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I的分离纯化及其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相结合 ,从松针褐斑病菌的PD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一种致毒活性物质LA -I,该物质为无色油状物。紫外扫描显示LA -I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2 0 7nm。在 36 5nm和 2 5 4nm波长下LA -I无吸收。FAB- MS和HRFAB- MS分别显示该毒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式为 16 2和C6 H1 0 O5;氢谱中的 2个信号 (δ1 2 6 ,δ4 2 2 )表明该毒素物质存在—OCH(CH3)—基团。碳谱显示有 3个碳信号 (δ181 0 9,δ6 6 99,δ2 1 6 9) ,证明存在—COOH ,—CH ,—CH3基团。综合质谱、核磁共振谱分析确定LA -I为COOHCH(CH3)OCH(CH3)COOH(α ,α′ -二丙酸醚 ) ,红外光谱也证实了毒素的这一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2.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LA—I和LA—Ⅱ致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科学》2002,38(4):84-88
研究比较了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 acicola)两个致病毒素LA-Ⅰ和LA-Ⅱ的热稳定性、寄主专化性和最低有效浓度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LA-Ⅰ和LA-Ⅱ均具热稳定性,经沸水水浴加热15min仍具活性.LA-Ⅰ和LA-Ⅱ不仅能伤害易感寄主植物湿地松、火炬松,对云南松、华山松、紫茎泽兰等也有伤害作用,说明LA-Ⅰ和LA-Ⅱ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LA-Ⅰ和LA-Ⅱ配成不同浓度溶液生测,显示LA-Ⅰ对湿地松幼苗的最低有效浓度为100μg*mL-1,LA-Ⅱ的最低有效浓度为500μg*mL-1,LA-Ⅰ活性较LA-Ⅱ的活性高4~5倍.LA-Ⅰ和LA-Ⅱ混合液生测表明,2个活性物质对寄主植物的伤害作用没有明显的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沙棘叶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中国沙棘叶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沙棘Hippophae rhanmoides L-叶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化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I),2α-OH-熊果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Ⅱ),L-2-0-CH3-肌醇(L-2-0-methyl-inositol,Ⅲ).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中国沙棘叶中分离得到,2α-OH-熊果酸,L-2-0-CH3-肌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杉木和"三北"一号杨磨木木质素化学官能团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秦特夫 《林业科学》1999,35(3):69-75
本研究使用Bjrkman的提取方法,分离出针叶材杉木和阔叶材"三北"一号杨的磨木木质素(MWL),并采用Lundguist方法对分离出的MWL进行提纯.用红外光谱仪(FTIR)、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1HNMR)、液相色谱(HPLC)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测定了这两个树种MWL的化学结构和官能团.结果表明:(1)杉木木质素碳的含量较杨树高1.23%,氢和氧的含量分别低0.22%和0.85%,"三北"一号杨木质素中的甲氧基含量比杉木的高6.26%.(2)杉木和"三北"一号杨两种磨木木质素的苯基丙烷结构单元的经验式分别为C9H8.08O2.46(OCH3)0.94和C9H7.86O2.33(OCH3)1.41.(3)杉木磨木木质素中的脂肪族羟基(OHaliph)和酚羟基(OHph)数在每C9单元中分别是0.93和0.25,分别占总羟基的78.8%和21.2%."三北"一号杨磨木木质素中的脂肪族羟基(OHaliph)和酚羟基(OHph)数在每C9单元中分别是1.02和0.49,分别占总羟基的67.5%和32.5%.(4)杉木与"三北"一号杨磨木木质素在210nm附近的吸收波长基本相同.但在280nm附近杨树磨木木质素的吸收波长为280.2nm,而杉木磨木木质素由于愈疮木基丙烷产生了深色化效果,使吸收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至282.2nm.(5)杉木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具有典型的针叶材特征,"三北"一号杨磨木木质素的红外光谱吸收峰强度与温带阔叶材的特征不完全吻合.(6)杉木和"三北"一号杨磨木木质素中每C9单元的β-O-4结构的平均质子数分别为0.33和0.50.β-5结构(苯基豆满香)中的平均H质子数量分别为0.23和0.16.β-β结构中Hα的平均质子数量分别为0.92和0.67.  相似文献   

5.
以慈竹为原料,先经过抽提处理除去抽提物,再经次氯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除去其中的木质素与半纤维素而得到α-纤维素,将得到的α-纤维素通过33%(wt.)硫酸溶液与超声波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分离出慈竹纳米纤维素.通过扫描电镜(SEM)与透射扫描电镜(TEM)对纳米纤维素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径级范围约10 ~ 25 n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慈竹中木质素以及半纤维素已被完全分离,α-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热重分析(TGA)显示分离出慈竹纤维中的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后,α-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明显提高,但纳米纤维素的热解温度略低于α-纤维素;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在各个分离阶段所得产物中,α-纤维素以及纳米纤维素晶体的结晶度得到较大提高,且均呈现出典型的纤维素Ⅰ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慈竹为原料,先经过抽提处理除去抽提物,再经次氯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除去其中的木质素与半纤维素而得到α-纤维素,将得到的α-纤维素通过33%(wt.)硫酸溶液与超声波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分离出慈竹纳米纤维素。通过扫描电镜(SEM)与透射扫描电镜(TEM)对纳米纤维素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纤维素径级范围约10~25 n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慈竹中木质素以及半纤维素已被完全分离,α-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热重分析(TGA)显示分离出慈竹纤维中的半纤维素与木质素后,α-纤维素与纳米纤维素热稳定性明显提高,但纳米纤维素的热解温度略低于α-纤维素;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在各个分离阶段所得产物中,α-纤维素以及纳米纤维素晶体的结晶度得到较大提高,且均呈现出典型的纤维素Ⅰ结构。  相似文献   

