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治疗牛、羊等家畜肝片吸虫病药物N-(2',4',5'-三氯)苯基-2羟基-3,5,6-三氯-苯磺酰胺化合物的杀虫机理,通过实验及药物分子的结构分析,初步认为其杀虫机理是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反应的解偶联作用;采用氧电极法、测线粒体呼吸过程中磷的变化以及测ATP酶活性等方法研究其对线粒氧化磷酸化反应的解偶联作用,结果表明标题药物化合物是较好的解偶联剂,其解偶联活性高于典型的解偶联剂DNP。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治疗牛、羊等家畜肝片吸虫病药物N (2 ',4 ',5' 三氯 )苯基 2羟基 3,5,6 三氯 苯磺酰胺化合物的杀虫机理 ,通过实验及药物分子的结构分析 ,初步认为其杀虫机理是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反应的解偶联作用 ;采用氧电极法、测线粒体呼吸过程中磷的变化以及测ATP酶活性等方法研究其对线粒氧化磷酸化反应的解偶联作用 ,结果表明 :标题药物化合物是较好的解偶联剂 ,其解偶联活性高于典型的解偶联剂DNP。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Ghrelin在驯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以驯鹿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向嵌套PCR RACE技术原理,根据已知的序列设计1条5′末端磷酸化的特异性反转录引物和2对特异性反向嵌套PCR引物,首先进行反转录(RT),然后将反转录成的cDNA进行环化,最后进行反向嵌套巢式PCR,成功地扩增了驯鹿Ghrelin cDNA 5′末端序列。与锚定PCR相比,反向嵌套PCR法具有特异性强、扩增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扩增cDNA 5′末端序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s)是线粒体内膜上具有调节质子跨膜转运作用的载体蛋白,在调节动物能量代谢、脂肪沉积及脂肪酸氧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至少有5种(UCP1、UCP2、UCP3、UCP4和UCP5)这个家族的蛋白质已经在人类、哺乳动物、禽类、鱼甚至在植物的不同组织线粒体的内膜上被发现。UCPs在能量代谢动态平衡中、机体生热作用、肥胖、糖尿病及自由基代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解偶联蛋白基因已经被列为参与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的候选基因。大量的研究报道了人类UCPs基因突变对脂肪代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肥胖症的影响。作者从UCP1、UCP2及UCP3基因的定位、结构、分布、基因的多态突变与脂肪代谢、糖尿病及肥胖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L-肉碱( L- Carnitine)又称肉毒碱,或称维生素 BT,化学名为 L-β-羟基-γ-三甲铵丁酸(β- hydroxy-γ- butyrobetaine)。 L-肉碱是一种新型的机能性食品添加剂,是一种与动物体内脂肪酸代谢有关的化合物。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载体将长链脂肪酸从线粒体膜外输送到膜内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组织内只有具备足够浓度的肉碱,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与酯化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将严重破坏细胞能量代谢。另外,有一些研究表明,肉碱还在生酮作用、氮代谢等方面具有一定功能。   1905年俄国科学家( Culewitsch和 Kimberg)从…  相似文献   

6.
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是维持精子活力的关键细胞器,对精子超激活运动、获能、顶体反应及受精等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特有的形态特征与特异性酶异构体使其具有独特动力学和调节特性。精子线粒体中发生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是维持精子运动的重要途径,该过程产生的活性氧对精子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可能导致精子损伤,加速精子凋亡。哺乳动物精子质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和相关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级联反应引起细胞凋亡。区别于体细胞线粒体,精子线粒体钙信号可能并未参与精子固有的凋亡途径,作为衡量线粒体功能的敏感指标,其对线粒体膜电位和耗氧量的检测研究至关重要。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具有自身的遗传系统,线粒体基因拷贝数可能作为无创衡量精子质量和受精能力的标记。作者重点阐述了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的结构、线粒体鞘的形成及其生物功能,包括发生在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活性氧对精子的利与弊、线粒体参与钙稳态与细胞凋亡过程;介绍了线粒体膜电位和耗氧量的检测,简述了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讨线粒体所涉及的精子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解偶联蛋白3是一种线粒体内膜上的转运蛋白,可以使氧化过程与ADP磷酸化过程解偶联。本研究分离了猪UCP3基因的外显子2~3和外显子6。经过序列分析,发现猪UCP3基因共有3处框移突变和18个SNP位点。在猪UCP3片段中分别包含一个SmaⅠ和SduⅠ酶切位点。UCP3片段SmaⅠ位点在大白×梅山F2家系中经PCR-RFLP分析,表现为AA、AB和BB 3种基因型,A基因频率为0.57,B基因频率为0.43。因此,可以将UCP3基因作为猪分子遗传育种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8.
