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是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传毒媒介,分离、筛选和繁殖灰稻虱经卵毒虫是研究水稻条纹叶枯病关键的一步。过去分离灰稻虱经卵毒虫是用若虫筛选工作量大,而且仅有一半左右的成虫是雌性。作者采用初羽化的雌成  相似文献   

2.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通过灰稻虱(Laodelphaz striatellus Falén)在病株上吸毒和在介体内注射病毒证实能传本病。除灰稻虱外,是否还有别的介体?灰稻虱的传毒特性又怎样?本文是1979~1981年对这方面研究的总结。材料和方法毒源是在1979年8月从浙江省临安县上溪公社高山夏播小麦典型病株上,用无毒灰稻虱反复饲毒和接种所得的病株。虫源是在杭州室内分离的灰稻虱无毒虫。供试寄主用感病品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浙麦1号,二棱裸大麦(Hor  相似文献   

3.
水稻黑条矮缩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稻虱传毒引起发病。冬暖夏凉,耕作制度改变,有利于灰稻虱越冬越夏,传毒媒介数量上升,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致使晚稻黑条矮缩病大暴发。补灰稻虱若虫高峰期,用5%锐劲特SC或10%砒虫啉WP等防治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4.
根据太湖流域主要稻虫发生规律的历史资料,结合未来水稻品种规划、耕作制度改革、主要杀虫剂的取代趋向和气候变化等制约因素的推测;通过综合定性分析,预计今后5~10年内,该区稻虫种群的结构和发生程度将有较大的变化:属高频率大发生型的有褐稻虱;属回升发生型的有三化螟、稻象岬;属低谷发生型的有灰稻虱传播的条纹叶枯病;属中等以下发生型的有二化螟;属偏轻发生型的有稻蓟马、黑尾叶蝉、大螟:白背稻虱和纵卷叶螟的大发生频率将与八十年代初期持平。  相似文献   

5.
东海县2005年灰飞虱越冬数量创历史新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在东海县能够安全越冬,越冬数量直接影响翌年灰飞虱发生程度。2005年是灰飞虱在本县越冬数量是有记载以来最高年份。灰飞虱在本县连续3年大发生至特大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及玉米粗缩病近2年均表现为大发生,经省农科院专家鉴定,本县小麦个别品种(如烟农19)出现零星小麦条纹叶枯病病株,因此形势越来越严峻。东海县植保植检站于2005年11月15日对全县6.7万hm2小麦田灰飞虱进行普查,全县加权平均14167.2头/667m2,比2004年大发生年份多10565.4头/667m2。其中稻套麦田灰飞虱数量高达32890头/667m2,其主要原因是稻套麦田中高留稻桩为灰飞虱安…  相似文献   

6.
寄生于稻飞虱卵的缨翅缨小蜂(Anagrus spp.)在浙江温州地区已发现的有稻虱缨小蜂、拟稻虱缨小蜂5种。它们是褐稻虱、白背稻虱、灰稻虱卵期主要寄生性天敌,是抑制稻虱为害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环境因子、田间管理的不同,特别是施药治虫的影响,使不同地区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寄生率差异很大。为探明外界环境因子对缨小蜂群落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我们于1977~1979年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已知小麦丛矮病由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播,但对灰稻虱的传毒特性了解较少。兹将我们1979~1981年的研究结果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两种稻虱缨小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是稻飞虱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南京江浦稻田8月上旬前以稻虱缨小蜂为主,主要寄生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卵,8月中旬以后则以拟稻虱缨小蜂占优势,主要寄生于褐飞虱卵。水稻苗期灰飞虱卵寄生率平均为27.3%,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寄生率,杂交稻田为10.87%和21.5%,晚粳稻田为20.67%和19.6%。白背飞虱寄生卵量与总卵量间里直线相关,而褐飞虱寄生卵量与总卵量间呈幂回归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18.2128+0.2075x和Y=0.006807x~(1·4887)  相似文献   

