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居民地信息遥感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确、客观地提取居民地信息,对于城镇规划和耕地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河北省青县地区为研究区,基于陆地卫星TM图像,分别利用光谱阈值法、NDBI指数法、监督分类法及非监督分类法提取出了研究区的居民地信息。然后,利用目视解译、屏幕数字化勾绘出的居民地面积,对以上4种方法在居民地信息提取上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光谱阈值法是提取研究区居民地信息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面向对象的SPOT卫星影像梯田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梯田信息准确和快速提取是区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的核心技术之一,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地物信息提取是一种有效手段。该研究以燕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高分辨率的SPOT5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面向对象分类技术,通过影像分割构建影像对象,在分析影像对象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梯田信息的遥感提取规则,实现了梯田的自动提取。最后用手工勾绘结果对梯田的遥感提取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从田块边界的吻合度评价位置精度,并通过比较该结果与人工目视解译结果进行面积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遥感方法可以较好地从原始影像中提取复杂地貌区梯田的位置信息,面积提取正确率达到78.38%,该方法可为黄土高原地区梯田信息遥感提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水土流失是矿产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之一。以福建省马坑铁矿区为例,尝试通过RS技术监测和提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运用GIS技术提取研究区的高程信息和土壤类型信息,然后综合运用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快速、准确、经济地实现了对1998、2004年两个时段内矿区水土流失范围与强度变化的定量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吐尔逊·艾山 《土壤》2008,40(4):667-671
渭干河一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地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强度开始加大,土壤盐渍化成为渭干河一库车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准确提取土壤盐渍化信息对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监测和研究盐渍化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TM卫星图像数据及野外实测的数据为数据源,选择研究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水体、重度盐渍地、中轻度盐渍地、岩石和早地等主要地物,利用PCI软件分析了这些主要地物在TM影像不同波段上的亮度值变化规律.其中,研究区内不同程度盐渍地的信息提取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研究区本底资料,在对遥感数据光谱知识充分分析,挖掘谱间结构的基础上,揭示了研宄区内不同程度盐渍地在TM影像中的亮度值变化特征及分离规则.实验表明,盐渍地总提取精度达到88.6%.其中,重度及中轻度盐浈地面积的提取精度分别达到90.8%和86.7%.本研究表明,通过利用此方法,可将盐浈地信息较为精确地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研究了基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区域土地整理时空配置指标体系、模型和方法。结果表明,青州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为目标的土地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整理面积655.14 km2,占可整理面积的48.37%,其中近期整理区主要分布于丘陵区西北部,中期整理区主要位于丘陵区东南部,均以耕地整理为主,远期整理区主要处于丘陵区西南部,耕地整理和未利用开发并重;非整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平原,为耕地,占51.63%。研究结果可为青州土地整理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RS和GIS在攀枝花山区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攀枝花山区为例,采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对土壤侵蚀起决定性作用的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沟谷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成土母质因子,将获取的信息借助G IS进行矢量数据的转换、数据编辑、空间叠加和统计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状况。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面积2 335.139 km2,占研究区面积4 611.291km2的50.64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植被覆盖不良的荒坡地和坡耕地上,尤以坡耕地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大部分为强度及强度以上。该项研究为山区土壤侵蚀监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人机遥感影像的覆膜农田面积及分布提取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针对基于无人机遥感的覆膜农田识别研究甚少的现状,该文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为研究区,获取了研究区中地表类型复杂程度不同的2幅航空影像(复杂区影像和简单区影像)作为试验数据,利用灰度共生矩阵对原始航片影像进行纹理特征提取并选择纹理特征最佳提取参数;然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进行纹理特征重要性评价,优选纹理特征,结合原始数据进行最大似然初步分类;运用众数分析进行分类后处理;最后结合图像形态学算法与面积阈值分割法提取出了最终的覆膜农田面积及分布。通过试验结果发现,依据该文提出的方法,复杂区和简单区覆膜农田识别的总体精度、Kappa系数、产品精度、用户精度和面积误差分别达到了94.84%、0.89、92.48%、93.39%、0.38%和96.74%、0.93、97.39%、94.63%、1.95%。该文提出的融合监督分类和图像形态学算法的覆膜农田提取方法可以简单、快速的将地膜连成块,形成覆膜农田对象,进而通过面积阈值分割法获取高精度的覆膜农田分布信息。该方法可以为精准覆膜农田识别算法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GIS支持下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总被引:39,自引:12,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农业部有关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在山东省的试点县青州市为例,在借助遥感、野外采样和室内化验分析等手段获取大量耕地地力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在GIS的支持下,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成功地实现了耕地地力自动化、定量化评价。