解偶联蛋白(UCPs)是机体组织特异表达的线粒体内膜蛋白质,有阻止肥胖的作用。UCPs有5种同族体,UCP1在啮齿类动物调节动物体重、维持体温有重要作用。UCP2主要存在于成年大型动物和人类,与糖尿病有关,UCP3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一啮齿类动物的棕色脂肪组织中,提供非颤抖的生热作用。UCP4是小鼠和非人类的灵长目动物大脑特有的线粒体UCPs同族体,可能与控制食欲有关。UCP5存在于人和小鼠的多 , 大脑和附睾特别丰富,受寒冷和绝食的影响,在UCPs转基因或基因敲出的实验动物可改善肥胖症,UCPs同族体受到多种因子调控。食物调节影响UCPs mRNA同族体在不同组织的特异表达。高等植物线粒体UCPs同族体PUMP、stUCP也有同样的解偶联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线粒体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其基本的功能是氧化磷酸化,是细胞产生ATP的重要场所。线粒体作为机体的“动力工厂”,历来是生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现代动物医学研究表明,动物机体线粒体功能失调时会诱发很多疾病,如肉鸡腹水症和细菌内毒索血症等。  相似文献   

10.
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是维持精子活力的关键细胞器,对精子超激活运动、获能、顶体反应及受精等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特有的形态特征与特异性酶异构体使其具有独特动力学和调节特性。精子线粒体中发生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是维持精子运动的重要途径,该过程产生的活性氧对精子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可能导致精子损伤,加速精子凋亡。哺乳动物精子质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和相关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级联反应引起细胞凋亡。区别于体细胞线粒体,精子线粒体钙信号可能并未参与精子固有的凋亡途径,作为衡量线粒体功能的敏感指标,其对线粒体膜电位和耗氧量的检测研究至关重要。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具有自身的遗传系统,线粒体基因拷贝数可能作为无创衡量精子质量和受精能力的标记。作者重点阐述了哺乳动物精子线粒体的结构、线粒体鞘的形成及其生物功能,包括发生在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活性氧对精子的利与弊、线粒体参与钙稳态与细胞凋亡过程;介绍了线粒体膜电位和耗氧量的检测,简述了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讨线粒体所涉及的精子功能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具有多种功能,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含有自己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线粒体DNA因其在氧化磷酸化中的作用而广为人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DNA可作为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激动剂,并在病原体感染和炎性疾病的病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DNA在进入细胞质或细胞外环境后,可以激活多种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模式识别受体,从而触发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和Ⅰ型干扰素反应。因此,本文就线粒体DNA激活先天性免疫的机制以及其在病原体感染和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线粒体DNA在病原体感染及相关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种子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活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成败。关于种子老化机理的研究是种子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内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能量合成和物质代谢的中心,也是活性氧产生的主要位点,且普遍认为,活性氧是导致种子老化的主要因素。种子老化过程中线粒体的典型结构逐渐被破坏,呼吸速率和氧化磷酸化效率降低,抗氧化功能发生改变,因此,本文主要概述种子的老化与线粒体结构、呼吸作用、抗氧化系统变化的关系,并阐述线粒体与细胞程序性死亡关系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种子老化与线粒体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研究种子老化的线粒体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想  高超  李芹 《中国兽医学报》2014,(5):751-755,760
以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感染性克隆PCI-La为平台进行反向遗传操作,并利用PCR技术将其3′端和5′端非编码区分别替换为鹅源NDV NA-1株3′端和5′端非编码区,以及3′端和5′端非编码区同时替换,通过生物学软件DNAStar对替换后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所替换的序列未出现基因突变现象,证明非编码区替换成功,从而分别获得3株突变全长感染性克隆pCI-rL-NL、pCI-rL-NT、pCI-rL-NL-NT;将所获得的这3株突变感染性克隆分别与辅助质粒pCI-NP、pCI-P、pCI-L共转染BSR细胞,进行重组病毒的拯救。结果显示,pCI-rL-NL、pCI-rL-NT两种质粒表达系统均可拯救到有感染活性的病毒粒子,其HA效价为24,23,HI试验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均为阳性,并且通过电镜观察到具有典型副黏病毒科特征的、有囊膜的NDV颗粒。本试验成功构建了2株NDV LaSota突变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后期进行重组NDV致病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筛选新型分子标记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饲料抗氧化剂作用机理及其活性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料内的脂类化眢物在储存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氧化反应,造成饲料的感光性质下降、营养价值降低、储存期缩短和适口性下降。氧化严重的可以导致饲料酸败、蛋白质破坏和色素氧化。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毒性,对畜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常常给饲料行业和畜禽养殖业带来较大的损失。