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国家食品标准,通过测定人工栽培的裂褶菌菌株(LZJ-1、LZJ-5)子实体与野生裂褶菌(SM-1)子实体的蛋白质、灰分、粗脂肪、矿物质、氨基酸等的含量及组成,评价其营养效价。结果表明:3种裂褶菌子实体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脂肪含量低,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食品;氨基酸配比最为合理的是人工栽培菌株LZJ-5(34.2%、55.7%),比较接近FAO/WHO规定值,为理想蛋白质;氨基酸比值系数LZJ-1的SRC值为77.7%,明显高于SM-1(75.5%)和LZJ-5(75.3%);鲜味氨基酸中特征氨基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的为LZJ-1,分别达到1.36%、2.14%,明显高于野生种SM-1(0.72、0.97)。综合结果,LZJ-1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不同配方培养料栽培裂褶菌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瑞芳  李荣春 《食用菌》2007,29(2):25-26
在供试的裂褶菌培养料配方中,配方①以棉子壳为主料(棉子壳80%,麸皮10%,豆秸8%,蔗糖1%,石膏1%),裂褶菌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46.1%,与其余三个供试培养料配方比较,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以国内灵芝(Ganoderma)栽培菌株粤GL-YW( G.lucidum)和粤GL-YWZ(G.sinense)为对照,对3株采自坦桑尼亚的野生灵芝(Ganoderma)菌株的人工栽培子实体进行多糖和三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3个野生菌株子实体中多糖和三萜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菌株,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发酵灵芝菌粉和灵芝子实体中灵芝多糖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刚 《中国食用菌》2000,19(1):35-36
灵芝多糖是灵芝中的主要有效成份。本研究对工业发酵方法生产的三种灵芝菌粉与相应的野生或栽培的灵芝子实体进行灵芝多糖含量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通过发酵方法生产的灵芝菌粉在灵芝多糖含量上显著超过了野生和栽培的灵芝子实体。从而说明,利用现代发酵技术生产灵芝菌粉将很有希望成为以后生产灵芝的一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裂褶菌的驯化栽培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勇 《食用菌》2004,26(5):10-10
本文对采集的野生裂褶菌进行菇木菌丝分离,选育出试管种,然后采用不同培养基配方进行母种、原种的培养观察。并采用不同的培养基配方和不同的栽培方式进行栽培出菇试验。试验结果,选育出的裂褶菌1号,适应性广,抗逆能力强,容易人工栽培,效益好。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野生珊瑚状猴头驯化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自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珍稀野生食用菌珊瑚状猴头驯化栽培成功,介绍了珊瑚状猴头的分类地位、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和人工栽培技术。珊瑚状猴头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发菌期间需勤通风;人工栽培子实体的形态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子实体发生温度范围15℃~22℃,湿度保持在80%以上,温度、湿度适宜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下,子实体形态与野生状态相同。  相似文献   

7.
裂褶菌含有多种生物有效成分和营养成分,裂褶菌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根据文献,系统综述裂褶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现阶段裂褶菌的菌种生产、人工栽培模式及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正>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又称白参、树花、白花、八担柴等,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裂褶菌科,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1])。裂褶菌食用价值高,质嫩味美,具有特殊浓郁香味,中医理论认为,其性平,具有滋补、镇静作用~([2])。裂褶菌在食品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化学等方面应用广泛。裂褶菌人工驯化栽培成功,始于云南昆明云蕈科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野生和人工栽培云芝多糖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苯酚-硫酸法对云芝多糖含量进行测定,以云芝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为考察指标,测定了野生和人工栽培云芝多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供试人工栽培云芝的多糖含量高于野生云芝的多糖含量,且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野生云芝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均要高于人工栽培云芝的清除率,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紫色丝膜菌菌种分离与栽培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贺兰山野生紫色丝膜菌进行了组织分离和人工驯化栽培的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该菌菌丝易于培养 ,子实体难于分化形成  相似文献   

11.
野生与栽培巨大口蘑子实体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析比较了巨大口蘑野生与栽培子实体中的矿质元素、氨基酸、粗蛋白、多糖、甘露醇、脂肪、灰分和粗纤维含量。结果表明:野生子实体中除粗蛋白、多糖和粗纤维外其余的含量均略低于栽培子实体。  相似文献   

