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土壤培养和向阳葵幼苗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热水溶性硼(HWSB)在培养和种植作物幼苗后,比原测定值明显下降,而且施肥培养处理比未施肥培养和施肥种植作物幼苗处理的土壤热水溶性硼(HWSB)都低。其原因:中、酸性土壤的有效钙含量因施肥引入钙离子后而提高,进入土壤胶体的钙交换出的土壤潜在性酸使土壤pH值下降;对于石灰性土壤,活性钙可能与施入的磷酸盐形成沉淀,这类土壤中的硼在被碳酸钙吸附的同时,还可与磷酸氢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耐镉细菌对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类型土壤胶体镉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矿区镉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耐镉细菌,同时提取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种土壤胶体,研究接种耐镉细菌后3种土壤胶体吸附镉的变化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结果】接种耐镉细菌能提高3种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以红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提高幅度最大;接种耐镉细菌使3种类型土壤胶体上弱酸可溶态和残渣态的镉含量降低,而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含量则提高。接菌后,红壤胶体和赤红壤(自然土)无机胶体上不同形态镉含量为残渣态〉可还原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而赤红壤(耕作土)胶体和棕色石灰土胶体则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结论】接种耐镉细菌能促进土壤胶体上镉形态由无效态向有效态转化,提高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土壤培养和向日葵幼苗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热水溶性硼(HWSB)在培养和种植作物幼苗后,比原测定值明显下降,而且施肥培养处理比未施肥培养和施肥种植作物幼苗处理的土壤热水溶性硼(HWSB)都低。其原因:中、酸性土壤的有效钙含量因施肥引入钙离子后而提高,进入土壤胶体的钙交换出的土壤潜在性酸使土壤pH值下降;对于石灰性土壤,活性钙可能与施入的磷酸盐形成沉淀,这类土壤中的硼在被碳酸钙吸附的同时,还可与磷酸氢钙发生共沉淀。土壤发生的这些化学反应均使HWSB下降。而作物幼苗对土壤有效钙的强烈吸收,削弱了土壤固定硼的能力,土壤HWSB会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耐镉细菌对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类型土壤胶体镉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矿区镉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耐镉细菌,同时提取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种土壤胶体,研究接种耐镉细菌后3种土壤胶体吸附镉的变化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结果】接种耐镉细菌能提高3种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以红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提高幅度最大;接种耐镉细菌使3种类型土壤胶体上弱酸可溶态和残渣态的镉含量降低,而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含量则提高。接菌后,红壤胶体和赤红壤(自然土)无机胶体上不同形态镉含量为残渣态>可还原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而赤红壤(耕作土)胶体和棕色石灰土胶体则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结论】接种耐镉细菌能促进土壤胶体上镉形态由无效态向有效态转化,提高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土霉素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土壤中反复添加不同浓度的土霉素进行预处理,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了土壤细菌在含土霉素培养基及普通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用耐药菌发生率作为指标评价了土霉素污染浓度和污染次数对土壤抗土霉素可培养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土霉素污染可诱导土壤土霉素抗性细菌的产生,耐药菌发生率与土霉素添加浓度和添加次数有关。当土霉素添加浓度大于4 mg/kg时,一次处理就可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当土霉素浓度为3 mg/kg时,二次处理可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当土霉素浓度为2 mg/kg时,需要5次处理才可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而当土霉素浓度为1 mg/kg时,5次处理均没有明显诱导土壤可培养细菌产生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含土霉素的畜禽粪可导致土壤土霉素抗性细菌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强还原土壤灭菌(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和土壤熏蒸(soil fumigation,SF)是缓解人参连作障碍的常用方法。为研究2种方法对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强还原土壤灭菌加氯化苦熏蒸(RSD+SF)、强还原土壤灭菌加复合菌(RSD+F)、氯化苦熏蒸加复合菌(SF+F)3种方式改良的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SD+F组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均最高,SF+F组均最低,3组拥有相同细菌菌属431个。RSD+SF组中,丰富度最高的细菌为Gemmatimonas,其丰富度为9.17%;RSD+F组中丰富度最高的细菌为norank_f_noranko_Gaiellales,其丰富度为8.72%;RSD+F组中丰富度最高的细菌为Bacillus,其丰富度为9.16%;Bacillus为3种方式改良土壤前10种优势菌群中共有的优势菌群。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关系,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不同方式改良后的连作人参土壤酶活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知,3种土壤改良方式均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有益细菌属的丰富度并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RSD+SF组和RSD+F组的有益细菌属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均高于SF+F组。  相似文献   

