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畜禽业》2019,(12)
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池塘水面种植水生蔬菜水下养鱼,水生蔬菜可净化水质,有效提高了鱼类养殖过程中的饲料利用率减少鱼类疾病发生,从而减少种养成本、提升种养效益。  相似文献   

2.
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模式是根据鱼类和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知识特点,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达到协同共生、实现养鱼不(少)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茁壮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从而让鱼、菜二者  相似文献   

3.
<正>鱼菜池塘共生养殖技术,是利用适宜在水中生长的蔬菜吸收池塘养殖鱼类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残饵、鱼类排泄物等),转化成蔬菜生长所需的养料,实现水中养鱼、水面种菜立体生产,有效净化池塘水体,维持水体稳定,减少渔药使用,提高养殖鱼类品质和产量,并获得优质蔬菜。鱼菜共生技术在我国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历史不长,笔者在吉林省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经过1年的试验研究,利用豫选黄河鲤养  相似文献   

4.
<正>鱼菜共生是利用生态循环理念搭建的一种新型复合耕作体系,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对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尿进行分解处理,为蔬菜的生长提供养分,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对水体起到净化作用,保证养殖水体较好的水质,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生态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5.
池塘鱼菜共生养殖实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鱼菜共生为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有机结合了池塘养殖技术与蔬菜无土栽培技术,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让鱼类、蔬菜、水生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生产的鱼类与蔬菜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是符合现代农渔业发展趋势的一种优良生产模式,更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我们申报了安庆市科技计划项目"池塘养鱼与水生蔬菜综合立体养殖技术试验示范",实施了水生蔬菜在大宗水产品高产池塘健康养殖技术中的应用试验,目的是通过养殖水面种植水生植物,作为草食性鱼类的饲料源,以吸取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营造池塘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减少外排养殖废水数量。现将应用试验池塘养殖过程和技术要点,以一口池塘为例总  相似文献   

7.
菜鱼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种养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生产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种菜不施肥、养鱼不换水的生态共生效应。一、项目区的基本情况舞钢市现有水面1.8万亩,凤鸣湖下游灌区面积10万亩,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处黄淮流域,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适合雍菜种植。既能满足雍菜生产过程中水肥交换的需要,又能满足泥鳅生长过程中水、氧气、天然饵料的供应.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汉中市水产试验站在鱼菜共生池塘种植空心菜、美人蕉成功的技术基础上,特制生态浮床,在池塘中开展水面种稻、水下养鱼的综合种养试验。经过四个月努力,试验取得成功,实现了稻渔双丰收,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生态养殖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北方地区精养池塘内设置生物浮床种植空心菜,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将池塘内多余的营养物质吸收,达到了改善池塘水质的作用,同时植物得到生长,养殖鱼类产量也得到提高,提高了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水面种植中草药防治鱼病技术是运用生态工程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通过建立鱼、药养殖结构及水质调控系统,在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水平,优化养殖结构、平衡功能以维持养殖系统的稳定发展。水面种植中草药防治鱼病技术主要针对鱼类养殖病害暴发频繁、产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开展了水面种植中草药防治鱼病养殖模式研究,主要是通过在池塘水面浮排装置中种植中草药,构建高效、环保、易于普及的中草药防病技术体系,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是20世纪90年代新兴起来的研究内容,戴全裕等利用水培经济植物处理含重金属废水、酿酒废水取得成功;由文辉等利用水生经济植物净化城市受污水体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介子林等进行了水培蔬菜对池塘水质净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操家顺等利用水蕹菜在苏州河进行了水质改善试验取得成功;曹豫等在重庆的水产养殖水域种植空心菜等蔬菜取得成功。但在我国北方盐碱地地区,利用浮床植物对水产养殖池塘进行环境修复试验还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开展了适应北方氯化型盐碱地浮床植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我县水面总面积7万余亩,其中宜渔淡水面积(可养鱼水面)5.6万亩,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有利于渔业发展,而且整体资源条件优越,水体理化性能良好,高等水生植物丰茂,鱼类种类繁多。近年来,全县大力培植水产支柱产业,坚持大水面开发与池塘滩涂精养,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养殖(种植)齐头并进,取得了重大突破,水域滩涂开发强力推进。但全县水产养殖由于技术、基础条件和个别地方养殖品种单一、档次低、产量集  相似文献   

