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淮冬麦区小麦超高产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和调查,分析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条件下的品种特征、育种方向和栽培环境。作者认为在超高产情况下,大穗型品种具有更大的产量潜力;近期内应选用大穗较多穗型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80~520万穗/hm2、38~42粒/穗、45~51g/千粒;进一步的育种目标为选用大穗少穗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00万穗/hm2、50粒/穗、55g/千粒。栽培土壤环境背景值应为:有机质>1.2%、速效氮>70mg/kg、速效磷>25mg/kg、速效钾>110mg/kg  相似文献   

2.
超级稻高产群体与产量形成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高产群体的构建就是根据品种生育特性 ,运用综合农艺措施培育健壮水稻茎蘖 ,构建高质量群体结构 ,使蘖、穗、粒等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 ,创造出超高产的产量水平。超级稻要实现12t/hm2的产量 ,必须有理想的穗、粒结构 ,如协优9308组合要求每hm2移栽19~20万丛多蘖壮秧 ,每丛平均5个左右茎蘖 ,落田苗100万左右 ,通过肥水管理有效实现早发促蘖 ,12叶期前最高苗数达300万/hm2,适时搁田 ,有效穗达225万/hm2,成穗率85% ,早管强蘖大穗 ,每穗总粒数200粒 ,结实率90% ,千粒重27.5g。这种超高…  相似文献   

3.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7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杂交中籼协优57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推广速度快,效果显著,已通过安徽,陕西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其单产10.5t/hm^2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25万 ̄285万/hm^2,每穗总粒数170 ̄180粒,结实率83% ̄85%,千粒重27g,据此提出了培育适龄壮秧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早熟高产玉米育种目标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6-1999年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早熟组材料汇总结果分析,提出河南省早熟玉米高产育种目标:玉米产量目标应达到7500kg/hm^2以上;穗行数14-15行;行粒数35-37粒;千粒重290-310g;出籽率86%-88%。先育出品质优,抗逆性较好,株高为240-255cm的早熟优良玉米品种为宜。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综合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近年来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得出:施足基肥,培肥地力是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9000kg的关键;因地制宜选用高产良种和合理的栽培技术是实现每化顷产量超9000kg的基本保证。初步认为,在目前生产条件下,选用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创每化顷9000kg以上产量较种植大穗型品种更为稳妥;基本苗多穗型品种以120-180万/hm^2,大穗型品种以210-240万/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湖南省1972~1992年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产量分析结果,指出我省水稻育种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早稻或晚稻均上了7500kg/hm^2。产量7500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是颖花量3.5~4.0万/m^2,结实率75%~80%,千粒重26~28g,这些指标可作为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目标确定的依据,由于水稻育种的进步,早稻和晚具有相同的生产潜力,生产上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机械覆膜穴播啤麦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机械覆膜穴播啤麦在宁夏淡灰钙土地区条件研究,其最适播种量99~159kg/hm^2。合理群体结构:基本苗225万~300万/hm^2,最高总茎数1200万~1350万/hm^2,分蘖成穗率达50%以上,收获穗750万/hm^2以上,每穗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40g,增产4.9%~8.9%,增加效益525.60~974.40元/hm^2。  相似文献   

8.
旱地莜麦合理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盼忠  冯高 《麦类作物》1997,17(4):48-50
通过播量300-900万粒/hm^2的九个密度处理试验,分析了密度对莜麦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出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旱地莜麦的适种植密度为:播量600-675万粒/hm^2,基本苗400-5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沿海垦区稻茬啤麦以18万/667m^2基因苗及施氮量15kg/667m^2时产量最高;并以基本苗18万/667m^2、施氮15-18kg/667m^2为最佳组成,其穗粒结构合理,倒伏风险小,有效穗46万-50万/667m^2,每穗实粒22粒,千粒重41g产量可达400kg/667m^2。  相似文献   

