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地域柳松菇菌株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同工酶技术和RAPD技术对7个来源于不同地域的柳松菇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两种方法的分析 结果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地域差异对柳松菇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有明显影响,不同地域中分布的柳松菇菌株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该研究为柳松菇的杂交亲本选配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进一步研究柳松菇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柳松菇研究概况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王南  谭琦 《食用菌学报》1998,5(4):56-60
近年来,柳松菇(Agrocybe aegerita)作为一种食用菌新品种,以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及一定的药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概括介绍了柳松菇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方法和遗传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柳松菇系异宗结合的四极性真菌,但存在同核体结实现象(Jacques Labarere,1992)。对我国现栽柳松菇菌种的遗传特征及生活史研究发现,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产生不正常的子实体,成熟的担子着生双孢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形成有锁状联合的菌丝体,并自交可孕。基于柳松菇具有同宗结合的单孢可育特征,我们采用了单孢分离方法进行选育种。  相似文献   

4.
张国明 《蔬菜》2011,(2):12-13
茶树菇又叫茶薪菇、杨树菇、柳松菇,属木腐菌,食用价值高,且含有抗癌活性的多糖和10多种微量元素,药用价值极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山东地区野生柳松菇资源丰富,尤其沿黄两岸的柳树丛中多发柳松菇,夏秋季节村民多沿黄采摘,或鲜食或晒干,视为难得美味。笔者采摘后进行分离、筛选,对5株菌丝表现较好的进行比较试验,从中选出了一株菌丝粗壮浓密、出菇效果好的菌株,命名为“鲁柳一号”;近年在山东等地进行了推广性试验,结果证明,生物学效率一般在90%以上,最高者可达132%,商品率80%左右。现将其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若霞  应霞玲 《食用菌》2000,22(1):13-14
柳松菇(Agrocybe cylindra),又称柱状田头菇、柳环菌、茶薪菇等,在日本、韩国等国有较多栽培,日本的九洲等地春秋季还常有野生柳松菇出现,菌盖呈褐色并带丝绸光泽,幼时为半球状.直径1~1.5cm,伸展后直径3~10cm,有菌环,孢子印褐色椭圆形,一般应在开伞之前菌盖呈半球时采食,味脆嫩,久煮不烂,适于炒、烧、汤食及作火锅菜,也可加工成罐头或小包装,是一很有发展前途的高档食用菌。我所通过日本枥本县北研株式会社的大森清寿先生和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引进了柳松菇3个菌株,于1995~1998…  相似文献   

7.
张Zhou  王镭 《食用菌》1993,15(6):8-8
柳松菇(Agrocybe cylindracea)隶属锈伞科,环锈伞属.味鲜美,质地脆嫩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是欧洲和东南亚地区最受欢迎的食用菇之一,开发研究柳松菇,不仅可以增加我国食用菇类的品种,更主要的是它生长期正处于多数食用菌、蔬菜生长的淡季,可充实市场蔬菜淡季供应的品种.一、生物学特性(一)形态特征菇盖光滑,初期半球形,棕色,后平展、色变浅,直径2~8cm.菌环膜质,着生于菌柄上部.菌柄长3~6cm,粗2~5mm,中实,表面有条纹,浅  相似文献   

8.
优质柳松菇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松菇(Agrocybe cylindracea)隶属于粪伞科、田头菇属,又称柳环菌、杨树菇、柱状田头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纤维素含量高,风味和咀嚼感好,深受欧洲和东南亚等消费者的喜爱。人工栽培始于50年代,法国用白杨树段木栽培,其后Varia(1974)和 Zadrazil(1979,1987)等进行了代料栽培研究。Caleux和Diop(1974)报道了影响子实体形成的环境因子。80年代日本学者开始了柳松菇栽培的基础研究,善如寺厚(1986),近滕(1980),木内(1985)相继进行了生理生态及栽培技术研究。我国于1982年开始驯化栽培,目前贵州、山西、广东、昆明、江苏均有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9.
柳松菇的遗传生活史及品种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国现栽柳松菇菌种遗传特征及生活史的研究发现,该菇由菌丝生长的营养生长阶段进入原基分化发育的生殖生长阶段,可产生正常的子实体,电镜观察可见成熟的担子上着生双孢担孢子,单个担孢子隅适宜条件萌发形成有锁状联合的菌丝体,并自交可孕、基于柳松菇具有次级同宗结合菌的单孢可育特征,我们采用单孢分离方法进行品种选育,获得了出菇菇丛密,菇数多、产量高的单孢菌株。  相似文献   

