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孟保中  沈淑琳 《植物检疫》1991,5(3):170-171
为了研究葡萄病毒的检验技术,进行了匈引“葡萄保加利亚潜隐病毒”毒株的寄主范围、提纯和 dsRNA 的研究。人工接种28种或品种的植物,可以局部侵染14种或品种的植物,其中番杏是新报道的寄主。病毒繁殖在昆诺阿藜上,用磷酸缓冲液抽提,PEG 6000沉淀,超离心得粗提纯液为免疫抗原,提纯得率为45mg/1000g病叶,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昆诺阿藜病叶中有2条 dsRNA 的带谱。  相似文献   

2.
 从水仙黄条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球形病毒,直径约21nm,汁液摩擦接种35科(属)55(品)种植物,可侵染其中5科15(品)种,主要局限于豆种(Leguminosae)、藜科(Chenopodiaceae)以及茄科(Solanaceae)、苋科(Amaranthaceae)与番杏科(Aizoaceae)的个别种。在多数寄主上诱导局部坏死,豆科寄主上还伴随叶脉坏死症状产生。其中,昆诺阿藜(Chenopodium quinoa)、苋色藜(C.amaranticolor)、千日红(Gompherena globosa)、番杏(Tetragonia expansa)、大豆(Glycine max)、豇豆(Vigna sinensis)、克利夫兰烟(Nicotiana clevelandii)可作为诊断寄主;千日红、番杏与三叶草(Trifolium sibth)可作为毒源保存寄主。#br#在昆诺阿藜叶片汁液中,该病毒分离物的体外存活期在60天以上(25℃),热钝化点80-85℃(10分钟),稀释限点10-5-10-6。回接水仙健株,诱导产生系统褪绿条纹症状,不诱导水仙叶片产生具有特殊结构的内含体。  相似文献   

3.
昆明地区香石竹斑驳病毒的鉴定、提纯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昆明地区栽培的香石竹上发现了香石竹斑驳病毒,人工接种可局部侵染苋色藜、墙生藜、千日红及番杏,可系统侵染昆诺阿藜和美国石竹,分别造成褪绿斑、斑驳或坏死斑。经二轮PEG(分子量6000)沉淀,病毒提纯量约220mg/kg鲜组织。电镜观察病毒颗粒直径为28nm,等轴对称。提纯物紫外扫描呈典型病毒核蛋白吸收峰,A260/A280值为1.56。提纯病毒经4次免疫家兔,所得抗血清经试管沉淀测定效价为1∶4096,琼脂糖双扩散效价为1∶1024。  相似文献   

4.
 香石竹脉斑驳病毒的寄主范围比较狭窄,只能侵染石竹科、藜科、苋科等几个科中的少数几种植物。昆诺藜和美国石竹是该病毒理想的鉴别寄主和繁殖寄主。病毒粒体为微弯曲的线条状,长790nm,宽12nm,能为国外提供的香石竹脉斑驳病毒抗血清均一包被。该病毒能被桃蚜以非持久性的方式传播,传播效率可达58%。本文还对病组织的超薄切片、病毒侵染组织中的双链RNA、病毒的体外抗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疆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甜菜丛根病株上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可侵染甜菜、菠菜、苋色藜、昆诺阿藜和番杏,与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抗血清有反应,稀释终点为10~(-3)—10~(-4),致死温度60—65℃10分钟,体外保毒期约5—6天。粒体有4个主要的长度:80、110、260和400nm左右,宽约18nm。据此,认为该病毒与国外报道的BNYVV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透射电镜观察比较了蚕豆萎蔫病毒2号(BBWV-2)分离物PV131和P158侵染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和蚕豆(Vicia faba)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受PV131分离物侵染的昆诺藜叶肉细胞质中膜结构大量增生,形成有膜状结构、大小泡囊及电子致密物质的特殊膜增生区;病毒粒子散布在细胞质中,形成大块结晶体和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直径约75nm,横切面由9个病毒粒子组成;受PV131侵染的蚕豆叶肉细胞中也形成膜增生区和管状结构,未见病毒结晶体。受P158分离物侵染的昆诺藜和蚕豆叶肉细胞病变情况与PV131分离物相似,形成膜增生区和相同的管状结构,在蚕豆叶肉细胞中也未观察到病毒结晶体。上述结果表明:2个BBWV-2分离物虽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引起的细胞病变程度有差异,但其细胞病理学特征是由病毒基因结构所决定,与寄主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7.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8.
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牡丹分离物-TRV-Pa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牡丹受一种病毒为害后,叶片呈现黄色花叶同时伴有少量的花药败育现象。经系统鉴定,此病毒被确认为烟草脆裂病毒的牡丹分离物(TRV-Pa)。该病毒人工接种时可侵染7个科的21种植物;其TDP为80℃,DEP为10-3-10-4,L则为40天以上。TRV-Pa具有两种长度的杆状粒子,其大小分别为35-80×25nm和125-200×25nm。A 260/280为1.13,RNA含量为5.0%。经PAGE分析粒子有两条谱带,其Rf分别为0.25及0.26-0.28。迁移率分别是-1.57——1.6×10-3及-1.71——1.75×10-3cm2·Sec-1·V-1(BYDV的迁移率为-1.43——1.45×10-3cm2·See-1·V-1)。两种核酸的分子量分别为RNA1=2.45×106,RNA2=0.65×106(标准核酸为TMV和雀麦花叶病毒的核酸分子)。外壳蛋白亚基是单一的,其分子量是2.11×104(标准蛋白分别是牛血清清蛋白、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细胞色素C)。并含有较多的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未明显测到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缺少胱氨酸。对牡丹花药进行病理解剖学和血清学研究时,在花粉粒子中检测到病毒,被病毒侵染的花粉约有80%为空瘪。在牡丹的繁育中,应选用无毒繁殖材料防止TRV通过无性繁殖过程在牡丹上传播。  相似文献   