10.
两种不同穗型水稻超高产直播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两种不同穗型高产水稻品种单产700~850kgg667m^2超高产稻田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弯曲穗型品种新稻11号(珠光)依次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半直立穗型品种99—28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实现单产700~850kg/667m^2超高产直播栽培水平的技术途径:弯曲穗型品种是靠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达到穗大、粒多、粒重的个体,稳定提高千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改善群体质量,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提高品种的抗倒性;半直立穗型品种是靠增穗增粒稳定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超高产直播栽培关键技术是保证播种质量,提高出苗率,确保苗足穗多,充分发挥耐肥抗倒、生物产量大的优势,提高穗数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性状演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55~1997 年75 个试验组别、786 个参试品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呈非一致性变化 ;同时有的年份气候条件对性状表值的影响程度超过了遗传因素。提出现阶段高产、超高产育种中各性状的理想构成模式应为:株高在偏高年型 85~90 cm ,偏 低年型75~80 cm ;穗数 525~600 万/hm 2;千粒重分别为40~45 g 和 38~40 g;穗长9~11 cm ;分化小穗数 20~22 个;结实小穗数 18~20个;穗粒数35~45 粒。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种性状演变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955~1997年75个试验组别、786个参试品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呈非-致性变化。同时有的年份气候条件对性状表值的影响程度超过了遗传因素。提出现阶段高产、超高产育种中各性状的理想构成模式应为株高在偏高年型85~90cm,偏低年型75~80cm,穗数525~600万/hm^2;千粒重分别为40~45g和38~40g;穗长9~11cm;分化小穗数20~22个;结实小穗数18~20个,穗  相似文献   

13.
珍汕97A繁殖产量因素分析及其高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珍汕97A繁殖构成的四个因素进行相关回归及道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是构成产量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繁殖高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效穗是构成产量的基础。高产繁殖技术须将有效穗稳定在300万/hm^2基础上,把每穗着实粒数提高到50粒以上。  相似文献   

14.
高产花生单粒植群体密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花生单粒植不同群体密度荚果产量效应明显。中熟大花生和早熟小花生单粒植适宜群体密度分别为21-24万株/hm^2和24-2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两系杂交中稻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选用2两优培九和培矮64S/E32等两系组合进行超高产栽培试验示范。技术上采取“苗期-旱育、假植、重肥攻低位蘖促根,中期-宽行、控氮、润田攻大穗促壮秆,后期-补肥、控水、防病攻粒重促稳健”的“三攻三促法”,达到了一季单产大面积10t/hm^2以上,小面积12t/hm^2以上,基本上实现了超高产栽培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大米小麦旱高粱品质与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秀梅 《杂粮作物》1998,18(6):32-34
对“大米小麦旱高粱”的生物学性状,产量性状,内在品质和加工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植株较矮(140cm左右),株型紧凑,茎秆粗壮,高抗倒伏;穗大粒多,产量高,在同等条件下,平均单产9241.5kg/hm^2,比对照品种-本地红高粱单间4338.0kg/hm^2增产4903.5kg/hm^2,增产率为117.1%,籽粒的蛋白质,脂肪,还原糖,非还原糖,淀粉,维生素B1等指标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17.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晚播可以达到6000-7500kg/hm^2的高产水平。其高产途径是;大群体、小个体、靠主茎增穗重、靠穗多夺高产。关键技术是:选用早熟、中小型穗的生品种,确保基本苗600-675万/hm^2,控制分蘖实现单独穗,加强中后期管理,努力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18.
张睿  李素绵 《麦类作物》1999,19(2):45-48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覆膜后,各主要生育时期生长发育进程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生育期持续天数较露地小麦缩短4 ̄24d,成穗数增加62.70 ̄98.25万/hm^2,穗粒数增加2.1 ̄4.1粒,千粒重降低2.0 ̄3.1g,增产248.4 ̄1913.4kg/hm^2,增产幅度为4.1% ̄40.8%。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是地膜小麦超常增产的主要原因,粒重的高低是决定地膜小麦增产潜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水稻品种新稻22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产量9.0t/hm^2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347.5万/hm^2,每穗总粒数132.5粒,结实率90%,千粒重25g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稻培矮64S/E32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栽培5494m^2,平均产量达15.27t/hm^2,定位追踪观察结果表明:a)库容量大和生物量高是取得超高产的两大决定因素;b)产量构成的特点是穗数略少,穗子特大,形成18.0t/hm^2的库容量;c)干物质生产优势在中,后期,确保了“库”与“源”的平衡,结实率高于90%;d)生物量高主要是由于群体生长率(CGR)较高,净同化率(NAR)较高又是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