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任华  蓝泽桥  兰大华 《河北渔业》2011,(6):44-45,53
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利用工厂化车间培育达氏鳇、欧洲鳇亲本,经过多年精心培育,70%的达氏鳇、欧洲鳇亲鱼性腺发育成熟.2010年12月选择2尾达氏鳇雌鱼和1尾欧洲鳇雄鱼杂交成功,获得受精卵41.8万粒,孵化出优质鱼苗36.5万尾,平均受精率82%,孵化率87.5%,亲鱼成活率100%.  相似文献   

2.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测量5批次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黑龙江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和达氏鳇Huso dauricus(共644尾)的体长、体质量,观察其生长、个体繁殖力、卵巢发育、卵径、卵质量和卵色等。结果表明:3种鲟雌亲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差异显著,施氏鲟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小于杂交鲟与达氏鳇(P0.05),而杂交鲟的体长和体质量则显著小于达氏鳇(P0.05)。施氏鲟、杂交鲟和达氏鳇雌亲鱼的成熟系数(GSI)和繁殖力差异显著,杂交鲟的GSI和平均绝对繁殖力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达氏鳇(P0.05),而施氏鲟与达氏鳇的GSI无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鲟的相对繁殖力(Fw)显著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3种鲟雌亲鱼产卵质量与体质量比值以10%~15%为主,该比值范围内雌性施氏鲟个体数约占同龄雌性个体的42.66%,杂交鲟为42.91%,达氏鳇为41.93%。施氏鲟和杂交鲟的卵多为棕色,而达氏鳇的卵为棕灰色。达氏鳇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与杂交鲟。杂交鲟的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及成熟系数均高于施氏鲟与达氏鳇,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3.
将由黑龙江引进的达氏鳇苗种在华中地区养殖并培育成亲鱼。早期苗种培育使用生物饵料,后期转投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方式采用不同规格的水泥池,流水和循环水养殖。2010年春季,经13年培育,达氏鳇平均体质量达73.25kg,平均全长219cm,经检查1组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至Ⅳ期末。经人工催产,采用活体取卵技术获卵20.4万粒,受精率为95%;人工孵化获水花1.75×105尾;产后亲鱼康复存活良好。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对引进的欧洲鳇鱼种在生态循环水工厂化养殖车间进行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全人工繁殖试验.2012年11月从中挑选亲本4组,在16.3℃的水温条件下,模拟自然产卵生态环境,通过人工注射催产药物地欧酮(DOM)和鲑鱼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诱导亲鱼产卵和排精,催产的4尾雌鱼中有3尾催产成功,获得受精卵67.6万粒,孵出优质仔鱼38.3万尾,其催产率、孵化率、受精率、亲鱼成活率分别为75%、70%、81%、100%.  相似文献   

5.
达氏鳇活体取卵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护达氏鳇的自然资源,使达氏鳇亲鱼在取卵后能继续存活下去,并能再次怀卵,再次利用进行人工繁殖。2008-2010年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对达氏鳇的取卵方式进行了研究。利用3尾雌性达氏鳇进行活体  相似文献   

6.
用配合饲料饲养达氏鳇仔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德福 《淡水渔业》2000,30(1):32-33
达氏鳇 (HusodauricusGeorgi)系鲟科鲟属 ,栖息在黑龙江 ,属肉食性鱼类 ,有定栖和洄游两种 ,5~ 6月是其产卵繁殖活动主要季节 ,成熟年龄雌体为 16~ 17年 ,雄体 12年以上。达氏鳇一般体长为 70~ 2 3 0cm ,体重 80~ 15 0公斤 ,最大达 5 60cm ,体重在 10 0 0公斤以上。 1999年 ,达氏鳇第一次人工繁殖成功 ,利用人工配合饲料饲养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表明达氏鳇对饲料适口性同其它鱼类没有明显差异 ,本实验为形成达氏鳇集约化 ,商品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和方法试验用的达氏鳇苗种来自黑龙江抚远江段 ,亲鱼所产孵…  相似文献   

