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集成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间和空间开展黑斑蛙和泥鳅生态健康养殖的新型种养模式.阐述稻-蛙鳅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绿色种养、绿色营养、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并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比较稻-蛙鳅共作与常规稻作的经济效益以及投入的物质与服务费成本项(苗种投入、物料投入、租赁服务以及设施防护).结果表明,稻-蛙鳅共作模式与常规稻作种植产投比分别为1.98、1.12,前者经济效益较高;物质与服务费成本项中,虽然稻-蛙鳅共作投入较高,但化学农药及化肥实现零投入,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因此,推广该绿色种养模式,对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空资源进行周年化生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在鄂西北地区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阐述了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水稻种植、青蛙养殖、羊肚菌栽培等技术措施,并分析了该模式与常规种植制度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与稻-油轮作模式产投比分别为1.53和1.46,前者平均纯收入可达201 967元/hm2,远高于后者。虽然稻+蛙-菇模式成本投入较高,但全过程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提出了合理发展稻+蛙-菇模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小池精养模式是一种生态、高效、种养结合的黑斑蛙养殖新型模式。一方面,它可以保护黑斑蛙种族延续与种群扩张,有利于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它能够大大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对黑斑蛙的功效、养殖模式、养殖效益和管理措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蛙、稻”生态种养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蛙、稻"生态种养技术的总结、蛙稻田病虫害防治策略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得出"蛙、稻"生态种养是一种高效的现代生态农业,能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的使用,利用生物链来控制稻田中的害虫,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农民收入,可生产绿色的稻米和蛙。  相似文献   

5.
稻蛙生态种养一体化模式有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开发土地产值,不但增加粮食产出、减少农药和化肥投入量,更是提升农产品品质和丰富农产品品种,为粮食生产提供低碳、生态、高效的借鉴样板,现将稻蛙种养共生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稻-蛙共作混合养殖模式在农药、饲料、化肥、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黄山地区黑斑蛙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蛙沟、水质、噪音和密度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稻田养蛙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过份施用农药,化肥和滥捕蛙族,导致农田生态严重破坏,田间蛙类几乎绝迹,农作成本也逐年上升,以至现在人们再难见到古代诗人描绘的那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自然景象,稻田养蛙即是利用稻、蛙这种自然共生关系,充分发挥稻与蛙之间的互利作用,把水稻种植与蛙类养殖有机结合,达到增产增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 稻田养蛙方法简单,效益可观。每667平方米稻田一季稻熟可  相似文献   

