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首次记录了厚肋流苏藓〔Crossidium crassinerve(De Not.)Jur.〕及流苏藓属(Crossidium)在陕西省的分布,详尽描述了该种的形态结构,对叶片绿色丝体细胞、蒴齿、基膜、孢子、生殖苞、假根等重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从茎、叶结构、绿色丝体、群落、繁殖方式等方面分析了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中藓类植物形态解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组成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的4种1变种藓类植物刺叶墙藓(Tortula desertorum Broth.)、真藓(Bryum argenteum Hedw.)、绿色流苏藓〔Crossidium squamiferum(Viv.)Jur.〕、泛生墙藓(Tortula muralis Hedw.)、泛生墙藓无芒变种(Tortula muralis var. aestiva Brid. ex Hedw.)的茎、叶形态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除刺叶墙藓叶片上部为2层细胞组成外,其他4种叶片均由1层细胞组成。所有藓类植物叶片都具有明显或粗壮的中肋,起到了支持叶片和导水的作用。茎皮部外层细胞壁不同程度加厚。生物结皮中的藓类植物表现出叶片背卷或内卷、具疣状突起、透明毛尖(泛生墙藓无芒变种除外)以及边缘细胞壁加厚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对干旱荒漠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荒漠藓类植物形态特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绿色流苏藓的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分析了绿色流苏藓[Crossidium chloronotos(Brid.)Limpr.]的形态特征和解剖构造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论述了它的地理分布规律,认为该种是旱生性藓类的典型代表之一,可视为干旱生态环境中的一种指示植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新疆西天山昭苏县苔藓植物进行调查鉴定,报道了新疆分布的薄罗藓科(Leskeaceae)1个新记录属——拟柳叶藓属(Orthoamblystegium Dixon&Sakurai)和2个新记录种——拟柳叶藓[Orthoamblystegium spurio-subtile (Broth.&Paris) Kanda&Nog.]和粗肋薄罗藓[Leskea scabrinervis Broth.&Paris]。本文对2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境及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记录,并提供了显微形态解剖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光镜与扫描电镜,对新疆天山高寒地区10种青藓科植物叶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得出10种青藓科植物叶尖渐尖或为长毛尖,叶尖顶端细胞透明,短或狭长;叶片细胞壁加厚;导水细胞较大。植株的叶片干燥时,细胞壁的凹凸程度不同,表面具不同形状的纹饰及附属物,大多数种类的表面有小窝点分布,但这些微结构在青藓属(Brachythecium B.S.G.)、毛尖藓属(Cirriphyllum Grout.)、长喙藓属(Rhynchostegium B.S.G.)植物叶中均有明显差异。同属、不同属之间,由于生长环境不同,植物体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表明10种植物的微结构特征是与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山苔藓植物的调查研究,发现新疆新纪录种3种,分别为:亚灰白青藓Brachythecium pseudo-subalbicans Y.F.Wang et R.L.Hu,羽状青藓Brachythecium propinnatum Redf.,细肋镰刀藓Drepanocladus tenuinervis T. Kop..其中,亚灰白青藓在该地区的发现成为该种在中国分布的最北边缘.这些新纪录的发现,丰富了新疆苔藓植物研究资料.同时提出新改名:亚灰白青藓Brachythecium pseudo-subalbicans Y.F.Wang et R.L.Hu.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真藓属植物的蒴齿结构和孢子形态特征的分类学价值,本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采自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种真藓属植物的成熟孢蒴。