7.
对达氏鳇繁殖生物学作了分析,认为卵巢重量随体重的增大而增大.成熟卵子呈黑色,卵外膜色泽光亮,而未成熟卵子为灰黑斑色,卵外膜色泽暗淡.其怀卵量明显小于史氏鲟,而卵粒重却大于史氏鲟.人工催情利用抗低温催情剂类固醇激素17α-羟基-20β双羟孕酮诱导达氏鳇排卵,排精,并与史氏鲟进行了正反杂交,获得产卵率75%和杂交受精率73-91%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鲟鱼人工繁育技术探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宜都天峡鲟业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外鲟鱼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种质资源库,鲟鱼水花鱼苗年产量在1.5亿尾以上。本次试验所用亲鱼均为湖北宜都天峡鲟鱼有限公司模仿自然水域环境培养的子一代鲟鱼,繁育出的鱼苗更容易转口,人工养殖成活率高。一、试验材料1.受体鲟试验用亲鱼雌鱼为达氏鳇、雄鱼为史氏鲟,均是公司从黑龙江引进经7~14年模仿自然水域环境培育的子一代亲鱼,公司各类鲟鱼品种性成熟共有1万多尾,其中达氏鳇有1000多尾。达氏鳇平均尾重121  相似文献   

9.
达氏鳇又称黑龙江鳇鱼,是世界上仅存的二种鳇鱼之一,另一种是欧洲鳇。达氏鳇自然种群生活在黑龙江水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其上游也有少量分布。达氏鳇是一种大型凶猛肉食性鱼类,其仔稚鱼摄食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及底栖动物,幼鱼和成鱼主要摄食鱼类,也摄食部分两栖类如青蛙等,人工养殖的达氏鳇经驯化后能摄食全价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鲟鱼人工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达氏鳇人工养殖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从1999年达氏鳇人工繁殖在抚远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取得成功至今,其人工养殖历经十多年。在这期间,达氏鳇人工养殖健康有序发展,并取得一些成绩。如人工养殖达氏鳇在2006年首次生产鱼子酱,并成功出口欧美多国;在2008年对养殖达氏鳇性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试验,并取得成功。在人工养殖达氏鳇过程中,成果与问题共存。达氏鳇苗种成活率低下是其人工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当然,苗种成活率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包括卵子质量、精子质量及受精卵质量等。卵子和精子质量直接影响苗种成活率,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偏重于卵子质量,而忽视精子质量,这种观念是不对的。从遗传及养殖等方面来讲,精子质量和卵子质量同等重要,精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受精率和孵化率的高低及人工养殖苗种成活率。在进行达氏鳇人工繁殖时使用优质精液能大大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及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解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生长特性,2009年9月29日至12月24日对养殖在自然水温(13~18℃)下的1龄幼鱼进行试验研究,测量其全长和体重,应用统计软件Excel和SPSS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达氏鳇幼鱼体重瞬时增长率与水温变化有关,体重增长量和增长率随...  相似文献   