7.
镰叶西番莲藤茎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镰叶西番莲藤茎的化学成分,从其脂溶性成分中分离了6个化合物,通过IR、MS、NMR等波谱手段鉴定它们的结构为4-氧代-3,4-降-木栓烷-2-酸(Ⅰ)、2-羟基-3,4-断-木栓烷-3-酸乙酯(Ⅱ)、4-烯-3-谷甾酮(Ⅲ)、3-(2,4-二羟基苯基)-2-丙烯酸(Ⅳ)、碳十八酸甘油酯(Ⅴ)和正二十八醇(Ⅵ).其中化合物Ⅰ是首次经提取分离的天然产物,应用二维NMR技术归属了它的碳谱.结果表明,化合物Ⅰ与化学合成的4-oxo-3,4-seco-A(1)-norfriedelan-3-oic acid结构一致.化合物Ⅱ为新的人工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乙酸龙脑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酸功能化离子液体(3-磺酸基)丙基三乙基铵硫酸氢盐[N(Et)3(CH2)3SO3H]HSO4,并用FT-IR、1HNMR和13CNMR对其进行了表征.将其与氯乙酸组成的复合催化体系用于催化α-蒎烯一步酯化反应,详细考察了离子液体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配比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得到了较佳的反应条件:n(α-蒎烯)∶n[N(Et)3(CH2)3SO3H]HSO4∶n(氯乙酸)∶n(乙酸)5∶0.6∶5∶14,反应温度30℃,反应时间10h.在该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为95.90%,乙酸龙脑酯选择性45.07%.并对催化体系的重复使用性进行了考察,重复使用5次时,α-蒎烯转化率仍达87.4%,乙酸龙脑酯选择性40.6%.  相似文献   

9.
建立应用pH-区带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丹参中的丹酚酸B的方法。以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体积比2∶3∶6∶9)为两相溶剂体系,在流速为2.0 mL/min,主机转速为850 r/min,检测波长为254 nm的条件下进行分离,从6 g丹参粗提物中一次性分离制备得到1 419.15 mg丹酚酸B、171.25 mg迷迭香酸和52.34 mg紫草酸单甲酯,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纯度分别为94.53%、96.36%和96.83%,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核磁共振碳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孔树脂吸附、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及重结晶对青钱柳悬浮培养细胞三萜酸进行分离纯化,获得5个单体三萜酸,经高分离度快速液相-飞行时间质谱(RRLC-TOF/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等分析,分别被鉴定为2α-羟基齐墩果酸、2α-羟基熊果酸、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其中2α-羟基齐墩果酸和白桦脂酸是首次在青钱柳中得到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11.
不同合成工艺路线下MUF共缩聚树脂结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反应原料化学反应活性的不同,设置了三聚氰胺-尿素-甲醛(MUF)共缩聚树脂的不同合成工艺路线.借助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对不同工艺条件下树脂的结构组成及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树脂中的结构基团类型不会因工艺路线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不同基团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异.利用工艺路线一和路线三合成的树脂中,亚甲基键(—CH2—)含量较高.而在工艺路线二合成的树脂中,羟甲基(-CH2OH)含量远高于其他工艺,表明树脂的缩聚程度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普洱茶茶褐素理化性质与光谱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品普洱茶为原料,对提取分离的茶褐素(TB)及其组分进行了理化、光谱学等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茶褐素耐氧化性较好,耐还原性较差,酸、碱、热条件下不稳定。UV-vis显示,茶褐素在330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80%乙醇溶出物在330和380nm处有特征吸收峰。IR表明,茶褐素属酚类物质含有羟基、烷基、羧基及苯环类物质。凝胶渗透色谱(GPC)表明,茶褐素相对分子质量(Mr)相对较大,多次柱分离后,茶褐素组分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为2878,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为2120,多分散性指数为1.36。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不同地理种源杉木α纤维素中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杉木树轮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解释不同种源差异性响应,为种源层面上区域杉木的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广西柳州的杉木试验林场的30个种源为研究材料,提取并测量α纤维素中δ^13C,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杉木树轮δ^13C与当年、前1年、前2年的降水、平均温度、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及湿润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种源杉木(1987-2013)树轮δ^13C值的变幅为-20.997‰^-25.910‰,表现出较强的一阶自相关,相关系数为0.181~0.866。大部分种源杉木树轮的δ^13C与平均温度、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日照时数呈不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降水及湿润度指数的相关性不统一。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30个杉木种源中有26个种源与当年最小相对湿度呈线性关系。[结论]最小相对湿度是影响不同种源杉木树轮α纤维素中δ^13C的主导气候因子,而对降水的依赖性很小。杉木不同种源树轮δ^13C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研究有效的填补了种源层面上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响应研究的不足,也为杉木培育及经营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α-三噻吩(α-T)是一种植物源光活化毒素,注射入植物树干后,可用于防治松萎蔫病.介绍了以黑松苗1年生枝条木质部为材料,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黑松体内α-T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α-蒎烯—马来酸酐加成物及其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α-蒎烯在磷酸催化下异构化为单环萜烯,经热反应(150-200℃)所得萜烯-马来酸酐(T-M)加成物再以磷酸分离,不溶于磷酸者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测定证实结构为Diels-Alder加成物(双加成物)。通过碱液试验及环氧树脂固化试验(红外光谱、剪切强度、涂膜性能测定)证明双加成物的环酐有活性,是环氧树脂良好固化剂,得到与P.Pcnczek不同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磷酸催化、高温(140℃)加料、碘脱色等合成T-M加成物的方法及T-M低分子量环氧树脂合成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卷叶黄精根中甾体皂苷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从卷叶黄精根茎的正丁醇萃取物(总甾体皂苷R)中分离得到2个甾体皂苷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及与文献值对照,鉴定化合物Ⅰ为(25R)-spirost-5-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1→2)-[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化合物Ⅱ为(25R)-spirost-5-ene-3β-ol-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将化合物Ⅰ进行双相酸水解得到其苷元(化合物Ⅲ),鉴定为薯蓣皂苷元.对总甾体皂苷R、化合物Ⅰ、Ⅱ及Ⅲ的抗菌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总甾体皂苷R、化合物Ⅰ及Ⅱ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均比对细菌的抑制效果明显,而化合物Ⅲ对细菌的抑制效果均比对植物病原菌强.  相似文献   