12.
丁湖广 《蔬菜》2006,(10):16-17
白参菌,又名裂褶菌、白花,学名schizophyllumcommnheFr,属裂褶菌科(schizophyllqaeae),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菇菌。其菇体质韧、味道清香、鲜美爽口、营养丰富。据云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对人工栽培的白参菌分析,其含人体需要的8种氨基酸总量达17.04%,并富含锌、铁、钾、钙、磷、  相似文献   

13.
裂褶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论述了裂褶菌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化学成分、食药用价值以及人工驯化栽培、深层发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裂褶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9.裂褶菌拉丁学名 Schizophyllum commune Fr。分类地位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多孔菌目,裂褶菌科。生长环境在自然界生于阔叶树、针叶树、竹的死亡腐朽部位。人工栽培香菇所用的段木极易生长此菌,可与香菇争夺营养。形态特征子实体散生至群生,无柄,常呈覆瓦状。菌盖宽1—3厘米,薄,革质,扇形或肾脏形,白色至灰白色,表面有绒毛或粗毛,边缘内卷且往往瓣裂。菌褶狭窄,从基部辐射而出,沿褶缘纵裂且向外反卷,白色、灰白色至灰褐色。孢子无色,圆柱状,有一斜尖,平滑,5—5.5×2微米(图50)。经济价值此菌子实体内含有一种抗癌物质。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代表性主产区菌塘土壤及新鲜子实体为材料,分析菌塘土壤理化性质和子实体的营养品质,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样点菌塘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总体以砂粒为主(50.2%~88.5%),质地较为疏松,pH总体呈弱酸性(5.08~7.26),有机质含量54.8~189.6 g/kg;调查样点松口蘑子实体营养品质总体较好,其中谷氨酸含量较高(2.27%~4.10%),但地区间差异较大;钙含量较高(124.4~725.1 mg/kg),锌和锰含量中等,铜含量较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中营养品质与菌塘土壤中交换性锰(TM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菌塘土壤中TMn是影响松口蘑子实体关键的土壤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16.
裂褶菌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曾素芳 《中国食用菌》1990,9(3):11-11,10
近年来国外对担子菌多糖的研究活跃,有的已应用于临床。为了扩大担子菌的资源,我们对野生裂褶菌进行了组织分离,用液体培养基的方法进行培养长出了裂褶菌子实体,从形态特征上看与野生裂褶菌子实体一样。通过对裂褶菌丝体的培养从其代谢产物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两种裂褶菌多糖SP-1,SP-2。在此基础上裂褶菌的生产培养采用微生物工业发酵的方法进行生产裂褶菌多糖,这样裂褶菌的生长时间缩短了,产量也高,有利开发。  相似文献   

17.
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Fr.)属珍稀食药用菌,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抗肿瘤、防衰老功效。较系统介绍裂褶菌的活性成分、栽培历史、品种资源及分布、生物学特性、母种培养和栽培培养基筛选,以及栽培(出菇)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8.
正红菇人工培养菌丝体与野生子实体有效成分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分析了正红菇(Russula vinosa)野生子实体与人工培养菌丝体的多糖、氨基酸、脂肪酸、挥发性物质和麦角固醇等有效成分。结果表明,正红菇人工培养菌丝体的氨基酸、脂肪酸较野生子实体丰富,而多糖、挥发性物质和麦角固醇的含量则低于野生子实体。  相似文献   

19.
低温型草菇     
目前国内外人工栽培的草菇均属高温型。我们于1981~1982年在遵义采集到一种野生草菇,其形态特征与目前栽培的草菇接近,但菌盖无纤毛,颜色较浅,孢子比较大,子实体发生属低温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人工栽培小羊肚菌的可行性,以野生小羊肚菌为试料,设置3个母种培养基和3个原种培养基进行分离、发菌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M2和Y3在栽培小羊肚菌上显著优于其他培养基,在相对湿度85%和强光照(10 000 lx)刺激48 h条件下,Y3培养基能够形成子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