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总结水土保持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并针对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9种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及预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结构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该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区域适宜性的特点,并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划分为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小流域治理与发展模式、特定下垫面治理模式和特定问题治理模式4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层次模式的适宜性。同时根据60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变,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阶段性,明确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及其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垦区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既有广阔的低湿平原,又有地形起伏的丘陵漫岗。随着垦区的深度开发建设,水土流失已成为黑龙江垦区国民经济发展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分析了黑龙江垦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几十年来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和实践,为水土保持实践中合理应用相适宜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已有试验成果总结,以江西省为例,根据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综合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治理工程实践和水土保持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结果]对于南方红壤区难于治理和危害较大的侵蚀地类,系统总结了坡耕地"一控二保"治理模式、坡地果园"一高双低"治理模式、崩岗"三型"治理模式、林下水土流失"两类"治理模式、强烈侵蚀"两荒"地治理模式等5套可行的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2类工程实践模式,以及农户帮扶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以奖代补模式、精品园区模式等4项政策引导模式。[结论]结合江西省长期以来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内涵。治理模式的提出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藏东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辜世贤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86-89,311
水土流失是制约藏东山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高山高寒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不仅能够解决生活生产的实际需求,也能够丰富水土流失科学研究。以野外调查藏东地区典型小流域的主要水土流失特征入手,结合遥感分析当地土地利用,土壤和植被特征,提出了适用于研究区的5种治理模式:草地冲沟侵蚀区治理模式,水蚀和冻融交错侵蚀区治理模式,坡耕地面状侵蚀区治理模式,沟道侵蚀区治理模式,林—灌—耕地交错区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垦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垦区自1947年开发建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困扰。近年来,垦区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到2006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60km2,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垦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垦区水土流失的状况、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和经验进行了阐述,并重点介绍了具有垦区特色的垡带、垄向区田、鼠道耕法、秸秆还田等治理措施,另外,还对垦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情    聂小飞    谢颂华  胡启武  莫明浩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54-61+74
为识别影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适宜模式关键因素和分区针对性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应用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模糊数学、空间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基于生态与生产功能权衡的赣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构建22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成功将赣南18县(市、区)划分为偏生态防护型、偏高效开发型和生态防护型与高效开发型皆可3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适宜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分区综合治理对策建议; 土壤侵蚀现状、主体功能定位、地方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地形、农业人口是生态防护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适宜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区域开发利用现状、土壤肥力状况、区域便捷程度、地形、农业人口与农业发展状况是高效开发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适宜性的关键影响因素。权衡生态与生产功能可遴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各行政区适宜治理模式,为针对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九龙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与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龙江流域(漳州段)水土流失面积956.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4.13%。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旱涝灾害频繁、河床抬高、水利设施被毁等严重问题,日益引起九龙江流域群众及各级政府的重视。根据漳州段水土流失现状,规划"十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2006—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km2,2016—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治理上,要推广成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特别重视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历程及成效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回顾了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历程及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发展演变,并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江西省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结合历史上水土流失调查及普查数据分析了江西省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阐述了江西省几十年来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为今后江西省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利于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加速推进。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城郊型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分布在兰州市边缘的城郊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提出了泥石流防治、高效农业开发示范、综合治理和生态旅游开发4种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并在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中选取典型流域进行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和效益评价,提出了适合兰州城郊自然特征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化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低丘侵蚀红壤复垦后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侵蚀红壤复垦培肥后 ,随着地面覆盖度的增加 ,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土壤养分状况得到改善 ,各侵蚀观测小区的年径流量、侵蚀模数、土壤流失量急剧降低 ,土壤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强度、土壤酶活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并且其在各小区的分布趋势与土壤养分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趋势相一致 ,说明侵蚀红壤经耕作培肥后 ,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强度和腐殖质的合成过程得到加强 ,土壤肥力处于不断的恢复和提高过程当中 ,从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增强的幅度来看 ,林地要优于草地 ,在林地中阔叶林优于混交林优于针叶林 (杉木林 ) ,而且随着复垦年限增加 ,土壤培肥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两种利用类型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贮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贮水能力是复垦地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基础。因此开展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贮水能力研究对于指导煤矸山植被复垦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治王庄煤矸山复垦6 a的林地(SL)和草地(GL)为对象,分析了2种利用类型煤矸山复垦重构土壤1 m土层贮水状况。结果表明:(1)复垦林地(SL)和复垦草地(GL)土壤容重分别较普通林草地(CK)高12.7%和19.0%(p > 0.01)。两种复垦地土壤容重的剖面变化有别于普通农地,并且其差异主要体现在60 cm以上土层。(2)SL样地和GL样地土壤总孔隙度分别较CK样地低20.5%和30.9%,非毛管孔隙度分别较CK低80.0%和74.9%,而土壤毛管孔隙度分别较CK样地高14.1%和2.4%,因此,两种复垦地土壤饱和贮水量和非毛管贮水量明显低于普通农地,但毛管贮水量高于普通农地。(3)SL样地和GL样地1 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和总贮水量分别较CK样地高7.8%,12.3%和23.5%,34.9%,但两种复垦地与普通农地1 m土层含水量和贮水量的差异在60—100 cm最大。  相似文献   

13.