评价获取了青州市各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运用该技术方法对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对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阐述"3S"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以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梭罗沟和如米沟为研究区,介绍了"3S"技术在水土流失信息提取中的技术要求、数据收集和工作流程,并对研究区水土流失信息提取的结果进行了评价。实例研究证明,"3S"技术作为研究水土流失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可以准确、快速、连续地提取研究区水土流失的特征指标,能够满足研究区水土流失现状信息提取的要求,使研究区水土流失信息得到有效的分析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用遥感数据快速准确地提取植被信息对生态环境监测和发展气候模型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意义。由于中国黄河三角洲地区植被类型插花分布,传统遥感提取方法精度较低。该文选取近代黄河三角洲典型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区,基于MODIS和LANDSAT8数据,通过提取研究区的物候参数和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融合处理,根据植被类型斑块大小确定分割尺度,根据典型植被类型的物候特征、光谱和空间等特征值构建分类规则,利用分区策略自上而下进行面向对象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总体精度为80.75%,Kappa系数0.79,高于传统物候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广生态幅的棉田与其他植被的光谱混淆是传统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植被分类精度低的主要原因,利用物候参数进行植被分区能规避棉田和自然植被的光谱混淆,有利于对植被类型的区分。分类结果与当地植被分布情况相符,可以用于研究区植被类型的精细提取。  相似文献   

11.
To build a rapid and accurate method for greenhouse vegetable l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using an index model derived from TM digital data of Qing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based o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a subset of the image was first made to eliminate the mountainous region not associated with vegetable distribution, and then water body pixels were masked. With this the VI index model for greenhouse vegetable land extraction was developed. The index model indicated greenhouse vegetable land for Qingzhou in April 2002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 and aroun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Field data used for an accuracy evaluation showed that greenhouse hectares determined with remote sensing were 95.9% accurate, and accuracy fo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house vegetable land cross checked with a random sample was 96.3%. Therefore, this approach provided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greenhouse vegetable land information extraction and has potential significance for management of greenhouse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the study area, as well as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12.
耕地资源信息的准确获取是耕地地力调查和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平原-山地混合区的地物光谱特征混杂严重的特点,该文选择山东省青州市为试验区,研究平原-山地复合区的耕地资源遥感提取方法。在基于波谱知识的分类试验以及监督分类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将知识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耕地资源信息提取方法:根据监督分类的误差评估报告,采用将漏分的像元补充进来而将错分的像元剔除的方法确定各类型所包括的像元,然后,结合光谱、经验知识、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地形地貌和耕地地力调查等资料,建立各耕地资源类型的提取规则。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度较高,总体精度为88.57%,实现了该地区快速和较高精度的计算机自动分类,达到了实际应用的精度要求,该方法可为有类似情况的县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青州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王瑞燕  赵庚星  李涛 《土壤》2004,36(1):76-80
本文介绍了农业部有关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在山东省青州市的试点研究结果。整个评价是建立在全面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分析以获取大量耕地地力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以GIS和SPSS等技术并结合有关数学模型为依托,对耕地地力进行的自动化和定量化评价。对耕地地力等级的分布特点、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也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青州市耕地高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州市精作农区耕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 obtained from a field surve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se and soil nutrients was evaluated in Qingzho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ifferences in 17 nutrients in five types of cultivated land. The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s (P≤0.05 or P ≤ 0.01) of land-use type o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oncentration of macronutrients, secondary nutrients, and micronutrients, as