13.
中小型水库鱼菜共生立体生态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鱼菜共生立体生态养殖的技术就是利用取得专利的生态浮床技术,在水面表层养殖水生经济植物,在中下层养殖鱼类。残饵及养殖鱼类粪便给水生植物提供营养,水生植物消耗水中氨氮及矿物元素,可以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抑制水体中的藻类过度生长,同时还可以美化水体景观,既净化了水质,水生蔬菜又为鱼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溶氧,以提高饵料利用率,提高鱼类抗病能力,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以达到资  相似文献   

14.
王丽君 《水产科学》1997,16(3):39-41
铁岭地区鱼类常见病流行与防治规律初探王丽君(铁岭市水产科学研究所,112000)铁岭地区现有池塘养殖水面1800ha。近几年随着养殖生产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全地区池塘养殖鱼类的病害日趋严重。一些危害较大的鱼病已蔓延到全地区,在生产中已经...  相似文献   

15.
<正>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是全国著名的蔬菜种植大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0.46万亩,而水产养殖面积不足3000亩。玉溪市政府明确规定:禁止以向库区流域水体投放化肥、粪便、动物性饲料等可能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产养殖。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是今后水产养殖的大趋势。在多年推广漂浮蔬菜的基础上,我站因地制宜,2018年开展了养鱼池塘漂浮蔬菜浮床泥鳅养殖试验。其原理就是在养鱼池塘漂浮蔬菜浮床下  相似文献   

16.
史丽娜 《中国水产》2017,(12):88-90
<正>为了调控甘肃省定西市水产养殖结构,引进了新品种云斑鮰在甘肃省临洮润祥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草鱼搭配云斑鮰池塘鱼菜生态循环养殖对比试验,该实验分为对照池塘和实验池塘,所得结果是试验池塘平均亩产鲜鱼866.6kg,对照池塘平均亩产808kg,这些数据为养殖者提供参考。云斑鮰属鲶形目,鮰科,适温广(生长温度18℃~32℃),正常在溶解氧4mg/L以上生长,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淡水水域养殖,经长期驯化,云斑鮰已转化为杂食性鱼类。2017年2月25日~2017年10月20日,甘肃省定西市渔业技术推广站引进云斑鮰,在甘肃省临洮润祥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草鱼搭配云斑鮰池塘鱼菜生态循环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7.
正池塘养殖鱼类疾病防控是养殖鱼类获得好的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通过池塘生态链控制实现对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控制、通过饲料途径对养殖鱼类的健康维护,可获得很好的养殖鱼类成活率和生长效果,且在维护养殖鱼类健康的条件下,保障养殖鱼类获得最佳的生长速度、养殖鱼产品的食用安全质量,实现池塘养殖过程的非药物病害控制、养殖过程的数据化分析和控制,这是池塘养殖质量提升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鱼池水质科学净化池塘水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鱼类能否正常生活和生长。保持养鱼池水体的生态环境平衡,是养鱼夺取优质高产的重要一环。现综合盐城市郊区生产实践,向广大水产同仁介绍水质净化实用技术,供参考。1.水生生物净化水质。在养殖池塘中,可移植20%左右水面...  相似文献   

19.
<正>甘肃酒泉年日照时数3033~3316小时,年平均气温3.9~9.3℃,平均无霜期118~159天,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市拥有宜渔水域滩涂11万亩,目前养殖利用仅32600亩。为了充分发挥现有养殖水面的生产潜力,2017年,我们在酒泉肃州区养殖场开展鱼菜共生种养试验,自制浮床375个,试验池塘面积30亩,种植蔬菜面积约900米~2,开展鱼菜共生试验示范,确定了河西地  相似文献   

20.
池塘鱼蛙立体养殖技术是在常规池塘养鱼的基础上,通过在池塘中架设网箱,实施牛蛙的无陆地养殖,建立池塘鱼蛙共生系统,实现池塘鱼蛙立体养殖,以综合提高池塘养殖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一、鱼类放养技术池塘鱼类的放养与管理依照常规池塘养鱼高产技术进行,根据池塘条件确定主养鱼类对象,实行多品种鱼类混养、合理密养、轮捕轮放、科学投喂、天然饵料与人工配合饲料相结合,兼顾网箱养蛙技术要求,定期换、注新水,定期进行池塘药物消毒,以保持池水爽、活、肥度适中,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二、牛蛙养殖技术1.网箱的结构与设置 养殖牛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