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进行了节能效应的研究,对比分析了固定道与非固定道下机具田间作业的能耗。 深松作业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比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油耗降低23.7%, 其中纯行走油耗降低23.8%,纯作业油耗降低36.3%。夏玉米和冬小麦播种作业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分别比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油耗减少23.9%和26.0%。两年试验期,相对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平均减少总作业燃油消耗27.09 L/hm2,节油率为28.6%。研究结果表明,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通过区分机具行走道和作物生长带,改善机具行走性能,减少机具对作物生长带的压实,明显降低了机具田间作业的能耗,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进行了节能效应的研究,对比分析了固定道与非固定道下机具田间作业的能耗。深松作业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比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油耗降低23.7%,其中纯行走油耗降低23.8%,纯作业油耗降低36.3%。夏玉米和冬小麦播种作业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分别比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油耗减少23.9%和26.0%。两年试验期,相对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平均减少总作业燃油消耗27.09 L/hm2,节油率为28.6%。研究结果表明,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通过区分机具行走道和作物生长带,改善机具行走性能,减少机具对作物生长带的压实,明显降低了机具田间作业的能耗,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  相似文献   

3.
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通过区分机具行走道和作物生长带,可以减少田间压实,提高机具的作业性能.为此,研究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拖拉机田间作业尾气排放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固定道与非固定道处理下纯行走作业、深松和免耕播种作业时拖拉机的尾气排放.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处理降低0~40cm土层容重.相对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从两方面显著减少拖拉机尾气烟度:一方面提高轮胎附着性能,减少纯行走作业尾气烟度;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生长带压实,减少机具作业阻力,从而降低尾气烟度.相对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在深松、玉米和小麦免耕播种时,尾气烟度分别降低了20.8%、18.7%和20.7%.  相似文献   

4.
固定道对行小麦/玉米通用免耕播种机设计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缺乏配套机具,设计了2BMDF-2/7型固定道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该机利用固定道实现对行作业,同时采用动力驱动粉碎防堵机构,重点解决玉米秸秆地免耕播种小麦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该机通过性好,对行避茬率在85%以上,能很好地解决玉米秸秆地免耕播种小麦的堵塞问题,可以完成小麦和玉米的免耕播种,播种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19.4%和23.4%,实现一机两用.  相似文献   

5.
固定道对行小麦/玉米通用免耕播种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缺乏配套机具,设计了2BMDF-2/7型固定道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该机利用固定道实现对行作业,同时采用动力驱动粉碎防堵机构,重点解决玉米秸秆地免耕播种小麦的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该机通过性好,对行避茬率在85%以上,能很好地解决玉米秸秆地免耕播种小麦的堵塞问题,可以完成小麦和玉米的免耕播种,播种深度变异系数分别为19.4%和23.4%,实现一机两用。  相似文献   

6.
2BG—2型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东北垄作区保护性耕作各类模式的需要,对免耕播种的工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免耕播种机的农业技术要求.设计了滚动圆盘式破茬犁刀、圆盘螺旋线形清茬器,该装置既能提高机具通过性又可保持垄形.采用双圆盘施肥开沟器实现侧深施肥,二个地轮行驶在垄沟中可确保播种机横向稳定.设计的2BG-2型玉米垄作免耕播种机,田间播种作业与检测结果表明该机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2BFML-5型固定垄免耕播种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一年一熟绿洲农业区固定垄保护性耕作缺乏配套播种机具的问题.设计了2BFML-5型固定垄免耕播种机.分析和确定了开沟器、修垄犁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参数.采用尖角式开沟器.具有较强的破茬碎土能力,并容易实现种肥分施;修垄犁在播种时不仅能对边行有效覆土,而且对垄床起到较好的修复作用.该机能一次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和修垄等项作业.田间试验表明:2BFML-5型固定垄免耕播种机入土能力强,在田间秸秆覆盖量为3 682 kg/hm2条件下有较强的田间通过性能.和传统播种机相比.田间出苗率提高6.25%、产量提高2.7%,较好地满足了西北地区固定垄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轮胎压实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浩  杨亚莉 《农机化研究》2012,34(2):153-156
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压实程度,改善土壤结构。为此,以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试验为依据,分析一年两熟区固定道保护性耕作系统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试验结果显示:一年两熟区机具随机行走作业在表层土壤造成明显的压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可以降低0~30cm土层容重,降低0~40cm土层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相对于非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稳定入渗强度提高111.1%,3h累积入渗量提高92.4%。  相似文献   

9.
小麦免耕播种机通过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小麦保护性耕作覆盖免耕技术体系实施过程中,由于小麦单产的提高而引起的地表秸秆量增大、免耕播种机通过性差、机具堵塞严重、播种质量差等问题,采用开沟器3排布置的方法加以解决,研究了开沟器不同间距对通过性能、0~50cm土层水分利用率、小麦单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覆盖量相同情况下,开沟器采用3排布置,播种机通过性好,提高了0~50cm土层水分利用率,作业成本降低,小麦单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1LQ-40型开沟扶垄犁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整秆还田覆膜技术是实施土壤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对解决北方旱区蓄水保墒,促进历史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1LQ-40型开沟扶垄犁是专为实施秸秆整秆还田覆膜技术所研制的机具.为此,通过对1LQ-40型开沟扶垄犁田间开沟作业的正交试验,研究该机具的作业性能和工作质量.结果表明:开沟深度、机器前进速度和开沟角度对开沟阻力有显著影响,为开沟机具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家庭购车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私家车主面临着一个对自己的爱车进行简单保养和合理的使用的现实问题。但是车主们对汽车使用与保养的理解却存在着很多误区,车主必须掌握一定的汽车养护基础知识,正确认识养车误区,养成良好的用车习惯,才能既延长汽车寿命又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2.
陈柯仰 《农业工程》2014,4(1):19-20
武威市固定道保护性耕作项目主要通过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研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农业技术与措施,及其地区适应性和经济效果,以达到改善农田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及蓄水能力,并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降低机具能源消耗及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介绍了玉米秸秆集行全量覆盖还田苗带条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优势、主要机具装备、作业流程及要点、重点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辽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和耕作不当引起的土壤压实严重、肥力下降、蓄水能力差等问题,研究开发了1S-360型深松机。该机具采用了铰接压簧式结构,解决了目前深松机作业时深松铲柄及深松铲所遇阻力过大而造成深松铲柄、深松铲损伤的问题,保证深松作业正常进行,达到蓄水保墒目的,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  相似文献   

15.
实现智能化是提升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自动导航与测控技术作为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应用发展迅速。本文首先从接触式、机器视觉式和GNSS式三种免少耕播种自动导航技术入手,阐述了自动导航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应用现状;然后对作业参数监测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地表秸秆覆盖率的快速检测技术、免少耕播种机播种参数监测技术及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业面积监测技术;之后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业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介绍了免少耕播种机漏播补偿控制技术和作业深度控制技术。最后在总结自动导航与测控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现有应用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保护性耕作机具自动导航技术、作业参数监测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业控制技术三者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检验余热排出泵的耐热冲击能力及其运行稳定性,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和冷态、热态回路不同工况的实际要求,设计了热冲击回路系统,并对主要设备进行热平衡计算,以确定设备型号.设计的热冲击回路系统包括冷态、热态两回路,通过三通阀的自动切换作用,进行冷态、热态条件的及时切换试验,以模拟核动力装置中余热排出泵的实际工作状况.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余热排出泵热冲击回路系统可较为真实地模拟核动力装置实际运用情况;对设备进行的热平衡计算确定了主要设备型号;构建便捷的冷态、热态切换方式,可验证泵各部件的耐热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