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永康县的蚕桑生产是在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初期开终发展起来的,1960年已有桑园5000多亩,产茧850担,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蚕桑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1962年全县只剩下桑园369亩,产茧73担,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还只有在9个公社的41个单位种桑养蚕,桑园不到1000亩,产茧仅115但。文化大革命以来,不断批判  相似文献   

2.
<正> 綦江县新盛镇气田村在蚕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带领农民树立发展蚕桑不动摇的思想,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在“低谷”中求发展,使蚕桑生产再上新台阶:95年全村养蚕1570张,产茧1030担,收入66.7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8.9%、和9.4%,成为全县第一个产茧超千担的村。 这个村有合作社8个,371户,1439人,人平耕地不足一亩;现有桑树134万株,桑园405亩,其中良桑占总桑树的97%,桑园面积占总面积的87%,  相似文献   

3.
合理调整桑园布局积极发展规模经营海盐县农林局费斯文,周钧铭近年来,我县的蚕桑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全县49239商专桑,92年总产茧4614吨,比91年增产827吨,增长ZI.8%。茧款收入4518万元。平均亩桑产茧93公斤,茧款收入917元。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正> 千金公社是浙江省湖州市蚕桑生产的重点产区,有专业桑园(不间作其他作物的桑园)9348亩。近两年来,该社蚕茧连续获得丰收,平均每年增产蚕茧1188担,83年总产茧15190担,亩产茧162.5斤。三年来的蚕茧生产情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5.
(一) 我县种桑养蚕有较长的历史。解放前,合江、那务、林尘等地的农民就利用地界种桑,农民养蚕生产的蚕茧只是作加工丝被或织造士丝布。解放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我县的蚕桑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1985年,全县的种桑面积达2.8万亩,产茧4.15万担,这一年,全县农民养蚕收入茧款840多万元,地方财政从缫丝工业获税利100多万元。尔后两年,由于桑青枯病的严重危害和蚕茧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县的蚕桑生产出现滑坡,到1987年我县桑园面积仅剩下0.87万亩,产茧1.45万担,只有1985年产茧量的34.93%。从1985年  相似文献   

6.
油车乡位于德清县东部平原,全乡8个村,125个村民组,3139户,13996人.有水田11782亩,桑园4828亩,是一个粮茧主要产区.在党的三中全会方针政策指引下,蚕桑生产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蚕茧产量连续三年超历史,1984年蚕茧超万担,1985年又获大增产.全年饲养20012盒蚕种,平均单产36.5公斤,总产726.243吨,比上年增产211.74吨,增长41.15%,茧款总收入293.4万元,比上年增长56.41%.全乡养蚕户3051户,户均产茧238公斤,户均茧款收入961.65元,亩  相似文献   

7.
桐庐县的蚕桑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查宋时就有以绢、绸作贡赋的记载,民国时期蚕桑生产曾颇具规模,1933年全县有桑园12300亩,蚕户8300户,产茧278.0t,以后由于战争和灾荒,茧价暴跌,蚕桑生产每况愈下,至1949年,全县仅存桑园300亩,产茧1.5t。  相似文献   

8.
我们大队是以生产粮食为主蚕桑畜牧并举的大队。专业桑园740亩,就今春止已改好矮干密植桑450亩。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1972年以来,蚕桑生产不断发展,1976年春期产茧719.13担,亩产春茧97.2斤;夏期产茧173.87担,亩产夏茧23.4斤;早秋产茧238.68担,亩产早秋茧32.2斤;中秋产茧67.88担,亩产晚秋茧9.2斤;  相似文献   

9.
里田镇是我县蚕桑生产起步最早、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蚕桑基地。瓦滩村是该镇高产稳产的佼佼者。全村有洲地桑园96亩,其中五龄桑园36亩,十七龄桑园60亩。1986年养蚕260张,产鲜茧185.6担。1987年养蚕270张,产鲜茧202.5担。1988年养蚕315张,产鲜茧256担;平均张种产茧由1986年的71.4斤提高到81斤;平均亩桑产茧由1986年的193.3斤提高到262斤,实现了张种、亩桑产茧同步增长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10.
<正> 丹棱县杨场镇徐坝村,有468户,人口1921人,94年桑园面积达1020亩,94年发种3200张,产茧2000担,蚕桑总收入209万元,户乎养蚕6.5张,产茧4.27担,收入4500元,人平养蚕1.6张,人平产茧1担以上,收入超千元,其中的徐坝二组,有农户45户,人口 180人,94年养蚕560张,单张产茧38公斤以上,产茧425  相似文献   

11.
<正> 我们锦西公社共有耕地3.76万亩,2.96万人口。一九七九年冬,我们在627亩桑园的基础上,栽植新桑503亩,其中“一步成园”350亩,把桑园面积扩大到1130亩。全社有112个生产队养蚕,占生产队总数的55%。一九八○年养蚕1564张,产茧1158担,比上年增产30.8%;收入21.4万元,比上年上升34%;平均每张蚕种产茧73.9斤,比上年上升21.5%,张产值136.84元;平均每亩桑园产茧184.6斤,比上年上升26.4%,亩产值341元。一九八○年我社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体  相似文献   

