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奶牛胎衣脱落时间的观察及预防胎衣不下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胎衣不下是奶牛的常发病,据国内外报道,发病率为13—35%。有51%患过胎衣不下的母牛在分娩后又发此病。有的地区奶牛胎衣不下约占健康分娩牛的8.2%,有些奶牛场高达25—40%。  相似文献   

2.
<正>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在产后12h内胎衣不能自然完全脱落,是奶牛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通常在10%~25%,在高温季节,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甚至可达50%。胎衣不下是奶牛养殖生产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病因复杂,对患牛的繁殖及产奶影响较大,严重者可导致患牛不孕,甚至危及生命,给奶牛养殖户造  相似文献   

3.
奶牛胎衣不下防治现状及中药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胎衣不下又名胞衣不下、胎衣滞留,是胎衣在产后12小时内不能自行脱落的一种病症.多与奶牛体质状况差,代谢、生殖内分泌激素紊乱,异常分娩、双胎或胎儿过大以及怀孕期胎盘发生炎症等因素有关.据报道,美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7%~8%[1],以色列统计了8 521头产犊牛,其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17.8%[2],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更高.刘俊哲(1991)1987~198841.60%3],康顺之(1996)600多头奶牛,1990年胎衣滞留占妊娠牛的26.9%,1991?32.7%4].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病之一,常导致子宫内膜炎,使奶牛妊娠间隔延长,产奶量下降,甚至引起不孕而成为奶牛过早淘汰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治该病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1危害据报道,胎衣不下患牛中,有80%以上牛会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结果导致奶牛产后发情延迟和配种次数增加。奶牛不孕症与胎衣不下的有关因素符合率高达70%以上。有40%胎衣不下者会继发感染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子宫复旧延迟和子宫脱出,从而导致不孕,产奶量下降,致使许多奶牛被迫提前淘汰。  相似文献   

5.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在产后12~24小时内胎衣不能自然完全脱落者,它是奶牛的常见病之一。我国有关资料显示,在一般奶牛场中,此病的发病率为10%~25%,有些地区高达40%以上。据美国1996年有关报道,发病率平均为7.4%。据文献报道:胎衣不下患牛中,有80%以上牛只会继发感染子宫内膜炎,结果导致奶牛产后发情延迟和配种次数增加;40%以上牛只会继发感染乳房炎及产后代谢病,产奶量下降,淘汰率增加。1胎衣不下的原因1.1生理性因素1.1.1胎衣不下具有遗传性,即此胎发生的,下胎发病的概率会增加。1.1.2初产牛难产会使胎衣不下的发病危险程度提高3~4倍。1.1…  相似文献   

6.
奶牛分娩后,胎衣在12 h内不能自然完全脱落者称为胎衣不下.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通常在10%~25%.有些报道高达50%以上.胎衣不下常导致初产母牛首次配种的受胎率明显降低;而在经产母牛,胎衣不下不仅对产后繁殖力和产奶量影响显著,还极易继发子宫感染等多种疾病,不少胎衣不下奶牛因此不育而被淘汰.所以,长期以来奶牛胎衣不下一直是一个严重影响奶牛业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奶牛分娩后12h内不能将胎衣自然排出的,称为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胎衣不下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疾病,常引起子宫内膜炎,直接影响到奶牛的正常受孕和产奶,甚至会继发其他疾病,危及生命,给奶牛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伤。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约占分娩牛的8.2%,有些奶牛场甚至高达25%~40%。对此,笔者在2007~2011年间,对安阳地区及周边县区奶牛场的奶牛胎衣不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共有856头奶牛分娩,有胎衣不下的有188头,发病率22%。针对发病率居高不下的情况,笔者采取了综合防治指施,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中兽医治则探讨胎衣不下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胎衣不下是牛的主要产科疾病之一,不论黄牛、奶牛、水牛还是牦牛,均可发病,但以奶牛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目前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8.2%~40.0%,一般为20.0%左右。胎衣不下主要导致奶牛子宫内膜炎及卵巢机能紊乱,致使空怀时间延长、产犊、产奶减少,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  相似文献   

9.
奶牛胎衣不下防治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奶牛胎衣不下防治概述甘肃省镇原县畜牧兽医站阎克敏奶牛分娩后,胎衣在12小时内不能排出者视为胎衣不下,也称胎衣滞留,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国外报道发病率9%-25%(有报道美国为7%-8%),我国报道此病发病率21%-38%。胎衣不下患牛88%以上继发子...  相似文献   

