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毒蛾是我国东南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最主要的食叶害虫。通过对木毒蛾雌、雄蛹(老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发现其主要差异如下:雌蛹平均体长(30.36±2.30) mm,平均质量(1.73±0.35) g,平均体宽(10.57±0.78) mm,均大于雄蛹[平均体长(23.51±1.65) mm,平均质量(0.74±0.14) g,平均体宽(8.46±0.60) mm];雌蛹头部腹面较为平整,雄蛹更为立体;雌蛹的中足明显较雄蛹宽且长;雌蛹的生殖孔与产卵孔均位于第8~9腹节连接处向第9腹节延伸的纵裂缝上,而雄蛹的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中间处;雌蛹的排泄孔距生殖孔较远,而雄蛹较为接近。综合以上外部特征判断木毒蛾蛹性别,准确率可达100%。这可为木毒蛾的野外采样、林间性比研究及其监测预警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鮟鱇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293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5龄。繁殖季节为2-5月,以4-5月为盛产期。雌鱼成熟系数在4月达到最大,5月次之,雄鱼成熟系数在5月最大。其绝对繁殖力介于(3.11~14.1)×105粒之间,平均为(6.74±2.87)×105粒,相对繁殖力(F/L)为883~2 153粒/mm,平均为(1 521±581)粒/mm,相对繁殖力(F/W)为181~426粒/g,平均为(264±76)粒/g。对Ⅳ期卵巢132颗卵细胞的直径测定结果显示,卵径范围为1.30~1.76 mm,平均为(1.59±0.19)mm,明显的1个峰值出现在1.575~1.625 mm,占总卵粒数的33.3%,其卵径分布不均匀,应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3.
对25对池塘回养花(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雄鱼平均体长25cm,平均体重247.9g;雌鱼平均体长25.8cm,平均体重278.8g)繁殖前后体成份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确定了其产卵类型。结果显示,繁殖后亲鱼的粗脂肪含量比繁殖前低了32.14%;粗蛋白含量则升高13.19%;灰分变化不大,水分略呈下降趋势。卵径分布频率结果显示,花属于一次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4.
对烟草甲的试验种群的体长、体重、龄期以及产卵量等生物学参数和试验种群生命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30(±1)℃,相对湿度75(±5)%,用碎麦加10%酵母饲养下,烟草甲卵多散产,卵长0.41 mm,卵宽0.19 mm,历期5.57 d;幼虫分为4龄,各龄幼虫历期分别为5.97、5.17、4.94、5.65;蛹历期3.61 d,雌雄性比为100:65,雌蛹体长、体宽、体重都明显高于雄蛹的体长、体宽体重;成虫产卵期5.16 d,单对隔离产卵量为21.35粒,明显少于群体产卵的平均卵量.生命表结果表明,烟草甲试验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为15.37.  相似文献   

5.
<正>红缘天牛和家茸天牛是危害刺槐生长的两种主要害虫。它们的幼虫蛀食危害,轻者造成植株生长势衰弱,部分枝干死亡,重者主干环剥皮,致使树冠死亡,造成风折干,尤其小幼木,受害后易全株死亡。1形态特征1.1红缘天牛的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11~19.5 mm,体宽3.5~6 mm。体狭长,黑色。头部短,刻点稠密,被灰白色细长竖毛,前部的毛色深且密。触角细长,雌虫触角与体长约相等,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倍,雌虫触角以第3节最长,雄虫  相似文献   

