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蚕豆幼苗在光照条件下所吸收的磷素营养明显大于黑暗条件,并随时间延长差异增大。在黑暗处理后,即使再让阳光照射植株,其对磷素营养的吸收也下降。并且两组的叶、茎、根及整株差异都为显著。磷素在蚕豆植株中的分配为根>茎>叶。光照组叶片吸收的32P量占全株的百分数大于黑暗组,两组叶片的吸收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通过半开顶式CO2人工气候室,研究了CO2浓度升高(360、540 μmol·mol-1和720 μmol·mol-1)与不同氮肥营养(0、150、300 kg·hm-2和450 kg·hm-2)相互作用对蕾铃期棉花-土壤氮含量变化及棉花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显示:大气CO2浓度增加,高氮肥处理下棉花叶片、蕾铃中氮含量显著降低,茎秆、根系中氮含量增加,棉花整株氮含量表现为下降;相同的CO2浓度下,随着氮素营养的增加棉花各器官氮积累量呈增加趋势,其中蕾铃、叶片氮积累量较高,茎秆、根系氮积累量相对较少,说明CO2浓度增加与增施氮肥促进了土壤氮素向植株叶片和生殖器官运输。通过对土壤无机氮含量的测定分析,CO2浓度升高为540 μmol·mol-1,各施氮水平下棉田土壤NO3--N含量显著降低,NH4+-N含量在低氮水平下有少量增加,在高氮水平下表现为降低;CO2浓度升高为720 μmol·mol-1,土壤NO3--N含量表现为降低,NH4+-N含量呈增加趋势。研究表明:大气CO2浓度增加且浓度范围在500~720 μmol·mol-1,增加氮肥施用量可有效促进棉花对氮素养分尤其是NO3--N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水旱轮作稻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轮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挖掘关键影响因素,并将温室效应和成本-收益计量相结合,通过综合评价筛选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的轮作模式。基于大田小区试验,设置休闲-水稻、紫云英-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青饲小麦-水稻、蚕豆-水稻6种水旱轮作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20年6月—2021年5月进行CH4和N2O排放原位监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挖掘影响CH4和N2O排放的关键因素,采用全球增温潜势和成本-收益计算方法,评价不同轮作制度的环境和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水旱轮作模式CH4累积排放量为95.6~173.3 kg·hm-2,排放量与冬茬秸秆还田量和水稻产量有关;N2O累积排放量为1.5~2.5 kg·hm-2,受施氮量、冬茬秸秆还田量、水稻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增加氮肥施用量不仅可增加N2O排放量,而且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冬茬秸秆还田量、水稻产量的变化会导致CH4和N2O排放的此消彼长,即秸秆还田量和水稻产量与CH4排放量呈正相关,而与N2O排放量呈负相关。青饲小麦-水稻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为10 139元·hm-2,高于其他轮作模式。对比单位经济效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发现,尽管青饲小麦-水稻轮作模式周年N2O排放量最高、土壤固碳量低,但其单位经济收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最低(0.41 kg CO2e·元-1);紫云英-水稻轮作分别比油菜、小麦、休闲、蚕豆与水稻的轮作方式低51%、33%、20%和4%。不同水旱轮作方式下的稻田周年温室效应有显著差异,紫云英-水稻轮作的综合温室效应(3.1 t CO2e·hm-2)显著低于小麦-水稻轮作(5.4 t CO2e·hm-2)。研究表明,与其他轮作模式相比,紫云英-水稻和蚕豆-水稻轮作在保证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较低,冬茬秸秆还田量、绿肥还田生物量是环境效应和经济效益协同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铵态氮源和碳源对土壤N2O、CO2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持水量WFPS为70%、温度为20℃的条件下,通过室内静态培养方法研究铵态氮源与不同碳源结合,对华北平原典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N2O、CO2释放的影响。其中,碳源种类分别为葡萄糖、果胶、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秸秆。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和果胶有效促进了土壤N2O的释放,并在第1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039.85 μg N2O-N·kg-1·d-1和2533.44 μg N2O-N·kg-1·d-1;添加纤维素和只施秸秆处理降低了N2O释放。