12.
我县有11个乡镇,耕地40多万亩,总人口58万多人.1981年蚕桑生产分布在四个乡镇,桑园242亩,产茧不足50吨.1985年蚕桑生产已遍及全县11个乡镇,桑园扩大到3219亩,养蚕农户2927户,全年养蚕11651张,总产茧2344吨.总产值991441元.我县蚕桑生产发展之所以比较快,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并有如下体会:  相似文献   

13.
我村共有人口3264人,663户,总耕地5647亩,其中水田2500亩,人少地多.村委会根据本村的自然条件,在种好粮食、甘蔗生产的同时,83年试种桑园6亩,养蚕取得成功.84年扩大到162.5亩,85年又扩大到420亩,养蚕1747.5张,其中小蚕共育712张,占44.1%,产茧达45.5吨(910担),比84年增加20吨(400担),平均张产茧25.6公斤,总收入达148000元,平均亩产350元,平均张产值84元,全村养收入超千元的有11户.蚕桑生产的发展,对改变我村的贫困落后面貌,起了重要作用.我们的养蚕业发展较快,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4.
德庆县马圩公社是一个蚕桑新区,是我县蚕桑生产发展较快的公社之一。从七八年八月在公社农场试种三亩桑开始,八一年便发展到十一个大队,七十六个生产队,种桑943亩,投产776亩,六十九个生产队养蚕,收入174350元(纯茧款)第一次跨进产茧千担公社。今年有八十二个生产队种桑1389亩,投产943亩,七十一个生产队养蚕,全社蚕桑持续增产,蚕茧造造丰收,全年养蚕2283张,收入219694元(纯茧款)产茧1323.45担,比去年增长26.16%。  相似文献   

15.
一、蚕桑生产的概况近几年来,我县的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一九七九年全县种桑六百五十亩,产茧七百八十担,到一九八四年,全县有十七个区一百五十五个乡一万一千八百六十六户种桑养蚕,共种桑一万三千五百亩,饲养蚕种六万五千张,产茧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担,比一九八三年桑地面积扩大三千六百七十九亩,蚕茧增加一万四千九百六十四担;而比一九七九年桑地面积扩大一万二千八百五十亩,蚕茧增加二万七千四百六十九担。一九八五  相似文献   

16.
惠阳地区的蚕桑生产开始早、起步晚,发展速度比较快。在惠丝绸公司和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蚕桑生产由过去的二、三千担茧徘徊转向转快速发展。八五年全区桑园面积20000亩,投产面积12660亩,实产茧2082担。其中紫金、连平、龙川被列为蚕桑发展重点县,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县蚕桑生产不断发展,出现了不少养蚕重点户专业户,接着是蚕桑专业村也不断涌现和发展,从84年十个增加到85年七十个增长6倍。蚕桑专业村大大推动了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从84年产茧只有3909担增加到85年10167担增长1.60倍。全县85年70个蚕桑专业村桑地面积达3680.5亩,占全县桑地面积38%,其中产茧50担以上的蚕桑专业村有32个,桑地面积2484亩,饲养量9848张占全县养种量49%,养蚕总收入1084034  相似文献   

18.
一、江苏省蚕业生产发展概况:江苏省是我国四大蚕区之一,养蚕历史悠久,驰名中外.全省有64个县,11个市.现有70个县、市郊种桑养蚕占93%.1984年桑园面积136万亩,比1949年的46万亩增196%,比1978年的78.07万亩增75%.1984年养蚕240万张.比1949年的44.6万张增439%,比1978年的45.05万张增434%.1984年产茧129.9万担,比1949年的13.3万担增877%,比1978年的52.25万担增149%.亩桑产茧由1949年的29.78斤提高到96斤.单张产茧由1949年的30.72斤提高到54.01斤.预计1985年产茧140~150万担.自1978年三中全会后,大约每年增产茧10万担.1984年有28个县年产茧万担以上,其中海安、丹阳两县年产茧都在10万担以上.有5个乡年产茧超万担.全省有29个蚕种场,年制种量达280万张,蚕种自给有余,还有25个蚕桑场和桑苗圃,能满足本省发展桑园所需苗木.  相似文献   

19.
赖贞祥     
<正> 系井研县纯复乡,罗心村蚕桑重点户,全家三人,两个半劳力,承包田3亩,土2.5亩。1983年起他坚定走发展蚕桑生产脱贫致富道路,共发展小桑园3.5亩,四边桑1200株,共有桑8200多株。由于突出效益狠抓管理,1986年全家三季养蚕17张,产茧637公斤,茧款收入2269.56元,共育小蚕55张收入274.50元,桑园间种收入170元,其他蚕桑收入164元,总计蚕桑收入2878.56元,全家人平959.52元,成为全县蚕桑致富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市的蚕桑生产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一定规模,1993年桑园总面积已达15万多亩。产茧265万公斤,养蚕户获得蚕茧收入2500多万元。但与“八五”末达到产茧10万担、2000年20万担的目标任务相比,无论是生产效益还是发展速度都还有很大差距,蚕桑生产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的问题。为此,现对1994年全市蚕桑生产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