抗氧化剂(Antioxidant)是一类能够有效阻止或者延缓脂类化合物自动氧化的物质,是指在相对可氧化底物(糖类、脂质、DNA或蛋白质等)浓度更低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延缓或阻止底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Halliwell,1990),是饲料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添加剂。但目前对抗氧化剂作用机理及其活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就饲料用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及其活性的评价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L—肉碱在动物营养上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肉碱是动物体内与脂肪酸代谢有关的化合物。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载体将长链脂肪酸从线粒体膜外运送到膜内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当动物因先天性或代谢性疾病以及生产性能提高时,应适当补充L-肉碱。大量的试验证实,L-肉碱对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动物体内脂肪的沉积和改善肉品质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L-肉碱(L-3-羟-4-N-三甲铵乙酸)为一水溶性氨基酸,属于B族维生素,称为“维生素BT”。L-肉碱是动物体内与脂肪酸代谢有关的化合物,它可以促进动物生长,改善饲料转化率,节约蛋白质和氨基酸,防止脂肪肝的产生,减轻仔猪腹泻,提高仔鸡成活率,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显著疗效,同时对扫刍动物,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亦有一定效果。它的主要功能:(1)促进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2)刺激中链脂肪酸的氧化;(3)调节线粒体内酰基COA/COA的比率,为脂肪酸合成提供乙酰基原料;(4)排除机体因酰基积累而造成的代谢毒性(5)参与精子的成熟过程;(6)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及Ca,P的吸收;(7)参与支链氨基酸代谢。L-肉碱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有着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曲霉毒素B_1(AFB_1)对肉鸡原代肝脏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线粒体膜电位、活性氧(ROS)、细胞凋亡、抗氧化酶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18~20日龄健康爱拔益加(AA)肉鸡分离的肉鸡原代肝脏细胞(BPHs),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试验组分别添加1μmol/L和2μmol/L的AFB_1,对照组添加等量的DMSO。结果表明:随着AFB_1浓度的升高,线粒体Ⅲ和Ⅳ呼吸作用显著增强(P0.05),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却显著下降(P0.05);随着AFB_1浓度的升高,线粒体电位下降,并呈现浓度依赖型模式,当AFB_1为2.5μmol/L时BPHs线粒体电位显著下降(P0.05);AFB_1极显著引发了ROS的产生(P0.01);高浓度的AFB_1(2.5μmol/L)处理使得BPHs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以及caspase-3、caspase-9表达明显增加(P0.05);AFB_1显著提高了Nrf2的m RNA表达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HO-1、SOD的m 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高浓度的AFB_1(2.5μmol/L)显著提高了NQO1的m RNA表达水平(P0.05)。以上研究结果显示,AFB_1使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解偶联,线粒体膜电位下降,ROS大量产生,抗氧化酶活力降低,细胞发生凋亡,抗氧化酶相关基因m RNA表达下降,而Nrf2基因m RNA表达增强。AFB_1导致胞内ROS上升引发氧化应激,可能与Nrf2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
DNA对于细胞有氧代谢和外源性化合物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极其敏感。大量研究表明,ROS可引起多种类型的DNA氧化损伤,形成种类繁多的具有致突变作用的碱基氧化产物。线粒体DNA接近线粒体自由基的合成区域,因此氧化应激是诱导线粒体DNA突变的主要因素之一。线粒体DNA突变或损伤与机体衰老及肿瘤等生理及病理过程有关,其修复机制尤其是碱基切除修复是保证线粒体DNA完整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其功能及在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热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9个猪种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8个中国地方猪种和引进品种大白猪共409头猪为实验动物,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了H-FABP基因的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内的遗传变异。结果在9个品种的5′-上游区中都验证了一个Hinf I-RFLP,变异的酶切位点在1322位,等位基因H,在皖南花猪,二花脸猪,金华猪,小梅山猪,滇南小耳猪,香猪,荣昌猪,北京黑猪和大白猪中的频率分别为0.36,0.34,0.60,0.66,0.80,0.73,0.76,0.70和0.90。大白猪和滇南小耳猪的Hinf I-RFLP的基因型分布相似,二者分别与其它7个猪种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皖南花猪和二花脸猪相近,二者与另外7个品种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第二内含子中,验证了一个Hae Ⅲ-RFLP,该多态性只出现在皖南花猪和大白猪中,等位基因D的频率分别为0.99和0.61。另外,发现一个新的多态Hinf I*酶切位点,测序结果表明,该多态位点的产生是由于1970位碱基C突变为T造成的。该多态位点只在皖南花猪和大白猪中出现,等位基因B的频率在两品种中分别为0.86和0.58。在所有测定的猪种中,都没有发现Msp I-RFLP。  相似文献   

20.
单股正链RNA病毒是众多人畜共患病及动植物传染病的病原,其种类繁多,对人畜健康和农业经济生产影响重大。该类病毒基因组5′非翻译区(5′UTR)一级序列及各种高级结构在病毒的复制、转录、翻译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对一些代表种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的5′UTR进行介绍,且就其结构与功能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