施入碳源增加了CO2释放,顺序为纤维素> 淀粉> 葡萄糖> 果胶> 秸秆> 木质素。培养结束后土壤中铵态氮几乎消耗完全,除添加葡萄糖处理外,其他施碳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均有所增加。在培养前3 d,土壤NH4+和NO3-总含量与N2O释放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内蒙古草原常见伴生种、感染内生真菌的天然禾草羽茅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CO2浓度和不同养分供应条件下,带内生真菌和不带菌植物在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带内生真菌的天然禾草对CO2浓度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对带菌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均无显著影响,但CO2浓度增加显著降低了不带菌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即CO2浓度升高加大了带菌和不带菌种子发芽率之间的差异;内生真菌感染显著提高了宿主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羽茅的营养生长受CO2浓度和养分供应的交互影响,高CO2浓度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只出现在充足养分供应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和内生真菌感染对植物根系形态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正常CO2浓度下,带菌植株根径>1.05 mm的根系比例显著高于不带菌植株,随着CO2浓度的升高,带菌植株上述根径根系所占比例无显著变化而不带菌植株所占比例显著升高,CO2浓度升高导致带菌和不带菌不同根径根系分配之间的差异缩小。  相似文献   

6.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共6个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FACE(大气CO2浓度增加200 μmol·mol-1)条件对不同品种类型水稻产量及磷素吸收、分配、运转、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使水稻产量显著增加24.17%,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分别增加19.38%、24.02%和29.10%,常规籼稻增幅最大;FACE处理使抽穗期、成熟期植株含磷率分别增加2.51%、6.07%,抽穗期常规籼稻增幅最大,成熟期常规粳稻增幅最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FACE处理使抽穗期、成熟期植株吸磷量增加25.42%、32.51%,抽穗期以常规籼稻增幅最大,成熟期以常规粳稻增幅最大。成熟期吸磷量与水稻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457**);FACE处理对抽穗期、成熟期各器官磷素占比无明显影响,但品种间差异较大;FACE处理使结实期茎鞘叶磷素运转量和穗部磷素增加量分别提高了25.77%、36.18%,两个性状均以常规籼稻增幅最大,促进磷素向穗部运转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r=0.410**);FACE处理降低常规粳稻和常规籼稻的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增加了杂交籼稻磷素干物质和籽粒生产效率;FACE处理使磷肥偏生产力显著增加24.17%,常规籼稻增幅最大。研究表明,FACE处理显著提高了各类水稻的产量、植株吸磷量、磷素运转量、磷肥偏生产力,品种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大气CO2浓度逐渐升高背景下的毛竹林适应性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开顶式气室(OTCs)模拟大气CO2浓度升高(500、700 μmol/mol)情景,以目前环境背景大气为对照,研究了Na+、Fe2+-Fe3+、Ca2+、Mg2+等矿质离子在毛竹器官中吸收、运输和分配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除CO2浓度700 μmol/mol对Ca2+浓度在毛竹器官中大小排序会产生影响外,CO2浓度500、700 μmol/mol并未改变毛竹器官中Na+、Fe2+, Fe3+、Mg2+、Ca2+浓度的大小排序。CO2浓度升高对竹叶Fe2+-Fe3+和竹枝Fe2+-Fe3+、Mg2+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对器官的其它矿质离子浓度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竹叶Ca2+和Mg2+、竹枝Na+和Ca2+、竹秆Na+和Ca2+及Mg2+、竹根Na+和Mg2+浓度明显提高,竹叶Na+、竹秆Fe2+-Fe3+、竹根Fe2+-Fe3+和Ca2+浓度明显降低;随着CO2浓度的升高,竹叶Fe2+-Fe3+/Na+、Mg2+/Na+和Ca2+/Na+,竹枝Ca2+/Mg2+及各器官Mg2+/Fe2+-Fe3+、Ca2+/Fe2+-Fe3+均逐渐增大,而竹枝、竹秆、竹根Fe2+-Fe3+/Na+、Mg2+/Na+、Ca2+/Na+和竹叶、竹秆、竹根Ca2+/Mg2+均逐渐减小;CO2浓度升高后除竹根-竹秆SCa,Na、竹秆-竹枝SMg,Fe和竹枝-竹叶SCa,Mg明显下降外,其余的毛竹器官矿质离子向上运输系数变化平缓或明显提高。