7.
一、氮肥1.土壤中有机氮的利用土壤中大量的有机氮,必须经过水解、氧化,还原等过程,以及微生物作用分解放出氨形成铵盐,或放出硝酸形成硝酸盐才能被植株利用。①氨化作用。有机态氮化物在氨化细菌等相关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氨,在嫌气条件下,生成可被植株直接利用的铵盐,适宜的土壤pH值为6.6~7.5之间。②硝化作用。上述氨化作用生成的氨在土壤通透性良好的条件下,在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作用下生成硝酸,进而形成可被植株吸收利用的硝酸盐。适宜的土壤pH值为6.5~7.9之间。由此可见,在pH值<6.0的酸性土壤中,有机氮的氨化及硝化作用实际上相当弱…  相似文献   

8.
耐重金属细菌对土壤胶体矿物体系吸附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从大冶铜矿区土壤筛选的耐重金属细菌NTG-01为试验菌株,研究在不同pH值及不同菌量条件下该细菌对土壤胶体和粘土矿物体系吸附Cu2 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胶体、矿物与细菌的共存体系对Cu2 的吸附仍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为0.98以上;②在细菌NTG-01的存在下,土壤胶体、矿物对Cu2 的吸附量较无菌时增加,且在一定菌量范围内,随着体系中细菌量的增加,体系对Cu2 的吸附量增加;③细菌NTG-01的存在增加了Cu2 与土壤胶体和矿物表面的亲和力,使其在较低pH值条件下就能被吸附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农田,分析土壤胶体的稳定性及其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探讨四环素在土壤中的胶体运移性变化。[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NPK)和施用有机肥(OF)3种处理,湿筛沉降法筛分制备0.053~2 mm,0.002~0.053 mm和0.002 mm(土壤胶体)3个粒径组土壤颗粒,采用静置沉降和动态激光散射技术分析土壤颗粒的分散稳定性,探讨不同电解质条件下土壤胶体的凝聚动力学,用zeta电位测定仪测定不同电解质溶液下土壤胶体表面电位的变化。最后,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试验分析不同粒径组土壤颗粒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结果]CK处理中土壤胶体含量最高,且更容易凝聚,稳定性最差;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大颗粒(0.053~2 mm)含量,减少了土壤胶体的释放。土壤胶体临界凝絮浓度从大到小的处理分别为OF、NPK、CK。土壤颗粒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在OF处理中最强;土壤胶体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均远大于其他粒径的土壤颗粒和原土。[结论]施用有机肥更有利于土壤大颗粒的形成,未团聚土壤胶体粒级更小,zeta电位更负,在水体中稳定性更强,对四环素的吸附能力也更强。因此,施用有机肥可有效减少土壤中胶体的释放,并能提高胶体在水体中的稳定性及对污染物四环素的吸附,从而影响污染物四环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和迁移。  相似文献   

10.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是指土壤胶体所吸附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1]。常作为评价土壤保肥能力的指标,它反映土壤的负电荷总量和表征土壤的化学性质。采用全自动的淋洗仪和定氮仪完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采用合适的滤纸,分析标准土壤,计算其准确度和精密度能符合标准要求,将本方法与LY/T 1243-1999《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标准方法同时测定7个不同土壤,将成对数值进行t检验,结果表示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故日常工作中可以采用全自动淋洗-定氮仪法分析全自动淋洗-定氮仪项目,从而做到省时,便捷。  相似文献   

11.
耐重金属细菌对土壤胶体及矿物体系吸附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大冶铜矿区土壤筛选的耐重金属细菌NTG-01为试验菌株,研究在不同pH值及不同菌量条件下该细菌对土壤胶体和粘土矿物体系吸附Cd2+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胶体、矿物与细菌的共存体系对Cd2+的吸附仍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为0.99以上。在细菌NTG-01的存在下,土壤胶体、矿物对Cd2+的吸附量较无菌时增加,且在一定菌量范围内,随着体系中细菌量的增加,体系对镉的吸附量增加。红壤胶体、褐土胶体和针铁矿体系对Cd2+的pH—吸附率曲线与无菌时相比整体左移。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改良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探索一种能够治理退化耕地、提高经济效益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河北唐山设施芹菜次生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施肥(CF)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模式(OF、SC、FF)对次生盐渍化土壤生化指标、微生物多样性及芹菜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p H和水溶性盐总量,添施有机肥(OF)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提高19.90%、2.39%、15.13%、0.15%,添施土壤调理剂(SC)后土壤有机质显著增加15.17%,添施功能肥(FF)也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的趋势;设施土壤中阴离子以SO42-为主,阳离子以Ca2+离子为主;SC处理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降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丰度,芹菜产量显著增加27.07%。添施土壤调理剂较OF、SC处理可提高设施芹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硝酸...  相似文献   