9.
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6省13市约18品种草莓样本、分离纯化并研究鉴定,初步证实辽宁、哈尔滨及南京一些栽培田,有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SPMYEV)的发生分布。在春香、宝交早生、丹东鸡心,诺宾卡及80-3.1等品种上发病。病样先以小叶嫁接技术,接于草莓UC-4、EMC及"Alpine",约3~5周显症、下部叶片呈现黄色斑块,接UC-5、EMB不太敏感仅于老叶上现轻斑驳或褪绿斑,一种草莓中瘤钉毛蚜(Chaetosiphon sp.)及棉蚜(Aphis gossypii)作半持久性传播本病毒,桃蚜(Myzus persicae)不传播。UC-4对本病毒的繁殖、保存和嫁接鉴别最为适合,提纯病毒电镜观察其粒子线状,大小约630~680×12~13nm,县典型核蛋白吸收光谱,其最大吸收值位于2.63nm处;最小吸收值位于243nm处。A260/280=1.24。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其外壳蛋白分子量约为37,000d。病叶制做超薄切片也观察到线形晶状病毒粒子,分散或聚集于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质中。本病毒系国内首报。  相似文献   

10.
香石竹脉斑驳病毒的寄主范围比较狭窄,只能侵染石竹科、藜科、苋科等几个科中的少数几种植物。昆诺藜和美国石竹是该病毒理想的鉴别寄主和繁殖寄主。病毒粒体为微弯曲的线条状,长790nm,宽12nm,能为国外提供的香石竹脉斑驳病毒抗血清均一包被。该病毒能被桃蚜以非持久性的方式传播,传播效率可达58%。本文还对病组织的超薄切片、病毒侵染组织中的双链RNA、病毒的体外抗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葡萄扇叶病毒引起的寄主细胞病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镜观察了葡萄扇叶病毒杭州分离物(Grapevine fanleaf virus Hangzhou isolate,GFLV-H)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和昆诺藜(C.quinoa)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病毒粒子存在于叶肉组织薄壁细胞的细胞质内,常成单纵列排列在小管结构中,小管形成聚集体。在系统感染的昆诺藜细胞中位于管状结构中的病毒粒子穿过胞间连丝。2种感病寄主细胞质内膜结构增生,在核周围形成含细纤维状物质的小囊泡。液泡边缘存在少许小泡,有多泡体和髓鞘样结构伸入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分离与提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标准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抗血清,通过两次蚜传,从徐薯-18、新大紫上得到一种病毒分离物。接种指示植物后这种分离物仅感染Ipomoea setosa、Ipomoea nil,不侵染Gomphrena globosa L.、Beta vulgaris L.、Nicotiana tabacum L.、Nicotiana glutionsa L.、Brassica pekinensis, Datura stramonium L.、Cucumis sativis L.、Brassica、juncea、Raphanus sativus、Phsalis floridana。此病毒分离物可用蚜传、摩擦接种、嫁接三种方式传播,稀释限点为10-5,体外存活期不到24小时,热灭活温度为60~65℃。蚜传这种分离物到 I.Setosa上,再嫁接到I. nil或I. setosa上扩大增殖,用0.2M pH7.2 PBK进行粗提取,结合垫层超离心,最后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得到了高纯度的病毒的提纯物,OD260/280的比值为1.25,粒体长度主要集中在830~850nm之间。实验证明这种病毒分离物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病毒收量为64.3mg/kg感病组织。提纯病毒在电镜下任何视野都可见到多量的、密集成堆的病毒粒体。  相似文献   