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增强了毛竹立竹根部积累Na+能力和Fe2+-Fe3+、Ca2+和Mg2+的向上选择性运输能力,提高了光合器官竹叶中矿质养分元素浓度,可维持体内矿质养分元素平衡,有利于提高毛竹对高浓度CO2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32P示踪研究玉米苗期的磷素代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32P示踪研究玉米苗期的磷素代谢.结果表明,32P经玉米吸收、代谢后,各成份所占百分数为:RNA-32P最多为61.26%,DNA-32P为23.08%,脂类磷-32P为1.32%,有机-32P为13.04%,无机-32P最少为1.30%.说明磷素在玉米植株体内的转化、代谢活动是很强的.从玉米幼苗宏观放射性自显影像片可看出:磷素在玉米幼苗体内的分布是根中最强,其次是茎和叶脉,叶肉组织中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分对半干旱地区砂壤土温室气体排放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不同水分条件对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的短期影响,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的砂壤土为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60%田间最大持水量(WHC)、100% WHC和淹水条件下土壤中N2O、CO2和CH4的排放规律。结果表明:与60% WHC处理相比,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至100% WHC对净硝化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促进了N2O的排放,平均排放速率(0.109 mg N2O-N·kg-1·d-1)是60% WHC处理(0.014 mg N2O-N·kg-1·d-1)的7.8倍。淹水处理显著抑制了硝化作用的进行,但显著促进了N2O的排放,平均排放速率(0.419 mg N2O-N·kg-1·d-1)分别为60% WHC和100% WHC处理的29.9倍和3.8倍。60% WHC处理土壤CO2和CH4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9.92 mg CO2-C·kg-1·d-1和2.99 μg CH4-C·kg-1·d-1,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至100% WHC对CO2和CH4排放速率没有显著影响。淹水处理土壤CO2和CH4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12.7 mg CO2-C·kg-1·d-1和5.14 μg CH4-C·kg-1·d-1,显著高于60% WHC和100% WHC处理。研究表明,半干旱地区砂壤土应注意田间水分管理,避免短期淹涝,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0.
添加生物黑炭对茶园土壤CO2、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黑炭施用量对两种茶园土壤(红壤和黄壤)CO2、N2O排放特征的影响。生物黑炭用量设5个水平:H0(0 g·kg-1)、H1(3.56 g·kg-1)、H2(7.11 g·kg-1)、H3(14.22 g·kg-1)、H4(28.44 g·kg-1).结果表明:红壤茶园土壤CO2排放量显着高于黄壤,N2O排放总量则低于黄壤;与H0处理相比,施用低量的生物黑炭(H1)对两种茶园土壤CO2排放无显着影响;高量的生物黑炭处理(H3、H4)则显着增加土壤CO2排放量,增幅为20%~47%(P<0.05).生物黑炭施用后(H2、H3、H4)明显降低两种茶园土壤N2O释放速率及反硝化损失率,土壤N2O排放总量降幅为37%~63%(P<0.05),反硝化损失量降幅22%~54%(P<0.05),且均随着生物黑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大。此外,从土壤pH值、无机氮含量和硝化率角度,探讨了生物黑炭影响茶园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国外主推番茄品种好韦斯特(不抗TYLCV)为对照,比较了其与自育高抗TYLCV番茄品种——瓯秀806的叶绿素含量、植物学特性、光合特性等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Chla、Chlb、Chl (a+b)和Car含量均以瓯秀806较高(P<005);而Chla / Chlb则以好韦斯特较高(P<005);2个番茄品种的光合速率均随着CO2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CO2浓度大于450 μmol·mol-1,其光合速率增加不显著(P>005)。在低CO2浓度(350 μmol·mol-1)下,好韦斯特的最大光合速率较高(P<005);较高CO2浓度(450,550和650 μmol·mol-1)下,好韦斯特的光饱和点均较低(P<005),分析认为主要由于其较低的叶绿素含量引起。而不同CO2浓度下,2个番茄品种表观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n)和光补偿点(LCP)差异较小。