13.
膨润土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吸附性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模拟DDT污染的土壤中加入不等量的膨润土作吸附剂,模拟自然降水过程,对其进行淋溶试验,以此来测定土样中吸附的DDT量与吸附剂用量和淋溶水量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吸附是由土壤中原有的土壤胶体和加入的膨润土两者共同完成的。在试验条件下,当土壤中加入膨润土为0.50%时,土壤胶体和膨润土壤二者形成的具有吸附性的结构,使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吸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4.
鄂西山地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与其固相组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鄂西天宝山、武当山、星斗山等山地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CEC)与其固相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⑴随海拔升高,土壤胶体中有机质含量、无定形铁铝含量增加;粘土矿物中,1∶1型矿物减少,2∶1型矿物增多,14埃矿物含量趋于增加,而且在暗黄棕壤及山地棕壤中主要为14埃过渡矿物。⑵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与其固相组成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CEC=25.01+3.23(Fed-Feo)+1.68(O.M.)-8.13(Alc),(R#+2=0.785,n=23)。据此估计的有机质和无机组分对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1%和69%。⑶粘土矿物组合中含有较多蛭石,或主要为14埃过渡矿物且伴生少量蛭石时,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量较高;而以14埃过渡矿物为主且伴生少量绿泥石时,其阳离子交换量较低。⑷每百克有机质的表观阳离子交换量为119毫克当量,脱有机质处理前后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的差值与处理前胶体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8,n=23)。⑸柠檬酸钠处理前后胶体阳离子交换量的 增值与脱去的羟基铝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4,n=23);每脱去1克羟基铝,胶体表观阳离子交换量增加6.8毫克当量/100克土壤胶体。  相似文献   

15.
为对比不同类型秸秆对强还原处理土壤(RSD)理化指标和微生物变化特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晾干的玉米秸秆(CS),晾干的芒草秸秆(MS),晾干的玉米和芒草秸秆混合(CMD),新鲜的玉米和芒草秸秆混合(CMW)4个处理,并以化学熏蒸和仅淹水处理作为对照,以评估不同强还原物料处理土壤培养过程中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期间不同RSD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pH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降幅达到83%~98%。与单一秸秆相比,混合晾干秸秆RSD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群落多样性,其中Shannon指数的增幅为49%,而混合新鲜秸秆处理对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培养期间,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总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在CMW组先降低后升高,而在CMD组降低了51%。在细菌属水平上,CMD组伯克氏菌目中未分类的属(UC-Burkholderiales)、丛毛单胞菌科中未分类的属(UC-Comamonadaceae)、厌氧黏细菌属(Anaeromyx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bacteroides)相对丰度于培养结束时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antel检验表明具有特征性的细菌类群(如AnaeromyxobacterPseudobacteroides)与土壤pH、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且Anaeromyxobacter与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强还原物料组成及晾干程度均对土培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钙质钝化剂对稻田土壤溶液中Cd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讨不同钙质钝化剂对稻田土壤溶液中Cd浓度的影响,以一种Cd严重污染的农田土壤和两个水稻品种(台粳8号、Ⅱ优3301)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三种钙质钝化剂(石灰石粉、白云石粉和消石灰)对土壤溶液Cd浓度以及相应的土壤Eh值和土壤溶液pH、Fe、Mn、TOC浓度动态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探讨了钙质钝化剂降低植稻土壤Cd有效性的机理。结果表明,在植稻期间,三种钝化剂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溶液的pH值,降低了土壤溶液中Cd、TOC、Fe和Mn的浓度和土壤的Eh值,降低了根表铁膜数量、铁膜Cd含量和水稻根系Cd含量。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溶液Cd浓度与土壤Eh值、土壤溶液的TOC、Fe、Mn浓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溶液pH值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在酸性Cd污染的植稻土壤上,钙质钝化剂通过提高土壤pH值、促进土壤的还原、抑制Fe/Mn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减少水溶态有机物的形成等途径降低了土壤Cd的溶解性。钙质钝化剂抑制了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降低了铁膜对Cd的富集,从而也降低了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在钝化剂种类、移栽时间和水稻品种三个外部因素中,水稻品种对土壤溶液中Cd的影响较大。在pH、Eh、TOC、水溶性Fe和Mn浓度等土壤因素中,水溶性Fe浓度成为影响水溶性Cd的主要因素(成熟期)。研究表明,三种钙质钝化剂对土壤溶液中Cd浓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对根系Cd含量的降低效果因水稻品种而变。在提高土壤溶液pH方面,白云石粉的效果总体强于石灰石粉和消石灰。  相似文献   