well as total salt and soil pH. In vegetable land, because of the large amounts of fertilizer applied to vegetable crops, the concentrations of most soil nutrients, with exception of available Si and micronutr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ain cropland. Grain cropland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total salt content (P ≤ 0.01) and tended to have a higher soil pH than vegetable land. Within subtypes of land use, dry land, irrigable land, and open-air vegetable land had the highest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for available P, whereas protected vegetable land had the highest CV for total N and available S. In general, land-use types had greater impact on macronutrients than on secondary nutrients and micronutrients.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开展了"菜/果菌"循环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对策研究,目的是摸清菇房蔬菜温室连体温室大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投入及经济效益情况,定量比较连体温室与普通温室大棚种植模式生产效益,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研究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和农户访谈,了解菇房温室连体大棚的设计结构及栽培措施,分析产业链条结构及模式基本特征;通过跟踪监测与问卷调查,比较分析连体温室与普通温室种植模式的成本投入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基于连体温室大棚的"菜/果菌"循环农业模式比普通温室大棚经济效益高;以单一种植茄子、青椒、西红柿和丝瓜4种蔬菜的生产模式效益做比较,连体温室大棚的年均净收益分别是传统大棚净收益的6.3倍、3.5倍、2.3倍和1.1倍,较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基于连体温室设计的种植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推广的一种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近年频发的干旱情况不能准确及时监测评估的问题,以山东省为研究区,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方法(TVDI),利用S-G加权滤波对MODIS地表温度产品MOD11A2和植被指数产品MOD13A2数据进行了重建,根据重建后的数据计算2014—2016年山东省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在比较NDVI-LST与EVI-LST构建的温度植被指数干旱模型(TVDI)的基础上,利用效果更好的EVI-LST构建的TVDI模型反演山东省2014—2016年的干旱情况,最后利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TVDI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在2014—2015年全年平均干旱面积占比分别为37.62%,41.7%,2016年基本无旱情发生。气象站观测的降水、温度与TVDI的相关性均在0.32以上,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植被覆盖信息和陆地表面温度信息相结合反演的TVDI空间和时间分布能够较好地反映表层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其作为旱情评价指标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优等占总面积的14.34%,良占39.19%,一般占12.40%,较差占15.61%,差占18.46%,与1987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在各类别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该研究探索了R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土壤酸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弄清山东省土壤酸化状况,采用统计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进行分析,并与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部分数据作比较,分析山东省不同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类的土壤酸化状况。结果表明:1)山东省的酸化土壤面积为126.4万hm2,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13%,与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相比,酸化面积增加了8.07%;2)山东省土壤p H值呈现自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减小的趋势,酸化土壤集中分布在鲁东和鲁南地区的威海市、烟台市、日照市、青岛市和临沂市;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园地中的茶园酸化程度较重,耕地酸化程度最轻;4)不同土类中,棕壤酸化程度最重,潮土酸化程度最轻。山东省土壤酸化呈现严重的趋势,其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施肥管理等是可能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绩效测度与动态效应研究——以山东省种植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效应的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根据IPCC数据显示,农业温室气体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鉴于山东省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本文以在农业产值中占比最高的种植业为样本,对山东省低碳绩效展开研究,为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之路提供参考。本文在测算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的基础上,运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接着研究了低碳驱动与约束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动态影响效应。通过研究发现,2000年到2018年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汇总量年均增幅分别为0.26%和1.74%,而碳排放强度和减排成本年均降低6.12%和2.10%。低碳绩效指数增长较慢,年均增长速度为3.00%,其主要驱动来源于技术进步。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是种植业低碳绩效变动的直接原因,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低碳驱动手段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低碳驱动手段对种植业的低碳绩效贡献更大。进而提出了制定种植业低碳法律法规与提升财政支持有效性的低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