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次降雨下的山坡道路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丘陵区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由于大规模以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建设和以石油资源开发引起的山区道路建设对本地区侵蚀环境和侵蚀动力机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坡面水土流失与道路水土流失对比发生了新变化,在坡面侵蚀得到初步治理的新环境下,水土流失源于道路侵蚀则上升为主要地位。本文分析了2005年7月2日次降雨引起的支道山路(植物路)、干道山路、石油运输道路和农林草地小区、小支沟的径流、泥沙系统监测结果,提出在本次降雨条件下,三类道路的产沙强度分别为:支道山路500t·km^-2、干道山路3163t·km^-2和运油道路13500t·km^-2,而农林草地下垫面的产沙强度则仅为:5.68~184.38t·km^-2,道路产沙强度远大于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道路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42%。而灌草地侵蚀产沙仅占流域的26.7%。进而提出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应该重点放在道路防蚀的观点,成果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选取江西余江县小流域的旱耕地与水稻田作为研究区,利用137^Cs技术示踪红壤耕地的土壤侵蚀。由于耕作措施的混合作用,137^Cs均匀分布在耕层深度内,且绝大部分含量集中在旱耕地和水田表层的18和27cm以内;采用了杨浩的土壤侵蚀模型得到了50a以来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速率。结果表明,非耕地土壤侵出速率为2953t·km^-2·a^-1〉旱耕地960t·km^-2·a^-1〉水稻田840t·km^-2·a^-1;水田比旱耕地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微地貌是影响研究区内部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利用周维芝模型和杨浩模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都能反映土壤侵蚀的强度和空间分布。137^Cs技术不仅用来示踪不同土地类型上50a来的土壤侵蚀速率和空间分布,而且为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提供一种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等高植物篱笆条件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发生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红壤坡耕地植物篱笆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特征、土壤入渗特性及径流量、侵蚀量、侵蚀雨量、降雨量、入渗量的发生特征.结果表明,与大豆单作相比,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rna Baroni)和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植物篱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减少10.14~11.56倍和135.34~165.84倍;植物篱笆处理和大豆单作处理的径流量、侵蚀量与可产生侵蚀的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了相应的降雨产流、降雨产沙、径流侵蚀回归模型,同时建立了降雨入渗、入渗产流、入渗侵蚀的回归模型.植物篱笆水土保持的本质原因是植物篱笆地下部根系显著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显著增强了土壤的入渗能力,植物篱笆带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较高的土壤入渗量和较大的稳定入渗速率.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由于大规模以植被恢复重建的生态建设和以石油资源开发引起的山区道路建设对本地区侵蚀环境和侵蚀动力机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坡面水土流失与道路水土流失对比发生了新变化,在坡面侵蚀得到初步治理的新环境下,水土流失源于道路侵蚀则上升为主要地位。本文分析了2005年7月2日次降雨引起的支道山路(植物路)、干道山路、石油运输道路和农林草地小区、小支沟的径流、泥沙系统监测结果,提出在本次降雨条件下,三类道路的产沙强度分别为:支道山路500 t·km-2、干道山路3 163 t·km-2和运油道路13 500 t·km-2,而农林草地下垫面的产沙强度则仅为:5.68~184.38 t·km-2,道路产沙强度远大于农林草地的产沙强度,道路产沙量占流域总产沙量的42%。而灌草地侵蚀产沙仅占流域的26.7%。进而提出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应该重点放在道路防蚀的观点,成果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环太湖丘陵地区选择4种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野外原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磷素随地表径流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各场降雨水相总磷的“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呈对数正态分布。悬浮颗粒态磷是水相磷素迁移的主要形态,占水相总磷的76%~89%,其浓度主要由表土总磷含量及地表径流量决定;而溶解态磷(DP)主要与表土中的有效磷含量以及径流与表土相互作用深度有关。溶解态无机磷(DIP)占溶解态磷的57%~85%,竹林的DIP浓度最高。菜地径流的有机磷含量(DOP)明显高于另外3种土地利用。不同土地利用下溶解态和悬浮态磷的迁移通量分别为23~92.7mg·m^-2·a^-1和113.4~364.3mg·m^-2·a^-1,与地表径流量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输出系数模型,结合RS和GIS技术,对长江上游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3年的非点源氮素负荷进行估算,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总量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30.69万t上升到2003年的130.34万t。就省份和水系而言,四川一直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贡献率为53.3%;1960-1990年的金沙江水系,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总量最大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5.4%和27.5%。长江上游非点源氮素负荷强度也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31t·km^-2上升到2003年的1.30t·km^-2。就省份和水系而言,重庆一直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省区,多年平均负荷强度为1.58t·km^-2;1960-1990年的上游干流区间,1990年后的嘉陵江水系,是氮素负荷强度最高的水系,两者的多年平均负荷强度分别为1.46和1.49t·km^-2。  相似文献   

7.
