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应促进区域经济由碳源向碳汇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渭南市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渭南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基于区域产业结构低碳化分析模型,提出打造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空间区位特殊,生态功能非常重要,区域生态空间结构格局的优化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生态空间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等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格局的现状特点和问题,讨论了区域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的模式,并提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构建完善高效的"斑块-廊道-基质"区域生态网络系统;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逐渐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边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武汉市周边旅游资源,形成武汉市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空间分布图,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对武汉市环城游憩带的空间分布进行结构优化,最终形成武汉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图,以此来探讨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协调区域发展,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运用极值标准化及熵权法分析渭南市11个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仅韩城市、临渭区和蒲城县达到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余8个县区均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渭南市土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平衡,韩城市和临渭区的综合评价值比其他9个县区的高20%左右,基本跨越了1个发展阶段;各区域发展过程中,"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在未来发展中应协调资源、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关系,从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等方面促进渭南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贵立德  王小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44-8246
从产业空间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入手,分析了甘肃省产业结构演变、产业内部结构特征、产业空间布局特征与产业发展中的能耗、排污等环境现状。依据产业空间结构的生态及经济效应与区域整体发展理念,提出了甘肃省"节能减排"的部署依据及不同产业的节能减排落实依据,以期推动甘肃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为"节能减排"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建立中卫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贯彻落实国家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推动中卫市旅游业从行业管理向综合管理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积极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建设的重大举措。以宁夏中卫市旅游经济示范区为例,首先对中卫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然后提出了符合宁夏中卫区域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的产业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红侠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6,(4):281-283,303
运用泰尔指数中的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测算了2006~2011年陕西省渭南市11个县区的区域经济差异。结果表明:在渭南市范围内,华县、韩城市和华阴市属于经济发达县区;临渭区、白水县、蒲城县和澄城县属于经济次发达的县区;大荔县、合阳县和富平县为经济发展一般的区域;潼关属于经济欠发达区域。2006年以来渭南市区域经济差异呈逐年扩大态势,且这种差异的构成在2010年以后发生了变化,已经由北部、中部、南部3大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占主要地位发展为3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反映,对区域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比较直观地观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实现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以江苏省县域和城市的各项经济指标为基础,并辅以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可以观察到江苏省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出现的问题。江苏省近些年区域发展差异相对扩大,经济重心南倾现象明显,核心城市分布不合理,针对这种差异与不合理,苏南和苏中地区宜分别进行网络开发和点轴开发,苏北地区则应进行节点开发,而在整体上江苏省则呈现两纵三横的大网络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科学论证张家口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分析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的驱动因素,对区域进行空间区划,明确空间结构,并提出生态经济区建设机理。方法根据空间依赖性和居民地临近性等原则,使用TM遥感影像和居民点等矢量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和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地理区划,并结合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张家口建设生态经济区是实现京津冀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张家口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存在自然可能性、经济可行性和政策可容性。其中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且环境外溢显著是其自然驱动因素,处在重要区域经济圈内但经济发展滞后是其经济驱动因素,区域规划与政策导向是其政策驱动因素。张家口生态经济区划可分为以"坝上坝下、两山两河"为主体的自然空间结构,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一轴两翼一区"为内容的功能分区结构。结论张家口生态经济区建设要立足绿色发展,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和生态发展产业化,经济建设要以城镇化建设为引擎,加快城市点轴模式的开发,生态建设要构建以自然尺度为单元的由面状草原、带状农田和块状森林组成的综合生态系统,同时建议张家口实施首都经济圈和外长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战略和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战略。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效应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以二者的相关性为切入点,从实际效果分析了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支持;在探讨制约旅游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因素分析基础上,从旅游业运作机制、景区一体化管理、旅游产品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1.
吴立  刘红叶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1-113,132
本文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探讨了其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和优化的问题。在分析了前人关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表明:黄山市旅游区目前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可以促使黄山市旅游区演变为较理想的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延边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延边地区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后,分析延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该区旅游空间结构的构建和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农家乐"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经济项目,它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析了"农家乐"经济对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相应的提出了促进贵州省"农家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基于湖北省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双核结构""、金字塔结构""、圈层结构"和"点-轴结构"空间特征,省内发达县域(第一、二圈层)位于"宜昌市和武汉市"两个内核周边,沿长江、沪蓉高速、京广、京九、焦枝铁路等轴线集中;第三圈层位于江汉平原核心和东部,第四圈层位于省际边缘区;从空间上看,湖北省县域经济形成小范围的"高-高"集聚,但不存在明显的"低-低"聚集,出现聚积发展型、极核发展、均衡发展、边缘发展四种类型。根据分析,本文提出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打造宜昌市和襄樊市城市增长极点、强化"两轴四线"、加快鄂西县域综合开发等县域经济空间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构建合理的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对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乡村旅游景点、乡村旅游中心地体系、交通网络布局结构等方面对重庆市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主城乡村旅游中心地位、构建"巴渝乡村旅游成长三角"、培育乡村旅游发展轴线、打造3大特色乡村旅游区和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等5条整合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6.
旅游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扶贫效率是衡量旅游扶贫工作的核心指标,旅游经济强度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彼此关联性对于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湖北大别山区16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11至2017年各县(区)旅游扶贫效率,并通过修正传统引力模型,构建各县(区)旅游强度关系矩阵,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6个县(区)2017年旅游经济强度空间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别山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值0.776),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县(区)之间旅游联系强度较弱,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网络密度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连接密度较低,联系不够紧密,旅游经济联系地域空间格局分为东南,西北和中部三个主要派系。旅游扶贫效率与旅游经济强度呈现负相关性,边缘区旅游扶贫效率远比核心区旅游扶贫效率高,具体呈现高效率高强度、高效率低强度、低效率低强度、低效率高强度四种模式。提高旅游扶贫效率,优化旅游扶贫和旅游发展之间内生关系是当务之急,从改进旅游扶贫手段,优化扶贫管理模式;科学把握旅游规模,有效配置旅游资源;加强旅游经济联系,提升旅游扶贫效率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借用重力模型思想,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进行密度、中心性、凝聚子群和核心-边缘等分析后发现,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表现出结构松散、省会中心性明显、旅游经济空间的吸引范围正在逐步突破以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市场基础好等特征。因而,重视旅游经济空间的均衡发展、发挥省会长沙的带动作用、注重跨界空间的合作、分步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可优化湖南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板块之一,该研究在分析环渤海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空间整合、产品整合、市场整合和企业整合4个方面,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的整合策略,并指出了区域整合的保障措施:成立旅游组织协调机构;编制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政府导向,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构建信息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任开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806-9807,9828
笔者以丽江市为例,对丽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化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发现其演化规律,为下一步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实现旅游业的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昌吉州为例,定量化地分析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关系,以期为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计算耦合度.[结果]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度较高.[结论]农村发展与乡村旅游是相伴而生的,农村发展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结果.生活质量、绿洲建设两个指标是影响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