17.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流动性,还在微生物生化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目前有关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SON含量的相关性报道很少。测定了南方3种人工林土壤SO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SON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表层土壤(0~20 cm)水溶性SON含量极显著地高于深层土壤(20~40 cm);不同林型土壤SON含量差异不显著;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相对生物量极显著地高于阔叶林和针叶林(P<0.001),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细菌和放线菌显著高于针叶林,但阔叶林土壤真菌的相对生物量显著低于针叶林(P<0.05)。假单孢菌和甲烷氧化菌的相对生物量以阔叶林为最高(分别为9 756.3±751.7和1 476.3±15.5 nmol PLFA/g),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而针阔混交林显著高于针叶林(P<0.05)。土壤SON与土壤微生物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电导在土壤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它可能作为揭示土壤胶体颗粒表面与离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有效工具. 在该研究中, 将不同浓度的KNO3分别加入土壤胶体悬液和水体系后测定体系电导率和pH值, 研究了土壤表面电荷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悬液电导的影响, 结果发现: 1) 随体系电解质浓度增加, 胶体表面可变负电荷的数量增加, 胶粒电导增加; 2) KNO3的水解使得加入的KNO3浓度越高, 悬液体系的pH值越低; 3) 决定可变电荷体系表面负电荷多少的关键并不是H+的活度的高低, 而是表面静电吸附中H+与盐基阳离子的相对竞争力的强弱, 即低的pH值并不一定导致表面负电荷数量降低; 4) 在研究电解质对可变电荷胶体表面电荷的影响时, 不能忽略离子水解对表面电荷性质影响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9.
硫酸盐还原菌修复铬(Ⅵ)污染土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含铬污水、活性污泥和铬污染土壤中分离出6株硫酸盐还原菌(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简称SRB),并对它们进行了还原C“Ⅵ)能力的验证试验,研究了利用其中2株菌(Wn-1和Ws-2)修复Cr(Ⅵ)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株SRB都具有还原Cr(V1)能力,综合分析3个不同初始Cr(Ⅵ)浓度的Cr(Ⅵ)转化率,Wn-1和Ws-2的还原Cr(Ⅵ)能力较强,其次为Ws-1和Wn-2,而Tj和Tg较弱,即从电镀厂污水处理厂污水和活性污泥中分离的菌株Cr(Ⅵ)还原能力较强,而从电镀厂附近土壤和基地铬污染土壤中分离的菌株Cr(Ⅵ)还原能力较差;初始Cr(Ⅵ)浓度过高会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还原能力;菌株Wn-1和Ws-2都能很好地修复Cr(Ⅵ)污染土壤,但它们的混合菌液修复效果更佳,10d后Cr(Ⅵ)的转化率达75.3%;菌株Wn-1和Ws—2经初步鉴定为脱硫弧菌。  相似文献   

20.
CCl4既作为电子受体,又是毒性极强的抑制剂,其生物毒性将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产物及生物降解的效率。采用多管发酵法(MPN),研究了初始四氯化碳浓度对厌氧系统中两类主要微生物——发酵性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毒性作用,为进行地下水及土壤厌氧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四氯化碳浓度越高,对发酵性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毒性越强;且相同浓度的CCl4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抑制作用较发酵性细菌要强得多;初始浓度(V/V)0.001%~0.005%的CCl4对发酵性细菌几乎没有抑制,而对硫酸盐还原菌总数的抑制率在47%~63%以上;浓度(V/V)高于0.01%的CCl4对发酵性细菌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96%~99%,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抑制作用更强,抑制率高达99.9%;在相同条件下,发酵性细菌比硫酸盐还原菌对四氯化碳的耐受性要强得多,微生物对四氯化碳的耐受程度将影响四氯化碳降解效率及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