6.
间斑寇蛛生活习性之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间斑寇蛛(Latrotectus tredecimguttatus)雌蛛平均体长10.92 mm,头胸长4.18 mm,腹长8.19 mm,头胸部褐色、紫褐色或黑色,呈梨状或坛状,腹部卵圆形或倒桃形,黑褐色;雄蛛平均体长4.52 mm,头胸长2.08 mm,腹长2.82 mm,头胸部色同雌蛛,腹部卵圆形,褐色或黑色,背面前缘有一后凹弧形斑,往后有3列各4块黄色斑.生活于荒坡、农田,在石缝、土洞、低矮植物丛近地面处织不规则网捕食各类昆虫,以直翅目、鞘翅目昆虫居多.5~6月交配,雌雄蛛以腹对腹姿势、头尾方向一致地悬吊在网上,雄蛛以左、右触肢轮流交配,全过程约1.5 h,配毕雄蛛迅即离开,雌蛛并不追赶,未发现雌蛛追杀雄蛛.母蛛于5~8月产卵,7~8月为产卵高峰期.卵袋呈圆球形,略似桃状,淡褐色至棕色,袋壁较厚,内层为白色绒状丝,平均体积13.2 mm×12.0 mm×11.6 mm,每袋内含卵201.1粒,1只母蛛平均织卵袋2.68个,总产卵数539粒.5~7月所产卵经发育成小蛛直至走出卵袋,约需30 d;7月下旬至8月所产卵,当年发育成小蛛,不离开卵袋,至次年3、4月间走出卵袋.室内饲养的成年雌蛛多在9~10月间死亡,未见成年雌蛛越冬;当年7~8月从卵袋中孵出的小蛛,至10~11月进入蛰伏状态,在土缝、洞隙或枯草叶簇中越冬.当年5月所产卵,从发育成小蛛算起,寿命为120~150 d;7~8月所产卵,发育成小蛛后要在卵袋内越冬,寿命300~360 d.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天敌昆虫益蝽(Picromerus lewisi)雌成虫的产卵行为,筛选出适合雌成虫产卵的介质,在室内采用网室法观察了益蝽成虫的产卵行为,同时分析益蝽雌成虫在折叠与未折叠处理的牛皮纸、硫酸纸、A4打印纸和纱布4种介质上的产卵量、卵块集中度、产卵持续时间和卵的孵化率。结果显示,益蝽雌成虫的产卵行为表现为寻找产卵位置、产卵和停歇3个步骤;雌成虫能多次产卵且卵以卵块形式分布;雌成虫对折叠纱布具有较高的产卵选择性,在折叠纱布上的产卵集中度最高,为38.86%,产卵量(49.33粒)和总产卵量(140.87粒)较大,产卵持续时间最长,达38.27 d;折叠与未折叠的产卵介质对益蝽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牛皮纸、硫酸纸、A4打印纸、纱布4种介质上卵的孵化率均在90.00%以上。综上,天敌昆虫益蝽雌成虫产卵量大且卵的孵化率高,折叠纱布是室内规模繁育益蝽的有效产卵介质。  相似文献   

8.
<正>一、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萤叶甲亚科。成虫体长3.6~4.8毫米,体宽1.8~2.5毫米。体长卵形,棕黄色。复眼较大,卵圆形,突出。触角11节,长度约为体长的2/3。头及前胸背板橙红色;上唇、触角(基部1~3节黄色)、足的胫、跗节黑褐色,中、后胸腹板黑  相似文献   

9.
形态特征成虫30~33mm,翅展75~80mm,上翅与体背具特殊的淡绿褐色与墨绿色大斑纹.前翅前缘顶角有一较大的三角形深绿色斑,后缘中部有块褐色斑。后翅红色,后缘角有墨绿色斑.翅反面黄绿色,各足腿节淡绿色。卵淡绿色。椭圆形。幼虫绿色,体长80mm,头部散生小白点,腹部两侧第一节开始有7个白色斜纹,  相似文献   

10.
光肩星天牛对园林观赏树木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形态特征1.1成虫。雌体长22~35mm、宽8~12mm,雄体长20~29mm、宽7~10mm,亮黑色。1.2卵。乳白色,长椭圆形,长5.5~7mm,两端略弯曲,将孵化时黄色。1.3幼虫。初孵乳白色,取食后淡红色,头部褐  相似文献   

11.
对鸭脚树星室木虱的卵和各龄期若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描述,测量了各龄期虫体的体长和体宽.1龄若虫体长为0.22-0.35 mm;2龄若虫体长0.35-0.60 mm,身体长椭圆形,腹部分节明显;3龄若虫体长0.51-0.83 mm,身体扁平,腹部分节不明显,沿身体一周着生截状蜡腺毛;4龄若虫体长1.0-1.5 mm,身体扁平,腹部分节明显,翅芽明显;5龄若虫体长1.2-2.0 mm,身体肥胖柔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叉角厉蝽的扩繁及生防潜能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在室内条件下,以云南元江采集并在室内扩繁6代以上的叉角厉蝽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皿中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测定叉角厉蝽生长发育指标(卵孵化率、若虫存活率、卵到成虫的发育历期),在饲养盒中雌雄虫配对共培养测定其成虫繁殖力特征。运用显微照相系统比较叉角厉蝽各虫态的主要形态特征。【结果】叉角厉蝽从卵到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为29.00±1.41 d,卵历期为8.00±0.21 d,若虫期为19.76±0.12 d,1~5龄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3.24~5.38 d,卵孵化率为92.91%,若虫存活率为80.21%,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35.40±1.96和37.40±2.65 d;叉角厉蝽雌成虫交配后,一生平均产卵次数为4.73±2.01次,最多9次,最少2次,平均产卵前期为7.87±2.75 d,产卵期持续14.33±5.13 d,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单次平均产卵量为59.46±15.77粒,未交配雌成虫单次平均产卵量为29.34±15.31粒且为无效卵,最终无法孵化。叉角厉蝽卵为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有金属光泽;1~5龄若虫体色红黑相间,若虫触角4节。1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无翅芽;2龄若虫头部前段扁平突出,触角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3龄若虫触角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长为体长的一半;4龄若虫喙长为体长的一半,胸部刻点明显,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5龄若虫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成虫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触角5节,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喙长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雄虫腹部近三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结论】明确了叉角厉蝽的发育历期和繁殖能力,证实叉角厉蝽无孤雌生殖现象。农业生产中可以喙的颜色、长度及翅芽发育作为叉角厉蝽主要形态鉴别特征。  相似文献   

