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2006-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现状及变化规律,对2006-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749个参试小麦品种(系)的籽粒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材料的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平均值均较高,能达到或接近强筋小麦的要求,但是稳定时间相对偏低。随年份的推移,容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硬度、吸水率、稳定时间和沉淀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说明河南省参试小麦品种(系)籽粒的蛋白质质量在逐渐提高。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达到国家强筋和中强筋小麦标准的品种较多,稳定时间达到弱筋和中筋标准的品种较多,说明供试小麦品种品质结构发展不平衡。河南省2006-2016年度区试品种(系)以中筋品种为主,其次为中强筋、强筋和弱筋。因此,当前河南省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仍是蛋白质质量的改良、各品质性状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因型和环境对安徽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面粉类胡萝卜素含量、LOX活性、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总淀粉含量的影响,选用15个小麦品种连续2年在安徽省4个试点进行试验,分析了15个小麦品种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其他5个品质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6个被测品质性状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在环境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被测品质性状在年份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湿面筋含量除外);环境×年份的互作对LOX活性、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总淀粉含量的效应极显著;基因型×环境互作对类胡萝卜素含量、LOX活性、白度的影响极显著;基因型×年份、环境×年份、基因型×环境×年份互作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总淀粉含量的效应极显著。  相似文献   

3.
基因型与地点对河西灌区春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13个春小麦新品种(系)种植于河西灌区7个不同生态点,以研究小麦子粒蛋白质、湿面筋、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性状在不同地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品质性状受基因型、地点及基因型X地点互作效应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13个品种品质性状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民勤点和武威点小麦蛋白质、湿面筋、形成时间和延伸性等主要品质性状值均较高.而黄羊点和民乐点的品质性状值相对较低。基因型影响表明,瑞春1号、1486和宁春4号的蛋白质、湿面筋、形成时间、延伸性在7个地点平均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大豆品质区划是优化大豆种植环境和优质品种布局的重要依据,对于大豆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根据5个大豆品种在东北三省11个地点种植的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和年推广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97份大豆品种的品质指标,依据大豆品质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对东北三省进行了品质区划.结果表明,大豆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的年份效应、地点效应、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效应、基因型×地点互作、基因型×年份互作效应、基因型×地点×年份互作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依据大豆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的地点效应和品种效应的加权平均数的聚类分析结果,同时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兼顾行政区的完整性,将东北三省划分为五个大区,即北部高油大豆产区(Ⅰ-1区)、中西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1区)、中部高油大豆产区(Ⅰ-2区)、中南部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衡区(Ⅱ-2区)、南部高蛋白大豆产区(Ⅲ区).  相似文献   

5.
甘肃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掌握甘肃冬小麦的品质状况,以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100个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采用AACC国标分析方法对其籽粒蛋白质品质、磨粉品质及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冬小麦品种具有较高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但面筋强度较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较短,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较小,加工品质与国内主产麦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商品率低。甘肃冬小麦品种整体以中筋小麦为主。建议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加强对品质性状的选择,以进一步提升小麦品种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黄淮南部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黄淮南部小麦的品质现状,以1999—2001年度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品种(系)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品质性状的年际变化、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品种品质分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淮南片的区试品种(系)的平均蛋白质、湿面筋含量中等,分别为14.1%和30.2%,品种间变异大于年际间变异,总体面筋强度居中,中筋小麦品种(系)占95.7%;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8802和0.7032)),与面团稳定时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小麦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相关品质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选用了15个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安徽省5个生态区进行区试,测定了小麦全麦粉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氧化酶( LOX )活性、白度等性状。结果表明,15个小麦品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他被测品质性状在基因型间和环境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类胡萝卜素、蛋白质、湿面筋和淀粉含量的环境变异大于基因型变异,而LOX活性、L值,a值、b值和白度等指标的基因型变异大于环境变异。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其他品质性状均有重要影响,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8.
2006-2014年我国小麦品质在年度和品质区之间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我国小麦在年度间和品质区之间的品质变化,对2006-2014年我国10个品质区637个小麦品种6 339份样品的籽粒品质、面粉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较高,平均达13.94%,湿面筋平均含量为30.4%;但蛋白质质量一般,沉淀指数平均值为32.1mL,稳定时间平均值为5.8 min,相对美国硬红冬小麦较低.(2)年度间小麦品质呈规律性偏态分布,平均值在年度间变化无规律;从品质类型看,强筋、弱筋小麦比例在减少,中筋小麦比例在增加.(3)品质区之间小麦质量差异较大,东北、北部和西北春麦区、华北北部强筋麦区、黄淮北部强筋与中筋麦区、黄淮南部中筋麦区蛋白质数量性状高于长江中下游中筋与弱筋麦区、四川盆地中筋与弱筋麦区和云贵高原麦区;蛋白质质量性状表现较为复杂,其中长江中下游中筋与弱筋麦区小麦稳定时间一般,但最大拉伸阻力较高,华北北部强筋麦区、黄淮北部强筋与中筋麦区和黄淮南部中筋麦区小麦稳定时间较高,但最大拉伸阻力一般;各品质区以中筋小麦为主.我国小麦总体质量表现为中等水平.小麦品种类型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年度间小麦质量以及品质区小麦质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北方强筋麦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和南方弱筋麦区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减少,反映了强调产量、大力推广高产品种的生产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四川小麦主产区中强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协同的技术途径,以四川省育成的6个代表性小麦品种(中强筋:蜀麦482、玉脉1号、蜀麦969;中筋:内麦9号,川麦55、绵麦37)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眉山市仁寿县(川中丘陵麦区)和成都市温江区(川西平原麦区)2个生态点,研究了不同施磷量(0、75、150 kg P2O5·hm-2)对小麦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点、施磷量、基因型显著影响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其中,小麦籽粒产量、穗数、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受生态条件的影响最大,面筋指数受基因型的影响最大。仁寿点的穗数及产量均显著低于温江点,但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温江点。仁寿点整体适合中强筋小麦生产,其中,蜀麦482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玉脉1号达到中筋小麦标准。温江点除玉脉1号沉淀值、湿面筋含量偏高外,其余品种均属于弱筋小麦范畴。增磷可提高丘陵旱地小麦产量,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促进川中丘陵旱地小麦的优质高产。研究认为,川西平原地区适宜于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川中丘陵适宜发展中强筋小麦生产,适宜的品种为蜀麦482、玉脉1号,配合施用75 kg P2O5·hm-2可促进丘陵旱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冬小麦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优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利用2002~2004年度我国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的品质测定结果,对185份小麦样品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和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二年所选育的新品种(系)容重基本达标,蛋白质含量并不低于国外小麦,但蛋白质质量和面筋质量较差,品质性状不太协调,多数属于中筋或中弱筋类型。蛋白质与湿面筋、沉淀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强筋组和总样品中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相关不显著,表明强筋小麦改良更应注重提高蛋白质的质量。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抗延阻力、拉伸面积大多呈极显著正相关;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与抗延阻力、拉伸面积闭大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认为沉淀值可作为品质育种早代选择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长期定位施肥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期施肥对小麦品质的作用,在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强筋小麦品种徐麦32和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蛋白及淀粉相关品质特性。结果表明,有机肥、无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品种的互作对小麦大部分蛋白和淀粉特性参数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施肥对徐麦32和宁麦13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及面粉糊化特性参数影响基本一致。单施氮肥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单施有机肥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干、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与蛋白质含量呈较明显的正相关。施有机肥处理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峰值时间均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说明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小麦面粉的糊化特性;而无论施有机肥与否,施用无机肥不能显著改善面粉糊化特性。综上所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弱筋小麦品质的改善,而对强筋小麦品质的改善不利。大田生产中应根据不同专用品种对品质的不同要求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  相似文献   