瓯秀806早期产量为1 4568 kg·667 m-2,低于好韦斯特(P>005);而其总产量则高于好韦斯特,达7 245 kg,增产582% (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好韦斯特后期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低磷条件下VD3对磷吸收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40只断奶后大白鼠(雄),随机分为0.2%(低磷组)和0.6%(正常磷组)两磷(总磷)水平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4只大白鼠,试验期7d。试验前6d,每组每只大白鼠肌注VD3代谢抗干忧药物EHDP(二磷酸盐);宰前的12h,每组2只老鼠以600ng/kg.wt剂量注射VD3,为试验组;另2只不注射,为对照组。第7天早晨屠宰、取样。测定血清和骨组织中钙磷及小肠NaPi-Ⅱb载体蛋白mRNA表达量和磷的吸收等指标。【结果】(1)低磷水平对照组骨钙、骨磷分别比正常磷水平低3.33倍(P0.01)和3.03倍(P0.01)。两磷水平试验组VD3含量比对照组高3.08倍和2.32倍,差异极显著;(2)0.2%磷水平小肠各段和肾脏Na+/PiⅡb mRNA表达量试验组皆极显著高于对照组;(3)两磷水平试验组4个部位磷的吸收皆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0.2%磷水平试验组较对照组磷吸收4个部位分别提高:51.76%、62.68%、57.79%、47.37%。0.6%磷水平组分别提高18.19%、39.22%、54.72%、39.83%。【结论】(1)低磷情况下,VD3是调节磷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补充VD3可提高NaPi-Ⅱb转运蛋白mRNA的表达和磷的吸收;(2)VD3对磷吸收的提高作用随着磷水平的增加而减弱。  相似文献   

13.
低温弱光对果菜类蔬菜作物气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龙凤  安福全  李富恒  谭大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194-8195,8221
[目的]研究低温弱光对果菜类蔬菜作物气孔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比较低温弱光处理组(温度为15℃/8℃,光照为4 000lx)与对照组(温度为25℃/18℃,光照为11 000 lx),研究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甜瓜气孔相关特性的差异。[结果]低温弱光处理后,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甜瓜叶片的气孔开张比和开张度均比CK组大,且差异极显著;气孔导度(Gs)比CK组小,其中处理组茄子、西葫芦、甜瓜叶片的气孔导度与CK组差异显著;胞间CO2浓度(Ci)比CK组大,其中处理组番茄、甜瓜叶片的胞间CO2浓度与CK组差异显著。[结论]该研究为果菜类蔬菜作物的高产抗逆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饱和CO_2对亚心形扁藻生长及细胞内、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在每个光周期的光照阶段开始时通入CO_2至饱和,在每个光周期的黑暗阶段结束时取样测定亚心形扁藻细胞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碳酸酐酶比活性。[结果]与未通入CO_2的对照组相比,通入CO_2至饱和时亚心形扁藻的适应期缩短,进入生长期后生物量增加明显,至培养结束时的生物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细胞内外碳酸酐酶、总碳酸酐酶比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1.19、1.75、1.66、1.32、1.26、1.43倍。[结论]在培养体系中通入CO_2至饱和时,亚心形扁藻通过提高细胞内、外碳酸酐酶的活性来保持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自身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的生长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的落叶松(Larix gmelinii)人工林二代1年生幼林地和一代14年生幼龄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施肥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林木生长量和光合能力,落叶松人工林不同代林地所需养分是不同的。二代1年生幼林地,少N、少N多P和N、P、K与有机肥混合施入对树木生长和光合能力有明显的改良效果,以130kg/hm^2尿素、314kd/hm^2磷酸二铵和436kg/hm^2尿素 236kg/hm^2磷酸二铵 133kg/hm^2氯化钾 3000kg/hm^2有机肥3种施肥配比效果较好;一代14年生幼龄林,多N、少N多P和N、P、K混合施效果较好,较好的肥料配比是520kg/hm^2尿素、314kg/hm^2磷酸二铵、436kg/hm^2尿素 236kg/hm^2磷酸二铵 133kg/hm^2氯化钾。对于这两个林分都是少N多P施肥效果最好,说明长期经营落叶松人工林易引起林地缺磷。  相似文献   

16.