结果表明:(1)外齿层齿片的形态、齿片外侧表面的纹饰、内齿层齿条的穿孔大小、基膜高低和齿毛发育程度等蒴齿结构特征以及孢子纹饰在真藓属的部分类群间具有较稳定的差异,又是种内相对稳定的性状,在属下类群的划分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真藓属中发育较完全的蒴齿具相对较长的齿片、较高的基膜、较宽的齿条和带节瘤的齿毛,而较简单的蒴齿具较短的齿片、较低的基膜、较狭的齿条和退化的齿毛或无。(3)真藓属在阿尔金山较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与该类群植物适于干燥环境中孢子散布和传播的蒴齿结构及孢子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薄罗藓科植物分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河北省薄罗藓科植物6属共12种(含1变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1种:北方假细罗藓Pseudoleskeella papillosa(Lindb.)Kindb.;河北省新记录属2属:薄罗藓属Leskea Hedw.和褶藓属Okamuraea Broth.;河北新记录种7种:薄罗藓Leskea polycarpi Hedw.,细枝藓Lindbergia brachyptera(Mitt.)Kindb.,细枝藓疣齿变种L. brachyptera var.austinii (Sull.)Grout.,阔叶细枝藓L. brevifolia(Gao)Gao,瓦叶假细罗藓Pseudoleskeella tectorum(Brid.)Kindb.,褶藓O.hakoniensis(Mitt.)Broth.和短枝褶藓O.brachydictyon(Card.)Nog..本文根据标本编制了河北省薄罗藓科植物分属、种检索表,简要讨论了其生境行理分布特点。旨在为河北省乃至中国苔藓植物的系统研究及苔藓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可借鉴的资料。研究标本保存在河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HBNU)。  相似文献   

9.
基于标本和文献,对新疆丝瓜藓属(Pohlia Hedw.)进行全面修订,更正了此前部分标本的错误鉴定,将卵蒴丝瓜藓(Pohlia proligera)和糙枝丝瓜藓(P.camptotrachela)从本区名录中移除,将多态丝瓜藓(P.minor)归并为丝瓜藓多态变种(P.elongata var.greenii)的异名,新增新疆丝瓜藓属新纪录2种:拟长蒴丝瓜藓(P.longicollis)和小丝瓜藓狭叶变种(P.crudoides var.revolvens)。[WTBZ]现已知新疆丝瓜藓属有8种,2变种,种数约占全国的1/3。通过分析各个种的识别特征、与相近种的区别和生境,编制了新疆丝瓜藓属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新疆天山大帽藓科植物的分类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作者十余年来在新疆天山地区所采的标本,对大帽藓科植物进行整理研究,现知该地区有本科植物7种,高山大帽藓,尖叶大帽藓,剑叶大帽藓,西藏大帽藓,大帽藓,钝叶大帽藓和天山大帽藓(新拟)其中的天山大帽藓为近年在我国西北发现的一个新种,文中简要概述了每种的识别行征,生境和地理分布,并根据标本编制了新疆大帽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凭证标本中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HBNU)和新疆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陕西省旅游业在全国的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旅游资源挖掘不够,缺乏新的旅游增长极。陕北近几年已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理应开辟为陕西省新的旅游增长极,但其旅游业发展过分依赖于红色旅游,使得本区旅游业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立足于市场分析和资源特色,陕北需要进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为此,本文在分析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属性的基础上,论述了陕北旅游资源整合问题并进行了旅游功能分区,提出了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以期为陕北乃至全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相似文献   

12.