12.
优质小麦重要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利用7个优质小麦品种(品系),分析了优质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以及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Zeleny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性状相关不显著。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逗号地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干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Zeleny沉淀值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面团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提出优质高产结合改良的重点是协调好粒产量与加工质量,充分利用蛋白质优质基组合。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小麦品质现状及品质改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析测定了当前江苏省大面积推广和新选育的18个小麦品种(品系)的理化性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各性状的平均值为:容重786.7g/L,出粉率68.6%,蛋白质含量12.7%,湿面筋含量32.7%,沉淀值36.0ml,面团吸水率60.6%,形成时间2.7min,稳定时间4.2min,软化度105.3B.U.,评价值45.4。总地看来,江苏省小麦品种(品系)的容重和出粉率稍高,蛋白质、面筋含量和沉淀值中等  相似文献   

14.
5 10亚基背景下不同组成类型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宁夏灌区近两年育成的部分小麦品种(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品质性状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利用SDS-PAGE电泳图谱技术对22份小麦材料进行了HMW-GS组成分析、主要品质性状分析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5 10亚基背景下,不同亚基、亚基组成类型的沉淀值方差均未达到显著水平;(2)蛋白质含量与面筋指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干面筋含量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面筋指数显著负相关,其它性状间相关不显著;(3)在17 18、5 10亚基存在时,2*亚基对提高沉淀值、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作用大于1亚基;(4)2*、17 18、5 10优于其它亚基组成类型。  相似文献   

15.
黄淮冬麦区区试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国际标准分析方法,对1998-1999年度黄淮冬麦区区试18个参试小麦品种(系)的籽粒品质、蛋白质品质、磨粉品质、粉质参数等品质性状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总体水平较高,沉淀值多数属于中、中低类型、稳定时间多数属于中、低类型、大多数参试品种的软化度过高,评价值偏低。  相似文献   

16.
为给黑小麦加工品质评价及相关加工企业的原料选择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选用国内推广的10个黑小麦品种为原料,对其蛋白质品质、粉质参数、面条蒸煮品质及其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小麦的蛋白质含量、谷蛋白大聚体(GMP)、谷蛋白溶涨指数(SIG)及蛋白组分中的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小偃6号;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及粉质参数均优于小偃6号.黑小麦的沉淀值、SIG值和GMP含量、评价值与面条蒸煮干物质失落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SIG值和GMP与面条蒸煮干物质失落率的关系最为密切,是黑小麦面条品质评价的有效预测指标.黑小麦76、黑宝石、黑小麦、ZL97(6)和贞选1号具有较好的面条加工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花后高温对小麦农艺性状及面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咏  赵云  张辉  冯宽  李召锋  李卫华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1):1482-1488
为研究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对小麦农艺性状和面粉品质的影响,对2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于花后不同时期进行高温处理,分析了其主要农艺性状及面粉品质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花后高温可显著降低2个小麦品种的千粒重,花后中期高温对千粒重的影响更大;容重、穗长、主穗粒数和小穗数在各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新春11号的膨胀势在花后中期高温处理后显著提高;新春39号的膨胀势在花后早期和中期高温处理后均显著降低,且花后早期高温对膨胀势的影响更大。2个品种的降落数值经花后高温处理后均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新春39号降低更显著。新春11号在早期高温处理下,籽粒的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中期高温处理下,干、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总体表现为高温胁迫后各被测指标值均升高。新春39号经花后早期高温处理,籽粒的干、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中期高温处理后各被测指标值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新春11号在花后早期高温处理下,面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低谷黏度显著低于中期高温处理,其他指标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新春39号在花后早期高温处理下最终黏度显著高于中期高温处理,而糊化温度在中期高温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其他指标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