13.
史氏鲟、达氏鳇的资源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达氏鳇(Huso dauricus)属鲟科鱼类,是黑龙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近年来过度捕捞,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本主要通过对黑龙江某江段上的捕捞生产调查统计,评估其现有资源状况,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同时介绍了我国目前对鲟鱼研究方面的进展情况。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地进行了史氏鲟的人工繁殖试验,以后除了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些调查工作外,基本上中断了对这条鱼的人工繁殖试验工作。1989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在勤得利农场建立了第一个史氏鲟放流试验站,当年就进行了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四年中,向黑龙江放流鲟鱼苗累计达107万尾。在此期间有关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利用这一条件开展对鲟鱼的研究,本还介绍了正在进行的“史氏鲟活体取卵手术技术研究”、“鲟幼鱼人工饲料研究”和“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达氏鳇1龄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Huso dauricus)的生长特性,2009年9月29日至12月24日对养殖在自然水温(13~18℃)下的1龄幼鱼进行试验研究,测量其全长和体重,应用统计软件Excel和SPSS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达氏鳇幼鱼体重瞬时增长率与水温变化有关,体重增长量和增长率随水温的降低而变慢,高峰出现在134日龄,水温为18℃;达氏鳇幼鱼的生长指标和生长常数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变化一致,平均全长30.48 cm、平均体重99.23 g的达氏鳇幼鱼经过近3个月培育后,分别达到44.54 cm和383.87 g。其全长(L)与日龄(t)的关系式为:L=2.8602t+28.395(R2=0.9759);体重(W)与日龄(t)的关系式为:W=83.571e0.2649t(R2=0.9797);体重(W)与全长(L)关系式为:W=0.0008L3.4177(R2=0.9931);其中,b>3,表明达氏鳇幼鱼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生长。通过对达氏鳇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旨在掌握其人工条件下的生长规律,为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催产了2组达氏鳇。雄体重136、45kg,雌体重55、75kg,2组雌鱼全产,共获受精卵51.4 万粒,获苗49万尾,受精率88.3%,孵化率95.3%。详细讨论了达氏鳇人工繁殖中有关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6.
达氏鳇胚后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样本系黑龙江野外采集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亲体经人工受精后孵出的子一代,对刚出膜的仔鱼[0日龄,体长(12.08±0.68) mm]到早期稚鱼[60日龄,(129.21±7.69) mm]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形态发育上看来,达氏鳇仔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2个时期:早期仔鱼阶段,即从刚出膜(0日龄)到初次开口摄食(9日龄);晚期仔鱼阶段,即从初次开口摄食到各器官发育基本完成,体透明特征消失,鳍褶和颌齿彻底消失(50日龄),之后进入早期稚鱼期.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和分化明显较晚期仔鱼和稚鱼快,运动、呼吸、感觉和消化等器官在此期间发育与分化快速同步协调,且速度快,使得仔鱼获得避敌与摄食能力,提高了成活率.晚期仔鱼发育主要表现为各骨板的分化和完善,鱼鳍游泳器官功能的进一步强化,鳔的发生和发育,表明此阶段游泳和躲避敌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7.
郑玥  吴善福 《河北渔业》2019,(8):56-59,61
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达氏鳇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日益枯竭。近年来,国内外对达氏鳇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为达氏鳇的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为科学开发达氏鳇资源,促进达氏鳇产业可持续发展,回顾和概述了有关达氏鳇的分布、生物学特征、资源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合分析了达氏鳇的形态特征、食性、年龄与生长、繁殖、洄游及利用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达氏鳇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达氏鳇(Kalugaa,Huso dauric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分类和计数。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卵圆形,大小为(11.22±0.56)μm×(7.92±1.01)μm;细胞质内可见到线粒体;单核细胞为圆形,大小为(10.55±1.61)μm×(9.38±2.04)μm;胞质内空泡较多,有的直接与细胞外相通;大淋巴细胞有指状胞凸,大小为(8.09±1.14)μm×(7.22±1.65)μm;小淋巴细胞有伪足样胞凸,大小为(7.22±1.35)μm×(6.31±1.24)μm;血栓细胞圆形,大小为(4.82±0.68)μm×(4.03±0.81)μm;核质比较大,未发现任何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84±1.38)μm×(10.34±1.31)μm,含有多种形态的细胞核及着色和大小不同的颗粒。嗜酸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26±1.35)μm×(10.16±1.29)μm,嗜酸性颗粒数量较多、个体较大。红细胞密度为82.16×104/mm3~106.90×104/mm3,白细胞密度为1.91×104/mm3~4.55×104/mm3。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12%~8.78%、26.35%~107.43%、3.22%~29.42%、0.69%~23.99%;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