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洞庭湖区双季早稻采用塑盘旱育小苗抛栽,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作用,比地膜湿润手栽秧增产15%左右,与普通旱育手栽秧增产效果相近,本田都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栽插密度和基本苗容易控制,有效穗数多。虽然苗床阶段秧苗生长缓慢,但秧苗抛栽后生长发育潜在能力大,大田分蘖快,分蘖叶位低。栽培上应抓好培育壮秧,掌握好抛栽密度,大田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坚持浅水发苗,多次露田等技术  相似文献   

2.
水稻壮秧营养剂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旱育抛秧技术由于省工、高产而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然而,旱育抛秧培育壮秧技术难掌握。针对湖南土壤、气候特点而研制的壮秧营养剂,简化了旱育秧操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增产效果明显。为阐明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的壮秧效果和大田增产机理,2000年早季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壮秧营养剂对秧苗素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对抛栽大田后的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壮秧营养剂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抛栽大田后缓苗期短,穗分化提前,能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穗粒数,进而增加产量,实际产量平均增加5.39%。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杂交委抛秧高产实用技术,设置了多因素试验,结果明确:杂交稻软盘育秧,适宜播种量为每盘40g,适宜抛栽期为三叶一心期,适宜抛栽密度为1m^2 25穴,盘秧上泥浆前底施营养剂、1.5叶龄撇布多效唑,空穴率低,秧苗矮壮,省工易行,抛秧分蘖力旺盛,适当减少分蘖肥,增施穗粒肥,可降低苗峰,提高成穗率,形成穗多穗大兼容的高产群体。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方暖湿稻区的生产实际,对日本原正市先生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进;采用阔畦地膜打洞平镇育秧方式及双膜平铺保温育秧方式,放开秧龄手拔秧带土移栽,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实行宽行窄减本稀植或稀抛,配套运用“基穗法”施肥、超前控蘖技术等,形成南方稻区普遍适用,既简便省力又高产高效的旱育稀植技术及无盘旱育抛栽技术。  相似文献   

5.
早稻穴盘旱育抛秧出苗成秧快 ,发根力强 ,抛栽后大田期植株地上部生长迅速、旺盛 ,并且省工、高产 ,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但旱育抛秧培育壮秧技术难以掌握 ,而在使用了水稻壮秧营养剂后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 ,抛栽大田后缓苗期短 ,穗分化提前 ,能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 ,增加产量。早稻穴盘旱育抛栽既有穴盘抛栽省工、省力的特点 ,又有旱育秧苗根系发达的优势 ,在晋安区新店镇深受农民的喜爱 ,通过试验和示范表明 ,在其它栽培措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 ,应用穴盘旱育抛栽技术能提高水稻产量 5 % ,但是培育旱育壮秧的技术措施在生产上难以到位 ,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有序摆抛栽超高产栽培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抛栽方式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的影响,探索抛秧稻超高产轻简栽培新途径,以粳型超级稻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试验材料,设置摆栽、点抛和撒抛三种抛栽方式,并以机插为对照,系统研究了有序摆抛稻根系的形态和生理特征。结果显示,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后秧苗根系长度、根数、单株根质量高于撒抛和机插,栽后7 d 3连孔稻苗优势明显,栽后15d2连孔秧苗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各生育时期群体根干质量、根冠比、根系活力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不同连孔稻株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根系吸收总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吸收面积比与穗后根系伤流量亦呈现相同趋势。各生育时期的根系干质量、根冠比、根系活力及抽穗期单茎根系伤流量、根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比与产量极显著相关。齐穗后15d,70%以上根系分布在0~5cm,90%以上根系分布在0~10cm,各层根干质量、根体积、根干质量密度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为2连孔3连孔单孔,5~10cm、10~15cm、15~20cm的根系比例亦呈现此趋势。0~20cm内,各层根系干质量、根系体积、根干质量密度与产量极显著相关,上层根系对产量贡献较大,0~10cm贡献率达90%以上。总之,水稻有序摆抛栽根系发生快,各生育期活力强,后期分布合理,其良好的根系特性是超高产形成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水稻育秧环境对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环境下秧苗生理和形态结构方面的差异及对本田生长的影响。旱育秧苗植株矮壮,体内积累的淀粉多,过氧化氢酶活性强,叶绿素含量高,抛植大田后发根快、分蘖多,具有明显的“爆发”优势,最终成穗率高,有效穗多,产量较高;湿润育秧的秧苗,秧田期生长量大,体内积累的淀粉少,抛植大田后发苗慢,缓苗期长,最终有效穗少,产量较低;前期旱育后期多雨寡照的秧苗体内积累的淀粉量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等均不及正常旱育秧,抛植大田后秧苗体的“爆发”优势丧失,产量与湿润育秧相仿。  相似文献   