17.
杉木幼龄材与成熟材木质素的化学官能团和化学键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特夫  黄洛华  周勤 《林业科学》2004,40(2):137-141
采用有机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波谱对从杉木幼龄材和成熟材中提取的磨木木质素的化学官能团和化学键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幼龄材和成熟材木质素的经验式分别为C9H8 73O2 57(OCH3) 0 84 和C9H9 0 1 O2 2 4 (OCH3) 0 90 ;杉木幼龄材木质素的芳香环结构主要由愈疮木基组成 ,而在成熟材中除愈疮木基外还有紫丁香基基团存在 ;杉木成熟材的木质素中具有较多的芳香族化合物 ;杉木木质素结构中的主要键型为 β -O - 4键、β- 5键、β- β键和 β- 1键 ,且成熟材木质素中各种键型的数量均高于幼龄材。  相似文献   

18.
在催化剂过氧磷钨酸十二烷基吡啶盐(Cat-PW4)的作用下,α-蒎烯与H2O2反应生成主要产物(3R,4R)-4,7,7-三甲基-6-氧杂二环[3.2.1]辛烷-3,4-二醇。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12.8 mmolα-蒎烯、5 m L溶剂三氯甲烷、0.2 g催化剂、3.3 m L 30%H2O2,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 h,α-蒎烯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分别为94.7%和39.8%。反应结束后,该产物存在于水相和有机相中,通过萃取和重结晶分离提纯,得率11%,纯度达到98%;其分子结构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1H核磁共振谱、13C核磁共振谱、低分辨率质谱及高分辨率质谱确证。  相似文献   

19.
以杉木为原料,经预炭化处理制成预炭化杉木粉,以之作为碳源,通过H_2O_2氧化法制得荧光碳点。采用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碳点微观形貌、光学特征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点呈明显的球形,粒径为1~8 nm,表面含有羧基、羟基及氨基等基团,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抗盐性能;碳点在335 nm激发光下发射出强蓝色荧光,最大发射波长455 nm,相对量子产率为8.3%,其荧光强度对pH值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基于呋喃西林对碳点的荧光淬灭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呋喃西林对碳点荧光进行淬灭试验,研究发现:呋喃西林浓度在0.2~100μmol/L范围内,碳点荧光淬灭效率与呋喃西林浓度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_0/F=0.965+0.015c,线性相关系数为0.994 6,检出限为70 nmol/L。  相似文献   

20.
以油茶果实膨大期和油脂合成高峰期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表达谱数据库构建,并对油茶种子α-亚麻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进行分析。转录组测序获得油茶种子α-亚麻酸代谢非冗余基因 Unigenes序列共112条,与α-亚麻酸代谢密切相关的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非冗余基因 Unigenes 序列94条,包含12种调控α-亚麻酸代谢主要酶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显示,果实膨大期和油脂合成高峰期的α-亚麻酸合成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参与油茶种子α-亚麻酸的合成及形成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的物质转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方法验证油茶种子 LOX,AOS,ACOX,AOC,OPR,AACT,PLA2,HPL,DOX,MFP,FAD2,FAD3等关键基因在油茶种子油脂合成不同时期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各基因表达规律与表达谱数据分析结果一致。克隆、调控这些相关基因将会为提高α-亚麻酸含量的油茶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