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9年5月对江苏省5个地区的22个县市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共采集76份含根系和根际土壤的样本,经分离与鉴定表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CCN)在徐州、连云港、宿迁和盐城等地区都有分布,检出率为35%。徐州的沛县、丰县、邳州和睢宁等4个县市的小麦孢囊线虫病检出率超过90%。其中,丰县华山镇、沛县河口镇和丰县城东的田块孢囊密度较大,每100 mL土壤的平均孢囊数分别为161、159个和112个,每个孢囊的平均含卵量分别为187、190粒和174粒。这是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江苏省发生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于2011-2017年对山西省主要市(县)小麦上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从运城、晋城、临汾、长治、晋中、太原等市小麦产区百余个乡镇采集和分离小麦根及根围土壤样品1 131份,其中336份检出有孢囊线虫,检出率为29.7%;运城市和临汾市小麦根及根围土壤样品孢囊检出率高,分别达到42.3%和32.5%,晋中市、长治市、太原市以及晋城市等地区也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因地区、栽培制度和土壤质地等的不同,土壤中线虫的群体密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白雌虫密度最高的群体分布在运城市的一些地区(每100mL土壤中白雌虫数平均达到101个)。通过形态学鉴定明确山西省小麦上孢囊线虫群体种类较为单一,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未发现我国小麦上另一重要的孢囊线虫种类——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小麦孢囊线虫在山西不同地区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山西省针对性地开展小麦上孢囊线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主产区菲利普孢囊线虫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情况,作者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5月通过随机采样调查方法,从商丘、漯河、许昌、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焦作等八地区19个县市采集到61份小麦孢囊线虫(CCN)的根围土壤样品,分析了样品的孢囊密度,发现采自商丘、新乡、鹤壁、安阳和濮阳地区的样品孢囊密度普遍较高,CCN发生比较严重;利用双重PCR技术对样品的CCN种类进行了快速检测鉴定,检测出禾谷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33份;菲利普孢囊线虫单一侵染的样品有9份,与禾谷孢囊线虫复合侵染的样品有19份。菲利普孢囊线虫主要采自商丘、漯河、许昌、新乡、焦作等五个地区,其中商丘地区发生比较普遍。该研究可为河南省小麦的品种布局和孢囊线虫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甘肃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2009-2012年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Z字形取样法,取根际0~20cm土壤,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g土样的孢囊数量,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线虫。从甘肃省12个地区50个县区,134个乡镇共采集到463个小麦田间土样。结果表明,孢囊平均检出率为47.9%,其中冬麦区孢囊平均检出率为61.5%,春麦区平均检出率为34.2%,冬麦和春麦混播区为52.3%,冬麦、春麦及冬春麦混播区平均孢囊数分别为3.5、6.8和3.9个/100g土样。其中平凉市灵台县和兰州市永登县孢囊线虫发生最为严重,个别地块每100g土样中孢囊数超过40个。根据孢囊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将甘肃省采集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治甘肃省麦类孢囊线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cystnematode,CCN)是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病害,一般可使小麦减产15%~25%,在实际生产中具体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泛黄,分蘖减少、长势较弱,极易被判断为缺肥的症状,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为了彻底摸清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在我市的分布危害情况,为进一步制定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组织全市植保系统技术人员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进行了大面积区域普查和重点调查,基本摸清了该病在襄阳市的发生分布情况,并结  相似文献   

6.
小麦孢囊线虫病(CCN,Heterodera avenae)已成为山东省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研究CCN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为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研究了山东省17地市34个群体的r DNA-ITS区,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中10个地市的27个种群做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r DNA-ITS系统发育树中,山东省34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与H.pratensis、H.australis及中国H.avenae群体亲缘关系较近。3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31条条带,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100%。菏泽、潍坊、烟台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枣庄、威海、淄博、滨州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M antel检测和聚类结果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并无显著的相关性,AM OV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的遗传变异中17.7%的变异发生在群体间,82.3%的变异发生在群体内。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H.avenae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间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7.