13.
 从安徽省药菊产区大面积受害显花叶症状的菊花上分离到-株病毒分离物(代号Chm-91)。Chm-91经人工接种能侵染10科30种植物;还可通过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Hyadaphiserysimi)和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c)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18种感染的植物种子不带毒;Chm-91致死温度65℃~70℃,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4~5天。Chm-91粒体球状,直径约30nm;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堆集状内含体。该分离物与番茄不孕病毒(TA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Chm-91的标准紫外吸光度(A0.1% 260)为4.78,A260/A280比值为1.73;粒体平均分子量为1.835 X 106道尔顿,沉降系数为97.5 S;外壳蛋白由相同的亚基所组成,各亚基含236个氨基酸,亚基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5100(25K)和5.2;核酸类型为单链RNA,在粒体中的含量是16.9%,有四种大小不同组份,碱基百分比中鸟嘌呤(G)为23.3,腺嘌呤(A)为27.3,胞嘧啶(C)为19.4,尿嘧啶(u)为29.6。#br#根据上述生物学性状,血清学反应,粒体形态及理化特性等。作者认为该分离物隶属于TAv或者它的一个株系。这是为害药菊的一种病毒在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芝麻坏死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武昌芝麻坏死花叶病株得到1个病毒分离物,根据该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粒体形状、血清学性质、外壳蛋白分子量和核酸组分、大小,明确为自然侵染芝麻的一种新病毒,定名为芝麻坏死花叶病毒(Sesame necrotic mosaic virus,SNMV)。在人工接种7科38种植物中,SNMV侵染6科23种;体外稳定性状:稀释限点10-4~10-5,致死温度80~85℃,体外存活期限40d;病毒可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SNMV病毒粒体球状,表面有粒状突起,直径约32nm。制备病毒抗血清用琼脂双扩散方法测定效价为1:128。SNMV和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RCNMV)、甜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SCN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血清没有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38 100道尔顿;核酸1个组分,大小约4700nt,另含RNA片段,大小约600nt,可能为卫星RNA。依据上述病毒特性,SNMV可能归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  相似文献   

15.
京郊大蒜病毒病的研究及其鳞茎中病毒的脱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京郊大蒜病毒病发生普遍,主要症状为条纹花叶、矮化和叶片扭曲畸形。病体细胞中含大量线状病毒粒体和风轮状内含物。线状病毒粒体长度范围为250-1875nm,以长度550-800nm粒体居多。其中长700-800nm的粒体被鉴定为大蒜花叶病毒(GMV),回接脱毒大蒜叶片产生条纹花叶症状。血清学鉴定表明GMV与洋葱黄矮病毒(OYDV)有近缘关系。长度500-600nm的粒体可能为大蒜潜隐病毒(GLV),回接脱毒大蒜不产生花叶症状。下述两种病毒为京郊大蒜的主要病毒。此外,个别标样含烟草花叶病毒,但不是大蒜的主要病毒。对800nm以下线状病毒粒体归属尚待研究。
应用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和根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脱去上述主要病毒,获得脱毒大蒜。  相似文献   

16.
从表现黄花叶症状的紫松果菊病株上获得分离物2-1-2,电镜下可见直径约30 nm的球状病毒粒体,其与黄瓜花叶病毒抗体呈强的阳性反应,ds-RNA的谱带类型与本实验室保存的标准黄瓜花叶病毒株系相同。通过生物学、病毒粒体观察、血清学以及病毒核酸双链试验结果,确定该病毒分离物为黄瓜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17.
葡萄扇叶病毒的分离、鉴定、提纯及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表现扇叶和叶肉褪绿斑驳症状的先锋、葡萄园皇后和北醇的杂交单株中分离到3个与国外扇叶病毒(GFV)DIL分离物相似的GFY-DIL类似物。它们在昆诺藜、苋色藜、千日红和菜豆上表现症状。提纯病毒颗粒为直径约30nm的球形颗粒。在免疫双扩散试验中均与扇叶病毒抗血清形成完全融合的沉淀线。免疫电镜下病毒颗粒受扇叶病毒抗血清的修饰。利用三种间接异种动物抗体双夹心法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AS—ELISA)从感病的葡萄植株或组培苗叶片中检测了GF。间接异种动物抗休双夹心法能检测提纯GFV的最低浓度为1.6ng—8ng/ml。春季的芽和幼叶为合适的检测器官。  相似文献   

18.
从新疆哈密瓜分离到的烟草坏死病毒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感病的哈密瓜上分离到的烟草坏死病毒(TNV),其寄主范围较广,在藜科、苋科、豆科和茄科一些植物上呈局部坏死反应,并在葫芦科一些植物上呈局部坏死斑和系统花叶症状。病毒的热灭活点为90~95℃,稀释限点10-5~10-6,体外保毒期在10天以上。病毒颗粒呈六角形,直径约25毫微米。提纯病毒的紫外吸收,最高260毫微米,最低为245毫微米;沉降常数为94s。从病毒提取的核酸的紫外吸收,最高为260毫微米,最低234毫微米;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核酸分子量为1.4×106;病毒蛋白的分子量为2.75×104。经血清学试验,该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的A型和D型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而与黄瓜坏死病毒的抗血清无沉淀反应。  相似文献   

19.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20.
 从云南武定的滇重楼上得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aris-YN,病毒粒体为弯曲线状。利用RT-PCR扩增获得一条1074bp的片段,序列比较分析发现其与马铃薯X病毒属(Potexvirus)病毒3'末端的结构最为相似,且与属内的白三叶草花叶病毒等20个不同分离物3'末端有36.7%~58.9%的同源性;该病毒cp基因长639个核苷酸,编码212个氨基酸(22.8kDa),与20个Potexvirus病毒分离物的CP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Paris-YN与白三叶草花叶病毒的CP氨基酸同源性最高(60.1%)。证据表明,该分离物可能为Potexvirus的新成员,暂命名为重楼X病毒(Paris polyphylla virus 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