度梯度提纯的精提纯病毒制剂,在电镜下均能观察到大量的球状病毒,且均具有典型的核蛋白吸收图谱。两种方法提纯的病毒制剂免疫家兔,都能制备出效价高达1/1024(免疫双扩散法)的抗血清。此外,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Y病毒(N株系)(PVY~N),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烟草坏死病毒(TNV)用PEG沉淀法粗提纯病毒也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昆明地区香石竹斑驳病毒的鉴定、提纯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昆明地区栽培的香石竹上发现了香石竹斑驳病毒,人工接种可局部侵染苋色藜、墙生藜、千日红及番杏,可系统侵染昆诺阿藜和美国石竹,分别造成褪绿斑、斑驳或坏死斑。经二轮PEG(分子量6000)沉淀,病毒提纯量约220mg/kg鲜组织。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直径为28nm,等轴对称。提纯物紫外扫描呈典型病毒核蛋白吸收峰,A260/A280值为1.56。提纯病毒经4次免疫家兔,所得抗血清经试管沉淀测定效价为1∶4096,琼脂糖双扩散效价为1∶1024。  相似文献   

12.
根据哈尔滨地区豇豆感病植株的症状,初步鉴定感染豇豆的病毒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扩增出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经BLAST检索表明该病毒为BCMV,将该序列与GenBank上的21个BCMV分离物的3'末端序列进行比较,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分离物的序列同源性为91.7%~97.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分离物可聚为5个类群,并显示出一定的寄主相关性.哈尔滨分离物BCMV-X与2个浙江分离物、1个澳大利亚分离物聚为一支,且该4株分离物的寄主均为豇豆.RNA二级结构分析显示BCMV基因组3'末端非编码区形成4个茎环结构,不同分离物的序列变化并未引起茎环结构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汁液摩擦接种的方法接种几种鉴别寄主,筛选出检测番茄黑环病毒(TBRV)的一套鉴别寄主.同时建立了免疫学电镜检测方法.根据TBRV外壳蛋白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应用RT-PCR均能从TBRV的6个分离物中扩增到与预期大小相同的DNA片段.利用抽提的质粒研究了RT-PCR方法检测TBRV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4.
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的提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了的大麦黄花叶病毒提纯方法。病大麦叶片在高浓度(0.5M)磷酸钾缓冲液pH7.0(内含0.1% ME,0.01M EDTA)中匀浆,经1/4体积四氯化碳澄清后,病汁液用6% PEG,3% NaCl和1% TritonX-100混合物沉淀,高浓度(0.5M)同种缓冲液(含0.5M尿素,0.1% ME和0.01M EDTA)悬浮,接着进行20%蔗糖垫(含0.3% Triton X-100)超迷离心去除寄主细胞成分,10-4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进一步纯化。所获得的BaYMv提纯制剂A260/A280,A260/A240比值分别为1.20和1.04,纯病毒产量约为5.5-8.0mg/kg病叶。提纯病毒制剂在电镜下看不到有寄主杂质存在。  相似文献   

15.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 ACLSV)是引起果树病害的一种重要病毒。ACLSV寄主范围广、发生较普遍,可侵染苹果、梨等仁果类果树和桃、扁桃、李、樱桃、杏等核果类果树,据报道我国梨产区感染ACLSV达80%以上。ACLSV引起植物症状的类型与寄主种类、病毒株系有关。ACLSV为线形病毒科(Betaflexiviridae)、纤毛病毒属(Trichovirus)的代表成员[1]。ACLSV的CP相对比较保守,研究表明不同的ACLSV分离物的CP基因具有序列多样性,存在分子变异[2~5],CP基因分子特性的研究可为ACLSV株系划分提供依据。来源于欧洲、亚洲和北美的桃、李等核果类果树,以及苹果寄主上的ACLSV分离物的分子变异报道较多[2,3,5],来源于梨寄主上的ACLSV分子变异研究较少[4,5]。  相似文献   