旅游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旅游业竞争力分析评价对于各地科学、有序地发展旅游业,合理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市场与环境条件、旅游业绩五大类别31项指标构成了四个层次的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雷达图对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结构分析,指出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提高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Yudan WANG 《干旱区科学》2020,12(4):561-579
The spatial patter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cannot be accurately simulated by using observations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MS) that are distributed sparsely in complex terrain.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regions with complex terrain can be better represented by meteorological data with the high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and accuracy. In this study, Standar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 calculated with meteorological factors extracted from ITPCAS (China Meteorological Forcing Dataset produced by the 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79-2016. Drought areas detected by SPEI calculated with data from ITPCAS (SPEI-ITPCAS) on the seasonal scale were validated by historical drought records from the Chines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Canon-Shaanxi, and compared with drought areas detected by SPEI calculated with data from OMS (SPEI-OMS). Drought intensity, trend and temporal ranges for mutations of SPEI-ITPCA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cumulative drought intensity (CDI) index and the Mann-Kendall 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rought areas detected from SPEI-ITPCAS were closer to the historical drought records than those detected from SPEI-OMS. Severe and exceptional drought events with SPEI-ITPCAS lower than -1.0 occurred most frequently in summer, followed by spring. There was a general drying trend in spring and summer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a significant wetting trend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On seasonal and annual scales, the regional and temporal ranges for mutations of SPEI-ITPCAS were different and most mutations occurred before the year 1990 in most regions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results reflect 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Shaanxi Province to climate change, which will help to manage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创新,结合1978~2003年的相关资料,对陕西省的相对资源进行了时空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以全国作为参照区,陕西省三种产业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但从动态角度分析,从1996年以来,陕西省资源承载力呈增长趋势;同时,分析了综合资源在陕西省内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生态经济区划与产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的指导下,借助27个气象测站的多年观测资料和103个县域2003年的主要经济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学和GIS方法,并结合陕西省生态经济特征,将陕西省初步划分为4个大的生态经济类型区.该分区方案以生态背景和人类综合作用强度作为链接"生态-经济"2大系统的指标体系,显示出各生态经济类型区不同程度的生态脆弱特征和不同强度人类活动的鲜明对比,为其实行相应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在区划方案基础上,依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占用思想和区域开发理论,从全球、国内、省内3个尺度全方位分析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间的产业空间耦合关系,提出了各生态经济类型区的产业空间重构战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陕西省环境保护成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构建环境保护成效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图,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陕西省环境保护成效综合评价体系。在消除原始数据量纲的影响、拟定标准化原则的基础上,评价自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声环境和环境的保护程度。结果显示:陕西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水环境、固体废物、声环境和生态系统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54a来农业干旱灾害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干旱灾害是影响陕西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利用陕西省54a来的农业旱灾灾情资料对旱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预测,得出陕西省旱灾有发生频率加快、灾情加重趋势,干旱灾害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干旱受灾面积有3~4a的变化周期,农业旱灾成灾率和受灾率呈正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y=0.32+0.73x。灾害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陕北灾情最严重,关中次之,陕南最轻。灾害主要集中在渭南市、榆林市、商洛市、咸阳市、汉中市、延安市、铜川市、宝鸡市、洛川县、定边县。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立健全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评析了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总结探讨了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做法及经验,并提出建立健全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弄清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后备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选用6个条锈菌优势菌系,对陕、甘、川、豫四省近年来培育的200份后备小麦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鉴定,并分别对不同省份后备品种的抗条锈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我国条锈菌优势种群的抗锈性表现为:四川省后备品种抗锈性最强,对供试菌系全免的品种占80.82%;其次为陕西省和甘肃省,分别为52.73%和50.00%,河南省的最弱,全免的品种仅占22.22%;从抗性类型种类和分布来看,陕西省后备品种抗性分化明显,中间类型少,甘肃省品种的抗性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表明陕西省后备品种的抗锈基因较单一,甘肃省后备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类型复杂,显示甘肃省近年来重视抗源多样化育种带来了成效;成株期抗锈品种数量明显多于苗期,表明后备品种中存在大量的成株抗锈品种。  相似文献   

20.
选取受人类活动影响深刻的生态脆弱区陕北黄土高原城郊区为研究区,利用研究区太阳辐射、降水量、日照率、地面长波辐射、土地利用等数据和区域生态服务价值测算模型测算了研究区植被净生产力、生产有机物价值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陕北黄土高原城郊区各类植被净生产力年际间变化大;陕北黄土高原城郊区植被净生产力空间差异显著,而且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净生产力也不相同;陕北黄土高原城郊区植被生产有机物总价值随时间变化明显,其中榆林市城郊区年际间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