复垦土壤盐分污染的微波频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复垦工程完成后,复垦土壤的结构、层次等受到破坏,易发生盐碱化,微波的穿透性为土地质量的监测提供可能。该试验通过对复垦土壤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盐分污染程度的探地雷达探测,旨在揭示盐分污染下,微波信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心频率为400 MHz的天线在不同程度的盐分污染下,主频发生偏移,出现在250 MHz。随着盐分污染的加重,出现双峰现象,次主频出现在530 MHz,且随着盐分污染的加重次主频的相对振幅逐渐加强,不同的水分含量系列下,出现相同的现象。由于探地雷达可以快速、大面积的无损探测,因此,能够及时提供复垦土壤盐分变化的信息,可以对复垦土地的质量实时监测、及时治理。  相似文献   

14.
二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土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土壤肥力水平相对较高的菜园土和水稻土相比较,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土壤有机含量极低为4.08~4.39g/kg,腐殖质仅占有机质含量的3.73%~7.15%,微生物数量少;土壤粗骨性强,〈0.01mm土壤物理性粘粒的团聚度仅为10.4%~28.9%,土粒分散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性弱,水分蒸发损失大,土壤干旱较其他区域土壤更为严重;各种养分包括全N、P、K和有效N、P、K,微量元素B、Mo、Cu、Zn、Fe、Mn缺乏或严重缺乏。以土壤培肥和节水、抗旱为核心的高产高效综合农业技术的应用是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移民稳定安置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天津滨海盐碱土灌排改良工程技术参数估算方法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控制盐碱土灌排改良质量、节约水土资源和降低改良成本,必须合理规划设计灌排改良工程技术参数。该文系统分析盐碱土灌溉冲洗与排水改良,把暗管排水条件下盐碱土冲洗改良水分运动视为二维稳定流,根据水盐运移特征,运用Vedernikov入渗方程、Van der Molen淋洗方程、水量平衡方程等推求盐碱土灌排工程改良暗管间距、淋洗定额等技术参数,提出了适应滨海新区自然环境的灌排改良工程技术参数估算方法,并通过算例进行了演算;计算值与当前滨海新区盐碱土灌排工程改良采用的经验数据比较接近。研究结果为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土生态治理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空心村整治不同还田材料对冬小麦越冬前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露  韩霁昌  魏静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4):123-126,132
在进行空心村整治复垦的同时,需添加适当的材料来提高其可耕性,通过研究不同还田材料在冬小麦越冬前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剖面储水状况,来选择保水性较好的材料进行空心村整治还田。采用烘干法,分别在无还田材料,有机肥(鸡粪)还田,粉煤灰还田,有机肥+粉煤灰还田四种处理下,在冬小麦的出苗期、三叶期和分蘖期测定土壤剖面105 cm内水分含量,每15 cm测定一次,并计算各个生育期的土壤储水量。结果表明:用不同材料进行空心村整治还田的土壤水分含量不同,在冬小麦越冬前,用有机肥加粉煤灰还田后土壤0—105 cm剖面各土层平均含水量为18.69%,比单独用有机肥还田高出1.72%,比单独用粉煤灰还田高出1.07%,比无还田材料高出2.84%。土壤剖面储水量也以使用有机肥加粉煤灰还田后的为最大,为239.01 mm,高于单独用有机肥的18.17 mm,高于单独用粉煤灰还田处理的18.92 mm,高于无还田材料的26.05 mm。因此,在对空心村进行整治复垦为耕地时,就水分利用及储水保水性而言,用有机肥加粉煤灰进行空心村整治还田处理时土壤水分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7.
二滩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当地土壤肥力水平相对较高的菜园土和水稻土相比较,红格移民安置区新垦地土 壤有机质含量极低为4.08~4.39g/kg,腐殖质仅占有机质含量的3.73%~7.15%,微生物数量少;土壤粗骨性强,<0.01mm土壤物理性粘粒的团聚度仅为10.4%~28.9%,土粒分散性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保水性弱,水分蒸发损失大,土壤干旱较其他区域土壤更为严重;各种养分包括全N、P、K和有效N、P、K,微量元素B、Mo、Cu、Zn、Fe、Mn缺乏或严重缺乏。以土壤培肥和节水、抗旱为核心的高产高效综合农业技术的应用是二滩水电站红格移民安置区移民稳定安置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Reclamation following mining activities often aims to restore stable soils that support productive and diverse native plant communities. The soil re‐spread process increases soil compaction, which may alter soil water, plant composition, rooting depth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This may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vegetation establishment and species recruitment. Seasonal wet/dry and freeze/thaw patterns are thought to alleviate soil compaction over time. However, this has not been formally evaluated on reclaimed landscapes at large scales. Our objectives were to (1) determine soil compaction alleviation, (2) rooting depth, and (3) spatial patterns of soil water content over a time‐since‐reclamation gradient. Soil resistance to penetration varied by depth, with shallow compaction remaining unchanged, but deeper compaction increased over time rather than being alleviated. Root biomass and depth did not increase with time and was consistently less than the values in the reference location. Plant communities initially had a strong native component, but quickly became dominated by invasive species following reclamation, and soil water content became increasingly homogeneous over the 40‐year chronosequence. Seasonal weather patterns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additions can reduce soil compaction if water infiltration is not limited. Shallow and strongly fibrous‐rooted grasses present in reclaimed sites added organic matter to shallow soil layers, but did not penetrate the compacted layers and allow water infiltration. Strong linkages between l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soil properties, and vegetation composition can advance reclamation efforts and promote heterogeneous landscapes. However, current post‐reclamation management strategies are incompletely utilizing natural seasonal weather patterns to reduce soil compaction.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采矿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矿区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大.侵蚀强度的增强,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越来越严重。以辽宁省某地下采煤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采矿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技术,新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