磷肥对宁安市暗棕壤水稻增产效果及适宜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龙江省暗棕壤土水稻施磷肥的适宜用量,在宁安市对水稻磷肥增产效果及其适宜用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施磷的各处理增产由高到低顺序为:P2〉P1〉P3〉P4。磷的适宜用量为P2O590kg·hm-2,增产17.2%,增效1 527元.hm-2。磷肥用量过低不能满足水稻高产优质的需要,过高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选用1日龄AA肉鸡400只,随机分成4组。1 ̄4组饮水中肌肽的添加量分别为0、20、40、60mg/L,每周末测定各组肉鸡的胸肌和腿肌肌纤维直径,观察肌肽对肉鸡肌纤维直径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周龄肌肽试验组胸肌和腿肌肌纤维直径均大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2周龄,中、高剂量组的胸肌肌纤维直径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地大于对照组(P<0.05,P<0.01);高剂量组的腿肌肌纤维直径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3周龄,高剂量组的胸肌肌纤维直径极显著大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1),高剂量组的腿肌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4周龄,低剂量组的胸肌和腿肌肌纤维直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5周龄,中剂量组的胸肌肌纤维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的腿肌肌纤维直径分别极显著或显著地小于对照组(P<0.01,P<0.05)。6周龄,肌肽试验组肌纤维直径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1 ̄3周龄肌肽各剂量组肌纤维直径的发育速度快于对照组,而4 ̄6周龄肌纤维直径的发育速度低于对照组,1 ̄3周龄肌肽处理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施肥和保水措施对油茶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设置对照(B0CK)、氮肥(N,0.13 g N·kg~(-1))、磷肥(P,0.065 g P·kg~(-1))、氮磷肥(NP,0.13 g N·kg~(-1)+0.065 g P·kg~(-1))、低复合保水材料(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B1,每盆13.65 g炭+1.35 g聚丙烯酰胺)、高复合保水材料(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B2,每盆27.30 g炭+2.70 g聚丙烯酰胺)、低复合保水材料和N(NB1)、高复合保水材料和N(NB2)、低复合保水材料和P(PB1)、高复合保水材料和P(PB2)、低复合保水材料和NP(NPB1)、高复合保水材料和NP(NPB2),共12个处理,进行不同施肥和保水措施下土壤N_2O排放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N、P添加均显著增加土壤N_2O的累积排放量,NP添加与对照无差异。施加复合保水材料抑制土壤N_2O的排放,随着复合保水材料施用量的增加,土壤N_2O的排放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B1和B2处理N_2O减排50%以上。N添加条件下,与对照相比,添加复合保水材料NB1、NB2的N_2O累积排放显著降低。P与复合保水材料无交互作用。N、P和复合保水材料对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具有显著作用,在NP同施时,与对照相比,添加复合保水材料NPB1、NPB2的N_2O累积排放分别降低了1.18%、30.69%。因此,高复合保水材料类型的施肥措施对减少油茶土壤N_2O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光照处理对中国被毛孢生长代谢的影响,通过分离单子囊孢子获得单孢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光照处理。观察记录光照处理30 d后菌落和菌丝形态的变化,测量菌落鲜质量、干质量以及分生孢子量,通过比色法检测甘露醇、多糖、尿素和多酚4种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并通过UPLC检测腺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光照处理后中国被毛孢菌落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菌落鲜质量显著低于黑暗处理组,干质量无明显差异;菌丝的延伸被抑制并出现扭结现象;分生孢子数量显著高于黑暗处理组;多糖和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黑暗处理组;甘露醇和多酚含量无显著变化;腺苷含量显著高于黑暗处理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