8.
稻蛙绿色种养模式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南方稻区及长江流域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本文采用产业调查,结合试验示范,介绍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技术特点,如稻田改造、水稻种植、蛙苗繁育与投放和蛙类饲喂与管理等;分析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发展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总结了稻蛙绿色种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规模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重蛙轻稻、蛙药和饲料使用过量等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避免盲目发展,科学投饲和水肥调控以及模式升级,延长产业链等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发展策略,为稻蛙绿色种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田宏胤    梁正其    谭庆东    覃欢欢    蔡蝶    牛吉友  龙娆   《现代农业研究》2023,(2):121-125
为了探讨稻田引入黑斑蛙后,分析不同海拔高度下稻蛙共作对水稻生长性状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分别于水稻 的返青期、分蘖期,抽穗期,成熟期测定水稻的株高、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海 拔高度的不同密度处理组株高均显著高于水稻单作,其中,抽穗期,白元村的水稻株高、分蘖数、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 净光合作用速率均明显高于坪峨村和七百渡村。综上所述,在本试验的条件下,稻蛙共作技术是增产增效的生态种养 模式,在研究的三个海拔高度重,海拔高度为600m 左右比较适宜,本试验的相关结果为稻蛙(黑斑蛙)生态种养模式的 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稻田是蛙类的天然栖息场所,适于蛙的生活和生长:同时,蛙类喜食稻田中的害虫。稻田养蛙,即是利用稻、蛙这种自然共生关系,充分发挥稻与蛙之间的互利作用,既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有机稻谷和蛙类,又能获取蛙类养殖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将稻蛙种养共生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2021—2022年,贵州省印江县、思南县、德江县、遵义市等地进行了稻蛙(黑斑蛙)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示范,本文总结了推广应用中存在的养蛙稻田选择不合理,蛙沟、防逃网、防鸟网、食台建设不规范以及农户在养殖过程缺乏稻田养蛙基本知识,对黑斑蛙疾病防控欠缺等问题,介绍了稻田养殖黑斑蛙的关键技术,为贵州省山区稻蛙(黑斑蛙)综合种养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在青浦地区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下推广种植的中晚熟水稻品种,于2013年开展晚粳水稻新品种适应性试验,观察其种植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稻品种清香软粳、沪软12-12,和杂交稻品种花优14和秋优金丰产量较高、米质优良,抗病虫害较强,均适合在青浦地区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下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稻蛙共作混合养殖模式在农药、饲料、化肥、经济收益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黄山地区黑斑蛙养殖过程中存在的蛙沟、水质、噪音和密度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当地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棘胸蛙俗名石顿、石磷、骨栋,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开展棘胸蛙人工繁殖,为人工养殖提供充足的种苗,对发展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省古田县“清源棘胸蛙生态养殖场”通过10多年的潜心摸索,积累了丰富的人工育苗经验,2004年采用人工饲养的亲蛙进行人工繁殖、育苗获得成功,培育出变态幼蛙1万多只,为内陆山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提高淡水养殖效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提供了一条致富的好途径。现就棘胸蛙人工育苗的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稻-蛙生态共生模式在原有稻田养殖模式的基础上集成关键技术,创新生态化养殖模式,合理利用了农村田地资源,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养殖设施简易,单位面积产值是单一水稻种植的8~10倍,能极大地提高农民收益,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同时稻-蛙生态共生模式减少了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水稻几乎不会发生疾病,养殖过程达到生态化和循环化,适宜在农村进行大面积推广。既能满足部分市场需求,还能保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符合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在西南地区可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稻田稻蛙采用“一田两用、一地双收”的生产兼作方式,打造稻与蛙结合生产的生态链,既能实现生态环保,又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铜仁市稻田养蛙新技术推广提供技术参考,从场地选择、田间工程、前期准备、蛙苗放养、水稻栽插、投喂管理、日常管理7个方面介绍稻田养蛙技术。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中粳品种在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下的种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优水稻品种结构、缓解季节茬口矛盾,选用水稻中粳品种"早玉香粳"、"08-197",在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下进行了小面积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于5月中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产量为500~550kg/667m2。"早玉香粳"出米率高,外观品质好,米香;"08-197"产量高,抗病性强。这2个品种的稻米可在"国庆"前后供应市场,在蛙稻生态种养模式下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与生产力发展,绿色和环保成为时代的新方向,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和肥料使用过度等问题.近年来,共生养殖逐渐成为热点.本研究克服稻蛙共生养殖、菜蛙共生养殖技术的短板,结合生存绿色蔬菜的理念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养殖蛙技术,缩短蛙的饲养期限,减小蛙的死亡率,减少物质投入,为提高食品品质、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放养黑斑蛙蝌蚪对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75只/m2、105只/m2、135只/m2、165只/m2和195只/m2五种蝌蚪放养密度,比较了不同蝌蚪放养密度下黑斑蛙个体的生长差异,建立了体长、体质量与养殖时长的生长模型,进一步拟合了体长、头宽、后肢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蝌蚪放养密度对体长、头宽、后肢长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体长、头宽、后肢长均与体质量存在较高的相关性(P<0.05),拟合度达0.956 3;75只/m2和135只/m2组黑斑蛙的体质量与养殖时长间的生长曲线(?)值均为2.33,显著高于165只/m2和195只/m2,且体质量分布中,40g以上的黑斑蛙个体重比例最高的为135只/m2,高于其他处理组。从生长角度考虑稻蛙共生模式中黑斑蛙合理的放养密度为在135只/...  相似文献   

20.
杨尚昆  谢明宇  孙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28-11329,11334
稻鳅蛙和谐共生模式是一种立体、生态、高效、种养结合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稻鳅蛙和谐共生模式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