10.
《蔬菜》2008,(3):33
珍稀品种的食用菌最受国外市场欢迎。杏鲍菇鲜品在日本市场上每千克20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松茸每千克干品售价80美元。欧洲人十分爱吃羊肚菌,鲜菌每千克售价最高时达150美元。鸡油菌也在西欧成为抢手货。而国内市场上,杏鲍菇、鸡腿菇、茶树菇、真姬菇、柳松菇等都是供不应求的品种,前景非常看好。  相似文献   

11.
研究羊肚菌水提物对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预防给药16d后.采用CCl4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24h后。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血清蛋白的变化.观察羊肚菌水提物对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羊肚菌水提物能明显降低模型组的血清转氨酶、肝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抑制蛋白流失及肝脏肿大.说明羊肚菌水提物对小鼠肝脏的化学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茶薪菇及相近物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讨论了茶薪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通过与相近物种比较,为探索茶薪菇菌种退化机制提供研究方向,促进茶薪菇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对我省主要几个茶树菇菌株在高效栽培过程中的菌丝生长状况、营养生长期、子实体产量和生物学性状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茶树菇5号是适合在我市进行高效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4.
杨柳田头菇引种驯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汪欣  刘平 《中国食用菌》2004,23(2):16-18
采自云南巍山的柱状田头菇近缘种杨柳田头菇经组织分离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测 ,瓶栽、袋栽及覆土栽培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该菌栽培方法简单 ,适应范围广、出菇快 ,生物学效率达 80 %以上 ,可在较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5.
亮菌多糖ATPS-2对小鼠四氯化碳和酒精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四氯化碳(CCl4)和北京红星二锅头诱导小鼠肝损伤,比色法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含量;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浓度,并作肝组织切片病理观察。亮菌多糖ATPS-2(25mg/kg、50mg/kg、100mg/kg)给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升高的ALT和AST水平,抑制肝脏中上升的MDA水平和提高过低的SOD活性。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亮菌多糖ATPS-2有明显的保肝作用。亮菌多糖ATPS-2对小鼠四氯化碳肝损伤和酒精肝损伤均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探讨了6种矿质元素对茶薪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钼、锌、钴、钒和铁等能促进茶薪菇菌丝体的生长,而铁对茶薪菇菌丝体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茶树菇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和免疫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子实体经热水提取。Sevage法脱蛋白质。乙醇沉淀,Sephadex G-100和DEAE—Sephadex A-25柱层析得到茶树菇纯多糖ACPS。采用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对ACPS进行化学结构分析。结果表明,ACPS是1种分子量为11863的酸性多糖,其多糖、还原糖和糖醛酸含量分别为91.09%、10.05%和4.73%。动物试验结果表明,ACPS能显著增加正常小鼠的脾脏重量,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具有显著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采自云南的2株田头菇属野生菌株JZ061和JZ527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菌株分离,按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2株菌株的分类学地位,并对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野生田头菇属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菌株JZ061为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最适碳源为麦芽糖、乳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和黄豆粉,最适pH为6.0,适宜温度为25~30℃;菌株JZ527为杨柳田头菇(Agrocybe salicacola),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和黄豆粉,最适pH为8.0~9.0,适宜温度为20~25℃。  相似文献   

19.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icroRNA-7 (miR-7) knockdown (KD) on concanavalin A (ConA)-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ALI) in mice.METHODS: Wild type (WT) mice and miR-7KD mice were received ConA (30 mg/kg) to 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model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liver weight and weight index were measured 48 h later.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iver tissues wer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 The levels of 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IL-4 and IFN-γ were detected by ELISA. The proportional changes of CD4+ T cells and the relative levels of IL-4 and IFN-γ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RESULTS: The color of the liver tissue became lighter, and the weight and weight index we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miR-7KD mic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0.05). HE staining showed that the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was increased in the liver of miR-7KD mice. Moreover, the level of serum AL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The serum level of IFN-γ elevated significantly (P<0.01), while the IL-4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in the serum of miR-7KD mice. Furthermore, the proportion of CD4+ T cells and relative IFN-γ cells increased obviously (P<0.01).CONCLUSION: miR-7 knockdown promotes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ConA-induced acute liver injury in m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