9.
稻虱缨小蜂寄主范围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报道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and Wang在稻田及其附近的寄主范围。该蜂除寄生于褐稻虱卵外,还寄生于白背飞虱、灰飞虱、稗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黑边黄脊飞虱、黑面黄脊飞虱等的卵中。这些飞虱种类成为稻虱缨小蜂的过渡寄主及越冬寄主。当缺乏褐稻虱时,稻虱缨小蜂赖以生存繁衍,有利于其在田间的繁殖和保存一定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0.
灰稻虱在仙居地区除可直接为害水稻造成粮食减产外,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灰稻虱的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导致黑条矮缩病在本县再次暴发流行。药剂防治灰稻虱是目前控制黑条矮缩病的主要手段。90年代由于长期单一地使用扑虱灵防治稻飞虱,致使其抗药性不断增强,防治效果每况愈下。近年我们推广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较理想。但据报道,长期单一使用吡虫啉,害虫对其抗性风险较大。为了筛选尽可能多的防治灰稻虱的有效药剂,合理地交替使用,防止或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为持续控制水稻黑条矮…  相似文献   

11.
大豆花叶病种子带毒及介体传播在流行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植株的生育时期,对大豆花叶病的发展程度和危害性,有明显的影响。单叶期最感病,抗性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单叶期潜育期最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开花、结荚期后感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黑龙江省大豆田出现的蚜虫中,大豆蚜、桃蚜、玉米蚜、棉蚜均能传播SMV,蚜虫最早出现于6月上中旬,高蜂为7月中下旬,大豆花叶病田间传播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8月为传播盛期,观察圃病害传播初期,病株有明显的梯降分布。与对照区呈鲜明对比,说明除早期形成的病苗外,没有其他的自源侵染,病害传播距离不远,多数在5-15米内,少有超过25米的,垅间和逆风向传播距离更短,种子带毒形成的病苗,在流行中起主导作用。蚜虫传播发生晚,主要引起种子斑驳。  相似文献   

12.
甘蓝蚜取食对结球甘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甘蓝蚜取食对结球甘蓝生长及叶球产量的影响。当甘蓝在莲座后期至结球初期被大量吸食后,绝大部分外叶卷曲变形,到结球中期外叶加外茎的重量及叶面积显著下降,但叶球的鲜重、干重及大小均未受到影响。蚜虫大量取食使甘蓝的叶球占全株的相对比重显著增加,同时也使叶球含水量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13.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株的空间分布及其抽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五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细菌性基腐病株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型,属一般负二项分布。病株空间结构以疏松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群间是聚集的,个体群内是随机的。个体群平均大小为0.1~0.2m2。利用分布型参数K、α、β值,分析了病株聚集的原因;探讨了平均密度与k值的关系;确定了理论抽样数。比较几种顺序抽样方法,以平行线法效果最佳。依X=41.5032Pe1·2603关系可由病丛率来估计病株密度。  相似文献   

