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奶牛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人和各种畜禽都可感染,是由狂犬病病犬或带毒动物咬伤而传染。 病畜或带毒动物的唾液中有大量病毒,通过咬伤使病毒沿奶牛感觉神经纤维进入中枢神经;或由血液侵入脑组织,神经细胞受刺激后引起兴奋反应,神志扰乱,兴奋性增强,随着神经细胞变性,引起麻痹症状,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相似文献   

2.
<正>本病是人和动物共患的传染病,是以神经兴奋,狂暴、意识紊乱及麻痹死亡为特征的传染病。1病原本病病原为狂犬病毒,属核糖核酸型,0.1%升汞、5%的来苏儿均能灭活本病毒。2流行特点人和犬科动物及家畜易感,某些野生动物如狼、蝙蝠等是狂犬病毒的主要宿主,是动物狂犬病的传染源,经咬伤或伤口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直接接触感染。3症状本病潜伏期为2~8星期,也有达数月至一年以上的情况。病犬病初表现神态异常,反射性增高,对  相似文献   

3.
<正>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神经系统性疾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共患。临床感染率和发病率不高,但以高致死率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百分百可防,百分百不可治。病死率100%。人和动物的狂犬病预防可通过减少暴露和疫苗接种实现。狂犬病由于传播方式独特,需要人或动物体的皮肤或黏膜直接的接触和感染病毒才可能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年全球仍有一定数量的人因感染狂犬病而死亡。动物感染狂犬病的概率高于人。犬是人狂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95%的人狂犬病由犬咬伤所感染。动物狂犬病的免疫仍不普及。  相似文献   

4.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呈现神经高度兴奋而致狂暴和意识丧失,最后全身麻痹死亡为特征.呼吸中担的麻痹为死亡的直接原因.1病原与流行病学1.1病原狂犬病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其外形似子弹状,大小为75~80X180(mu),内含单股DRA,外绕以螺旋状对称排列的蛋白质壳粒,表面有脂蛋白囊膜,囊膜上有由精蛋白构成的纤突.本病毒对酸、碱、甲醛溶液和升汞等消毒药以及温热都敏感.60℃以上,日光照射和干燥环境均迅速死亡.1·2流行病学人和各种畜禽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入和犬科动…  相似文献   

5.
猪伪狂犬病免疫研究概况朱庆虎(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伪狂犬病(pr)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或木乃伊,仔猪出现神经症状、麻痹、衰竭死亡。世界上40多个国家都有本病的报道,在我国也有20多...  相似文献   

6.
尹广东 《养猪》2006,(4):68-69
十猪伪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引起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仔猪出现神经症状、麻痹、衰竭死亡。世界上40多个国家都有本病的报道。我国也有20多个省市暴发过本病,特别是近几年,该病有逐渐蔓延的趋势,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病学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猫、野生动物,鼠也可自然发病。实验动物中家兔最为敏感,小鼠、大鼠、豚鼠均能感染。仅有极少数人感染PRV的报道。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的传染源。健康猪与病猪…  相似文献   

7.
狂犬病是南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烈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人和温血动物对狂犬病毒都有易感性,犬科、猫科动物最易感。发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相似文献   

8.
正羊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症状为特征。本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因狂犬病与本病的临床表现比较相似,曾一度被误认为狂犬病。后从患病动物中分离出不同的病毒,命名为伪狂犬病,以表示区别。猪、牛、羊等多种动物都可发病,本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对畜牧业的发展危害较大。猪感染较普遍,羊感染伪狂犬病报道较少。2015年新疆阿瓦提县多浪乡某个体养殖户的绵羊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动物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直接接触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特征为病畜狂躁不安和意识紊乱,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作者通过对安徽省动物狂犬病流行及防控情况进行调查,总结防控经验,探索人与动物感染狂犬病的内在联系,找出狂犬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人和家畜一般被发病或带毒犬咬伤而引起发病,其临床特征是兴奋、抑制、意识紊乱、麻痹、昏迷直至死亡.临床上水牛狂犬病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11.
狂犬病传播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是危害人及家畜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发病者几乎 1 0 0 %死亡。病毒主要侵害神经系统 ,临诊特征为狂躁不安 ,意识紊乱 ,兴奋 ,恐水 ,咽肌痉挛 ,最后因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狂犬病传播途径绝大多数病例是通过患狂犬病动物咬伤而感染的 ,经消化道、抓伤、舔或触摸伤口、母体胎盘、呼吸道等其它非咬伤性的传播途径也可感染。1 咬伤是传播狂犬病的主要途径人和家畜绝大多数病例是通过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而感染的。我国狂犬病患者 (人 )所受的感染方法 ,一般多由狂犬直接咬伤所致 ,如黑龙…  相似文献   

12.
正从2011年4月份以来,江城县五镇二乡不同程度发生人畜共患狂犬病,发生患狂犬病犬咬伤人后使人死亡多例,从而使政府各单位引起高度重视。狂犬病也称疯狗病,是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以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以及麻痹为临床特征。1流行病学人和各种畜禽对本病都有易感,犬猫狐都易感染,造成人畜传染源贮存宿主,蝙蝠也可袭击人畜,传播狂犬病。世界各地都有养狗的习惯,在动物中,狗与人的接触最为密切。加  相似文献   

13.
认真做好狂犬病免疫预防和管理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直接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特征是病畜呈现狂燥不安和意识紊乱,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病畜和带毒的野生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延脑、大脑皮质、海角、小脑和脊髓中,唾液腺和唾液中也有大量病毒,并随唾液排出体外,在临床症状中出现前10~15 d临床症状消失后面6~7 d,唾液中均含病毒。因此,对被犬等咬伤的动物和人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羊伪狂犬病的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猪、牛、羊等多种动物共患传染病,本病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高,对畜牧业的发展危害较大.猪感染较普遍,常见有报道,羊感染伪狂犬病病毒报道较少.最近在保定满城某些个体养羊户的羊群中发生了此病,病羊主要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停止,继而表现唇部、鼻部出现剧痒,不断摩擦发痒部位,多在1 d内死亡,初步诊断为羊伪狂犬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人和动物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因全身麻痹而死亡。估计全球每年造成约55000人死亡。本文针对广西都安县2001-2008年狂犬病发生的原因,提出应对狂犬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而死亡.该病潜伏期较长,一旦发病常常因严重的脑脊髓炎而以死亡告终.  相似文献   

17.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高度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畜患病是因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传染所致。临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人患病特征为: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多泪,流涎,呼吸困难,恐水,最后全身麻痹而死。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发病者几乎100%死亡。  相似文献   

18.
狂犬病病毒能引起人和各种温血动物的狂犬病,主要症状为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而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亡。对人类和动物危害极大,一旦感染,死亡率100%,因此对该病毒的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狂犬病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一种100%致死性传染病,是由患病动物咬伤和患病动物抓伤感染发生。据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我国养犬数量在7 500万条左右[1]。近年来,我国年均报告人患狂犬病发病死亡病例超过3 300例,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  相似文献   

19.
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疯狗病”和“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点是侵害神经系统,造成犬意识紊乱,狂燥不安,流涎,攻击人畜,最终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本病在世界许多国家散发流行,危害性极大。  相似文献   

2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极度兴奋和意识障碍,最后局部或全身麻痹死亡.人和各种畜禽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尤以食肉动物(犬科和猫科)最易感.2004年,我市灵山县发生一起乡村"草药兽医"在诊治一头病牛时被感染狂犬病毒而导致死亡的案例,现将该案例的有关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