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加强品种权保护是推进育种创新的基础植物新品种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形式,在历史上是专利的一个分支。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农作物优良品种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作物育种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由于农业植物新品种具备极强的可垄断性,它在国际农业竞争中将逐步取代农产品竞争,成为国际农业经济竞争的新焦点。因此,实行品种保护变得尤其重要。世界发达国家种子公司不断推出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阎锡家 《种子科技》2005,23(2):85-86
自1999年4月23日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新品种保护条例>)以来,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已得到种业界的普遍认同,品种权实施所带来的收益已成为推动育种创新的有力保证.但从全国科研机构实施品种权的情况来看,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植物新品种权及品种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 《种子科技》2002,20(3):155-158
植物新品种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建立起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我国也于1999年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本文就品种权人的权利、侵犯品种权的各类、品种权的保护等知识作一较全面介绍,供植物新品种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等部门实际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勇 《种子世界》2006,(3):15-15
植物品种权是重要的知识产权之一。我国对品种权的保护起步较晚,从1999年才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并接受单位和个人的品种权申请,目前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相关的配套法规、标准不完善,侵犯品种权事件时有发生,维权难度大,影响了品种权人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保护客体是构建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基础,是植物新品种保护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司法实践的指南。确定的品种权保护客体有利于理解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平衡育种者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品种本身即为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是通过对品种性状特征的描述定义的植物群组,所以品种权的保护客体也并非是具体的植物个体,而是在新品种这一植物群组中所普遍存在且可归因于育种者的品种性状特征。惟其如此,将品种权的保护范围拓展至新品种的繁殖材料、收获材料、收获材料的制成品以及新品种的实质性派生品种才具有正当性。品种的界定与鉴定属于技术问题,新品种的保护则是法律问题。确定的保护客体是实现品种权保护的前提,也是在法律框架下实现品种权保护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2004年8月29-30日农业部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的“首届全国农作物授权品种展示暨品种权交易会”上获悉:《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5年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育种企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品种权申请数量逐年大幅度增长,截止到2004年8月15日,农业部共受理品种权申请1654件,授予品种权数量达到508件,年申请数量已跃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前十名。  相似文献   

7.
以<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件处理规定>等有关品种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现行中国品种权行政保护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结合农业部有关品种权保护相关规章制度的修改,讨论了品种权行政保护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最后指出尽快启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修订才是切实推动品种权行政保护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植物品种权保护与运用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增效的关键。植物新品种保护作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种业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加强种子产业组织创新,有效构筑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壁垒,增强种子产业市场竞争能力。笔者从分析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内容、特点入手,结合泰安市农星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权保护具体运作实际,剖析品种权运营机制及其绩效,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陈红霖  桂瑶 《中国种业》2004,(11):12-13
一项能够取得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属于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范围;不违反国家法律、妨害公共利益或者破坏生态环境;必须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应当具备适当的品种名称.另外,品种权是不能自动取得的,即使合乎授权条件的植物新品种,也必须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所规定的品种权申请程序.为了减少品种权申请的盲目性,节省品种权申请人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双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品种权申请人在提出申请以前一定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0.
谢居林 《种子》2003,(1):95-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农业部分 )》就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办的条件和法律程序都作了极其详细的硬性规定。为提高新品种权保护的申办质量 ,以免发生因操作不规范 ,资料准备不充分造成品种权保护申请人坐失最佳申请保护时机 ,有必要提醒品种权保护申请人在申办新品种权保护之前注意下列问题 :1 熟悉和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1.1 注意研读与新品种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 ,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  相似文献   

11.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于1999年4月23日正式实施,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作为审查机构开始受理来自国内外的农业植物品种权申请。经对1999~2011年的农业品种权申请量统计得出,申请量已形成逐渐攀升、增长较快的态势,从1999年的115件,到近年来维持在1200~1300件之间;2011年申请量为1255件,截至2012年6月底,总申请量已达9586件。  相似文献   

12.
《种子世界》2011,(4):55-56
在全国广泛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之际,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联合召开了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植物新品种保护,共商品种权执法问题,共筑品种权保护屏障,共谋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武合讲 《中国种业》2013,(Z1):20-22
假冒授权品种,假冒的对象是品种权标记或授权品种名称。假冒的对象不属于《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第六条规定的品种权保护的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实施的行为不属于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的侵犯品种权行为。《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第五十七条列举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及《种子法》颁布执行,以往完全属于社会公益劳动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知识产权维护有法可依,有效地弥补了《专利法》中未将植物品种列入专利范畴的缺陷。一系列集新颖性、特异性、稳定性、一致性于一体的优良品种获得了品种权,促进了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生产、推广、经营,促进了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的调整。正确地使用好品种权可充分挖掘科技创新内涵潜力,有利于国际种子贸易的发展,推进民族种业的发展。为此,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品种权保护现状入手,对搞好品种权的保护进行一些探索。1存在问…  相似文献   

15.
论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应用与品种权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主要农作物品种推广应用的形式;科研育种单位农作物品种应用与保护的现状;协调发展品种权保护与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品种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正>假冒授权品种时,假冒的对象是品种权标记或授权品种名称。假冒的对象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植物新品种保持条例》)第六条规定的品种权保护的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实施的行为不属于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  相似文献   

17.
《种子世界》2007,(8):16-16
品种权交易面临难题 《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颁布10年来,有效地保护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对鼓励创新,调动全社会各方投入育种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作物育种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品种权经济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实际问题与不足。首先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品种权保护意识还需要加强;其次是从品种权的行政执法主体来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品种权执法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18.
农业部最新统计显示,自1999年6月至今年5月,农业部已陆续发布6批共62个植物种(属)类型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植物新品种保护环境的不断改善使育种者品种权申请数量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今年前7个月外国企业和个人的申请数量达到54件,目前我国品种权年申请量已位居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成员国第4位。  相似文献   

19.
植物新品种权是农业领域的核心知识产权。植物新品种权案件属于新型的知识产权案件,涉及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农民利益,最终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植物新品种的繁殖材料易于窃取,利润空间大,发生侵权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地域性,  相似文献   

20.
郑育麦9987由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以豫麦21号/豫麦2号的F1代为母本,以漯麦4号(豫麦57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后,采用系谱法经连续7代定向选育而成,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3,并已获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保护号20060479.1,品种权公告号:CNA003561E。该品种已由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授权委托河南金源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原、良种的生产、繁育和推广经营,并负责维权打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