10.
正奶牛胎衣不下指奶牛分娩后12 h胎衣仍未完全自然排出,其以3胎次以上牛和高产牛多发,发病率约为20%,夏季发病率甚至高达60%。胎衣不下是导致继发子宫内膜炎和不孕症的重要原因,其可严重影响奶牛的繁殖力。1病因奶牛胎衣不下是胎膜绒毛与母体子宫阜分离受阻或子宫张力不足、无力造成的,其与流产、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胎衣不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双 《养殖技术顾问》2010,(12):113-113
胎衣不下或称胎膜滞留,是指奶牛分娩后12小时而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胎衣不下是奶牛常见病之一,以年老而高产牛多发,发病率约为20%,夏季甚至高达60%。胎衣不下是继发子宫内膜炎和导致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奶牛的繁殖力。  相似文献   

12.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产犊后12h以上胎衣还未排出,又称胎衣滞留。胎衣不下是奶牛常发病和多发病之一,正常健康的奶牛分娩后胎衣不下发生率在3%-12%之间,而异常分娩牛(难产、早产、流产、剖腹产)和感染布病的奶牛,胎衣不下发生率约为25%~40%,甚或更高。胎衣不下常由于滞留在子宫内的胎衣发生腐败分解,不但使产奶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在正常分娩或非正常分娩后12h内胎衣不能自然脱落.健康奶牛在正常分娩后胎衣不下的发病率约为3~12%,异常分娩的奶牛,如双胎、难产、流产、早产以及感染布病的牛群,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为20~50%,发生过胎衣不下的牛,其代谢性疾病、乳腺炎、子宫炎和以后发生流产的发病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牛产后12小时胎衣没有脱落即为胎衣不下。也有人认为,奶牛在产后12小时胎衣尚未能排出,即可认为是病理性的胎衣不下。奶牛胎衣不下是临床上常见的繁殖疾病,发病率平均为10%以上,该疾病使奶牛繁殖性能和产奶性能降低,严重影响养牛业  相似文献   

15.
正奶牛在产后12小时内胎衣完全或部分滞留在母牛子宫或阴道内,不能正常排出,称为胎衣不下,又称胎膜滞留。以年老、高产牛多发,一般第3胎次以上奶牛较易发生,发病率占饲养总数25%~40%。胎衣不下在奶牛饲养中较常见,治疗不当易造成子  相似文献   

16.
胎衣不下又称胎盘停滞,指奶牛分娩后8~12小时而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停滞在产道内。此病发病率约为20%~50%,夏季甚至高达60%以上。笔者治疗牛胎衣不下多采用手术剥离,都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手术剥离牛胎衣的体会报道如下。1适合手术剥离的类型只要奶牛分娩后8~12小时而胎衣未能完全自然排出,就可以做拟剥离探诊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相同,目的就是探察牛胎衣能否剥离。奶牛胎衣不下分为分离型、部分分离型、结合型和紧密结合型。分离型、部分分离型、结合型均适合手术剥离;紧密结合型由于子叶与子阜结合紧密,不宜剥离,强行剥离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胎衣滞留是奶牛常见的产科病。据国9陶渊湘道正常产犊胎衣不下发病率为!l%一30%.国内报道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为ZI%~38%。我场1995~1以历年治部k充计.正常广陵9母牛胎衣不下占!批。胎衣刁丁厂的奶牛易继发子宫内膜炎十R宫内膜炎的发病占胎衣不下病的80%)、造成奶牛多次输精不妊。空腹天数延长.四份因长期不妊最终被淘汰。湘Jibe的具体情况.Xisft衣不下的奶牛.根调临床症状.采取了两种治疗力“法。分拥193头胎衣不下和胎衣正常脱落的奶牛受胎后平均情期受胎率、平均空腹天数与受胎指数的对比试验。l试验牛的选择随机选择集…  相似文献   

18.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对奶牛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经过对26头胎衣不下的奶牛用百会穴配合交巢穴注射当归及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胎衣排出率达100%,用药后的当年受孕牛占96.2%。可见,应用此法可以有效治疗奶牛产后胎衣不下并能提高奶牛的当年受孕率。  相似文献   

19.
奶牛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不能在正常的时间内(4~12小时)将胎膜排出。临床上根据胎衣垂钓于阴门外的多少,将其分为部分胎衣不下和全部胎衣不下。笔者通过在奶牛基地十多年的实践统计,有5%-10%的牛产后胎衣不下,必须对其进行治疗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奶牛胎衣不下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的一种常见病,一般母牛分娩后胎衣在8~12h内不能自然完全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在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一般在12%~30%,也有高于40%以上的报道。胎衣不下不但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还会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恢复推迟和子宫脱,导致产后发情延迟、配种受胎率降低,使许多优秀的高产奶牛被淘汰,给养牛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将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