13.
1光肩星天牛 1.1形态特征 1.1.1成虫。体长20~35mm,雌成虫体大,雄成虫体型小。体黑色,有光泽,雄虫触角较长,雌虫较短,触角鞭状,触角除第一二节外,其余各节为蓝灰色,前胸两侧各有刺突1个,每个鞘翅上有大小不等的白斑数个。  相似文献   

14.
柑橘大实蝇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技服务》2009,26(2):63-63
<正>1形态特征柑橘大实蝇是检疫对象,属双翅目,实蝇科,俗称柑蛆。成虫体长10~13 mm,翅展约21 mm,全体呈淡黄褐色。中胸背面中央有一条黑色纵纹,从基部直达腹端,腹部第3节近前缘有一条较宽的的黑色横纹,纵横纹相交成"十"字形。雌虫产卵管圆锥形,长约6.5 mm,由3节组成;卵长1.2~1.5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Gray)的繁殖生态学,于2005和2006年4月~8月在肇庆市郊捕获761条不同大小的个体.繁殖雌体的最小SVL为45.68 mm,大于此大小的个体被判定为性成熟.幼体组个体大小及头部大小两性间无差异,而成年原尾蜥虎具有两性异形,雄性大于雌性且具有较大的头部,因此原尾蜥虎个体大小的两性异形是性成熟以后发生的.饲养于实验室的母体于5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繁殖雌体具有年产多窝卵的潜力.卵重变异系数为0.12.多数母体单次产2枚卵,少数产1枚,窝卵重和卵重均与母体体长无关.相对窝卵重与母体体长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较小的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因雌体繁殖会滞缓其生长,小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至少部分地解释了成年原尾蜥虎雌性小于雄性.  相似文献   

16.
2.2巨马陆2.2.1原动物为姬马陆科(Julidae)巨马陆(Julidae bortersis Wood)。2.2.2形态雌、雄异体。成体体长25~30mm,圆筒形,茶褐色,具光泽,分头、躯干两部;头部具触角1对,眼为单眼,但多丛集似复眼。腹面前端有口器(1对大颚、1对小颚);躯干部没有明显的胸、腹之分,由大小相同的体节组成,其头后4节(属胸部);第1节无附肢(行动足),其余3节每节1对附肢,  相似文献   