北京东南郊大气降尘中的多环芳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5-03-2006-01北京市东南郊4个采样点约10个月的降尘样品进行采集,利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样品中16种美国EPA优控多环芳烃(PAHs),并利用GC-MS对其定量.结果表明,16种PAHs组分在4个采样点全年的降尘样品中均能检出,浓度最大和最小的组分分别为PHE和DahA,年平均值分别为2 017.36和2.55 ng·g^-1,降尘样品中16种PAHs组分浓度之和范围在713.63~40 448.38 ng·g^-1之间.通州区境内降尘以及降尘样品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沉降通量分别为466.8 t·km^-2·a^-1和1.85 kg·km^-2·a^-1.降尘及PAHs的沉降通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变化,分别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趋势.地面扬尘作用可以对降尘中PAHs浓度产生一定的稀释作用,降尘中PAHs浓度与SO2的API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风速和风向对降尘的沉降速率和降尘中PAHs浓度的影响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8.
红壤坡面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有、无植被覆盖径流小区红壤坡面周年内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高峰期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于不同时期的降雨特征和降雨侵蚀力构成因素决定。坡面流失泥沙悬移质养分浓度均高于推移质中的养分浓度。顺坡种植油菜—花生处理,坡面流失泥沙钾、磷养分浓度高于休闲裸坡处理。红壤坡面养分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但磷、钾以水溶态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养分流失途径。流失泥沙悬移质和推移质都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坡面有、无植被覆盖会使流失泥沙养分富集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黔北小流域侵蚀性降雨与产沙的关系,以遵义浒洋水水土保持监测站2009—2012年降雨实测资料为基础,在4个径流小区各28场降雨的降雨量、降雨强度、最大30 min雨强、降雨侵蚀模数等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采用次降雨侵蚀力、覆盖度的回归模型及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浒洋水小流域的次降雨径流侵蚀产沙规律。结果表明:流域内5—7月份总径流量、总产沙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64.05%和62.62%。当次降雨侵蚀力20,降雨侵蚀模数与降雨侵蚀力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降雨侵蚀模数与覆盖度呈二次函数负相关关系;当降雨侵蚀力20,降雨侵蚀模数与降雨侵蚀力呈一次函数正相关关系,降雨侵蚀模数与覆盖度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通过二元非线性回归,建立并验证次降雨侵蚀力、覆盖度与降雨侵蚀模数之间的适用公式。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有、无植被覆盖径流小区红壤坡面周年内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小区产流、产沙量的高峰期与降雨量的高峰期相一致.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季节分布的不均匀性是由于不同时期的降雨特征和降雨侵蚀力构成因素决定.坡面流失泥沙悬移质养分浓度均高于推移质中的养分浓度.顺坡种植油菜-花生处理,坡面流失泥沙钾、磷养分浓度高于休闲裸坡处理.红壤坡面养分以泥沙结合态流失为主,但磷、钾以水溶态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养分流失途径.流失泥沙悬移质和推移质都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现象,坡面有、无植被覆盖会使流失泥沙养分富集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国有林场伐区道路技术标准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福建省的地形地貌和我国生产的轻型运输机械类型,探讨建设我省国有林场既能满足现有的伐区生产,又利于今后改造的林道形式——轻型车道、手扶拖拉机道.从轻型农用车、手扶拖拉机的运输机械性能上研究它们在林道上行驶车速、道路宽度、纵坡、最小转弯半径等适应的范围,以及这2种林道建设技术标准.并按有关道路建设理论探讨国有林场伐区道路的技术标准  相似文献   

12.