16.
根据哈尔滨地区豇豆感病植株的症状,初步鉴定感染豇豆的病毒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SCMV)。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扩增出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经BLAST检索表明该病毒为BCMV,将该序列与GenBank上的21个BCMV分离物的3'末端序列进行比较,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分离物的序列同源性为91.7%-97.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分离物可聚为5个类群,并显示出一定的寄主相关性。哈尔滨分离物BCMV-X与2个浙江分离物、1个澳大利亚分离物聚为一支,且该4株分离物的寄主均为豇豆。RNA二级结构分析显示BCMV基因组3’末端非编码区形成4个茎环结构,不同分离物的序列变化并未引起茎环结构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根据哈尔滨地区豇豆感病植株的症状,初步鉴定感染豇豆的病毒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 BCMV)。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引物扩增出病毒基因组3′末端序列,经BLAST检索表明该病毒为BCMV,将该序列与GenBank上的21个BCMV分离物的3′末端序列进行比较,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其他分离物的序列同源性为91.7%~97.3%。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不同分离物可聚为5个类群,并显示出一定的寄主相关性。哈尔滨分离物BCMV X与2个浙江分离物、1个澳大利亚分离物聚为一支,且该4株分离物的寄主均为豇豆。RNA二级结构分析显示BCMV基因组3′末端非编码区形成4个茎环结构,不同分离物的序列变化并未引起茎环结构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对曹琦和濮祖芹早期分离到的烟草坏死病毒大豆分离物的生物学、血清学和外壳蛋白的序列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该分离物能侵染8科29种植物, 除系统侵染大豆和本生烟外, 其余寄主均为局部侵染。电镜下病毒粒子呈球状, 直径约28nm。基因组为单组分RNA, 大小约为3.7 kb, 具有2条亚基因组, 分别约为1.6 kb和1.3 kb。外壳蛋白亚基的分子量约为30 kDa。血清学试验表明, 该分离物与TNV柳树分离物的抗血清呈特异反应, 与同属坏死病毒属(Necrovirus)的烟草坏死病毒D(TNV-D)和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无血清学关系。利用简并引物通过RT-PCR克隆了该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该分离物与烟草坏死病毒A(TNV-A)、TNV-D和TNV-DH的外壳蛋白分别具有88.77%、45.13%和45.49%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因此, 该大豆分离物属于TNV-A的一个新株系, 命名为TNV-AC。  相似文献   

19.
新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检测及其DNA-A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在新疆喀什、吐鲁番和伊犁地区发现番茄、辣椒、茄子、曼陀罗、仙客来、一品红和红掌等7种植物表现矮化、叶片黄化、卷曲等疑似双生病毒的感病症状。检测结果表明:以上7种植物均能被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侵染。本试验共获得8个TYLCV病毒分离物,分别为番茄分离物KSCTo4、KSCTo16、KZPTo18、KYCTo20,辣椒分离物KSCPe6、KSCPe7,茄子分离物KSCEg1,曼陀罗分离物KSCDa。8个分离物全部序列均具有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基因组典型特征,分离物在不同寄主上的序列差异较小,序列间相似性达99.0%~99.8%,与中国已报道的TYLCV分离物SH3、ZJ6、SD2A 7、HNSQ、HBBD的相似性达98.6%~99.5%。  相似文献   

20.
北京引致大丽菊花叶症的三种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丽菊(Dahlia pinnata Cav.)花叶病已成为花卉生产出口的严重障碍。作者于1986-1987年在表现花叶的北京大丽菊上分离到两种形态大小不同的病毒分离物,电镜检测到一直径较大的球形病毒,分别定为BDM-1、BDM-2和BDM-3。经寄主反应、体外抗性、粒体形态、血清学等鉴定,病毒分离物BDM-1是黄瓜花叶病毒CMV;BDM-2是烟草花叶病毒TMV;BDM-3是大丽菊花叶病毒DaMV。从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衣壳蛋白氨基酸组份及沉降特性综合分析看,BDM-1可能是CMV的另一株系CMV-D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