14.
江苏沿海对虾死亡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对1993、1994年我国养殖对虾暴发性死亡进行了病原学研究。从发病对虾体内分离到3种弧菌;病理切片发现肝胰脏细胞浆中有椭圆形包涵体;超薄切片显示发病对虾肝胰脏中有大量长300nm左右,宽60nm左右的杆状病毒,包涵体中有许多完整的杆状病毒及无核酸的杆状空壳;差速离心样品沉淀中有杆状病毒;NP—40处理后蔗糖垫离心,负染后可见脱去套膜的杆状核衣壳;肝胰脏样品离心取上清,分子筛分离,电镜下见到纯化的杆状病毒。回归试验证明,3种弧菌对对虾均不致病,纯化病毒及除菌样品和未处理样品均引起对虾死亡。试验中还发现,攻毒过程中通气对发病过程有显著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的分离及其致病性测定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1985~1995年期间,先后对国内16个省、市、区的1394份玉米青枯病株进行分离,腐霉的分离频率为63.8%,而镰刀菌则为36.4%。两菌在各省市区的分离频率不尽相同。深入研究的结果表明,培养基种类、分离部位、不同病级的病株或病株分离(采集)的季节对分离结果有直接影响。#br#根据Koch氏法则,从病株上分离的腐霉和镰刀菌必须回接在感病的玉米株上,测定其致病性。接种结果表明,腐霉具有致病性,应是玉米青枯病的病原菌,而镰刀菌则不是。研究结果还表明,接种方式、玉米生育期、接种的菌量、盆土含水量对致病性测定的成败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射阳县1973-1984年蚕豆赤斑病流行系统。结果表明菌源、4月中旬雨日数、上年11月至下年1月的雨日数和4月上中旬露日数是影响蚕豆赤斑病流行势的主导因素。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证明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结果是正确、可靠的,该结论与客观实际一致。从而否定了"菌源不是影响蚕豆赤斑病发生的主导因素,,的观点。因此,在预测蚕豆赤斑病流行趋势时,首先务必考虑上述主导因素。这种新的数学方法比其它任何方法都更简易、方便和有效。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相关分析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其它植病流行系统分析中应用的可能性和注意点。  相似文献   

17.
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减轻危害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核盘菌侵染循环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核盘菌科7个种21个代表菌株的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分4种侵染循环类型:1.土传病害类型:包括人参菌核病、细辛菌核病和向日葵小菌核病菌,其特点是子囊孢子在侵染循环中不起作用,以菌丝体为初侵染源,病健株接触构成再侵染。2.子囊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油菜、黄瓜、大豆、莴苣、萝卜、红花和紫云英菌核病,其特点是气传的子囊孢子致病力强,从寄主的花、衰老叶或伤口侵入,以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3.分生孢子气传病害类型:包括黄瓜、油菜、葡萄和大葱灰霉病,其特点是在自然条件下未见有性世代,以气传的分生孢子从寄生的花和衰老叶侵染,以分生孢子和健病株接触构成再侵染。4气传、种传、土传病害兼有型:包括向日葵菌核病,其特点是子囊孢子从花或茎侵染造成盘腐和茎腐,菌核、带菌种子萌生菌丝体侵染造成苗腐和立枯。病健组织接触构成再侵染。  相似文献   

19.
京郊大蒜病毒病的研究及其鳞茎中病毒的脱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京郊大蒜病毒病发生普遍,主要症状为条纹花叶、矮化和叶片扭曲畸形。病体细胞中含大量线状病毒粒体和风轮状内含物。线状病毒粒体长度范围为250-1875nm,以长度550-800nm粒体居多。其中长700-800nm的粒体被鉴定为大蒜花叶病毒(GMV),回接脱毒大蒜叶片产生条纹花叶症状。血清学鉴定表明GMV与洋葱黄矮病毒(OYDV)有近缘关系。长度500-600nm的粒体可能为大蒜潜隐病毒(GLV),回接脱毒大蒜不产生花叶症状。下述两种病毒为京郊大蒜的主要病毒。此外,个别标样含烟草花叶病毒,但不是大蒜的主要病毒。对800nm以下线状病毒粒体归属尚待研究。
应用营养茎尖、生殖茎尖和根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可以脱去上述主要病毒,获得脱毒大蒜。  相似文献   

20.
草原蝗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作者测定了4种蝗虫从孵化至成虫期的食量,把草原蝗虫划分为以红翅皱膝蝗、邱氏异爪蝗和狭翅雏蝗为代表的大、中、小三种食量类型,混合种群虫口密度(x)与其对牧草取食量(y)的模型为y=16.4732x。通过野外混合种群不同密度下对牧草产量损失的测定,回归式为(ŷ)=-20.8070+14.4143x±15.56(r=0.9993,F>F0.01),两种方法计算的防治指标分别为21.7、26.2头/m2,其经济允许损失均为8.8%。大、中、小三种食料类型的防治指标分别为5.2、17.6和32.3头/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