8.
在武运粳8号高产栽培中,适期、适量施用磷、钾肥,有利于秧苗生长,减少无效分蘖,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改善中后期群体条件,培育壮秆大穗,提高抗逆性,增加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生产量,协调库、源关系,是构造武运粳8号高产群体的重要条件和有效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9.
刘大锷 《作物研究》2013,(5):515-518
介绍了桃源县双季稻软盘集中育秧的规模与效果。软盘育秧抛栽的优点:省工、省力,有利于缓和季节矛盾;节省秧田;有利于早生快发,增加分蘖成穗,促进大穗形成,从而达到水稻的稳产、高产。总结了桃源县双季稻软盘集中育秧抛栽高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概据几年来试验研究及大面积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有普栽具有秧苗矮健壮,素质好;多栽后发根力强,早生快发,有效穗多;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3个方面的优势而获得增产。为发挥水稻旱育稀植栽培高产高效优势。必须狠抓肥床旱育,培育矮健壮、根系发达秧苗;适龄秧苗带土浅插,宽行窄株;施足基肥,中控后补;中期狠控,提高成穗率,科学管水和防治病虫草害等6项配套技术措施 。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播抛期试验,从秧苗素质、生育期、穗粒结构、产量结果等方面综合分析,岳优63不同播种期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抛栽期之间差异极显著,并以岳优63各生育时期所需积温作为确定合理播抛期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群体的生育规律和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育苗方式、秧苗的入土深度、秧苗在田间分布三个因素对水稻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体育苗、田间秧苗有序分布、浅栽组合的产量最高.钵育秧苗根苗比高,缓苗快,分蘖发生早,低位分蘖多,后期下降缓慢,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和转移.人土浅的秧苗分蘖早生快发.秧苗的有序分布有利于群体的通风和透光,有效茎蘖数高.  相似文献   

13.
水稻抛秧高产高效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稻抛秧技术高产高效,本文对其原因作了浅析,由于抛秧具有秧苗根系保护好、成活率高、分蘖早、节位低、通风透光好、生育后期的冠状结构、光合生产率高、根叶活性增强、病虫害轻等优点,所以抛秧的秧苗穗大、子粒饱满、千粒重增加,并且抛秧技术省工、省力、节约成本,既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江苏省高邮市横泾镇首次示范推行的抛秧制种初见成效。百亩汕优63组合制种田在扬花期虽遭受16号台风的影响,但仍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达154.3kg,比大面积中苗移栽的田块平均亩增5.2kg。 抛秧制种就是对母本采用秧盘育秧,亩用种量3kg,在秧龄达9~10天时进行抛栽,此时秧苗为2叶1心。抛栽的母本易于早发且成穗率高,一般亩有效穗可达21万左右,而中苗移栽的仅有18万穗左右,这是抛秧制种获得高产和增产的主要因素。抛秧制种的另一大优点是省工节本、工效高。一个熟练的农民1日可抛栽3亩田,工效是手工栽插的6~8倍,且只要掌握技术要领,男女老…  相似文献   

15.
在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与父本软盘抛寄两段育秧技术方式、父本两段育长龄壮秧父母本同栽配套技术方式相比,母本直播与父本软盘抛寄两段育秧同步栽培技术能缩短父本秧龄,避免父本早穗,促进父本多穗大穗,增加父本花粉量,避免母本秧苗因寄插而造成的伤害,促使母本早发、多发低位蘖,增加母本库容量,进而提高制种产量,同时还能减少母本秧苗移栽花费的工时,节本增效.适用于父母本播差期(30 d以上)且父本秧龄弹性小的杂交稻组合夏秋制种.介绍了其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在山区和平丘区的中稻和一季稻上进行无盘早育抛(栽)秧试验。研究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无盘早育抛(栽)秧栽培水稻,可达到提高成秧率和秧苗素质、增加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及较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限制因素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实地取证和试验,明确了限制单季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是栽培措施不当,如秧苗素质差、栽插密度过稀、施肥量过大、大水漫灌等,这直接影响了群体质量,造成资源浪费;品种的耐肥性太强和大穗型品种弱势粒充实差也是影响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通过构建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体系,即以水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为核心,配套培育壮秧、增密控肥、前氮后移、喷施叶面肥和选用高产与氮高效品种等措施,可以获得产量与养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8.
史占忠  戴春红 《北方水稻》2012,42(5):45-47,50
寒地粳稻大面积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是以强化旱育壮秧为基础,以选用优良品种、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合理浅深灌水、绿色防控病虫草害为主体技术,配以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形成水稻平均每667 m2实现600 kg产量指标的计划栽培法。此项技术关键在于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增加其抗逆性,培育根系发达的壮秧;能够使水稻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结构分布合理,充分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温光利用率;形成大穗,籽粒重,结实率高,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2017,(3):40-43
介绍了籼型超级杂交稻品种F优498在四川省郫县、射洪等地机插高产栽培的示范效果,针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提出了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按茬口计算播种期培育适龄秧苗,抢时早栽;因地制宜选择育秧方式,培育健壮秧苗;适量稀播,栽插时"减穴不减苗",降漏优群体;精确定量进行养分和水分管理,促穗大粒多高产;强化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20.
淮北稻区应用密孔塑料软盘小苗抛寄与肥床旱育两种方式育秧,易培育适应本区高产需要的大苗壮秧。两种方式培育的秧苗在大田抛栽,不仅省工省力,且产量高效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