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及对自然生态的改造有了较大的改变,重新建立并营造了人与自然生态景观的关系。现以松江沈砖公路沿线景观带为例,阐述自然生态型理念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与实践过程,探讨如何对场地采取科学的规划、细致的分析和成熟的施工技术,将自然景观、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融合,营造出一个既能供人休憩、游乐又便于养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3.
呼和浩特市道路绿地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呼和浩特市市区的道路绿地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绿化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呼和浩特市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道路绿化树种选择科学化、注重养护管理从而巩固绿化成果、加强领导确保城区绿化任务落实、以园林文化为依托建设园林城市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设计以融山融色的生态理念,将芜湖县新芜大道打造成一条浮于绿野之上的如韵律般的林荫景观大道。通过有意识的植物营造,将海棠春坞、丹枫晚秋、西峰秀色、听松风处4个特色景观区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四时美景,花开不断"的特色,并结合绿道建设,最终将新芜大道打造成芜湖高品质的绿色廊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国外马秋思林道网理论,结合大兴沟林业局的实际经营条件,应用各项经营费用总和最小的原理,以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建立数学模型;又结合林业经营实际对其加以修正,使其符合于实际而求得该局的各种路网的合理林道密度,以供生产管理和规划设计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系统学原理,运用林道网理论,探讨吉林林区常年岔线与冻板道的合理比重问题,可为林区道路设计提供依据。经过研究,初步得出吉林林区的合理比重为0.20~0.25:0.75~0.80。  相似文献   

17.
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域范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动植物栖息地破碎等严重的生态学后果,道路生态学随之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道路生态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域等相关领域,包括生态学影响范围、类型及其形态、格局等。大量研究表明,道路对周边动植物等生物因子以及周围环境中土壤、水分和空气成分等生态因子的影响范围各不相同,道路生态学影响域的范围随着道路的利用率以及各生态因子种类及其变化特点而有所不同。在综述国内外学者对道路生态学影响域范围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议中国应开展道路生态学影响域的综合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道路规划的实践中,推动国内道路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参58  相似文献   

18.
道路的不断扩张对所在区域周边景观的干扰效应日趋明显。在森林功能区划时,需要充分考虑道路的干扰因素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景观破碎化风险。本研究从景观层面切入,在对研究区道路系统进行属性分级后,利用空间道路干扰指数作为定量化手段评价道路对森林景观的潜在影响;以北京市十三陵林场的森林经理调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对该指数进行测试应用并探讨十三陵风景区潜在道路干扰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道路干扰指数能够反映研究区内的道路干扰情况,针叶林地区受潜在干扰威胁最为严重(归一化指数平均值为41.87);主要优势树种白皮松受潜在干扰威胁最大(65.92),需要重点监测;进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后发现,在构成道路干扰指数的3个二级指数中,最近干扰(N)对最终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0.99)。空间道路干扰指数是一个快速有效的定量化工具,便于森林经营管理者在景观尺度上评价道路干扰情况,迅速发现区域内道路干扰的高威胁地带,有目的性地对森林景观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城市的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街道,因此道路的景观设计对于城市意象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相对侧重于功能性、安全性、美观性以及生态型,而对历史文化内涵在道路景观中的体现则缺乏应有的重视。作者从街道空间轮廓完善、街道色彩组合定位、形态学演绎三个方面,结合重庆市渝北区兰馨大道景观设计实例,来研究如何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凸现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促进更加和谐、完善的城市意象的形成,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妙峰香道村落旅游开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香道是京西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边的村落作为重要的空间节点,是进行宗教和民俗活动的重要承载空间。涧沟村、三家店村和樱桃沟村作为妙峰古香道的村落旅游开发代表,目前存在各自的问题,而妙峰香道旅游开发在整体上应以聚落区位优势的利用、增强游客与村民的互动性、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为对策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