安徽颍上县禾谷类孢囊线虫发生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翔  吴慧平  马骥  王龙平 《植物保护》2012,38(5):124-127
为了解安徽皖北麦区及颍上县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和危害情况,用"zig-zag"法在皖北不同麦区采集小麦根际土样60份,利用Fenwick&Oostenbrink法分离CCN孢囊,统计卵密度发生频度。依据孢囊阴门锥等形态特征,鉴定颍上县CCN种类。利用扩散系数法判断CCN田间平面分布型,利用系统观察法,动态监测小麦生长季节0~300mm土层的2龄幼虫(J2)虫口变化。通过酸性品红染色方法监测早期侵染;选择CCN密度中等田块,以涕灭威作播前土壤处理,比较‘泛麦5’等品种的药剂处理间的株高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皖北麦区,62%的田块CCN卵发生密度为1~10个/g土;经鉴定发生在颍上县的CCN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颍上黄桥镇双楼村禾谷孢囊线虫在田间为块状分布;在颍上监测到J2对小麦侵染的最早时间在3月18日,当感染田块卵密度在2.5~20.5个/g土时,产量损失为9.8%~14.9%,其中‘泛麦5’产量损失显著,达14.9%。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分布和发生程度,采用Z字形取样法,对甘肃省陇东南地区9个县(区)37个乡镇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和分布进行调查,并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比对鉴定线虫种类。共采集土样411份,陇东地区大豆孢囊线虫检出率为87.2%,其中镇原、西峰、正宁、华池和环县的检出率最高,达100%,镇原孢囊发生量最大,平均孢囊数为11.4个/100 g土;陇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检出率为63.7%,成县和徽县分别为64.0%、63.0%,平均孢囊数分别为0.9和1.2个/100 g土。经形态学特征观测和rDNA-ITS序列比对,甘肃省陇东南采集到的孢囊线虫均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相似文献   

9.
豫北及冀南地区4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种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是世界上为害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重要根部线虫病害,许多国家受害严重[1].该病的病原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group)是一个复合种群组,包括12个有效种和几个未命名的种,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大麦孢囊线虫(H.hordecalis)和麦类孢囊线虫(H.latipons)[1].我国1987年在湖北省天门县首次在小麦上发现禾谷孢囊线虫病,Wang等[2]鉴定病原为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后陆续在河南、安徽、山东等多个省份发现该病,病原均为该种线虫.2010年Li等[3]在河南许昌报道发现了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和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小麦孢囊线虫病是青海省小麦青稞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2007-2010年,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对青海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病主要分布在青海省西宁、海东、海北、黄南、玉树、海西州6个地区,在不同海拔、不同生态区均有分布,但不同生态区以及同一生态区不同地块间发生量差异较大。垂直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同一地块中禾谷孢囊线虫主要分布在20 cm以上的土层中。  相似文献   

11.
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作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重要农业措施,为了明确青海省春麦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控制效果,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法对生产中应用的6种轮作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小麦与马铃薯、油菜、蚕豆轮作两年或以上能有效降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土壤中的孢囊量减少39.31%~84.39%,单孢虫口数量减少73.21%~95.35%,虫口密度减少83.76%~97.82%;不同作物间,小麦与马铃薯或蚕豆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74.39%~79.37%)显著优于小麦与油菜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67.16%)。在同一地块相同条件下,种植油菜、蚕豆、马铃薯、小麦4种作物,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均能正常孵化,4月底土壤中的2龄幼虫(J2)量增加,5月上旬达到高峰期,5月中旬开始,土壤中的J2、孢囊量、虫口密度和单孢虫口数量均急剧下降,6月至7月份下降幅度小,趋于稳定;田间空孢囊率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急剧增加,7月份趋于稳定,8月份以前,4种作物田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动态和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一致,8月中旬,小麦田随着新孢囊脱落到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开始上升,小麦收获后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增加28.62%,虫口密度增加41.30%;而油菜、蚕豆、马铃薯田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减少32.27%~48.36%,虫口密度减少70.91%~81.73%,8月中旬至10月份小麦田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极显著高于油菜、蚕豆、马铃薯田。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萧县禾谷类孢囊线虫发生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安徽省萧县不同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和分布规律,2007-2010年间进行了田间调查.利用随机调查法采集土样360份,用漂浮法分离孢囊,计算雌虫、孢囊的数量以及CCN发生率;每取样点选30个孢囊测计卵密度,利用频度法分析卵密度发生量(egg density occurrencequantity,EDQ)频度,以及不同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EDQ差异.依据孢囊阴门锥形态和de-Man法鉴定种类.结果表明,萧县马井镇麦区线虫种类为Heterodera avenae,调查田块中87%田块发生CCN,中等海拔(31~40m)田块的EDQ显著高于低海拔(21~30m)的EDQ (P<0.05);沙土地田块中,前茬为大豆时的EDQ显著高于前茬为玉米时的EDQ (P<0.05),不同土壤类型田块EDQ差异不显著.