17.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8.5~11.5 mm,翅展16.5~24.5mm.雌虫触角长6~8 mm,胸部与小盾片部为桔红色,小盾片有时蓝黑色;翅浓烟褐色,半透明;足全部蓝黑色.雄体较小,体蓝黑色,具金属光泽;头部蓝黑色,唇基上区(触角窝、唇基及额基间部)具明显的中脊,触角黑色,圆筒形,3节,其长大约等于头部和胸部之和;卵椭圆形,长1.5~2mm,初产时为淡绿色,近孵化时变成黑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行为观察揭示物理与化学因素联合作用对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产卵行为的影响,为马铃薯块茎蛾行为调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将新鲜马铃薯块茎分别用药液(庚醛、桉叶油醇)浸泡后晾干、用纱布或浸透块茎汁液的纱布包裹块茎,之后在温度(27±2)℃,相对湿度50%—70%,光周期L:D=14:10环境条件下,于暗期(光照强度1.0—1.5 lx)观察马铃薯块茎蛾已交配雌虫在马铃薯块茎上产卵行为表现(包括滞留时间、降落次数、试探产卵次数和落卵量)。【结果】当用低浓度庚醛溶液(0.5 mg·L-1)处理块茎后,可显著延长雌蛾在块茎上的滞留时间,导致总落卵量(块茎上落卵量+块茎外落卵量)增加,但是不会引起试探产卵次数和降落次数的明显变化。当用庚醛溶液(30 mg·L-1)处理块茎后,能够引起滞留时间、降落次数和试探产卵次数的显著降低,并导致总落卵量显著增加。当用低浓度桉叶油醇(6 mg·L-1)处理块茎后,可导致块茎上落卵量显著增加,但滞留时间、降落次数及试探产卵次数均无显著差异。当用高浓度桉叶油醇溶液(30 mg·L-1)处理块茎后,可显著降低雌蛾在块茎上的滞留时间、降落次数和试探产卵次数,同时引起块茎外的落卵量显著增加,但不会引起总落卵量的明显变化。当用纱布包裹块茎后,会显著降低雌蛾的降落次数、试探产卵次数,但不会显著改变滞留时间,块茎上的落卵量以及总落卵量均显著增加。当用浸有块茎汁液的纱布包裹新鲜块茎后,亦获得类似结果。当用含有庚醛(0.5 mg·L-1)的纱布处理块茎后,与空白对照相比,可显著增加雌蛾在块茎上的滞留时间和块茎上的落卵量,同时显著减少雌蛾的试探产卵次数、降落次数;与单一使用庚醛(0.5 mg·L-1)相比,可显著减少雌蛾的试探产卵次数、降落次数,同时显著增加雌蛾在块茎上的落卵量和总卵量;与单一使用纱布处理相比,在各项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庚醛能够刺激已交配雌蛾在更加密集的时间产卵;在浓度为30 mg·L-1时,庚醛对已交配雌蛾具有驱赶作用;在浓度为0.5 mg·L-1时,庚醛对已交配雌蛾具有吸引作用。桉叶油醇溶液浓度为30 mg·L-1时,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仅有驱赶作用。纱布包裹、纱布浸透块茎汁液、6 mg·L-1桉叶油醇溶液仅有刺激已交配雌蛾在更加密集的时间产卵的作用。化学刺激(0.5 mg·L-1庚醛)结合物理刺激(纱布)是纱布刺激产卵作用和0.5 mg·L-1庚醛吸引作用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9.
穴居狼蛛(Lycosa singoriensis)雌蛛平均体长31.9 mm,头胸长15.1 mm,腹长17.2 mm,体重4.2 g.头胸部梨形,前部隆起,中间有黑、褐、白相间的辐射状斑,两侧被灰黄色毛,腹部椭圆形,背面密布黑色小斑点,中间有黑褐色心斑,并有6对黄白色肌斑,胸板和腹部腹面密生黑色毛.雄蛛平均体长26.8 mm,头胸长14.6 mm,腹长12.9 mm,体重2.6 g,形状与雌蛛相似,但体色较浅,腹部明显较小.新疆已知分布于32个县市.生活在草原、森林、荒漠、农田、果园、山坡等地,筑穴而居,洞口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直径2.65 cm,洞深31.6 cm.白天多在洞中隐伏,傍晚或夜间在洞口附近猎食,用直接袭击法捕食各类昆虫.雄成蛛一般不筑洞穴,游猎生活,主动寻找洞穴中雌蛛在洞内或将其引出洞外交配.交配可分3个阶段,即:雄蛛求婚、雌雄交配、雄蛛离开,历时1~1.5 h,但实际交配时间仅10~30 min.未发现雌蛛在交配后残杀雄蛛的事例.雌蛛于4~7月织卵袋产卵,卵袋椭圆形,灰白色,由两片组成,平均体积20.0×16.8×14.3(mm)3,每袋平均含卵466.3粒.卵自产出之日起至发育成若蛛并走出卵袋,平均需21 d.若蛛出袋后,先群聚于雌蛛腹背上,随雌蛛出外活动,有时下到地面吸水或采食雌蛛食剩的虫体或残屑,平均经11.8 d离开母体独立生活.雌若蛛经6~7次蜕皮成熟,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越冬期,若蛛或成蛛将洞口用丝网封闭蛰伏在洞内越冬.雌蛛平均寿命2年,雄蛛1年左右.  相似文献   

20.
尼罗罗非鱼的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机选取1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同批雌雄个体121尾,其中雌鱼57尾,雄鱼64尾,分别测量其体重(Y)及体长(X1)、头长(X2)、躯干长(X3)、体高(X4)、尾柄长(X5)、尾柄高(X6)、体宽(X7)等7项形态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重为依变量,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并建立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的7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影响雌鱼体重的主要性状为体长、体高、体宽和头长,影响雄鱼体重的主要性状为体高、体长、躯干长、和体宽;体长对雌鱼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0.178),体高对雄鱼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0.136)。经多元回归分析,选择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与体重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雌=-443.542+16.525X1-17.106X2+40.658X4+56.038X7和Y雄=-684.921+15.531X1+25.413X3+38.976X4+48.213X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