本文首次揭示了安徽省萧县禾谷类孢囊线虫发生和分布规律,为当地相关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河南省主要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明确孢囊线虫对不同作物的危害情况,于2017—2020年对河南省18个市50个县(区)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作物的孢囊线虫种类和发生分布进行随机取样调查,采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进化树分析技术鉴定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种类,并根据土壤中孢囊基数和单孢囊卵数明确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病严重度。结果显示,共采集土壤样品308份,其中224份样品检测到孢囊,孢囊检出率为72.7%。小麦孢囊线虫发生分布范围覆盖40个县(区),其中15个县(区)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23个县(区)为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侵染,南阳市西峡县西坪镇和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混合侵染发生区;玉米孢囊线虫H. zeae在濮阳市清丰县韩村镇、许昌市长葛市董村镇和禹州市范坡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旱稻孢囊线虫H. elachista在信阳市潢川县魏岗乡、来龙乡和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孢囊线虫发病严重度数据表明,小麦田平均孢囊含量高达17.3个/100 mL;玉米田平均孢囊量为11.0个/100 mL;水稻田平均孢囊量为4.4个/100 mL。表明河南省孢囊线虫高发地块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东和豫中平原区。  相似文献   

14.
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途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扩散传播途径,调查病区农用机械、麦田翻耕后田间及其周边流水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孢囊数量.结果表明,收割机、旋耕机和播种机上土样的孢囊检出率分别为27.1%、51.6%和44.0%,麦稻轮作的病田中,浪渣的孢囊检出率为58.3%,翻耕后麦田积水、沟渠和小河流中的孢囊检出率分别为33.3%、22.7%和7.7%.说明农业机械的跨区作业和水流是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Using potato, eggplant and thorn apple as test pla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inoculum density and plant infection was studied as a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quantitative bioassay of Verticillium dahliae. A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demonstrated (P < 0.05) between soil inoculum densit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on roots for all three test plants and for soil inoculum densit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in sap extracted from stems for eggpla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higher with densities on or in roots (R2 varying from 0.45 to 0.99) than with densities in stems (R2 varying from 0.04 to 0.26). With eggplant, population densities on/in root and in sap extracted from stem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at 20 and 25°C with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0.41 and 0.53, respectively. For potato, root colonization was higher at 15 than at 20°C, whereas the reverse applied to eggplant. Stems of potato were less colonized than stems of eggplant. The pathozone sensu Gilligan (1985) was calculated to be <300 µm, indicating that infection was caused by microsclerotia which were located close to the roots. To assess the density of V. dahliae in plant tissue pipetting infested plant sap on solidified ethanol agar medium without salts yielded higher densities than using pectate medium or mixing sap with molten agar. A bioassay for determining effects of (a)biotic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V. dahliae in the plant is recommended with eggplants as a test plant, grown in soil infested with 300 single, viable microsclerotia g-1 soil at a matric potential of –6.2 kPa, and incubated at 20°C for 8 weeks.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rDNA-ITS区序列与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虫通用引物TW81和AB28对采自陕西的20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利用Mega软件的UPGMA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及其与GenBank公布的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片段的长度为1 045 bp,且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ITS区序列同源性为99.56%,只有3处碱基存在差异。其ITS区同中国河南(EU106175)、北京(AY148382)、山东(HM370427)的禾谷孢囊线虫H. avenae,澳大利亚的H. australis(AY148395)及俄罗斯的H. pratensis(AY148351)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利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Ava Ⅰ(Eco88 Ⅰ)、Alu Ⅰ、Hha Ⅰ(Cfo Ⅰ)、Hae Ⅲ(BsuR Ⅰ)、Hind Ⅲ、Hinf Ⅰ、Rsa Ⅰ和Mva Ⅰ(Bst N1)对20个陕西省CCN群体的ITS区PCR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谱(RFLP)分析,结果表明8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ITS-PCR产物后共产生22个酶切片段,20个种群的PCR-RFLP谱型一致,表明陕西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是同一个群体且与已报道的中国CCN群体的“C”型一致,有别于欧洲的“A”型群体和印度的“B”型群体。这是首次报道陕西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的分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